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愛情與婚姻是平等的合作關係,而不只是靈魂伴侶

2021-01-09 揚揚長江水

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徐志摩

伴隨著物質生活的越來越豐富,卻有越來越多的青年男女剩下來,這些大齡青年就不想找伴侶嗎?絕大多數並不是,或許他們只是一直在尋尋覓覓,想要在這個物質世界裡,找到自己的靈魂伴侶而已。

然而,世界這樣大,就算用心尋找,渴求靈魂伴侶的青年們能找到自己的靈魂伴侶,就算找到了,最後又能相守終生嗎?我們絲毫不懷疑靈魂伴侶的存在,正如徐志摩一樣,遠渡重洋後,找到了自己的靈魂伴侶——林徽因,遺憾的是,林徽因拒絕了他,最後他倆也沒能在一起,這是因為他們都生活在現實裡。

現實生活會影響人們對靈魂伴侶的尋找,其結果如何,其實不必太介懷,正如徐志摩所說:「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難道找不到靈魂伴侶就不結婚了嗎?當然不是。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兩個家庭的事,還是社會的大事。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弗雷德·阿德勒認為,自古以來,人們靠著婚姻關係繁衍,然後經過一代代發展,一代代努力,才有了如今這個高度文明的世界。長久以來,人類的繁衍、發展靠的並不是來自靈魂伴侶的力量,而是婚姻雙方的責任。時至今日也不例外,陷入愛情的男女想要走進婚姻的殿堂,則兩人要承擔同等的責任。

阿德勒在其經典著作《自卑與超越》中,就單獨列出一章來講述了「愛情與婚姻」,他認為,愛情與婚姻是平等的合作關係,男女雙方承擔同等的責任。阿德勒的這個觀點,即使是在今天,也有其現實意義,特別是對很多大齡青年以及婚姻不和諧的家庭來說。

一、《自卑與超越》,一本通俗易懂的個體心理學讀物

阿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與弗洛伊德齊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而他的代表作,正是《自卑與超越》。《自卑與超越》是一本個體心理學通俗讀物,雖然如此,但其內容直至今天,依然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阿德勒在本書中提出了「人的三種限定」,即我們只能生活在地球上(至少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每個人都生活在人群中,並與其他人息息相關;人類存在著性別差異。以上每個限定又構成了人類生活的三個基本問題,即工作問題、對他人感興趣以及愛情和婚姻問題。不論是哪種問題,其解決方式都離不開合作。合作是人類社會的基本核心。

阿德勒非常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在他看來,兒童早期的合作鍛鍊,對其以後的成長和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而很多問題兒童甚至是罪犯的最終解決之道,也是要找到其最初的記憶,並幫助他們形成合作意識。阿德勒在書中以大量案例證明了合作的重要性,然後,根據研究和總結,他提出了「愛情與婚姻是平等的合作關係」的觀點。

二、愛情與婚姻是平等的合作關係

阿德勒在《愛情和婚姻》這一章的開頭就明確提出,「婚姻首要的是合作」「愛情與婚姻是合作的產物」「我們是由兩性組成的種類,我們種屬的未來是建立在兩性的充分合作的基礎之上的」。

這個觀點似乎與如今中國的婚姻觀念有所衝突,但仔細閱讀其內容,就可以發現它其實能很好地支撐起婚姻生活,使夫妻雙方在套上「框架」的婚姻生活裡收穫自由、完美的自己,這樣的生活,不吝於靈魂伴侶。或許,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靈魂伴侶其實就是夫妻雙方都為對方付出後收穫的感覺。

為什麼說「框架」呢?因為每個人都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阿德勒就此做了如下總結:

「任何人都不可能絕對孤立而只靠自己的想像解決問題。每個人都受著這樣那樣的約束,在一個相對固定的框架內發展。他不得不遵照這個框架的各種限制和規則來做出決定。」

經歷過愛情的人都明白,當兩個人相愛後,原本有各自的習慣,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但是一旦兩人在一起,就要學著適應對方的生活習慣,以及生活圈子。在此之前,男女雙方都曾有過與他人合作的經歷,但這種合作與在愛情中的合作是有差別的。愛情是一條線,將兩個擁有不同生活習慣的人連接起來,開啟了他們合作的生活。

真正的愛情、婚姻生活不是想像中的天堂。它們有不同的限制和要求,因為人具有社會屬性,都生活在社會中,所以誰都不能隨心所欲。

愛情與婚姻的問題同人類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利益相關,婚姻不是愛情生活的結束,而是未來徵程的開始。

