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想要拼命發光的你,是否最終卻迷失了自己?

2020-12-23 馮阿元

最近《想見你》這部電視劇很火,在豆瓣評分高達9.2分,可謂是評價很高了,除了其中小清新的美好愛情和燒腦懸疑的劇情之外,大家更多的是被劇中「陳韻如」這個角色所吸引。

因為在這個17歲的少女身上,每個人都仿佛看到了年少時的自己。

小心翼翼地迎合著周圍的人想要融入其中,卻發現總是那麼格格不入;太過在乎外界的評價,所以努力變成他人喜歡的樣子,卻不敢發出自己的聲音,於是變得越來越自卑和敏感,覺得是不是自己哪裡做的還不夠好,所以才不被大家喜歡和認可?

每一個人都渴望變成光芒耀眼的「黃雨萱」,殊不知這個自卑又敏感的「陳韻如」才是那個17歲處於青春期的你我他。

學習成績一般,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才藝,樣貌也不是太出眾,在班級裡似乎永遠都是小透明一枚,不怎麼招人待見。每天的心願就是快快長大,逃離這個令人窒息的環境,希望自己變得優秀完成人生的蛻變。

所以拼了命地努力想要變得閃閃發光,殊不知卻在這種盲目又無力的「自卑感」中,最終迷失了自己。

個體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在其心理學著作《自卑與超越》(也譯作《超越自卑》)一書中系統性地對「自卑情節」進行了闡述,他認為:每個人在不同的領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從而超越自我。

個體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在其心理學著作《超越自卑》(也譯作《自卑與超越》)一書中系統性地對「自卑情節」進行了闡述,他認為:每個人在不同的領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從而超越自我。

一、人人都有自卑感

介紹自卑的定義之前,先說一下本書的作者阿德勒,他的成長曆程可謂是「超越自卑」逆襲成功的典範,一生都在致力於研究「自卑感」,並以「自卑」與「創造性自我」作為整個思想體系的一個核心概念,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心理學流派——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1870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個穀物商人的家庭中,六個孩子中排行老三。他從小就體弱多病,幼年曾患佝僂病,4歲才學會走路,5歲那年患了一場幾乎使他喪命的肺炎,因此在阿德勒早期的童年記憶中一直伴隨著疾病和痛苦。

他曾在自己的自傳中寫道:「我所能回憶起來的最早往事是,由於我罹患佝僂病,我被繃帶綁著坐在椅子上,健康的哥哥坐我對面。他上躥下跳,來去自如,然而我每動一下都會極度緊張,非常費力。」

童年病痛的折磨以及對比英俊健康的哥哥,阿德勒慢慢產生了自卑情節,渴望得到他人的喜愛和認可。

雖然疾病被慢慢治癒了,但是自卑感卻一直伴隨著他,所幸的是阿德勒沒有被這種與生俱來的自卑所嚇退,而是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最終把自卑轉換為不斷挑戰自己成為卓越的動力。

自卑是什麼?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一書中是這樣定義自卑的:自卑情結指以一個人認為自己的能力或自己的環境和天賦不如別人的自卑觀念為核心的潛意識欲望、情感所組成的一種複雜心理。

這種心理表現為對自己缺乏一種正確的認識,既是驅使人成為優越的力量,又是反覆失敗的結果。

自卑是一種「比較—評價—刺激」連鎖機制所產生的結果,分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阿德勒認為原生自卑與次生自卑之間的互相糾葛會使人陷入一種自卑的惡性循壞,自卑情節就是這樣產生的。

1. 原生自卑

「原生自卑」主要產生於兒童時期,是人們在面對外在環境時所體會到的不足感。

這種不足感主要來源於家庭的影響,因為父母缺乏關愛、周圍壞境的漠視以及自身價值觀還未完全形成等原因,導致對自己產生的一種最初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情緒。

2. 次生自卑

「次生自卑」是指,產生於個體成年時期的自卑感。即當成年後的個體發現,自己沒有能力實現自己虛構的目標或內心的標準時,所感到的自卑。

成年後的自己,一旦遇到困難挫折或者不被周圍的人所接納時,此時的次生自卑又會重新喚起對原生自卑的記憶,從而變得更加的脆弱、無助、羞恥甚至恐懼。

二、導致我們自卑的真正因素,到底是什麼?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指出了人生的三大基本問題問題:愛與家庭、人際關係、職業發展。這三者構成了人生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我們在現實中所面臨的任何困惑和問題都來源於此,自卑的情緒也不例外。

