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三個方法讓你了解生活的真諦,獲得自由和成功

2020-12-22 楠悅讀

本文字數5077,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被討厭的勇氣》。

本書有兩位作者,其中一位是岸見一郎,日本哲學家。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顧問。

第二位作者是古賀史健,日本自由作家。近30歲的時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學,並被其顛覆常識的思想所震撼。之後,連續數年拜訪京都的岸見一郎並向其請教阿德勒心理學的本質。

本書全篇採用了對話體的形式,主要介紹了關於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

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強調社會文化和自我奮鬥對個人的影響,是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極大地影響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

阿德勒的思想會告訴你,你的成功和幸福,與其他任何人無關,所有的一切都取決於你自己。

這不是一本講心靈雞湯的書,心靈雞湯聽上去沒有什麼毛病,但仔細一琢磨沒什麼邏輯,更沒什麼用。而阿德勒的思想是基於一套嚴謹的邏輯推演出來的。

經得起推敲,也經得起辯論,可以說是有一種不枉此行的感覺,內容通俗易懂。

01、我們為什麼感覺不到幸福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很多人感覺不到幸福感,那到底我們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煩惱?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來看一下這本書的核心觀點,也就是阿德勒的核心思想,你可以自己做選擇

具體來說,你的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你自己選擇的。你的選擇與其他任何人無關,與過去發生的經歷也無關。

舉個例子:

作者提到了一位女學生,她的苦惱是害怕見人,一到人前就臉紅,說是無論如何都想治好這種臉紅恐懼症。哲人問她:「如果這種臉紅恐懼症治好了,你想做什麼呢?」女孩回答說,有個男孩子,她很喜歡,很想交往,但因為有這個臉紅的毛病,一直不敢表白心意。女孩還表示,一旦治好臉紅恐懼症,馬上向他告白。

這個女孩的不幸是誰造成的?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可能是家庭的原因,或者是受過什麼傷害。用過去的經歷,尤其是童年時期的心理創傷,來解釋現在的不幸,看起來是很有道理。

但阿德勒覺得並非如此,為什麼她會患上臉紅恐懼症呢?又為什麼總是治不好呢?那是因為她自己「需要臉紅這一症狀」。

我們不能一味靠過去的原因來解釋事物,這樣就會陷入到一種絕對的論斷: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的全部都是由過去的經歷所決定的,而且根本無法改變。這種觀點叫做「原因論」。

而阿德勒倡導的,是一種「目的論」。之所以女孩會患上臉紅症候群,又總是治不好,不是因為還沒有找到合適的療法,而是因為,她的這種不幸,是自己的選擇。

在阿德勒看來,她對自己沒有自信,始終抱著「如果這樣,即使告白也肯定會被拒絕,到時候就會更加沒有自信」這樣的恐懼心理,所以才會製造出臉紅恐懼症這樣的問題來。

但只要有臉紅綜合症的存在,她就會想「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為這個臉紅症候群」。

這樣就可以不必鼓起勇氣去告白,即使被拒絕也可以說服自己。更重要的是,她可以抱著「如果臉紅恐懼症好了,我也可以擁有愛情」之類的想法,一直活在幻想中。

因此,現在的不幸是自己的選擇,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你無法下定決心去改變,反過來說就是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這也就衍生出,「人的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說一下。

1、自卑感

什麼是自卑感?在和別人比較時,由於低估自己而產生的那種不良的情緒體驗。

例如,有的人看到朋友過得幸福,不是想要祝福而是心生嫉妒或者非常焦躁。或者同齡人過的比自己好也會有感到自卑。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個使用「自卑感」的人,就是阿德勒。阿德勒用的是德語,德語裡的這個詞也表示「劣等感」,是一個關於自我價值判斷的詞,也就是感覺自己沒有價值,感覺自己微不足道。

在阿德勒看來,自卑感是一種主觀臆斷。也就是說人人都有自卑感。但是,自卑感並不是什麼壞事。為什麼呢?阿德勒說,人是作為一種無力的存在,活在這個世界上的。

並且每個人都希望擺脫這種無力的狀態,繼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稱其為「追求優越性」。可以簡單將其理解為「希望進步」或者「追求理想狀態」。

