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自卑焦慮的你,要學會欣賞自己

2020-12-26 學乃身之寶

文/學乃身之寶

生活節奏加快,社會壓力增加,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容易。

活著不易,情緒就會波動,而起伏的情緒背後,容易讓一個人自卑、焦慮,甚至是絕望。

如果一個人一直處於負面的情緒中,生活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那麼,我們該怎樣走出負面情緒呢?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

1.正確理解自卑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自卑並不是壞事,也不是缺點,因為它是可以被超越的。

也就是說,自卑可以變成一種動力,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而通過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

就像阿德勒自己,4歲才學會走路,且體弱多病,患有佝僂病;讀書時,成績也很差,老師建議他父母讓他早訓練做個鞋匠,因為老師判斷出他的學習成績和身體狀況以後做不了什麼其他的事情,但這樣的身體缺陷並沒有壓倒他,反倒刺激了他的上進心,成就了他。

有人說,阿德勒的一生就是「一個男人努力克服自卑感的優秀樣板」。

而另一方面,阿德勒提出的「自卑情結」,卻是一種心理問題。

他說:「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情緒便是自卑情結。」比如,有人認為是自己學歷低,所以怎麼努力也無法成功;自己長得不漂亮,所以才沒人喜歡,等等想法,但阿德勒認為,自卑情結是我們把自卑感當作某種藉口來使用的狀態,這個問題需要我們拿出勇氣去面對。

這裡,我們要明白自卑感和自卑情結是不同的。

2.正確看待焦慮

說到焦慮,大家也不陌生,但我們要分清焦慮和焦慮症。

認知行為療法的鼻祖阿爾伯特·埃利斯在《控制焦慮》一書中強調,幾乎所有人都渴望快樂地生活,沒有任何痛苦,而正是這樣的想法導致了我們內心的痛苦和不健康的焦慮。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這些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自己的焦慮情緒。

這裡,首先我們要明白,適度的焦慮,是生活的動力。

比如,我們過馬路時,擔心車子多,危險,會時刻保持警惕;快期末考試了,害怕成績差,緊張地複習,等等,這些都是正常的焦慮,因為當走過馬路,考試結束,焦慮的心境幾乎就消失了。

其次,我們要關注自己的過分擔憂。

也就是說,那些已經影響到正常生活的焦慮,才是問題。比如,每次過馬路時都擔心車子會撞到自己,以致自己不敢過馬路;每次考試都會緊張到無法複習,也不能正常參加考試,這就是問題了,需要專業人士幫助解決。

而我們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焦慮,一般都是正常的焦慮,或還沒有達到「症」的焦慮狀態,這時,更多地需要自己來慢慢化解。

這裡,我們區分好自己的焦慮狀態,看到焦慮和焦慮症的不同。

3.學會欣賞自己,走出負面情緒

前面說了,自卑和自卑情結、焦慮和焦慮症都是不同的,我們在認清這個問題後,才能慢慢走出負面情緒。

其一,我們要審視自己身上的自卑和焦慮情緒。

這個審視,就是讓自己明白,問題只有自己才能解決。

比如工作上的不如意,讓我們陷入自卑狀態;家庭的不和諧,讓自己焦躁不安,等等問題,只有改變自己才能得以緩解,因為人是不能改變別人的,期待他人改變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會產生一系列新的問題。

或許很多人的負面情緒之所以無法緩解,就是因為他們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外界,希望他人能夠改變來迎合自己的需求,所以,認清改變的順序,也是一個重要問題。

其二,學會欣賞自己,讓自己走出負面情緒。

前面說到了自卑情結,那是我們為自己不願改變找的藉口,其實就是沒有勇氣欣賞自己,接納自己,而過分擔憂導致的焦慮狀態,也是如此,就是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和信心。

比如,「認為學歷低無法成功」的自卑情結,就可以轉變為「雖然自己學歷不高,但仍然可以有所成就」;家庭矛盾帶來的焦慮感,可以轉變為「先試著改變自己,然後再一步一步去解決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說,唯有接納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欣賞自己才能夠讓自己振作起來。

當然,欣賞自己並不是要我們盲目自信,而是想說,我們也不要走入另一個極端,武斷地自我否定。

其三,我們要明白,有些時候我們認為的缺點,或不自信的點,未必是真正的缺點,因為任何事都有兩面性。

比如前面說的學歷低,可能是很多人自卑的點,但換一個角度來說,學歷低,證明了步入社會的時間早,那是不是可以說,社會經驗就豐富呢,所以我們不要限制自己,尤其是要學會轉換思維習慣。

埃利斯在談到如何控制焦慮時,用的就是理性情緒療法,而理性,就是在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因為導致我們情緒低落的並非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這件事情的想法或信念,這一說法和阿德勒強調的"自卑感來自主觀的臆造"的觀點是一致的。

其四,學會欣賞自己後,要付出行動去改變現狀。

欣賞自己,不能停留在「覺得」自己很好的階段,而是要看到自己的成長和變好,這就需要為此付出行動。

只有行動起來,才能真正走出自卑焦慮帶來的痛苦。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要認清哪些是可以改變的,哪些是不能改變的,然後改變可以改變的,接受無法改變的。

