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解讀:自卑情結

2021-03-05 厭學心理治療

另一些人的自卑就隱秘許多:

他們是大眾眼裡的優秀者,卻頻頻找一些「實在不怎樣」、對他們不好的對象;

或者明明有很好的工作offer,卻總選一些別人看來低於他們能力的工作;

或者,ta讓你覺得有些遙遠,似乎總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這些表現背後的原因都有可能是自卑。

那麼,什麼是自卑感和自卑情結?

人又是如何形成自卑情結的?

為什麼我們說自負可能是自卑的一種偽裝?

這就是我們這次要討論的內容。

自卑感,是一種「比不上」的感覺

自卑感來源於「比較」,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它可能是在與外界的人比對時,產生的一種「比不上」或「比較弱」的感受,也可能是在與自己的理想標準對比中,感受到的「無法實現」或「能力不足」。

這種比不上或能力不足,可能威脅到我們所認為的、自己存在的價值。許多人還會將這種自卑感壓抑到潛意識的層面。

同時,這種「比不上」的感覺,也驅使著個體做出一系列行為,來補償它所帶來的脆弱和羞恥感。

不同的人在面對自卑時的補償行為有所不同。有些人會通過加倍努力來證明自己,哪怕取得小小的收穫也是對這種脆弱和羞恥的抵禦。而另一些人則選擇以迴避他人的方式來逃避自卑感,他們認為,只要不與他人往來、並把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就能夠避免「比較」的場景,也就不會產生自卑了。

這就導致前者更有可能取得卓越的成就,自卑感對於他們而言更像是一種內在動力;而後者就有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孤僻不合群的人,自卑感讓他們變得更自私、更自我為中心。同時,後者也更容易成為那些有自卑情結的人。

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每個人都體驗過,而且也是正常且健康的。但自卑情結卻往往是不健康的。

更負面的惡性循環: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源於人們的自卑感,但它更持續。有自卑情結的人會在很多方面、很多時候、持續地感到自卑。它更像是一個人們難以逃脫的惡性循環,最終使得個體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或否定。

自卑情結,由阿德勒心理流派的創始人Alfred Adler最早提出。他認為自卑可以分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Warta, 2008)。而原生自卑與次生自卑之間的糾葛會使人陷入一種自卑的惡性循壞,人的自卑情結就產生了。

1、什麼是原生自卑?

原生自卑產生於兒童時期,是人們在面對外在環境時體會到的不足感(Sicher, 1991)。這種不足感可能因為個體生長發育速度落後於同齡人、生於貧困家庭、或者不當的家庭教育等等。

其中,不當的家庭教育是導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見原因。不當的家庭教育可能使個體在童年時經常感受到無助、始終認為自己比別人弱小/愚笨,或覺得自己只能依賴別人等等,這些都是個體最初自卑感的來源。

例如,父母不斷強調孩子的缺點、所犯的錯誤,或恐嚇孩子說「別人都能把書念得這麼好,你為什麼不行?念不好書長大了有什麼用?還不是就是混吃等死?」長期處於這樣的家庭教養中,會讓孩子始終認為自己比不上其他人,從而產生最初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人在面對原生自卑時的自我保護

Alfred Adler認為人都有自我保護的傾向,它有點類似弗洛伊德所說的自我防禦機制。不同的是,自我保護被個體用於抵禦外在環境對個體造成的負面影響(例如我們在與他人比較時產生的自卑感),而自我防禦機制是用於解決來自個體內部超我(內在道德標準)和本我(內在衝動)之間的矛盾。

因此,兒童在面對原生自卑時,會發展出一個虛構的目標,來幫助自己從自卑的感覺中解脫出來。這種虛構的目標通常能給人努力的方向,帶給人積極正面的感受,減輕自卑帶來的負面感受(Mitchell, 2015)。

例如,兒童時期家庭環境十分貧困的人,認為自己「一無所有」而感到自卑,這種無助的感覺,會讓他們虛構出一個擁有很多很多金錢財富的目標,幫助他們平衡此刻自卑的感受,從而獲得繼續生存和努力的動力。

兒童時期家庭、人際環境惡劣,遭遇了很多創傷的人,容易虛構出一個「長大以後要做孩子的拯救者」(包括老師、心理醫生等)的目標,幫助他們平衡痛苦和無助感,找到活下去的勇氣。

2、什麼是次生自卑?

