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自負常常是一件事--B型人格中的自戀情結

2021-02-13 也許你是我的同路人

自卑與自負往往是相伴而生的,很多人自負緣於自卑。

一個人的自負往往不是因為過分相信自己,而正是源於無法漠視的對自我的不肯定。

很多時候人們並不能正確的區分自信與自負的區別。事實上也沒有統一的度量標準,自信是一個程度上的概念,當一個人對自己的肯定程度在合理的範圍區間內,就是自信。而對自我肯定不足時就是自卑,對自我過於肯定則是自負。

為什麼自負的人往往緣於自卑呢?是因為自負的行為表現是為了掩蓋對自己的不認可。這在很多心理學者的理論中都是這樣解釋的,比如阿德勒認為這是一種「補償機制」,而弗洛伊德則將其定義為「心理防禦」。

自卑情結是一種認知失調,但是大部分自卑的人都能意識到自己是自卑的。由自卑而引發的自負通常也能被本人所意識到。所以總有人說:「我骨子裡其實是自卑的,我所有的敏感,多疑,強勢都是紙老虎,只是為了遮掩我脆弱的內心!」


(單純的自負者則很少能自我識別,他們意識不到自己的自負,這種自負是純粹的對自我的極度肯定,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不是為了掩蓋什麼,他真的就是那麼想的。這種情形雖然也是一種認知失調,但說認知障礙更貼切些——這種自負更難改變。)

自卑者與自信者的認知結構不同,於是他們溝通時的思考方式也往往不同。

自信的人可以從客觀的、第三方的立場去思考和評判。

自卑的人則很難客觀看待問題,他們習慣講任何觀點都與自己聯繫起來,他們對待事物的看法也只能從自己的立場出發。所以說,自卑的人有很大一部分都有著自我型人格,是既得利益者。這是B型人格障礙中最普遍的一種。


比如兩個球迷討論喜歡的球隊時,一方表示喜歡皇馬,而另一方表示更喜歡巴薩。合理的溝通應該是:皇馬很厲害啊,他們的技戰術是很先進的,鋒線的能力很突出,後衛很穩健。對比巴塞有著怎樣的優勢。

而自卑者思考的路徑完全不同:

「他為什麼否定我?」

「他這是覺得我的判斷力很低?」

「他是為了向我炫耀他更懂足球?」

在某些情況下,當自卑者「惹不起」對方時,他們也會立刻否認自己的觀點:

「我從來沒說過皇馬比巴薩更好!」

有時候人們會誤解,認為自卑只會出現在那些「失敗者」身上,那些「掙不了幾個錢,沒房子沒車,長的又不咋樣」的人,好像更有自卑的理由。

事實上,有些「成功者」也會自卑,他們「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婚姻美滿」,但可能他們面對「你還不是窮山溝裡出來的一農民?」這種評論時會暴跳如雷。這種情形也是自卑。


(雖然現實中「成功者」自卑的概率確實低很多)

與自卑對應的就是自信。

自信者通常有如下特徵:

1,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不足,對這種不足能夠坦然的接受。

2,清楚自己的優點,對自己的優點感到自豪且滿意。

3,當別人討論到他的不足時,能夠對客觀事件本身進行分析,而不會反應為「被攻擊」或者「被指責」。

4,當與他人談論起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時,是以分享知識和傳達信息為目的的,而不是為了炫耀和展現優越感。

自信者與自信者之間的溝通都是很順利的,絕大部分溝通內容都是客觀的,不帶有對人格的評判,而雙方也不會產生這種感受。

自卑者面對別人時,溝通就會變得複雜:

1,當自卑的人在某方面強於他人時。

他們所闡述的內容往往不是為了分享知識,而是為了炫耀,以保持優越感,他們談論的自己的旅行見聞不是為了分享愉悅,而是為了表達:「你沒去過吧?你沒我去過的地方多。」他們談論自己的衣食住行時也不是為了分享心得,而是為了表達:「我比你有錢,我懂得多,我有好多好東西。」