比如,學歷低讓自己自卑這件事,如果提升學歷變得不太可能,那就不要再把時間和精力放在這個上面,而是找到那些可以改變和提升的點,並為此做出努力,這才是正確的態度和做法。

最後,我們要意識到,人生並不是和他人的比賽,而是和「理想的自己」的比較,為那個理想自己奮鬥的同時,不要忘記欣賞自己。

因為欣賞自己,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前提。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自卑的出路在哪?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來告訴你答案
    導語無論是從心理學的角度,還是以教育相關的領域出發,自卑都是一個值得研究與探討的話題。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增長,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更加緊密與複雜,自卑也就成為了抑鬱與焦慮等心理障礙的根源性問題。自卑,不僅具有廣泛性,同時具備不可消除性,就像矛盾一樣,只可以降低或減少矛盾,但不可以消除矛盾。至於原因,我們做出如下分析。
  • 心理學:焦慮的年底,你是在為什麼而焦慮?這些背後的原因戳痛你
    這種焦慮和浮躁感,一旦產生或者糾纏自己之後,那麼自己的生活質量就會大打折扣,因為它會使自己的快樂感逐步消失,也會令自己的注意力也難以集中起來,更會攪得自己夜不能寐!可見,焦慮的危害性真的很大,大到讓我們苦不堪言。所以,我們有必要認清自己的焦慮,從而做到更清楚、更清晰地去放下它。
  • 讀完這12本心理學的書,你會更愛你自己
    呵呵,心理諮詢師真不關心你現在在想啥?這也不是心理諮詢研究的範疇。 不管我們學習哪一門學科知識,最好要先有一個基本的結構體系,這樣學習的內容才能容易建立圖式,進行內化。所以,我通常最先會推薦這本《心理學與生活》。
  • 心理學:內心過於自卑的人,總是本能的迴避競爭情境
    除了一些正式的競爭情境,還有一些非正式競爭情境,自卑人格都會表現出逃避行為。本文將從心理學角度,深度剖析自卑人格對競爭情境逃避的心理。什麼是競爭情境?正式的競爭情境所謂的競爭情境,包含了正式的競爭情境以及非正式的競爭情境。
  • 心理學家:內心捨棄3種東西,你會離抑鬱焦慮越來越遠
    文/老K 當今社會,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很焦慮。戴爾·卡耐基曾說過,應對焦慮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活在當下」。 而一個人究竟要怎麼才能活在當下呢?
  • 小心你的一輩子只為他人而活。學會被別人討厭,讓自己真正自由
    不是世界複雜, 而是你把世界變複雜了。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 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的世界。——題記看完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我忽然間明白了一個道理:學會被別人討厭,讓自己真正自由,人生所有的煩惱都是咎由自取。岸見一郎是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的專家。古賀史健則出版過多部暢銷書。
  • 心理學:越是聰明的人,就會越痛苦,你要學會「愚蠢」
    兒童想法單純,不在乎過去和未來,而我們卻被過去所束縛,焦慮著未來。終上所述:我的看法是,做人要學會愚蠢一點才能幸福,凡事都別要求太高,也別有太大的期望值,更不能被欲望迷惑了雙眼。可偏偏有人說,越聰明才會越快樂,但我認為,越是聰明的人,就會越痛苦。
  • 《自卑與超越》:想要拼命發光的你,是否最終卻迷失了自己?
    個體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在其心理學著作《自卑與超越》(也譯作《超越自卑》)一書中系統性地對「自卑情節」進行了闡述,他認為:每個人在不同的領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從而超越自我。
  • 心理學:自卑是失敗者的通行證,從小被否定的人一生都不會愛自己
    自戀的人會愛上自己的倒影,自卑者亦如是 自卑是一面哈哈鏡,無論怎麼照,裡面的人都是扭曲的。 自卑是人性一個最大的弱點,也是一種不能自我救助和軟弱的複雜情感。 心理學分析,自卑的人在人際交往時,總是會表現出一副畏首畏尾的樣子,內心缺乏一種自信。
  • 高一成績差,很自卑,很焦慮,那麼該怎麼辦?
    高一成績差也是很正常的,不必焦慮與自卑。為什麼呢?因為:一、從目前中考錄取來看,只有百分五十左右的學生才有機會讀高中。你現在讀高一,說明你比百分之五十左右的落榜學生優秀,所以自己要有信心,至少你是有能力讀完高中的,比起其他落榜學生,你已經很幸運。理應珍惜這讀高中的機會。二、高中課程與初中課程有很大區別,而且聯繫又不密切。
  • 17本心理學書籍推薦 | 讓你成為自己
    其實無論你是決定避開人潮,宅在家裡,還是出行遠方,看不一樣的風景,帶上一本好書定能讓你的日子充實又快樂~於是我們想為你推薦這17本心理學好書;你極度嫉妒,又異常清醒,這太奇怪了。克服因嫉妒產生的羞恥感、佔有欲,正視嫉妒心;學會信任,擺脫疑神疑鬼的自己。