次生自卑是指,產生於個體成年時期的自卑感。即當成年後的個體發現,自己沒有能力實現自己虛構的目標或內心的標準時,所感到的自卑。

引發次生自卑的事,可能是失敗的求職、不理想的學習成績等等。

次生自卑會迫使人們回到原生自卑找尋原因。

次生自卑會喚起人們心中的恐懼、羞恥、脆弱(這些與原生自卑緊密相連的感受)和對原生自卑的記憶。那些有著原生自卑的人,在面對次生自卑時,會傾向於認為因為自己很無助,自己更弱,或自己總是需要依賴別人,才讓自己沒有能力去實現心中的理想。

成年後發生的事,仿佛是幼年時自卑的佐證。他們很難相信失敗只是一時的。

這樣,原生自卑與次生自卑的糾葛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原生自卑使得人們為了自我保護而發展出了一個虛構的目標,這個目標卻又讓人在成年後產生了次生自卑。次生自卑往往又會把我們帶回到自卑的原點。就是這個循環,把很多人困在了自卑情結裡。

值得一提的是,一次偶然打擊並不會讓人永久地困在自卑情結裡,而是從小到大,一次又一次的困難、失敗不斷消解個體的自我價值感的同時,又遭受到了來自父母、同伴、老師等人的嘲諷和指責,才使人在自卑的情結裡越陷越深。

自卑情結可能有哪些表現?

陷入自卑情結的人會有許多不同的表現,以下是一些,有著自卑情結的個體可能有的一種或多種表現:

1、做事害羞、膽怯、猶豫不決,甚至無法承擔任何責任,因為他們不確定自己能否勝任,這種自我懷疑也讓他們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

2、從社交圈消失,拒絕與他人往來。因為他們認為,就是因為跟他人比較才會使自己陷入自卑的困擾,如果脫離社交,自己就可以避免受到自卑的困擾了。

3、與前一種人相反,有些有自卑情結的人會需要通過持續尋求他人關注,來獲得自我價值的肯定。長期的自卑和低自尊,使得他們沒有辦法肯定自己的價值,只能依賴外界的關注來對獲得自我價值的肯定。

4、非常爭強好勝,攻擊性強。他們希望通過表現得強大來彌補內心的自卑感,這也被看做是一種個體希望打破循環做所的補償式努力。

自卑和自負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

事實上,自負很可能只是自卑的一種偽

每個人都希望通過努力,來實現一系列人生目標與理想,獲得名利、掌控感、成功或幸福等。不同的是,自卑情結的人內心充滿了對自我的懷疑,一方面他們不相信自己能成功,另一方面,他們又會做很多努力來減輕自卑帶來的不適。

例如,他們可能會表現得比常人有更強的好勝心,這就是他們所做的一種補償式努力。

當這種補償用力過猛的時候,就會發展出一種「自負情結」,也就是把自己偽裝得比別人優秀,來掩蓋內心的自卑。當一個人感到自己很弱小,有一種方法可以讓Ta感到自己強大,那就是,讓別人感到他們自己很弱小。

所以,那些經常貶損他人來抬高自己、用暴力脅迫他人、或認為世界上自己最有魅力的人,看似表現很自負,其實這些行為都是他們內心自卑的偽裝,也是他們為了逃離自卑所做的努力。真正的強大,不需要通過讓別人感到弱小來獲得。

另外,自卑和自負也都是自戀人格的可能表現

自戀人格的人是始終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可能會認為「我就是最優秀的(自負)」或者「我才應該是最優秀的,即使現在看上去不是(自卑)」。也就是說,有些自戀人格的人會表現出自負,而另一些自戀人格的人則會表現出自卑:

· 表現出自負的人,又被稱為浮誇型自戀者,他們相對較不敏感但十分自信。他們普遍認為自己比其他人優秀,並且當別人對自己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尊敬時,他們傾向於報復或對對方產生極度的憤怒(Kreger, 2014)。

· 表現出自卑的人,又被稱為脆弱型自戀者,他們通常在情感上十分敏感,時常感到無助、焦慮,害怕被拒絕或拋棄,他們的自戀主要是為了安撫內心的低自尊感。他們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但對他們來說,他人的關注,無論怎樣都是一種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然而這兩種表現的人,本質中的自戀的部分是相通的。

如果你有自卑情結,或覺得自己是個偽裝自負的自卑者,該怎麼辦?

