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單純,人生也人生也一樣。 不是世界複雜, 而是你把世界變複雜了。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 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的世界。——題記
看完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我忽然間明白了一個道理:學會被別人討厭,讓自己真正自由,人生所有的煩惱都是咎由自取。
岸見一郎是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的專家。古賀史健則出版過多部暢銷書。在《被討厭的勇氣》中,兩位作者讓一位煩惱纏身的青年,去拜訪一位智慧的哲學家,通過兩人之間的對話,來闡釋阿德勒的心理學思想在當代社會的應用。
第一,用勇氣主宰人生。
真正決定我們感受的,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客觀事情,而是我們自己對事情的主觀看法。因此,只要我們去改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生活自然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也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能夠尊重這個事實。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認為孩子是屬於自己的,所以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會不斷的掌控他們的生活,不懂得放手,這是我們許多人困擾的緣由,為著孩子格外的擔心。
我記得前不久幫助我的鄰居晶大姐諮詢,這是一位焦慮的媽咪,她認為孩子有抑鬱症,需要和心理醫生每天定期進行溝通與交流。
但是在和雯雯(她的女兒)諮詢中,孩子卻對我說:阿姨其實我很好,是我媽媽有病,她太焦慮了,總是認為我有各種問題。她對我闡述到,自己的媽媽根本就不尊重她,幫她約了各種心理醫生,而不管她是否真正的有需要。那時我忽然間明白了孩子的苦惱。
如果我們知道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如果我們懂得尊重孩子的需求,並學會讓孩子自己做主,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和別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有時從孩子的角度,恰恰是我們需要療愈自己。我們過於擔心孩子,就會讓孩子也會產生不好的感覺,她不能發現屬於自己的自信,也不能享受自己作為個體權利與自由。
如果我們懂得尊重孩子,把孩子的權利還給孩子,我們就會發現,孩子不僅變得更加自信,而且也會深深感謝你,而你也會從這種困擾中脫身而出。
阿德勒從這一點出發,得出了解釋人們行為的另一套理論,稱為目的論。目的論的觀點是這樣的:我們做任何事情,不是因為過去的經歷,而是因為我們現在有想要達到的目的,所以主動選擇了現在的生活。
我們經常會思考,有哪些方法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但阿德勒的目的論卻告訴我們,在尋找方法之前,我們要問自己想不想改變。而邁出這一步的關鍵,在於有勇氣承擔生活的責任,承認各種問題的根源都在自己身上。只有勇敢地做到這一點,我們才能改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並最終改變生活。
第二,用勇氣擺脫人際關係的煩惱。
生活中煩惱的根本來源,就是人際關係,而擺脫煩惱的關鍵,就是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去改變我們對人際關係的看法。在日常中,許多人際關係的煩惱,是由自卑感和認可欲造成的。
在阿德勒看來,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感到自卑,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關鍵是我們要知道,生活中各種煩惱的根本來源,並不是我們能力的不足,而是我們沒有足夠勇氣去承擔起生活的責任。只要有勇氣承認一切問題都來源於自己,就可以讓自卑感成為進步的動力,最終獲得成功。
同時,阿德勒主張徹底放棄認可欲。因為如果一味追求別人的認可,那最終只能活在別人的人生中,無法體驗真正的人生樂趣。想要放棄認可欲,就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去做到課題分離,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給分清楚,專注自己課題的同時,也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
第三,勇氣的來源。
勇氣來源於自我價值感,想要體驗到自我價值,需要建立「共同體感覺」,把別人看成自己的夥伴,在為夥伴做出貢獻的過程中,體驗到自我價值。為此,我們需要做到三點:
1,自我接納:分清「自己能夠改變的」,和「自己不能改變的」,然後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可以改變的。
2,他者信賴:只有依靠無條件地相信,我們才能和別人建立起真正深厚的夥伴關係。
3,他者貢獻:許多人的煩惱都在於無法喜歡自己,如果能夠為別人做出貢獻,就能感受到自我價值,進而接納自己,喜歡上自己。
阿德勒強調,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這三點並不是獨立的,它們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只有同時做到,才能建立牢固的「共同體感覺」,感受到自我價值,並獲得改變自己生活的勇氣。
第四、煩惱來自自己的臆想
在讀完《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你會發現,原來所有的煩惱都是我們自己臆想出來的。在人際關係上,別人如何評價你,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才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對認可的追求,才扼殺了自由。由於不想被任何人討厭,才選擇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換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比如自卑情結,阿德勒在這本書中講述,這只是我們的一種藉口,也是我們攀比的結果。
因為我們渴望進步,渴望被人認同,有更好的生活,阿德勒把這歸結為我們想要追求優越性的產物。因為我們時刻想要進步,一旦我們沒有達到這種要求,我們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
自卑人人都有,但是自卑並不是壞事。如果我們願意正視成長從來不是一步登天,而是慢慢積累的,我們只需要保持每天的成長,我們就會慢慢平靜下來,當我們不再把重心和別人比較的時候,我們就會少了很多焦慮,自然內心就不會患得患失,而是以一種更長遠的規劃來面對自己。
人際關係的困擾之所以會成為我們煩惱的根源,也主要是在於我們對他人的期待與要求,如果我們知道,任何期待都可能會造成我們內心的困擾,我們就會真正學會活在當下,而不迷失自我。
我喜歡看這本書,是因為他帶有大量的哲學視角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和他人,他也啟發我們,所有的煩惱其實都是源於我們自己想像出來的,如果我們能夠認識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學會尊重她人,了解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我們就不會過多困擾,而是學會更多掌控當下,切實做出自己的努力,人生的路上就會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