在這種情形下,自卑的人幾乎所有的語言都是為了說四個字:「你不如我」。

這種情形帶給別人的感受就是自負,具有很強的攻擊性。

2,當自卑的人在某方面不如他人時。

他們更傾向於逃避,習慣岔開話題,討論別的事情,或者臆造自己的經歷以避免自己感到處於「劣勢」。在不得不聽他人分享的知識和經驗時,自卑者體驗到的不是知識,而是被否定感,為了平衡這種被否定感,自卑者會認為別人是在炫耀。

當自卑者處於這種境況時,他們會尋覓機會,想盡辦法回到1的狀態——「找回場子」。這樣才能讓他們獲得自我肯定。

我們要注意的是,自卑和自卑情結是兩回事,自卑是一種對自我現狀的不滿,而自卑情結則是無法客觀的接受自己的現狀,並沉浸於這種現狀中不可自拔。

自卑人人都會有,阿德勒認為自卑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自信的人在某些方面也會自卑,只不過他們會立刻意識到,然後迅速接受這種現狀,或者尋求自我提升以改變現狀。

自卑情結是對於「自己」的不滿,而不是對「自己的某一方面」的不滿。

自卑情結是一種心理疾病,如果不加幹預,會影響一個人的社會化進程。嚴重的自我否認更有可能產生諸多對應的社會適應不良,會影響一個人的事業、家庭、感情等一系列與人相處的能力。


判斷別人是否具有自卑情結很簡單,一般人的感受都是正確的。

判斷自己是否自卑,絕大部分人也都有清醒的認識:如果你面對別人比你強時,你立刻會充滿挫敗感,覺得自己不好,自己太失敗了。這就是自卑情結。

如果你感受到周圍的人都在向你炫耀,向你顯擺,那往往不是你身邊自卑的人太多,而是你因為你自己自卑,並且,你還不肯正視自己的自卑

如何去改善自卑情結?

1,認知方式的改變

努力去接受事物的兩面性,能夠客觀的看待的事物的不足,對於不滿的情緒可以妥善的對待。

2,思維方式的改變

努力去以第三方的角度看待問題,思考問題時儘量把自己剖離出去,也就是所謂的「同理心」。

3,見識的拓展以及自我的成長

事實上,只有這一點是能夠通過自我努力來解決的,而1和2都只是「大道理」,如果沒有心理諮詢師的介入,看再多這樣的大道理都沒用。

努力提高自己在各方面的水平,增進自己的知識廣度和深度,以及見識,能夠有效的改變自己的認知結構。

其實,心理學上並沒有「自卑症」這麼一種病,自卑情結只是一種心理狀態,但是他會誘發一系列其他心理疾病,比如「社交障礙」。

很多人來諮詢會問:老師,我該怎麼解決我自卑的問題?

