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人格組織

2021-02-13 牛心理



1月16日Vamik公開課:一次講透自戀人格組織

文字稿

吳知力:我們今天很榮幸的邀請到Vamik Volkan老師,Vamik老師因將精神分析應用於化解種族衝突和修復社會創傷,五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他是精神分析領域最重要的兩個獎項,西格蒙德·弗洛依德獎和西格尼獎的雙料獲得者,他曾連續15年榮膺美國最佳醫生,而且是同行評議的結果。他出版了56本專著和超過400篇的專業論文,他也是多位美國頂尖精神分析師的老師。2016年,Vamik老師的傳記電影VAMIK』S ROOM在美國上映。今天也很榮幸請到王旭老師擔任翻譯。王旭老師是註冊心理師,清華大學心理學碩士,中國精神分析大會同傳翻譯,在業內廣受好評。現在我把時間交給兩位老師。

 

Vamik:現在是美國的早上,所以大家早上好。能夠與中國的觀眾在這個網絡平臺見面,表達我的想法使我感到榮幸。我現在非常激動,我也希望自己能夠為大家提供一些東西。

 

今天,我選擇的主題是自戀。自戀的字面意思是一個人愛他自己。我們作為心理健康的專業人士在討論自戀話題時,有時候會覺得自戀是個壞詞(bad word),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自戀就像性、攻擊、人際關係一樣,是我們的一部分,並且能夠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但是如同性和攻擊,自戀有些時候也會變得太過誇大,而有些時候又會顯得不夠。如果我今天沒有足夠的,正常的自戀,那麼就沒辦法在今天跟大家說話了。我希望今天聽講座的每個同行都擁有健康的自戀。我們今天要談的是誇大自戀(exaggregate narcissism)。我想大家已經知道我是一個精神分析師,我從事精神分析的實踐和督導教學工作已經幾十年了。在1953年,安娜·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女兒)和其他的重要精神分析師們曾經聚在一起開會,討論精神分析的未來。

 

安娜·弗洛依德在那時提出,精神分析只用來治療神經症性的病人,也就是所謂的擁有俄狄浦斯衝突的病人。她認為這是延續精神分析發展的一個較為簡單的作為,也就是精神分析只應用於治療神經症性的病人,而不去處理邊緣人格障礙或者自戀人格障礙的病人。但其他人不認同這一觀點,所有的病人都會來見精神分析師。

 

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的美國,人們突然開始注意誇大自戀的現象,並且出現一種診斷,也就是自戀人格組織(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診斷是這樣描述這類人的,他們認為自己非常重要,走到哪都是第一,覺得自己很獨特,執迷於無限成功的幻想。診斷中尤其重要的一條是,他們不斷的需要得到其他人的關注和欽佩,有表現欲。他們的人際關係充滿了幹擾和困難,而且他們只會有某一些特定的情感,而缺失了另一些特定的情感。在這一點上我會多做些解釋。他們缺乏共情(empathy)的情緒,他們缺乏對其他人好的感覺,而他們特有的感覺是嫉妒(jealous)。我有一個病人,是一位非常漂亮的自戀的女性。她很富有,所以會去參加富人俱樂部。她會仔細的打扮自己,穿的很漂亮,走到俱樂部裡,站到最顯眼的部位,然後觀察有誰在看自己,有誰在欣賞自己,她是非常自戀的人。在俱樂部裡,她沒有正常的人際關係,她只是在收集別人對她的仰慕和欣賞,等到她覺得已經收集夠了別人對她的美貌和欣賞,覺得自己是第一名了,她就會回家。有天晚上,她還是按照她的習慣站在顯眼的位置,收集仰慕,而這時候俱樂部的門打開了,另一位美麗的女士走了進來。非常巧合的是,那位女士穿的裙子和她的裙子是一樣的,在那個時候,這位女病人心裡的感受是狂怒。美國的精神病學界繼續探索自戀人格,但在這裡面我在思考一個問題,或許我也會把這個問題拋給中國的聽眾們,當然今天我們沒機會互動,但我希望可以在未來聽到大家的想法。我的問題是,這種誇大自戀是否僅僅是西方的現象,屬於西方的文化,還是說這種自戀人格組織在其他文化下也是存在的。文化的議題我們隨後還會有深入的探索。