1. 第一問題: 自卑來源於原生家庭的缺愛(Love and family )

阿德勒通過無數案例得出:現實中那些自卑敏感的人,他們的童年往往是缺乏父母關愛的。

這些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做到正確的引導和陪伴,總是以恐嚇、威脅等粗暴又強勢的方式與自己的小孩相處,這種不當的家庭教育讓孩子從小缺少安全感,從而產生最初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這種孩童時期所產生的自卑感往往伴隨著人的一生,難以忘卻。「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網上流傳的這句段子其實恰恰說明了許多成年人所經歷的一切,仿佛都是幼年時期自卑留下的佐證。

2. 第二問題:自卑與人際關係有關(How to socialize?)

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認可欲求」,是指一味拘泥於外界對自我的評價與看法,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肯定,從而迷失自我的一種心理狀態。

在正常的人際關係中,彼此平等是最基本的相處原則,但是對於自卑的人來說,為了尋求某種自我保護,所以總是儘可能地滿足對方的需求,甚至不惜按照別人的評判標準來對待自己。

這種「委曲求全」的交往方式看似是在自保,不如說是一種逃避現實、不敢面對自己的不自信行為。要知道,平等正常的人際關係是不需要通過讓別人感到自己弱小來獲得的。

3.第三問題: How to work ?(自卑產生於競爭中的比較)

競爭一直是,甚至從人類起源起就是對大部分激烈活動的剌激物。——(英國哲學家)羅素

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我們似乎只有不斷地超越別人才能獲得稀缺的資源,而這種競爭往往伴隨了我們的一生。

不得不承認,從出生開始我們每個人都似乎處於這種「比較」之中,有時是與外界的人和物進行對比,有時則是和理性中的自己暗自較較勁。

無論哪種形式,一旦發現自己「比不上」他人或者無法達到自己的預想目標時,這種失落和挫敗將會不斷的暗示自己,給自我設限從而產生認知上的偏差,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潛意識的自卑感。

三、超越自卑,追尋生命的意義

1. 自卑是正常的內在情緒,是一個人保護自己的方式。

阿德勒認為:自卑是人基本屬性,其存在並不是一件壞事,它其實是面對外界所產生的自我保護。

這種自我保護是一種心理上的補償機制,而自卑與補償的相互作用,在生活中普遍存在。

因此,我們應該正確對待自己的自卑情節,不要片面地誇大它的副作用,認為它是一種負面、消極的情緒。找到產生自卑的內在根源,嘗試去了解自己的內心,從而學會與自卑和諧共處。

2. 自卑感是行為的原始決定力量,對於自卑不同的超越方式構成了不同的人生意義。

自卑與補償是個體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阿德勒認為優越感是自卑感的一種補償,因為它激勵了人不斷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礙和弱點,在有限的生命空間內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可以說,正是由於人類會有自卑感,才擁有了不斷追求卓越,取得發展和進步的不竭動力。

但是,超越自卑的方式不同,其最後產生的結果和賦予的人生意義也就有所差異。

當你面對自卑,選擇樂觀面對,勇敢地克服自身缺陷,那麼這種積極地暗示將會使自己變得更加的發憤圖強,從而超越自卑實現卓越。

相反的,如果面對自卑情節,一味地聽之任之選擇自暴自棄,不去採取任何行動,那麼這種自卑將會一直潛伏在內心深處,成為自己脆弱、敏感、無助的心魔。

所以就如阿德勒在書中所說:人的潛力是沒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註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個人都有成功和飛躍的機會,從而找到人生的意義。

四、如何超越自卑,使自己變得卓越?