自卑不是問題。

問題是自卑。

以上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解讀:自卑情結
    人又是如何形成自卑情結的?為什麼我們說自負可能是自卑的一種偽裝?這就是我們這次要討論的內容。自卑感,是一種「比不上」的感覺自卑感來源於「比較」,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不同的是,自卑情結的人內心充滿了對自我的懷疑,一方面他們不相信自己能成功,另一方面,他們又會做很多努力來減輕自卑帶來的不適。例如,他們可能會表現得比常人有更強的好勝心,這就是他們所做的一種補償式努力。當這種補償用力過猛的時候,就會發展出一種「自負情結」,也就是把自己偽裝得比別人優秀,來掩蓋內心的自卑。
  • 心理學解讀:自卑情結!
    那麼,什麼是自卑感和自卑情結?人又是如何形成自卑情結的?為什麼我們說自負可能是自卑的一種偽裝?     這就是我們這次要討論的內容。自卑感,是一種「比不上」的感覺     自卑感來源於「比較」,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
  • 你的自卑情結讓你活在了別人的眼裡
    自卑情結比較弱的體現在自己對某一方面的東西的迴避、掩蓋或者是隱藏。也就是在自己與大家的交往當中,有意的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某些東西或者是不喜歡在別人面前展示袒露自己的某些東西。這種呢?是自卑情結中相對來說比較輕微的。比這種自卑情節稍微嚴重一點兒的就是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總希望自己能夠更加的努力得到別人的認可。
  • 自戀人格的動力學分析
    自戀(narcissistic)這個詞來自希臘神話納西斯(音譯)。納西斯是個希臘美少年,他一直沉溺於自己的美貌,拒絕了echo(回音女神)的求愛,他痴迷上了自己水中的倒影,最後溺水而亡,化作一朵水仙花(narcssisism,因此自戀也稱作水仙花主義)。我們今天就來談談自戀人格的動力學特徵。
  • 自戀型人格障礙精神分析學的解釋和治療
    【關鍵詞】 自戀型人格障礙 精神分析 客體關係理論 鏡映移情 理想化移情     自戀型人格障礙是DSM-IV(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統計手冊第四版)所設立的一種人格障礙的診斷類別,在之前的一些診斷系統如CCMD-2-R診斷系統中,自戀型人格障礙都只列在其它人格障礙中,只有名稱無診斷標準。
  • 十二星座的內在人格,描述和你一樣嗎?
    獅子座自戀+自卑型人格每個獅子似乎都覺得自己是最與眾不同的人,所以自戀似乎也是十二星座寶寶們公開的秘密,但如果不真的深入交往,是真的難以想像的到這個自戀程度有多強,然而在暴躁自戀的面具下還藏著一顆自卑的心
  • 自戀型人格障礙在精神分析中的解釋
    這種異常的行為模式突出地表現為該人在社會生活中的適應不良,因此給個人和社會帶來許多不良影響。在人格障礙中,有一個類型被稱為自戀型人格障礙。它由精神分析學派鼻祖弗洛伊德最早提出。由於我們的社會正處於一個轉型期,如今的時代可以說是一個自我為中心的時代,也可以說是自戀的時代。在心理學中,特別在精神病理學和精神分析學中,自戀一直是被關注的對象。
  • 自戀人格組織
    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的美國,人們突然開始注意誇大自戀的現象,並且出現一種診斷,也就是自戀人格組織(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診斷是這樣描述這類人的,他們認為自己非常重要,走到哪都是第一,覺得自己很獨特,執迷於無限成功的幻想。診斷中尤其重要的一條是,他們不斷的需要得到其他人的關注和欽佩,有表現欲。
  • 一生難以跨越的自卑情結?這裡有你需要的答案
    是自卑。身邊的朋友,包括我在內都常說,我有自卑情結,很難克服,那麼到底什麼是自卑情結,也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能告訴你答案。一 自卑情結自卑情結: 如果在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時,一個人感覺自己無能為力,由此產生的情愫便是自卑情結。每個人都有自卑情結,因為我們常常會發現自己的位置有待改進。
  • 論文研究董明珠自戀引發熱議:自戀型人格更容易當上老闆?
    2015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把下面幾點列舉為「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表現模式: 1.具有自我重要性的誇大感。 2. 幻想無限成功、權利、才華、美麗或理想愛情的先佔觀念。 3.