所有人都知道,沒有人的婚姻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遇到問題了該怎麼解決?合作吧!兩個人都儘可能地讓對方幸福,而不是只想到自己,這樣才能讓對方擁有安全感,才能促使雙方更好地去解決問題。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價值,我們渴望自己的價值被伴侶肯定,渴望被對方需要。所以,不要總是自視甚高,給雙方平等合作的機會。這一點,其實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這些年,中國的離婚率不斷攀高。離婚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是,若尋根糾源,便能發現,很多人離婚,都是因為雙方中至少一方總是太重視獲取,而忽視了付出,也就是雙方的合作出了問題。所以,這時候再來看阿德勒的愛情與婚姻觀,就能明白其中的現實指導意義。

當我們真正懂得了「愛情與婚姻是平等的合作關係」,並將其用在現實生活,必將對我們的愛情與婚姻有所幫助。所以,僅從「愛情和婚姻」一章的現實意義,就能明白為何《自卑與超越》可以暢銷世界多年。

三、父母的婚姻關係對孩子婚姻觀的最初影響

孩子是社會的未來。每個成人最初都只是孩子。在阿德勒看來,人們的很多行為,其深層動機在四五歲時就已經形成,婚姻觀也是如此。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形成了對未來的愛情和婚姻的展望。而他們最早的關於婚姻的印象來自哪裡呢?正是父母。

從以前到現在,老一輩的人在為小輩選擇結婚對象時,都會看對方的家庭情況,如父母的婚姻是否和諧,兄姐是否婚姻美滿,這其中看得最重的是對方的母親。老話說「有什麼樣的娘,就有什麼樣的娃」,這句話太絕對,但也暗含著一定的道理。當然,這也與阿德勒的觀點不謀而合——母親的行為直接影響著四歲以前的孩子。

當一個孩子生長在一個婚姻美滿的家庭,相對而言,他在未來的發展會更健全,他對婚姻也抱持著憧憬。而出生並成長在一個婚姻破碎的家庭,未來可能會害怕結婚,或者相反,完全視婚姻為兒戲,當然,這樣的孩子未來也很少有美滿的婚姻。

有很多人喜歡蕭紅和張愛玲的作品,然後也喜歡上了她們。這二人都是鼎鼎大名的女作家,但是兩人都生長在婚姻並不美滿的家庭中,這種不美滿,也對她們此後的婚姻產生了極大影響。縱觀二人的生平,就可知她們渴望婚姻,希望有情感寄託,但遺憾的是婚姻都不美滿。由此也可大略知道父母的婚姻對孩子有多大的影響。

「美好的婚姻是我們養育人類未來一代的最好方法。」阿德勒如是說。如果確實不知道該怎樣將婚姻發展得美好,不妨從工作、興趣與合作入手,這也是阿德勒給出的方法。

事實上,不管你是否步入婚姻的殿堂,都可以試著看看《自卑與超越》,因為這本書裡,給出了對愛情和婚姻的另一種理解,看完後,也許你的觀念會有所改變,以幫助你更好地經營愛情和婚姻。

當然,除了有關愛情和婚姻的內容,這本書裡還涵蓋了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讀來都會給人以啟發,畢竟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個體心理學通俗讀物。不過在選擇的時候,建議選擇好的版本。希望以上文字,對你會有所幫助。感謝你的閱讀!