 

在20世紀80年代,我所居住的城市(維吉尼亞州的查理菲爾德)成了一個精神分析研究小組,做了一些研究工作。我們的小組有八個人,包括我和我的助手們,我們其中的一個研究題目是關於那些成為自戀的人,他們的家庭背景有何特徵。第一個議題是在他們的童年期,都有一個冷淡的媽媽,這樣的媽媽不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許她們是抑鬱的。然而,儘管這些母親沒有執行良好的養育功能,但她們對自己的孩子會有特殊的幻想,她們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個特別的人。我會給大家舉幾個例子。第一個例子,這位母親是個天主教信徒,她的信仰很堅定,但是她在婚姻中非常的不快樂。然後她生個男孩。她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抑鬱,所以她不知道要如何去愛自己的孩子,她不知道怎麼擁抱、親吻孩子,不知道怎麼給孩子唱歌,她不是個好媽媽,她是個抑鬱的女人。她的幻想是,當她的孩子長大,他會成為教宗(pope)。因為媽媽有這樣的幻想,覺得孩子長大了會成為教宗,所以她認為自己的孩子從小到大都必須是最乾淨的,他才能成為教宗。所以媽媽幾乎每天都給孩子灌腸,因為這樣做之後,在她的幻想裡,孩子的腸道裡不會有糞便,而他就成為了世界上最乾淨的孩子。因為母親的養育不夠好的,所以孩子一方面有力比多饑渴,但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是第一,是最特別的。我們在自戀人格障礙裡會看到這樣的分裂,因為不夠好的媽媽,會讓孩子產生力比多饑渴的感覺,他們沒有得到足夠的愛,但同時覺得自己是第一,是最特別的。

 

其實,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分裂機制是正常的。一個嬰兒的心靈當中,當他/她感覺到媽媽不愛他/她,他/她會覺得媽媽是冰冷的,是壞的;當媽媽關心自己的時候,他/她會覺得媽媽是好的,這是好與壞的分裂。但是當孩子長到兩歲半到三歲左右,他們會慢慢認識到,即便是同一個人,也會有時候好,會有時候壞。這個好與壞就整合了。在這種正常的,發展性的分裂裡面,這個階段度過之後,這種分裂會慢慢消除。但是在自戀人格障礙的案例裡面,這種分裂被牢固的確立下來,延續到成年期。所以,自戀型人格障礙會有誇大自體(exaggerate self)的存在,同時另一個渴望愛的部分(hungry self)被分裂了出去。

 

我們用這樣的概念來理解,自戀的人心中有多個不同的媽媽(multiple mothers),可以以維吉尼亞州的歷史舉例。歷史上,維吉尼亞州是擁有黑奴的美國州,白人農場主生下的孩子是交給黑人保姆照料的,也就是說白人母親在樓上做自己的事情,而把孩子交給黑人保姆照料,但是白人媽媽和黑人保姆是沒有交集的,所以這就是一種分裂的狀態,在我們的研究裡,自戀的人心靈裡好像有黑人媽媽和白人媽媽的存在。所以在我剛才所舉的例子裡面,我們可以看到文化議題也會進入到人格結構發展裡,也就是文化導致的分裂也促成了,或者說強化了人格方面的分裂。我對中國文化不是特別的了解,但我對中東文化比較了解。在中東文化裡,也存在多重媽媽(multiple mothers)的情況,但是這個多重媽媽與維吉尼亞州是不同的。中東的家庭結構是一種擴展的大家庭,也就是一個房子裡,媽媽,祖母,阿姨,姐姐們都住在一起,共同照料孩子,所以這些人都是多重媽媽,但他們分別是各自的拓展,而不像黑人媽媽和白人媽媽之間無法成為彼此的延伸。所以在中東文化裡,這些媽媽成為彼此的拓展,又不存在明顯的衝突。比如,媽媽和奶奶的衝突。所以這樣的人不會分裂,也不會發展出基於分裂的人格障礙。