1.ACT接受現實療法,正確認識自卑

斯蒂文·海斯博士在《學會接受你自己——全新的接受與實現療法》一書中首次提出了「ACT接受現實療法」,這是新一代認知行為療法中最為代表性的經驗性行為治療方法。

ACT療法認為:我們應當承認否定性思維(比如自卑情緒)在人的一生中總是會重複出現;不要試圖挑戰這些負面的想法,而應當把精力集中在確立我們的價值觀並竭力去實現它。

ACT療法主要包括六大核心過程:

(1)接納(acceptance):

我們面對自己因外界所發生的感受或情緒時,首先要敢於正視它,不能因為是負面消極的情緒就抗拒或者逃避,也不能因為是積極正面的感受就全盤接受。

這裡的接納指的是客觀、理性地對待自己的內在表現,不是一味地容忍和壓制自己的感受,而是嘗試著去客觀評價,與其友好相處的一種心理過程。

(2)認知解離(cognitive defusion)

這個過程要求我們把自己的情緒、感受等主觀思想和具體的事件或者某種意象剝離開來,把它看成單一的個體,不去想這件事所代表的背後意義,而是更加關注情緒背後所產生的根源和本質,找到問題的關鍵。

(3)關注當下(being present):

許多人在面對負面情緒時,總是不由自由地和過去相聯繫,試圖找到之前的解決辦法來緩解當下的感受,這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

但是,面對當下的情緒,我們更應該關注此時此刻所處的環境和心理狀況,比如同樣是自卑,因為遇到的事情和人不同,這種自卑的程度和狀態就有所區別。因此,只有關注當下,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

(4)觀察自我(self as context):

人是複雜的感情動物,就是人類自己也不能說完全地了解自己。因此,我們在平時要養成觀察自我的習慣,真正地認識自己的內心,洞察自己的行為方式,從而和自己成為朋友。

ACT通常採用正念技術(mindfulness)、認知隱喻(metaphor)和經驗化過程(experiential processes)來更好地觀察自己。

①正念技術:正念概念來源於佛教禪修,是指自己有意識、有目的地關注和覺察當下的一切,並對發生的一切都不做任何的分析,以一種客觀的角度來觀察自身的技術方法。

②認知隱喻: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法,是語言的表達形式,而語言也是認知的一部分,是指通過把抽象、經驗式的概念具象化,達到歸納總結的目的。

③經驗化過程:是指把自己日常行為所產生的一系列經驗上升到方法,再由方法轉變成流程的一種規範化過程。

(5)價值觀(values):

價值觀代表了一個人基本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標準,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當價值觀和我們的處事方式不一致時,就會產生懷疑、否定自己的想法。

因此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確保價值觀和行為表現保持一致性,從而有建設性指導我們的心理狀態。

(6)承諾行動(committed action):

這是整個ACT療法中的最後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環節,承諾行動是指除了正確的接納和認知自己的感受,學會遵循自己的價值觀去不斷挑戰和改變負面情緒才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說行動才是根本,只有敢於對自己的行動負責,積極承擔起來應有的指責,才對讓自己真正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

2.課題分離:找到自我的邊界

前文也論述過,阿德勒認為人的一生有三大課題:愛與家庭、人際關係、職業發展,而我們在這三大課題的不斷打怪升級中,往往會伴隨一些負面、消極的情緒,終其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和他人相處的邊界,總是不自主地被別人的課題所影響。

當你真的找到自己的思想邊界,不再受到外界世俗的幹擾,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時,那麼你將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真正做到超越自卑實現人生的卓越。

美國作家大衛格雷在《閾限思維》(Liminal Thinking)一書中介紹了三種方法幫助我們找到與讓他人交往的邊界感。

(1)承認自己不客觀

在與他人的交往和相處中,很多人不能感性地看待彼此之間的交往,總是喜歡「感情用事」,太過在乎外界的看法和評價,致使自己總是非常敏感和脆弱。

其實,面對這種情況,不如大方的承認自己的不客觀,正視自己在人際關係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只有敢於面對自己的弱點,才是內心走向成熟的真正表現。

(2)保持「空杯」心態

中國有句老話說的非常好,叫做「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因為自身成長經歷、性格特點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導致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屬性。

因此,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不妨讓自己保持一種「空杯」心態,對於他人的觀點和意見,不要帶著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而是多學習他人的優點和長處,時刻保持謙卑和低調,這樣才能讓自己客觀、理性地掌握人際關係的邊界感。