例如,蹣跚學步的孩子學會獨自站立;他們學會語言,可以與周圍的人自由溝通。

我們都有想要擺脫無力狀態、追求進步的普遍欲求,於是人人都會追求優越,人人都渴望進步。人類史上的科學進步也是「追求優越性」的結果。

阿德勒說「無論是追求優越性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態,而是一種能夠促進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長的刺激」。只要處理得當,自卑感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

2、自卑情結

但是,有些人無法認清「情況可以通過現實的努力而改變」這一事實,根本沒有向前邁進的勇氣。他們什麼都不做就斷定自己不行或是現實無法改變。

自卑感越強,人就會變得越消極,最終肯定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阿德勒說,這種情況,就不應該叫「自卑感」了,應該叫「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指的是,有些人會把自卑感,當做某種藉口來使用。就像是「我因為長得不漂亮所以找不到對象」,或者「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這樣的想法。

這種大肆宣揚「因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結論,就已經超過了自卑感的範疇,是一種自卑情結。阿德勒特別強調,這種自卑情結,還是你自己的選擇。

那為什麼會有人選擇「自卑情結」呢?簡單地說就是害怕向前邁進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願意為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比如玩樂或休閒時間。

他們都「避免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受傷」。在阿德勒看來,人際關係,是一切煩惱和不良情緒的源頭。

為什麼呢?一旦想要實現「不在一段關係中受傷」這個目的,大多數人會怎麼做。只需要變成一個只看自己的缺點、儘量不介入人際關係的人就可以了。

如此一來,只要躲在自己的殼裡,就可以儘可能少地和別人發生關聯,萬一遭到別人的拒絕或者傷害,還可以用這樣的理由來安慰自己:因為我有這樣的缺點才會遭人拒絕,只要我沒有這個缺點,也會很討人喜歡。

可以說,只要選擇把自己的不幸當做武器來用,那人就會一直需要這種不幸。

3、優越情結

越自負的人越自卑。自卑情結有時會發展成另外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叫做「優越情結」。雖然苦於強烈的自卑感,但卻沒有勇氣通過努力或成長之類的健全手段去進行改變。

即便如此,又沒法忍受「因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類的自卑情結,無法接受「無能的自己」。

如此一來,人就會想要用更加簡便的方法來進行補償。也就是表現的好像自己很優秀,繼而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中。

例如,大力宣揚自己是權力者,可以是班組領導,也可以是知名人士,其實就是在通過此種方式來顯示自己是一種特別的存在。

就是到處跟人比,充分地炫耀自己的優越性。這種人其實是想要藉助別人的不幸,來顯示自己「特別」。

他們事事總想壓別人一頭。這樣的人其實並不快樂。只要他覺得有人超過了自己,就會感到焦慮和不安,甚至會不擇手段地奪回優越感。

任何人,只要處在這個複雜的社會網絡之中,就都會感到煩惱。所以阿德勒說:「人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要想消除煩惱,恐怕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

02、如何獲得「被討厭的勇氣」

從「一切煩惱來自於人際關係」這個觀點出發,阿德勒認為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三大人生課題,分別是:「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阿德勒說,處理好這大三課題,不靠別人,還是靠自己。

1、分離課題

阿德勒認為我們不應該把精力花在別人身上。為什麼?

例如,有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不聽課、不寫作業甚至連教科書都忘在學校。那麼,如果你是父母的話,你會怎麼做呢?可能你會說,上輔導班、請家庭教師,有時候甚至還可能會扯耳朵。這就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吧。那麼,被這種強制性的手段強迫學習,那你最終喜歡上學習了嗎?很遺憾,沒能喜歡上學習。為了學校或者考試的學習只是應付而已。

從阿德勒心理學角度。首先應該考慮的是,當眼前有「學習」這個課題的時候,阿德勒心理學會首先考慮「這是誰的課題」。

孩子學不學習或者跟不跟朋友玩,這原本是「孩子的課題」,而不是父母的課題。如果父母命令孩子學習,就是對別人課題的妄加幹涉。這樣就免不了衝突。

我們必須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區分開來。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幹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幹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可能很多會認為,孩子學習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這應該是父母和孩子的共同課題啊,其實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如果孩子選擇「不學習」這個選項,那麼由這種決斷帶來的後果。

例如,成績不好、無法上好學校等,最終的承擔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也就是說,學習是孩子的課題。