1.自卑也有積極的一面

要知道,自卑對人的影響並不是「非黑即白」的,自卑也有積極的一面,比如能夠給我們一些努力的動力。

2.需要把次生自卑和原生自卑分開來看待和處理

如果你覺得自己有一些原生自卑,你需要更好地理解,過去對你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你需要經常提醒自己,你對自己的評價可能是過低的。你也需要不斷告訴自己,你現在遭遇的挫折並不是因為你小時候體會到的那種,自己不如人的感覺,而只是一個單獨的可被處理的現實事件。

需要認識到,你的環境已經和過去不同了,你可以、也有機會重新獲得一個對自己的評價,但必須從不斷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小評價開始積累。把惡性循環變成正性循環。

3.持久穩定的友誼(或親密關係)是應對自卑的緩衝器

朋友或親密的愛人都可以給我們一些積極正面的鼓勵,提醒我們關注自己的優點。這些對於有自卑情結的人而言,都是對他們努力改變的一種肯定和正向強化。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解讀:自卑情結!
    那麼,什麼是自卑感和自卑情結?人又是如何形成自卑情結的?為什麼我們說自負可能是自卑的一種偽裝?     這就是我們這次要討論的內容。自卑感,是一種「比不上」的感覺     自卑感來源於「比較」,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
  • 心理學:自卑的出路在哪?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來告訴你答案
    導語無論是從心理學的角度,還是以教育相關的領域出發,自卑都是一個值得研究與探討的話題。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增長,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更加緊密與複雜,自卑也就成為了抑鬱與焦慮等心理障礙的根源性問題。自卑,不僅具有廣泛性,同時具備不可消除性,就像矛盾一樣,只可以降低或減少矛盾,但不可以消除矛盾。至於原因,我們做出如下分析。
  • 一生難以跨越的自卑情結?這裡有你需要的答案
    是自卑。身邊的朋友,包括我在內都常說,我有自卑情結,很難克服,那麼到底什麼是自卑情結,也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能告訴你答案。一 自卑情結自卑情結: 如果在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時,一個人感覺自己無能為力,由此產生的情愫便是自卑情結。每個人都有自卑情結,因為我們常常會發現自己的位置有待改進。
  • 《獅子王》:別擔心孩子的「自卑情結」,正向引導可激勵孩子成長
    《獅子王》之所以具有強大吸引力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還因為這部電影包含了心理學的啟示,其中一項就是孩子的"自卑情結"。在辛巴成長的過程中,他從最開始的自卑怯懦,到最後勇敢無畏,經歷了一個既心酸又傳奇的奮鬥過程,其中的困難和挑戰也正如孩子需要面對的現實困難——"自卑情結"。
  • 你的自卑情結讓你活在了別人的眼裡
    自卑情節更嚴重的就是已經影響了正常的社會功能,也就是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當中自己的自卑情結已經讓他不敢去與別人交往,有了一種社交恐懼的狀態。01.自卑情結是怎麼來的?自卑情結通常在兩個作用下形成的。成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只是人們無法面對和正視它,打擊是存在的,如果真的能認識到勝敗乃兵家常事,對這個暫時的失敗就會有另一種解讀。我們的人生是一場戰役,生活中的我們都是兵。你還活著這就是最大的勝利,曾經可以創造輝煌的你一定可以東山再起!
  • 自卑與自負常常是一件事--B型人格中的自戀情結
    而對自我肯定不足時就是自卑,對自我過於肯定則是自負。為什麼自負的人往往緣於自卑呢?是因為自負的行為表現是為了掩蓋對自己的不認可。這在很多心理學者的理論中都是這樣解釋的,比如阿德勒認為這是一種「補償機制」,而弗洛伊德則將其定義為「心理防禦」。自卑情結是一種認知失調,但是大部分自卑的人都能意識到自己是自卑的。由自卑而引發的自負通常也能被本人所意識到。
  • 自卑情結(2)
    同時,他的自卑感會愈積愈多,因為造成自卑的情景仍然一成未變,問題也依舊存在。他所採取的每一步都會逐漸將他導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種問題也會以日漸增大的壓力逼迫著他。如果我們只看他的動作,而不設法予以了解,我們會意味他是漫無目標的。他給我們的印象裡,並沒有要改進其環境的計劃。
  • 心理學:自卑焦慮的你,要學會欣賞自己
    1.正確理解自卑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自卑並不是壞事,也不是缺點,因為它是可以被超越的。也就是說,自卑可以變成一種動力,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而通過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
  • 江疏影微博訴苦:自卑這種情結,不挑人
    職場受挫,有人加倍努力,有人逃避辭職;人際交往困難,有人學習社交技術,有人封閉自己、迴避社交……因為對自我生命意義的認識不同,形成自卑情結的不同處理方式。以上方法都是在解決內心的自卑,但解決方向大相逕庭。有人以自卑為動力變得更好,有人深感痛苦越過越糟。