 

但回到白媽媽和黑媽媽的案例裡,因為白媽媽和黑媽媽本身就是分裂的,所以就更容易讓孩子產生出媽媽是分裂的感知。我再介紹一個例子,然後就來討論其他主題。我曾經有一個超級億萬富翁的病人,那段治療經歷很有意思。這個億萬富翁是個非常自戀的人,全世界第一的,最厲害的人。治療了很久之後,終於有一天,他終於能夠在我的躺椅上,跟我說他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到我們城鎮裡面比較貧窮的區域吃早餐,那家餐廳是非裔美國人開的,並且他請餐廳的服務員,老闆給他唱歌。所以那個老闆娘就是他的「黑媽媽」。隨後,他會開著他的豪車到城裡面處理他一天的商業活動,在商業活動裡成為自戀的人,而饑渴的部分被置換掉,留在了早餐店。他在白天都是全世界最厲害的,第一的,收集仰慕的人,他貶低所有人,所有人都不如他。就是這樣一個人,卻要在早上去早餐店,他的黑奶媽那喝奶。我們研究還發現,當一個孩子是替代孩子(replacement child),那麼他也容易發展出自戀人格障礙,我來解釋下什麼是替代孩子。比如,一個媽媽,她兩三歲孩子去世了,她處在哀悼中。不過在那個時候,她懷孕了,又生下了一個孩子。這個新生兒跟前面死去的孩子不是一個人,但是在媽媽的心裏面可能還保留著之前那個孩子的意象(image)。隨著孩子的成長,媽媽在心裏面可能會把之前孩子的意象放置到這個孩子的自體表徵(self representation)當中。

 

我來給大家舉一個例子,父母給新的孩子取了死去孩子的名字,這種情況比較少見,會讓人覺得古怪,而這種情況就容易導致自戀人格障礙。或者,媽媽會給新的孩子玩兒死去孩子的玩具,或者把新的孩子放到之前孩子的床上。又或者媽媽給新孩子唱的歌是死去的孩子最喜歡聽的歌。而作為新生的孩子,他(她)是不知道這些的,但當他(她)發展出自體表徵的時候,他(她)所發展出的這個自體表徵裡,其實就含有替代的成分了,他(她)替代了之前的寶寶。這種情況裡,媽媽給了孩子特別的屬性,這種特別的屬性是永生和不朽的屬性,也就是人不會死。所以我們在研究裡探索裡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環境因素,這個背後主要是分裂的防禦機制。分裂的防禦機制塑造了這類人的人格,如果這類人能夠不那麼困難的維持住他們自大的部分,把那部分饑渴的部分給排除出去,如果是這樣的結果,他們就是自戀型人格障礙。如果他們做不到維持這種穩定的,自大的感覺,他們就會變成邊緣型人格障礙。這就是我們發現的關於自戀型人格組織的病理。這也是為什麼,我和我的助理們發展了這樣一個術語,「玻璃泡泡綜合症(glassy bubble fantasy)。你想像一個玻璃構成的泡泡,這個泡泡裡面就是你誇大的自戀,在這個玻璃泡泡裡面,是你的國土,領地,而在這個玻璃泡泡就是邊界。在這個玻璃泡泡裡面,你是獨自一人的,但你也是第一的,你擁有玻璃泡泡裡所有的東西。我也要承認,在我和我的同行發展出「玻璃泡泡幻想」這個術語之前,美國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精神分析師,阿諾德·莫代爾(Arnold M. Cooper)提出了類似的說法,就是「蠶繭中的幻想」,「繭」裡面是這個人的誇大自戀。我覺得玻璃泡泡的比喻更恰當,因為自戀的人會一直在玻璃泡泡裡看外面,他們時刻需要關注,現在誰在崇拜我,誰沒有崇拜我,而那些沒崇拜我的人是一文不值的。雖然他們的自大是被封裝在玻璃泡泡裡面的,但他們會有自戀的移情(narcissistic transference),一旦他們進到治療室,或在生活中與其他人相處,他們都會有看誰在崇拜自己的狀態,而不崇拜他們的人會被貶低。