但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意味著,阿德勒的心理學是在推崇放任主義。放任主義是一種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麼的態度。

阿德勒的思想不是放任主義,阿德勒提倡在了解孩子幹什麼的基礎上,對他進行保護。

父母要隨時準備好給孩子提供充分的支持;在孩子沒有向你求助的時候,不去指手畫腳。

這就是課題分離,你需要把幫助孩子成才的課題,和孩子對自己學習的課題區分開來。

2、不追求他人認可

在阿德勒看來,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夠有勇氣被別人討厭。為什麼這麼說呢?人類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天然就喜歡得到認可,沒有人喜歡被人指責、被人討厭的感覺。

但是,請你這樣想:為了不被任何人厭惡需要怎麼做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時常看著別人的臉色並發誓忠誠於任何人。如果周圍有10個人,那就發誓忠誠於10個人。如果這樣的話,暫時就可以不招任何人討厭了。

但是,此時有一個大矛盾在等著你。因為一心不想招人討厭,所以就發誓忠誠於全部10個人,但是沒有人可以做到讓所有人都滿意。

之前的這種承諾,不久後就會被拆穿,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失去信用,讓自己感到更加痛苦。

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託付給別人,這是一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生活方式。

相反,阿德勒心理學否定追求他人的認可。阿德勒說,正是對別人認可的追求,扼殺了你的自由。

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如果一味尋求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但這並不意味著,被別人討厭是我們應該去追求的一種狀態。阿德勒是想告訴我們,「被討厭」是自由生活的一種證據,是你按照自己方式生活的表現。

也就是說「不想被人討厭」是我的事情,但「你是否討厭我」,和我無關,那是你的課題。

3、價值感和幸福感

阿德勒認為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就是獲得「共同體的感覺」,也就獲得了價值感和幸福感。

這是阿德勒心理學中的關鍵一點。作者岸見一郎說,不理解這一點就無法理解阿德勒心理學。那什麼才是「共同體感覺」呢?其實說的就是一種持續的貢獻感。

比如,家庭、學校、單位。在家庭這個共同體中,你的幸福來自於被家人需要。在單位這個共同體中,你能夠為公司創造價值,也能感受到幸福。再比如,有人一旦退休便立即沒有了精神。因為他們不再被需要,這就是突然失去了那種在共同體中的「貢獻感」,他們感到不幸福。

有些富豪已經擁有了一生也花不完的巨額財產,但他們中的多數人至今依然繼續忙碌工作著。為什麼要工作呢?是因為無底的欲望嗎?不是。這是為了他者貢獻繼而獲得「可以在這裡的」歸屬感。

獲得巨額財富之後便致力於參加慈善活動的富豪們,也為了能夠體會自我價值、確認「可以在這裡」的歸屬感而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活動。

「共同體感覺」,是一種持續有價值的,對他人的貢獻感。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貢獻感,依然與他人無關,阿德勒反對為共同體犧牲自己。

阿德勒強調,這種幸福感,也可以通過看不見的形式來實現,只要存在就有價值。你追求幸福的起點和終點,依然匯聚在自己身上。

你的貢獻和價值,雖然是在這個共同體中得以體現,但最後的結果依然與他人無關,你不需要他人的肯定或者回報。

最後的話:

阿德勒其實是想要幫我們掙脫三個束縛。

1、過去

他認為,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麼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

2、人際關係

理想的人際關係大概是「我愛你,但與你無關」。他認為每個人的課題都是分離又獨特的。我怎麼愛你,這是我的課題,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愛,這是你的課題。

每個人都守自己的本分,過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間就沒那麼多糾結和煩惱。

3、未來

很多人目標遠大,覺得只有當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人生才真的開始,現在的生活還不叫「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

當我們這麼想的時候,我們就把現在貶低成了實現未來的工具。阿德勒的哲學強調當下的意義,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相關焦點