(3)創造安全空間

著名作家賈平凹曾經說過他的交往法則,那就是「尊重彼此、親近隨緣」,也就是說我們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要尋求一個合適的「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邊界,不要讓他人的世界影響到自己,而是能夠讓自己的小星球保持獨立地運轉。

所以,我們應該嘗試著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既是對對方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保護,從而使雙發都能夠保持愉悅,按照內心的意願生活。

3.運用ARCS激勵模型,挖掘自身潛力

面對自卑,除了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情緒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激勵不斷地鼓勵自己走出困境,挖掘到更多的潛力和能量,從而實現人生的價值。

ARCS激勵模型通過四個核心要素:Attention(注意)、 Relevance(關聯)、Confidence(信心) 、Satisfaction(滿意)幫助我們擺脫負面情緒,找到那個自信的自己。

(1)Attention(注意)

面對一件事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觀和相應的心理活動,因此我們要時刻關注自己的心理變化,明確自己產生情緒的原因是什麼,只有真正注意到自己的內心,正確的認知它,才能為後續的激勵找到正確的對策。

(2)Relevance(關聯)

當我們準備採取激勵措施時,要與事件發生的本質、個人內心需求以及現實條件所關聯一致,使其做到真正的匹配,激勵才能發揮最大化的效應,使自己走出困境。

(3)Confidence(信心)

無論產生怎樣的情緒,都不要被自己感性化的思想所掌控和牽制,而是應該相信和肯定自己,不斷地給自己心理暗示,樂觀地看待周遭所發生的一切,從而解開負面情緒所帶來的心魔。

(4)Satisfaction(滿意)

ARCS模型正確認知-採取措施-給予激勵這一系列的環節,慢慢地讓我們找到了自信,但最重要的步驟是要及時反饋,也是整個模型的最後一環。

通過反饋,我們可以了解激勵措施是否真正有效,幫助我們走出負面情緒,面對激勵的結果我們也要從內心感到認可和滿意,只有保持愉悅的心情才能讓整個環節產生循環,最終產生更大的價值。

寫在最後:

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它是一種對自己缺乏正確認識的表現,既是驅使人成為優越的力量,又是反覆失敗的結果。產生自卑的原因有三點:1.原生家庭對愛的缺失;2.人際關係中尋求自我保護;3.生存競爭中與他人和自己的比較。超越自卑,使自己實現卓越的三個方法:1.ACT接受現實療法,正確認識自卑;2.課題分離:找到自我的邊界;3.運用ARCS激勵模型,挖掘自身潛力。