  • 那些極度自卑的自大狂
    他來自一個窮苦潦倒,災難深重的家庭,保留的唯一一張照片是他還是孩子的時候,照片上家人窮困潦倒,表情呆滯,他穿著破舊的捲起褲腿的褲子,腳上還沾著泥巴。事實上,在他的一生裡,無論他多麼有錢,多麼成功,在內心深處,自己永遠是那個「褲腿捲起,腳上沾著泥巴「的形象。解析:讓我們一起來看沃克曼·皮斯肯身上自卑與自戀的關係!
  • 《幻世浮生》中的自戀型人格障礙
    《幻世浮生》中的自戀型人格障礙 紫膺/文 看電視劇《幻影浮生》時,我想,要是主人公
  • 自卑情結(2)
    同時,他的自卑感會愈積愈多,因為造成自卑的情景仍然一成未變,問題也依舊存在。他所採取的每一步都會逐漸將他導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種問題也會以日漸增大的壓力逼迫著他。如果我們只看他的動作,而不設法予以了解,我們會意味他是漫無目標的。他給我們的印象裡,並沒有要改進其環境的計劃。
  • 《自卑與超越》5分鐘讀完這本經典之作,人生的真正意義是合作
    這是因為,阿德勒把自卑感看做心理學中的核心概念,有本書《自卑向左,自信向右》也這麼認為,他們認為自卑感是人類文化的基礎,所有成功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戀,並且人人都想超越這種自卑感。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這本書翻譯成「自卑與超越」。這是一本可以幫助你提高自信心的書。人的自卑感與生俱來的,而尋求優越感也人的天性,所以書裡提供了很多幫助你提高優越感的小方法。
  • 江疏影微博訴苦:自卑這種情結,不挑人
    職場受挫,有人加倍努力,有人逃避辭職;人際交往困難,有人學習社交技術,有人封閉自己、迴避社交……因為對自我生命意義的認識不同,形成自卑情結的不同處理方式。以上方法都是在解決內心的自卑,但解決方向大相逕庭。有人以自卑為動力變得更好,有人深感痛苦越過越糟。
  • 《獅子王》:別擔心孩子的「自卑情結」,正向引導可激勵孩子成長
    在辛巴成長的過程中,他從最開始的自卑怯懦,到最後勇敢無畏,經歷了一個既心酸又傳奇的奮鬥過程,其中的困難和挑戰也正如孩子需要面對的現實困難——"自卑情結"。一·、 《獅子王》中辛巴從自卑到自信,反映了孩子的"自卑情結"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以"自卑感"和"創造性自我"為中心創造出了不少心理學學說,最出名的就是《自卑與超越》這本書。阿德勒認為:每個人生來就會"自卑情結",甚至說生來就自卑。這源自於一種天性的性格心理元素——對外界和他人的依賴感。
  • 是情結控制了你, 還是你控制了情結
    這部電視劇好就好在它不再是臉譜化、說教型地講大道理,而是把反腐的理念融入到人物中去,融入到故事中去。劇中的人物除了侯亮平刻畫得略顯簡單之外,其他大多數人物都比較豐滿,比較多面,祁同偉這個角色就是其中一個典型。本文並不打算評論電視劇本身以及人物刻畫的好壞,只是想藉助祁同偉這個人物來說一說他是如何被自己的情結驅使走上犯罪道路的。
  • 「自戀的人更容易成功!」是真的嗎?
    根據美國精神病學會的定義,自戀是一種自大、自我聚焦以及自負的普遍模式。嚴格意義上,是一種功能失調的表現:自戀者有過高的自尊水平,對自我有著誇大的認識;在行為方面,他們渴望被別人關注、讚美,同時也渴望證明自己的優越性。另外,自戀者擁有著膨脹的自我價值感,不能很好地同他人合作。以上種種似乎都在證明,「自戀」是一種適應不良的人格特質。
  • 『​人格心理學』第五章 自戀型人格 1
    弗朗索瓦,二十九歲,一家廣告公司的年輕創意部人員,我們來聽聽他的故事:萊恩是我們公司的三位創辦人之一,我是他的直屬部下。初次見面,你會覺得他極富魅力、才華洋溢、風趣迷人;但過了幾個星期後,我發現他是位很難相處的人。第一次見面時,我就對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為當時,他讓我等了整整一個小時!由於那次是工作面試,所以我並沒有表現出任何不滿。他的辦公室非常大,視野也很好。
  • 心理學家:越自卑的人,越容易出現這3種體驗,太難過
    我們總是害怕自己身上的那種自卑感,但阿德勒卻認為,有自卑感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人類文明正是一次次戰勝自卑感後的成果。 2、逃避現狀,深陷自卑情結,拿自卑或者各種理由當作藉口不改變,有時候甚至會被催眠的自己真的"一無是處"。 阿德勒認為,自卑情結,就是一種把自卑當藉口,來束縛自己止步不前的反常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