  • 《被討厭的勇氣》:真正的自由不怕被別人討厭
    《被討厭的勇氣》是由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作家古賀史健共同創作完成,兩位作者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和研究。岸見一郎研究的是哲學和阿德勒的心理學,同時也在精神科醫院為許多年輕人做指導。作家古賀史健的創作風格以對話創作見長,即你問我答的形式,並且對阿德勒心理學思想感到十分震撼,於是便經常拜訪岸見一郎,向其請教阿德勒的哲學。為何要對兩位作者做如此介紹,如果你閱讀過《被討厭的勇氣》就明白了。
  • 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你才能活的「爽」
    這本書叫做《被討厭的勇氣》,如果你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做,你會發現,原來我們還可以這樣活著。本書的作者叫做岸見一郎,是一位日本的哲學家。它用一位青年和哲人對話的方式,為我們通俗地演繹了阿德勒心理學的精髓。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更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 你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嗎?
    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被這樣的問題所束縛,因為經驗不足,所以會面試失敗;因為沒有特長愛好,所以無法參加社團活動和各類競賽…然而換個思路想,你不敢面對面試失敗的結果,所以給自己找了一個沒有經驗的藉口安心接受自己會失敗的結果;你不敢參加活動和競賽,害怕自己露怯,所以把自己沒有特長愛好當成藉口得出「無法參加」的結論。其實,當生活遇到不幸和困難時,應該多想想當下的現實情況,而不是從過去的經歷中找原因。
  • 害怕被討厭,這是缺乏被討厭的勇氣的表現
    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在《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一書中針對害怕被別人討厭這類問題做出了細緻分析。書中提到,我們總是擔心被別人嫌棄、不被喜歡的原因,不是因為對方不好相處,而是因為缺乏「被討厭的勇氣」。一、我們為什麼會缺少被討厭的勇氣?
  • 沒有被討厭的勇氣,拿什麼面對生活
    我們如何能夠在複雜的日常瑣碎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中為自己的心靈留下一片藍天?我們又是否能夠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也許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會給你意想不到的答案。生活在當下,尤其是現代社會,是很需要勇氣的,不僅僅是面對"流言蜚語",更多的是自己的內心。《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的作者是兩個人,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
  • 《被討厭的勇氣》,讀出這4個道理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主要講述一名深陷自卑、無能與不幸福的青年與一名哲人你來我往的思考和辯論,一夜又一夜的思考和辯論,青年思考著同樣也讓我們困惑的疑問,為什麼「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 小心你的一輩子只為他人而活。學會被別人討厭,讓自己真正自由
    不是世界複雜, 而是你把世界變複雜了。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 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的世界。——題記看完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我忽然間明白了一個道理:學會被別人討厭,讓自己真正自由,人生所有的煩惱都是咎由自取。岸見一郎是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的專家。古賀史健則出版過多部暢銷書。
  • 豆瓣8.3《被討厭的勇氣》:人人皆可改變,皆可自由,皆有價值
    最近經常在微信圈裡看到朋友們討論和引用《被討厭的勇氣》書中的觀點。隨著《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的暢銷,阿德勒心理學進入到大眾的視野之內。雖然很少人知道阿德勒這個名字,但他的思想影響頗廣。在全球暢銷書《人性的弱點》、《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體現了很多阿德勒的思想。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是這樣解讀人性的:人人皆可改變,人人皆可自由,人人皆有價值。
  • 《被討厭的勇氣》:認清這3點,你的人生就能獲得更多幸福
    這本書的書名叫《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是日本的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書中採用對話的形式,以講故事的形態總結了心理學巨頭之一——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今年似乎與阿德勒心理學的思想接觸比較多,也比較認同他的思想,但當我第一次拿到這本書時,看到封面上寫著「所謂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 《被討厭的勇氣》: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接納自己
    到底是人際關係中的什麼剝奪了我們的自由呢?一、對認可的追求,剝奪了自由為了獲得來自父母、老師、領導、同學、朋友……周圍所有人的認可,希望做受一個父母歡喜、老師誇讚、上司滿意等等所有人待見的人。直到自己長大了,才發現成年人看似自由快樂其實有更多的束縛和煩惱。《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過於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
