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徐志摩
伴隨著物質生活的越來越豐富,卻有越來越多的青年男女剩下來,這些大齡青年就不想找伴侶嗎?絕大多數並不是,或許他們只是一直在尋尋覓覓,想要在這個物質世界裡,找到自己的靈魂伴侶而已。
然而,世界這樣大,就算用心尋找,渴求靈魂伴侶的青年們能找到自己的靈魂伴侶,就算找到了,最後又能相守終生嗎?我們絲毫不懷疑靈魂伴侶的存在,正如徐志摩一樣,遠渡重洋後,找到了自己的靈魂伴侶——林徽因,遺憾的是,林徽因拒絕了他,最後他倆也沒能在一起,這是因為他們都生活在現實裡。
現實生活會影響人們對靈魂伴侶的尋找,其結果如何,其實不必太介懷,正如徐志摩所說:「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難道找不到靈魂伴侶就不結婚了嗎?當然不是。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兩個家庭的事,還是社會的大事。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弗雷德·阿德勒認為,自古以來,人們靠著婚姻關係繁衍,然後經過一代代發展,一代代努力,才有了如今這個高度文明的世界。長久以來,人類的繁衍、發展靠的並不是來自靈魂伴侶的力量,而是婚姻雙方的責任。時至今日也不例外,陷入愛情的男女想要走進婚姻的殿堂,則兩人要承擔同等的責任。
阿德勒在其經典著作《自卑與超越》中,就單獨列出一章來講述了「愛情與婚姻」,他認為,愛情與婚姻是平等的合作關係,男女雙方承擔同等的責任。阿德勒的這個觀點,即使是在今天,也有其現實意義,特別是對很多大齡青年以及婚姻不和諧的家庭來說。
一、《自卑與超越》,一本通俗易懂的個體心理學讀物
阿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與弗洛伊德齊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而他的代表作,正是《自卑與超越》。《自卑與超越》是一本個體心理學通俗讀物,雖然如此,但其內容直至今天,依然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阿德勒在本書中提出了「人的三種限定」,即我們只能生活在地球上(至少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每個人都生活在人群中,並與其他人息息相關;人類存在著性別差異。以上每個限定又構成了人類生活的三個基本問題,即工作問題、對他人感興趣以及愛情和婚姻問題。不論是哪種問題,其解決方式都離不開合作。合作是人類社會的基本核心。
阿德勒非常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在他看來,兒童早期的合作鍛鍊,對其以後的成長和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而很多問題兒童甚至是罪犯的最終解決之道,也是要找到其最初的記憶,並幫助他們形成合作意識。阿德勒在書中以大量案例證明了合作的重要性,然後,根據研究和總結,他提出了「愛情與婚姻是平等的合作關係」的觀點。
二、愛情與婚姻是平等的合作關係
阿德勒在《愛情和婚姻》這一章的開頭就明確提出,「婚姻首要的是合作」「愛情與婚姻是合作的產物」「我們是由兩性組成的種類,我們種屬的未來是建立在兩性的充分合作的基礎之上的」。
這個觀點似乎與如今中國的婚姻觀念有所衝突,但仔細閱讀其內容,就可以發現它其實能很好地支撐起婚姻生活,使夫妻雙方在套上「框架」的婚姻生活裡收穫自由、完美的自己,這樣的生活,不吝於靈魂伴侶。或許,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靈魂伴侶其實就是夫妻雙方都為對方付出後收穫的感覺。
為什麼說「框架」呢?因為每個人都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阿德勒就此做了如下總結:
「任何人都不可能絕對孤立而只靠自己的想像解決問題。每個人都受著這樣那樣的約束,在一個相對固定的框架內發展。他不得不遵照這個框架的各種限制和規則來做出決定。」
經歷過愛情的人都明白,當兩個人相愛後,原本有各自的習慣,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但是一旦兩人在一起,就要學著適應對方的生活習慣,以及生活圈子。在此之前,男女雙方都曾有過與他人合作的經歷,但這種合作與在愛情中的合作是有差別的。愛情是一條線,將兩個擁有不同生活習慣的人連接起來,開啟了他們合作的生活。
真正的愛情、婚姻生活不是想像中的天堂。它們有不同的限制和要求,因為人具有社會屬性,都生活在社會中,所以誰都不能隨心所欲。
愛情與婚姻的問題同人類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利益相關,婚姻不是愛情生活的結束,而是未來徵程的開始。
所有人都知道,沒有人的婚姻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遇到問題了該怎麼解決?合作吧!兩個人都儘可能地讓對方幸福,而不是只想到自己,這樣才能讓對方擁有安全感,才能促使雙方更好地去解決問題。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價值,我們渴望自己的價值被伴侶肯定,渴望被對方需要。所以,不要總是自視甚高,給雙方平等合作的機會。這一點,其實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這些年,中國的離婚率不斷攀高。離婚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是,若尋根糾源,便能發現,很多人離婚,都是因為雙方中至少一方總是太重視獲取,而忽視了付出,也就是雙方的合作出了問題。所以,這時候再來看阿德勒的愛情與婚姻觀,就能明白其中的現實指導意義。
當我們真正懂得了「愛情與婚姻是平等的合作關係」,並將其用在現實生活,必將對我們的愛情與婚姻有所幫助。所以,僅從「愛情和婚姻」一章的現實意義,就能明白為何《自卑與超越》可以暢銷世界多年。
三、父母的婚姻關係對孩子婚姻觀的最初影響
孩子是社會的未來。每個成人最初都只是孩子。在阿德勒看來,人們的很多行為,其深層動機在四五歲時就已經形成,婚姻觀也是如此。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形成了對未來的愛情和婚姻的展望。而他們最早的關於婚姻的印象來自哪裡呢?正是父母。
從以前到現在,老一輩的人在為小輩選擇結婚對象時,都會看對方的家庭情況,如父母的婚姻是否和諧,兄姐是否婚姻美滿,這其中看得最重的是對方的母親。老話說「有什麼樣的娘,就有什麼樣的娃」,這句話太絕對,但也暗含著一定的道理。當然,這也與阿德勒的觀點不謀而合——母親的行為直接影響著四歲以前的孩子。
當一個孩子生長在一個婚姻美滿的家庭,相對而言,他在未來的發展會更健全,他對婚姻也抱持著憧憬。而出生並成長在一個婚姻破碎的家庭,未來可能會害怕結婚,或者相反,完全視婚姻為兒戲,當然,這樣的孩子未來也很少有美滿的婚姻。
有很多人喜歡蕭紅和張愛玲的作品,然後也喜歡上了她們。這二人都是鼎鼎大名的女作家,但是兩人都生長在婚姻並不美滿的家庭中,這種不美滿,也對她們此後的婚姻產生了極大影響。縱觀二人的生平,就可知她們渴望婚姻,希望有情感寄託,但遺憾的是婚姻都不美滿。由此也可大略知道父母的婚姻對孩子有多大的影響。
「美好的婚姻是我們養育人類未來一代的最好方法。」阿德勒如是說。如果確實不知道該怎樣將婚姻發展得美好,不妨從工作、興趣與合作入手,這也是阿德勒給出的方法。
事實上,不管你是否步入婚姻的殿堂,都可以試著看看《自卑與超越》,因為這本書裡,給出了對愛情和婚姻的另一種理解,看完後,也許你的觀念會有所改變,以幫助你更好地經營愛情和婚姻。
當然,除了有關愛情和婚姻的內容,這本書裡還涵蓋了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讀來都會給人以啟發,畢竟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個體心理學通俗讀物。不過在選擇的時候,建議選擇好的版本。希望以上文字,對你會有所幫助。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