相關焦點

  • 最自卑,但又最優秀的三大星座,拼命奔跑,只為不被任何人超越
    又或者,在我們人群中從來不會缺少一類,最自卑,但又最優秀的人。也正是因為自卑,才使得他們拼命地奔跑,不讓自己被任何人超越。而之後,就讓我們一起看下都有哪些星座是這樣的吧。所以每個人而言,人生都是一場孤獨的旅行,一場唯獨屬於自己的修行,白羊座當然也是如此。於是他們不滿足於自己,然後拼命地奔跑。儘管本意是不想讓任何人超越,可到頭來,他們又總會達到高處不勝寒的境界。  雙子座:總是敏感脆弱,甚至缺乏安全感  好吧,我們不得不承認,不管是對於上面所說的水瓶座與白羊座,還是這裡所說的雙子座,其實他們完全都屬於同一個類型。
  • 心理學:自卑的出路在哪?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來告訴你答案
    在之後阿德勒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給出了如下定義:「當一個問題發生時,人們對此問題無法適應或者無法解決,此時在自我的意識中也承認無能為力,那麼這時表現出的就是自卑情結。」因為綜合因素下產生的對比,從而萌生了自卑感,而為了超越這種自卑情緒,就需要為自身營造一種「優越感」的形式,進而達到最終的心理平衡。以上的心理過程,在心理學上稱為心理補償機制,同時這也是人們心理上的一種防禦機制。
  • 自卑的吳昕,你值得為自己驕傲
    是否能夠徹底改變現狀她嘗試過,是否還需要堅持,她迷惘過。但最後她還是選擇了留下,即便是面對所有的流言蜚語。02 :被各種理由換角之前吳昕在參加節目時曾透露自己被無緣無故換角的事情,當時她聲淚俱下,但又無可奈何。
  • 自卑與超越:董卿超越自卑用了這兩步,你同樣可以變得更加優秀
    人人都有自卑感,都嘗試著超越自己,都在追求著一個也許自己都說不清的目標。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在《自卑與超越》書中給出了一個方向:人如果脫離集體而存在,是無法實現自我超越的,只有將自己置於更大的合作體系中,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才能真的克服自卑,實現自我超越。
  • 深度解析自卑,自卑的七大表現,希望你都沒有
    當我們面對這些缺點時,有些人能夠坦然面對;有些人卻對此耿耿於懷,過於在意自己的缺點,影響工作與學習,自卑就是其中之一。自卑是個貶義詞,是指在和別人比較時,由於低估自己而產生的情緒,嚴重自卑是心理上的一種缺陷。
  • 火影PSY---洛克李的自卑與超越
    傻瓜……你就不要做當忍者的夢了!——連忍術都不會,怎麼能當忍者呢?是不是!——我行的!——說來……你就只會體術,還比別人都差!真不知道你是怎麼進的忍者學校!——從今天起,你們就是下忍了!來,說給我聽聽,你們都有什麼目標吧!——老師!我要證明給大家看,就算不會忍術和幻術……照樣可以成為了不起的忍者!這就是我的夢想!
  • 吳昕自卑了十四年,原因在於找不到自我價值
    只有你強大了,其他的一切都是浮雲。就像黃渤說過的一句話,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你強的時候,這個世界最公平。一味在「自卑」的沼澤裡紮根,只會越陷越深。不怕自己差,就怕自己一直在糾結差的問題。在舞臺上發光的她,其實比以往主持時要美很多。
  • 藍盈瑩為何如此拼命努力,難道她看不到「楊超越們」?
    楊超越自己也說:「你們看,老天不一定愛聰明的人,萬分之一也會寵幸到笨小孩身上,不要放棄平庸和笨的自己!老天就是喜歡你,你就配擁有這些愛!」不過有些人卻始終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比如藍盈瑩,似乎她的字典裡就沒有「放棄」這兩個字!
  • 看不清自己的人,最容易自卑
    同學志威,出身底層,雖然父母都是環衛工人,但最終憑藉自己的努力當上律師。然而,志威總是受到同事們對他出身的評頭論足。為了躲避這些「惡意」,他拒絕與任何人來往,除了上下班,就是呆在家裡,「孤獨成癮」。不止志威,表妹心美也有過類似遭遇。半年前,心美與男朋友分了手,原因是男朋友嫌棄她「微胖」的身材。
  • 你到底想要什麼?如何走出自我同一性迷失
    小張大學畢業已經好幾年了,但一直不能明確未來的職業方向,他曾經做過幾份工作,每一份都不長久,因為他無法確定某份工作是否真的適合他,他害怕長久投入一份不合適的工作會毀了自己,因此,他放棄了幾份是在外人看來很好的工作。在親密關係上他也是如此。每當進入一段關係,他就會猶豫不決,經常想要分手,會跟一些女生分分合合。
  • 《自卑與超越》:愛情與婚姻是平等的合作關係,而不只是靈魂伴侶
    絕大多數並不是,或許他們只是一直在尋尋覓覓,想要在這個物質世界裡,找到自己的靈魂伴侶而已。然而,世界這樣大,就算用心尋找,渴求靈魂伴侶的青年們能找到自己的靈魂伴侶,就算找到了,最後又能相守終生嗎?我們絲毫不懷疑靈魂伴侶的存在,正如徐志摩一樣,遠渡重洋後,找到了自己的靈魂伴侶——林徽因,遺憾的是,林徽因拒絕了他,最後他倆也沒能在一起,這是因為他們都生活在現實裡。