相關焦點

  • 《傳聞中的陳芊芊》:從荒誕制度,解讀婚姻自卑與超越的本質思考
    那麼,為了追求幸福的婚姻與愛情,我們是繼續自卑,還是實現自我超越呢?1、新時代的婚姻愛情,男女雙方都有責任義務。從遠古時期,再到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在婚姻和愛情上,女性不能夠隨心所欲,家中的一切都是女性的責任。但這不意味著男方沒有責任和義務。像隋文帝楊堅、明孝宗朱祐樘,他們在婚姻中,給予了妻子足夠的安全感和尊重。
  • 自卑與超越:董卿超越自卑用了這兩步,你同樣可以變得更加優秀
    人人都有自卑感,都嘗試著超越自己,都在追求著一個也許自己都說不清的目標。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在《自卑與超越》書中給出了一個方向:人如果脫離集體而存在,是無法實現自我超越的,只有將自己置於更大的合作體系中,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才能真的克服自卑,實現自我超越。
  • 為什麼你追求的「靈魂伴侶愛情」,反而不如包辦婚姻長久?
    為什麼追求靈魂伴侶的婚姻,反而沒有包辦婚姻更長久? 其實與我們內隱的愛情觀有很大關係。那就是:你是相信命中注定的愛情,還是相信成長式的愛情? 這兩種不同的愛情觀,直接導致了我們對愛情的不同態度,以及由此帶來的不同結果。
  • 自卑與超越:這三種男人最不適合結婚,女人再愛也不能嫁
    (歡迎私信留言訴說心事)愛情,以及其結果的婚姻,都是對異性伴侶最親密的承諾,它表現在心心相印,身體的吸引,以及生兒育女的共同願望中,愛情和婚姻都是合作的關係。這種合作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也為了兩個人的幸福。
  • 豆瓣9.5分|《人生果實》:婚姻中維持靈魂伴侶關係的3個訣竅
    只有遇到了彼此的靈魂伴侶,才能讓一個年近九旬的老奶奶如此充滿活力吧!在維基百科裡,靈魂伴侶被定義為「一個讓我們感受到深刻的、天然的親和感的人」。愛情剛剛開始萌芽的時候,我們互相吸引,越靠越近。漸漸地,我們卸下了所有的偽裝,在彼此面前放鬆地做自己。
  • 婚姻的最高境界,是擁有靈魂伴侶
    其實婚姻最重要秘訣就是經營,但是很多人都喜歡坐享其成,不喜歡親力親為,造成了你的婚姻沒有幸福感,就像一潭死水般寂靜。我們聽過很多關於愛情的詞句,像只羨鴛鴦不羨仙、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等等,自古古人名人歌頌愛情的詩句很多,如果你都能拿來讀一讀,將會收益頗多,你會感嘆愛情在他們眼裡是多麼的美好,不禁你會發出哭笑,自己理解的愛情是多麼的膚淺。
  • 波伏娃與薩特長達51年的開放式關係,是愛情實驗,還是靈魂伴侶?
    波伏娃法國的存在主義作家西蒙娜·波伏娃,最廣為人知的是她的女權主義代表作《第二性》,首次從全方位視覺對女性的性別、角色、家庭與婚姻關係等作了詳盡的哲學式論述,成為「有史以來討論女性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滿智慧的一本書」,
  • 靈魂溝通沙龍:遇見你的靈魂伴侶
    對於愛情,有人堅守心中的夢想,不願意為了外在喧囂而放棄內心的期待和標準;也有人,覺得「愛情神馬都是浮雲」,婚姻就是」湊份子,過日子」……你呢?在你心中的某個角落,可有著對靈魂伴侶的期待和夢想?靈魂伴侶,似乎是忠於愛情觀的人,找尋另一半時的夢想和方向。
  • 《自卑與超越》5分鐘讀完這本經典之作,人生的真正意義是合作
    比如你追女孩子,你就是追不上,老被拒絕,你肯定就會自卑。阿德勒說,千萬不要覺得自卑感是個別人有的,自卑感人人都有,而且是人類文化的基礎,人因為有了自卑感,才能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所以在他的個體心理學裡,自卑感是一個核心概念。每個人都有,只是說每個人表現出來的狀態不一樣。哪個孩子害怕獅子?
  • 在親密關係裡,什麼才是靈魂伴侶
    在一段親密關係裡,兩個人除了身體的交融,更重要的是靈魂之間的共有欣賞與尊重。 這段親密談話中,丁元英在小丹提兩年後就離開刑警的事作出的回應,他只是提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不是現在或三年或四年。現實生活裡,大多數發生了親密關係的伴侶,知道自己在對方心目中有了重要的地位後,總會以一種自我,而又自以為為對方好的前提觀點說話。如果換了你,你會不會說,你不能為了我,現在就離開刑警這工作,多危險,又或者會大怒調侃說,你根本不愛我,不把我放眼裡。
  • 不同的已婚男人,是怎麼看待在婚姻外找「靈魂伴侶」這件事?
