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不喜歡看我」
前些天,李佳琦邀請黃曉明作為他的直播嘉賓。
有這樣一個小小的動作,引發了網友的一波心疼:黃曉明看到李佳琦半張臉已經出框,急忙閃身,怕擠到李佳琦。李佳琦見狀,忙說:沒關係大家是來看你的。而這時黃曉明卻躲閃地低下了頭,說:不不不,大家不喜歡看我。
黃曉明出道以來,雖然一直星途坦蕩,但也一直深陷非議。
從油膩王子,到鬧太套;
從與楊穎牽手,到明學箴言「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他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每一條評論他都會去翻看。
他了解自己的每一個黑點,和每一句非議,這讓本就自卑的他,甚至一度陷入抑鬱。
他說,自己已經走出來了。
但他在李佳琦直播間低頭說的那句「大家都不喜歡看我」,一下子就推翻了他故作堅強而壘建的攻防。
自卑的人常有兩個感覺:我不配、我不行。
想起今年大熱臺劇《想見你》。
陳韻如,是劇中一個陰鬱、寡言、內向的17歲高中女生,從小生活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父母離異的時候問她跟誰,她失聲痛哭,覺得爸媽都不要她了。
機緣巧合下,另一個女生黃雨萱穿越到陳韻如身上。
黃雨萱開朗自信,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張。父母離婚的情形再度上演,她分得清楚:「你們不喜歡我,不是我的問題。」
在陳韻如的世界,滿是自卑的呻吟:「我覺得自己是宇宙中最暗淡的那顆星,拼命發光,可最後等待我的,卻只有墜落。而我只會被人遺忘。」
而在黃雨萱的世界,雖然也有愛人離世的傷痛,但她熱愛運動,人緣極佳,不在乎別人的眼光。
後來,連陳韻如暗戀的男孩也愛上了她。
當陳韻如再度回到原來的世界,發現人人都愛黃雨萱,於是刻意模仿黃雨萱的樣子維持大家的喜歡,她仿佛是為了別人而存在:「我跟你們一樣,也不喜歡以前的自己」。
我們對她怒其不爭的那一刻,又好像看到了自己曾經的影子。
在成長的過程中,黃雨萱和陳韻如猶如我們的AB面,提醒著我們對外擁有多少絕對的自信,內心就擁有某種程度的自卑。
白巖松是從一個北方小鎮考到北京讀大學,在開學的第一天,同桌的女孩問他 :你是從哪來?他特別忌諱這個問題,在他的邏輯裡,出生於小地方,就意味著沒有見過世面。因為這個女同學的問話,白巖松一個學期都不敢和這個女同學說話。
俞敏洪考大學考了三年,到了北大之後他發現同學樣樣都比他強,同學聊的話題,同學關注的事情,都是他不知道的。他想插句話都不知道怎麼講起,他感覺他在學校就是最差的那一個。
自卑感可能來自於對環境的不熟悉和自身的不足 。但,自卑的人本身有一種不斷前進的能力。
後來 ,白巖松說:只有深刻自卑過得人,才能夠得到真正的自信。
俞敏洪說:能夠在一個優秀的圈子裡吸取養分,是我的幸運。
如果你在你的圈子裡最強,證明你毫無成長。
自卑可以毀掉一個人。如果你在不斷的找原因和找平衡,如果你一直在想辦法 並且行動,那麼自卑也可以成就一個人。
換句話說,我們能輕易的注意到別人的優勢,是因為對自己過度的了解,才會懷疑自己。用放大鏡看自身的缺陷,用顯微鏡看自己的優點。但也因此我們才會想要去學習他人的長處而彌補自身的不足。
在這裡私心給大家推薦一本書《自卑與超越》
讀這本書之前,先來認識一個男孩——
他在家中排行老三,哥哥們各個相貌英俊,身材高大,偏偏他卻患有佝僂症,行動笨拙、體弱多病。
五歲罹患肺炎,幾乎喪命,這場大病讓他決心長大當醫生,儘管老師曾斷言他:「頂多成為修鞋匠」。
從小就不是「別人家的孩子」,長大卻刻苦努力成為了「世界著名的心理醫生」——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他將兒時的恐懼與體驗融入書中,寫出了經典的心理學著作《自卑與超越》。
自不自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清楚如何過好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