  • 心理學淺析星爺巔峰之作《功夫》:超越自卑,才能由內而外的蛻變
    ,所以實際上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部講透人性深處自卑與超越的心理學大片。他們看似都是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實際上真正內在的因素是自卑的部分表現,根源在於內心深處有一個傷——自己兒子被殺死卻無能為力,這種無力感讓內心感到自卑,他們害怕再次遭遇這樣的傷痛,害怕身邊親近的人被傷害,於是更多選擇的是逃避。面對自卑,如果一直採取持續的逃避,將會形成逃避型人格,只會變得焦慮,痛苦,懷疑自己,懷疑人生。
  • 總愛胡思亂想,一會兒自卑一會兒自信,心情常常緊張焦慮怎麼辦?
    有時候認真做事後又感覺自己已經好了。 舵主導航:分析及建議。我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和心情。總是胡思亂想,無法固定到一個具體的現實生活模式,情緒時好時壞,信心時有時無,總想壞結果。這種心理和思維狀態,讓你很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未來的安全。所以,你當下生活不愉快,未來生活沒希望,有較大的生存焦慮。
  • 電影《綠皮書》:個體心理學告訴你,外在的努力源於內在的自卑
    所以,這篇文章將會通過唐·雪利的生活,結合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來講述:你所堅持的努力,其實源於你內心的自卑。1. 因為自卑,所以更想要超越自我唐·雪利是個黑人,這一點無法改變,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種族歧視問題嚴峻,尤其在奴隸制度歷史悠久、思想觀念保守的南方,黑人與白人仍生活在兩個世界。
  • 心理學解讀:自卑情結
    例如,兒童時期家庭環境十分貧困的人,認為自己「一無所有」而感到自卑,這種無助的感覺,會讓他們虛構出一個擁有很多很多金錢財富的目標,幫助他們平衡此刻自卑的感受,從而獲得繼續生存和努力的動力。兒童時期家庭、人際環境惡劣,遭遇了很多創傷的人,容易虛構出一個「長大以後要做孩子的拯救者」(包括老師、心理醫生等)的目標,幫助他們平衡痛苦和無助感,找到活下去的勇氣。
  • 心理學:因容貌而自卑抑鬱的男人,要認清兩個腦筋急轉彎
    心理學:因容貌而自卑抑鬱的男人,需要認清兩個腦筋急轉彎文,王彥輝張某,男,二十六歲了還整天沉浸在外貌不如別人的自卑痛苦之中。可是,我不禁要問,容貌可以改變,只是需要稍稍多支出一點,為什麼張某不去美容手術一下呢?這個問題我們留到下面來探討。再看問題提出的表達方式「26歲了還整天沉浸在外貌不如別人的自卑痛苦之中」,言下之意,26歲的男人不應該有外貌不如別人的痛苦。為什麼這麼說呢?難道容貌問題是年青人的專利,年齡稍大一些就不成問題了嗎?如果是這個意思,為什麼年齡大就不在乎容貌問題了嗎?
  • 「書評」深度休息:在焦慮時代治癒自己的10個心理學方案
    哈蒙德分析了全球「休息測試」投票最為安心的10項休息方式,伴以真正有效的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研究,穿插了歷史上有關休息的各種方式和趣聞,為讀者提供更好地休息的科學之方法。通過這本書,我們希望每個讀者從心理的深層次都認識到自己,並且拿走處方或思考並找到他們如何科學使用時間的一種新方法,舒緩身心,治癒自己,應對當下的生活壓力。
  • 【健康心理】骨子裡自卑的人,會有這幾種表現,你「中槍」了嗎?
    在集體的討論之中,自卑的人習慣性的認為別人說的是有問題的,只有自己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內心的自卑驅使他要不斷地確認自己的觀點,通過比別人更加全面的看法來證明自己「才智過人」,莫不知這其實是骨子裡自卑的體現。
  • 心理學:見不得別人好,其實是在斷自己的後路。你自卑嗎?
    這一切源於:自卑當一個人面臨挫折和衝突的緊張環境時,為了擺脫自卑的煩惱,不自覺地產生一套以恢復心理平衡和穩定的適應方式,這是心理防禦機制。把自己自卑的能量投射到比自己強的人身上。它存在正向意義和負向意義。「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就是一種合理化的心理防禦機制,當自己所追求的東西因自己的能力而不夠時,就加以貶低和打擊。
  • 健康心理學:焦慮不代表焦慮症,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焦慮
    如果你認為焦慮症離你很遠,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已經有研究報名,在去年一年當中已經有大約19%的美國人曾患上過不同形式的焦慮症。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醫師潘集陽教授在家庭醫生在線之前的相關訪談中曾表示長期患有焦慮症的人還比較容易患上一些軀體疾病,因為人長期處於焦慮狀態,血壓、血糖容易發生波動,從而造成生理功能上的紊亂,最後引發機體功能的一些病變,例如患上高血壓、冠心病、胃腸疾病甚至癌症等。所以如果發現自己患有焦慮症,一定要積極尋求醫生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