    有不少已婚人士表示現在的另一半只是在搭夥過日子,並不是相互交心彼此了解的「靈魂伴侶」。02已婚男人尋求的「靈魂伴侶」是什麼?對於婚姻中的女性而言,老公尋求「靈魂伴侶」可能是一種精神出軌。「靈魂伴侶」讓很多人都為之嚮往。雖然不少人都在追尋的過程中,因為不相信自己能找到「靈魂伴侶」,從而選擇了跟現在的另一半結婚。但他們在經歷了所謂的搭夥過日子的婚姻以後,越發覺得現有的婚姻太過平淡,對老婆也越看越不順眼。這個時候,他們就會想通過尋求「靈魂伴侶」來讓自己獲得慰藉。這對家中的老婆、孩子無疑是一種很危險的信號。
  • 婚後才遇到靈魂伴侶,你會怎麼做?
    Thomas Moore在《靈魂伴侶:紀念愛情和關係的奧秘》中,將「靈魂伴侶」定義為:人類形成依附的天然傾向。它驅使我們去找一個人,最能豐富我們的生活,滿足我們的情感。對快樂的夫妻而言,「性格不合」根本不是問題,他們傾向於認為,雖然性格不相容,但是他們自己可以讓這段關係溫暖幸福;但對不快樂的夫妻而言,「性格不合」是大問題,他們傾向於認為「三觀一致」對婚姻來說極其重要,可悲的是,他們都覺得另一半和自己不匹配。Ted Hudson博士解釋說:當不快樂的夫妻抱怨「配偶不是我的靈魂伴侶」時,TA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我們相處得不太好。
  • 一生難以跨越的自卑情結?這裡有你需要的答案
    阿德勒指出,為了爭奪資源、繁衍後代、應對危險,每個人都必須要與別人產生連結才能夠在這個社會中生存,我們必須要與同伴,同事和伴侶合作,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職業,和婚姻。童年經歷悲慘的童年經歷會讓一個人產生自卑情結,阿德勒本人就是一個例子。阿德勒是一個直到4歲才會走路的體弱多病的兒童。他患有佝僂病,無法進行激烈的體育活動。
  • 靈魂伴侶:遇見還是養成?
    他們在婚禮VCR中郎情妾意地互相表達緣分是多麼的奇妙,讓他們在最渴望婚姻的時刻遇到了自己的「靈魂伴侶」。然而三年過去,儘管已經有了孩子,他們卻最終選擇了協議離婚,給出的理由是「TA不適合我」。我和當年一起參加婚禮的幾個小姐妹在微信群裡唏噓不已:當初不是說在對的時間遇上對的人嗎?說好的靈魂伴侶怎麼就變了呢?到底什麼樣的關係才是最理想的伴侶關係?怎樣才能獲得靈魂伴侶?
  • 《靈魂伴侶 第一季》單身狗福音!?在線匹配完美伴侶!
    01如果愛情有了標準答案《靈魂伴侶》第一集開始就給觀眾拋出了全劇的設定——2023年,一家名為Soul Connex科技公司發現了「靈魂微粒」,通過簡單的檢測技術就能幫助人們找到完美的伴侶。,這讓妮可對自己與丈夫之間的關係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懷疑。
  • 愛人不是我的靈魂伴侶,怎麼辦?
    靈魂伴侶不是特定一個對象,一種關係,他隨著我們的成長階段而呼應顯現,我們有多少喜悅和信賴,便呼應出同等的頻率對象。 靈魂伴侶並不一定跟我們終生不離,他的特質在於彼此心靈上的信賴和善解,好聚也好散,互相祝福。當靈魂未回歸高階次元前,靈魂伴侶是個善解的橋梁和引導者,這是靈魂伴侶真正的意義。
  • 婚姻的對手不是自己,也不是愛人,而是那鏡花水月的「靈魂伴侶」
    關於對婚姻的看法,從古至今,無論是歷史名人,或是尋常百姓,都不自覺的口口相傳幾段或幾句看似合理,卻暗地裡在心中其實是非常不爽的語句:比如說什麼「婚姻像圍城」、「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之類的話。此處並沒有與錢老抬槓的意思,不管是打心眼裡的還是從文學涵養方面,也是覺得自己一百個、一千個不配,只是從婚姻與圍城這個角度來講的,對事不對人!
  • 《婚姻故事》:對不平等的愛說「不」
    文/夢裡詩書很多愛情片會將結婚作為自己圓滿的結局,而《婚姻故事》則告訴世人,婚姻只是一段比愛情更為複雜關係的開始。為什麼一對仍舊還愛於彼此的夫妻會走向關係破裂的終局?表面上看,離開紐約渴望重新回到洛杉磯,過自己所嚮往的生活是妻子妮可想離婚的原因,發現丈夫查理出軌,是下定決心的導火線。但這段關係的破裂真的就是這麼簡單嗎?隨著劇情的展開,我們不難發現顯然並不是的,兩性關係從最初開始的不平等,才是最終將兩人婚姻變成一座圍城的癥結所在。
  • 美麗的天使奧黛麗·赫本,婚姻失敗情路坎坷,她的靈魂伴侶是誰?
    她背後有兩次失敗的婚姻,而她並沒有被打倒,仍然相信愛情,終於迎來了她的靈魂伴侶羅伯特,陪她度過了幸福的晚年。01、巨大的落差,第一任丈夫費勒出軌在一次招待會上,赫本的銀幕情侶派克,把自己的朋友梅爾·費勒介紹給了赫本。赫本相信欣賞派克,對他的話深信不疑。
  • 找到自己的靈魂伴侶真的重要嗎?
    ,在婚姻當中有些人恰恰是因為認為自己的另一半不符合靈魂伴侶的標準,因此一不小心就出軌了,但如果要問靈魂伴侶到底是怎樣一種關係,可能一千種人就有一千種答案!今天咱們先不著急回答這個問題,不如一起來說一說在心理學研究的數據之下對於靈魂伴侶是怎麼解讀的。根據一本心理學的數據調查顯示男性受訪者注重的是另一半的性吸引力身材以及顏值而女性的則更注重和對方的精神契合度家境以及專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