  • 《傳聞中的陳芊芊》:從荒誕制度,解讀婚姻自卑與超越的本質思考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與超越》中寫道:「我們生活在與他人的聯繫之中,假如我們因自卑而將自己孤立,我們必將自取滅亡。我們必須超越自卑。」正如阿德勒所說,人不能離群獨居,我們或多或少會與其他人產生聯繫。而因為社會地位、身體素質、經濟狀況等等諸多因素的存在,每個人都會出現過自卑情結。因為自卑,有人會害怕與他人在某些方面產生聯繫或者作比較,而有人會努力擠進人群中表現出虛假的優越感。對於婚姻愛情,是選擇繼續自卑,還是選擇超越自卑,是需要我們進行思考和理解的。
  • 電影《綠皮書》:個體心理學告訴你,外在的努力源於內在的自卑
    所以,這篇文章將會通過唐·雪利的生活,結合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來講述:你所堅持的努力,其實源於你內心的自卑。1. 因為自卑,所以更想要超越自我唐·雪利是個黑人,這一點無法改變,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種族歧視問題嚴峻,尤其在奴隸制度歷史悠久、思想觀念保守的南方,黑人與白人仍生活在兩個世界。
  • 《自卑與超越》5分鐘讀完這本經典之作,人生的真正意義是合作
    弗洛伊德當時是大師級別的人物,誰想見他太難了,結果這小男孩跟著他學習了整整9年,後來成了一代心理學大師,最終創立了個新的心理學流派。他就是《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的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所以他的這套體系,就是在他自己身上長出來的。阿德勒創立的這套理論,就是書裡介紹的「個體心理學」。後來,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巨頭」。
  • 阿德勒的心理學著作
    1913年,這個團體更名為「個體心理學學會」。阿德勒開始稱自己的理論為個體心理學。此前《被討厭的勇氣》已多番推薦,此書雖非阿德勒所作,但對於理解阿德勒的心理學有很大的幫助。阿德勒本人著作不多,現推薦給大家。
  • 是情結控制了你, 還是你控制了情結
    而這三條線索恰恰反映了祁同偉這個人物的兩個巨大的情結,其一是權力的情結,其二是自卑的情結。那麼,什麼是情結呢?情結是心理學裡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指我們無意識(就是不被覺察到的心理中)挾有情感力量的觀念團,也就是我們心理結構中情緒、情感凝聚成的結。比如,我們生活中常說的戀母情結,就是指兒女對母親依戀、依賴的情感凝聚在一起形成的心理結構的一部分。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摘錄
    異常的自卑感稱為「自卑情結」。大家一定都碰到過這種人:嘴上老掛著「要是我的話就會這樣做.」「我本來也想.」「我想反抗.但是.」這些說法都代表了強烈的自卑感。關於自卑情結,個體心理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訓練這一類人揚棄猶豫不決的態度。面對這些人,最適當的做法是激勵鼓舞,而非使之灰心喪氣。
  • 心理學:如果你喜歡做這3種事,說明你骨子裡很自卑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任何一個人都會有自卑情結,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但是如果我們這種自卑情結嚴重的影響了自我的生活,那麼他就會演化成一種病態心理。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可以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了解自己是否是一個自卑的人呢?
  • 心理學淺析星爺巔峰之作《功夫》:超越自卑,才能由內而外的蛻變
    ,所以實際上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部講透人性深處自卑與超越的心理學大片。今天,我們從心理學角度談談這部電影。一、有些人外表看似強悍,實則為了掩飾內心的恐懼和自卑,細說自卑的「三種表現」。行走在弱肉強食的江湖,貌似只有強悍才能震懾他人,但實際上每個人既是強者,又是弱者。包租婆面對租戶囂張跋扈,但斧頭幫來找事,她溜的最快。
  • 你有自卑情結嗎?5特徵讓你自我檢視
    當心,你可能有自卑情結!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在與別人接觸、互動的過程中,難免出現比較心理,當遇到自己不如人或環境不如意的時候,心情難免退縮低落,自卑感油然而生。不如人的無助感,造就自卑情緒什麼是「自卑感」?「自卑感」源自「不如人」的心理狀態與感覺。
  • 【回顧】魏曼曼 自卑這件小事
    看過活動往期照片,參與者大部分是年齡比我大一些的,去之前有點擔心是否會有共同話題。到了之後發現這個擔心是多餘的,因為將我們匯聚到這裡的是一個共同的愛好——讀書。這一期分享閱讀的是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節選,剛好是我相對感興趣的心理學,領讀人是王暉龍。阿德勒(1870-1937)是現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學者,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者。
  • 阿德勒:自卑是個偽概念
    阿德勒有一個重要發現,當生命失去利他的意義,當生命脫離團隊,脫離一個共同體,就開始墮入自卑的漩渦。共同體感覺對於一個人走出自卑極其重要。——王育琨手記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 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