  • 岸見一郎: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你才能活出自己
    面對父母焦急的催促和同齡人的對比,便會在無形的壓力之下選擇忽視自己的內心感受,跟一個「適合」的對象結婚。很多人都對隨波逐流心有不甘,但又缺乏做自己的勇氣。倘若連你自己都不為活出自己的人生而堅持,那還有誰會為你爭取呢?短暫的人生裡,我們可以完全做自己的時間並不多。
  • 克服「討好型人格」,你需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克服「討好型人格」,你需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生活中,你是否總是假裝同意別人的觀點、經常道歉、很難拒絕他人的請求、盡力去避免所有的衝突等等;如果有這些表現,那麼你就很有可能擁有討好型人格。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公司的垃圾桶滿了,你主動去倒,但是周圍的人卻根本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或者是即使注意到了,也沒有人說一句感謝或是表揚的話,你之後還會不會繼續做呢?很多人的回答是「也許以後不會做了吧!」對認可的欲求,其危險在於你究竟是為了追求認可而去做還是真的想做這件事。當我們得不到認可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很痛苦。
  • 說說《被討厭的勇氣》,換個角度認識自己和世界
    是「被討厭/的/勇氣」還是「被討厭的/勇氣」呢?換言之,是「勇氣」被討厭呢,還是一個人「被別人討厭」的勇氣? 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理解成了前一個,心想何種勇氣才會被討厭。但是讀到1/4左右的時候才明白第二個理解才是作者真正的意圖。
  • 《被討厭的勇氣》你不必活成所有人都喜歡的模樣
    電視劇的女主角米奇麥瑟爾,很早就給自己的人生制定了三件大事:上大學,結婚,生兩三個孩子。現實如她所願,家庭美滿,婚姻幸福。她一直努力扮演著自己夢想中的社會角色:好女兒,好妻子與好媽媽。我們害怕被討厭,渴望被接納,被認同,卻在他人期待的目光中丟掉了自己,檳城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作家陳文茜說:"如果你的成功,是害怕被他人討厭而換來的,那麼小心,你有可能只是為他人活了一輩子!"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才能找到通往自己真正幸福的大門。
  • 岸見一郎《被討厭的勇氣》: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才能活得更灑脫
    看這本書之前問自己幾個問題:你在意別人的看法嗎?你害怕被人討厭嗎?我們為什麼會自卑?事與願違的時候你覺得是什麼原因?人的一生不外乎就是從前、過去和未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和它的實用性和適用性有關係。本書通過一位迷惘的青年和一位智者的對話展開文章內容,給讀者親切、自然的閱讀體驗,仿佛有一位和藹的老人正在告訴我們人生的答案。人生實難,再優秀人的一輩子多多少少有被困擾的時候。
  • 被討厭的勇氣,你有嗎?
    專注女性自我蛻變和解放,願你面向太陽,堅定而溫暖。說到討厭這個話題,大概沒有人會喜歡被別人討厭吧。我也是。但這裡所說的被討厭的勇氣卻是有其他的含義在,這裡所指的是做真實的自己,即便被討厭也要堅持不畏懼。
  • 周末好劇《被討厭的勇氣》| 換個角度觀察生活,人生也許有另一種活法!
    我想買草莓蛋糕,無論周圍的人向我投射怎樣的預期和壓力,我都不會改變買草莓蛋糕的想法。 聽上去雖然有些自私,但這個假設的本質,其實就是我們應該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果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你將活得更加自由。 「勇敢做自己」就是這部劇的中心思想。
  • 閱讀|《被討厭的勇氣》
    你是否迷茫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這本《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或許可以帶給你一些啟發和思考。本書以對話體的形式呈現。一位青年和一位哲人之間一問一答,讀起來像是撥開層層迷霧,頗有種悟道的感覺。
  • 《被討厭的勇氣》這8個習慣幫你遠離繁雜日常與人際關係的煩惱
    再讀《被討厭的勇氣》【日】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總結8個幫我們遠離生活與人際煩惱,用我們的雙手去獲得真正幸福的習慣(也是此書的主旨)。和喜歡這本書的朋友分享。自我接納是能夠接受真實的自己並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 自我接納不是自我肯定,沒必要特別積極地肯定自己,而是接受不能更換的事物,接受現實的「這個我」,然後關於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拿出改變的「勇氣」。我們並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氣」。
  • 東湖夜讀·為你講書⑤|《被討厭的勇氣》: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剩下的就只有能否鼓起邁出一步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並不是要去吸引被討厭的負向能量,而是,如果這是我生命想綻放出美的光彩,那麼,即使有被討厭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雙手雙腳往那裡走去。因為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於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前段時間,因為疫情持續蔓延,很多人待在家裡遠程辦公。雖然生活上有諸多不便,但是減少了一部分人際關係,也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