  • 黃曉明:「大家都不喜歡看我」| 你什麼時候發現一個人極度自卑
    黃雨萱開朗自信,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張。父母離婚的情形再度上演,她分得清楚:「你們不喜歡我,不是我的問題。」在陳韻如的世界,滿是自卑的呻吟:「我覺得自己是宇宙中最暗淡的那顆星,拼命發光,可最後等待我的,卻只有墜落。而我只會被人遺忘。」而在黃雨萱的世界,雖然也有愛人離世的傷痛,但她熱愛運動,人緣極佳,不在乎別人的眼光。
  • 「乘風破浪的姐姐」們的自卑與超越
    很不幸,如果姐姐們是為了完成對她人的超越,幻想回到自己曾經事業的最巔峰,那麼大概率會失敗,而且無論以後在事業上或是在家庭生活上都可能只會越走路越窄;如果姐姐們是為了完成對自己的超越,或有緣看到我的文章,理解了什麼是「真正的超越」,即使沒有拿到很好的名次,沒有再次大紅大紫,也一定能活出更加精彩的自己。
  • 一個明星的誕生:你是否在物慾橫流中迷失自己
    ,你就完了!你擁有的就是你和你想對他們說的,相信我,他們現在在聽,不等於他們一直聽下去,所以你要抓緊機會,不需要道歉,不需要擔心他們為什麼要聽你的,或者他們還會聽你多久,你只需要告訴他們你想說什麼——因為你所唱出的都是金玉良言!當布萊德利·庫珀深情地抱著LadyGaga,感深肺腑地說出這一超長臺詞時,這是電影《一個明星的誕生》最想表達的真實含義。
  • 《自卑與超越》,看許三多如何超越自己成就一代兵王
    他很自卑,卻又很純粹,很多時候,他不是為自己活著,而是為他人活著,他所做的一切在成為兵王之前,只是不想讓他人失望。以前總是對許三多這種自卑感以及後續的轉變理解的不是很透徹,直到讀了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很多時候,自卑都是由未知帶來的。自卑的人不改變自己的思想,其行為自然不會改變,自救者天自助許三多在踏入軍隊這個大熔爐中,本就是一個隨大流的人,面對如此快的節奏更容易犯錯,一犯錯就容易招到班長伍六一的批評。
  • 《傳聞中的陳芊芊》:從荒誕制度,解讀婚姻自卑與超越的本質思考
    故事講述了七流編劇陳小七意外進入自己寫的劇本中,成為了花垣城的三公主陳芊芊。在花垣城和玄虎城相悖的性別觀念衝突的社會制度背景下,陳芊芊和玄虎城少君韓爍,展開了針鋒相對到攜手並進的愛情故事,最終領悟到愛情真諦。
  • 2021年第一本共讀書: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為什麼看似傲嬌自負的人,十有八九更自卑?我們怎樣和自卑相處?怎樣超越自卑提升自我?每個人都有自卑感,或多或少。自卑可能讓人一蹶不振、放棄自己;自卑也能成為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原動力。誰都不能代替你過你的人生,誰都不能真正幫你解決問題,但是擁有了勇氣,我們就有了克服困難的活力,超越自卑的強大內心,任何時刻都能成為你人生的新開始。《自卑與超越》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被譽為「每個人都應該讀的心理學」,也能帶給人超越自卑的「勇氣」。——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 《溺水小刀》:你是神明我是因與你交錯而發光的少女
    兩個人都倔強又不肯服輸,你追我趕拼了命想要證明自己的優秀。想多讓你的心情為我波動一些,又或者多被我吸引一點。感情來臨時不懂得妥協,還是偽裝著做兩個好面子的小刺蝟。那時候擁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和衝破世界禁錮和膽量。在面對一切時不管不顧,炙熱又濃烈。在一個平凡的夏日,人氣少女模特夏芽因家事隨父母從繁華的東京搬到了安寧美麗的海島小鎮浮雲町。
  • 路遙《人生》:爭強好勝的你,永遠不能超越的人是自己
    「他雖然從來也沒鄙視過任何一個農民,但他自己從來都沒有當農民的精神準備!不必隱瞞,他十幾年拼命讀書,就是為了不像他父親一樣一輩子當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種說法是奴隸)。」在路遙的《人生》裡,主人公高加林始終沒有放棄過這份執念。
  • 《自卑與超越》5分鐘讀完這本經典之作,人生的真正意義是合作
    你好,歡迎來到@老敖讀書,今天分享的是《自卑與超越》,在我們的生活裡,很多人都曾自卑過,我也曾很自卑,今天我跟你分享的這本書,就曾說:人的自卑感是與生俱來的,而尋求優越感也是人的天性,所以書裡提供了很多幫助我們提高優越感的小方法。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