 

這裡有個問題是,病人在治療過程中何時能發展出移情。神經症的病人有比較高水平的人格結構,初見治療師,他們能意識到治療師不是他們的父母,治療師是專業的,病人要付費給治療師。不過神經症的病人也是有幻想的,在見治療師之前,他們就有幻想。比如有個病人,她妹妹懷孕了,但她因為身體原因無法懷孕,這讓她感到痛苦而尋求心理治療的幫助。當她第一次見到治療師,她說,「哦,我以為你會更老一點兒。」她開始抱怨,為什麼你的頭髮不是白色的,你沒有白色的鬍子。那時候正好是聖誕節前,她很生氣,因為她想像中治療師應該是個更老的人,但眼前的治療師卻不是。剛剛提到,這個病人是在聖誕節前夕來治療的,聖誕節是在美國是重要節日,商場裡會擺出聖誕節的裝飾,會有工作人員扮演聖誕老人。他們有白色的鬍子,白色的頭髮,穿著聖誕老人的服飾。她在商場看到了聖誕老人在抱著孩子照相的時候,她在那刻非常嫉妒,嫉妒她的妹妹有孩子,但她沒有。所以她對治療師的幻想是,她希望治療師是一個有著白鬍子、白頭髮的老師,就像聖誕老人一樣,可以給自己一個孩子。所以,哪怕是神經症的病人,也會在第一次治療時開始移情,這個案例裡,移情以這樣一種古怪的方式發生。對於自戀型人格結構的病人,在治療的第一時刻就會開始產生移情,這一點與神經症的病人不同,雖然剛才的案例裡,也是在第一時間產生移情,但總的來說,神經症的移情是慢慢發展的,需要時間的,而這種自戀人格的病人在第一時間就會對治療師產生移情,這被稱作玻璃泡泡移情(glassy bubble transference)。這些病人,他們一來就會透過玻璃泡泡看你,他們看到的你要麼是個被貶低的對象,要麼是個需要被崇拜的對象,不管怎麼樣,都不是正常的關係。哪怕這些病人是在貶低你的,但他們依然會一周來三次,四次,甚至五次,躺在你的躺椅上。他們躺在躺椅上,是為了告訴你,你是多麼壞的治療師,你是最糟糕的治療師,而他們值得被更好的人對待。或者,他們可能會認為你是非常棒,非常了不起的,他們覺得你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治療師。你們兩個如同伴侶,其他所有人都是一文不值的。這些移情會在一開始呈現,這樣的狀態可能會持續幾個月的時間。他們會在一開始就引發治療師很多的移情反應,比方說他們會在一開始就讓治療師感覺被貶低,因為他們會在治療中不停地,反覆地提一些貶低治療師的話,類似於你牆上掛的畫質量太低,品味差,你為什麼不換一幅更好,更新的,除此之外,你也會感到乏味,無趣。這種無趣厭倦的感覺,不僅是我和我的團隊發現的,其他一些精神分析師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比方說奧託·肯伯格(Otto F. Kernberg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有無趣,厭煩的感覺,那麼我們要考慮這個病人的人格結構。

 

還有些時候,我們甚至能夠通過肉眼觀察到這個玻璃泡泡。我想請大家想像一下,你的病人躺或坐在你面前,但他們躺或坐在自己的玻璃泡泡裡面,就是說,他有個玻璃泡泡罩住了他(她)。當你說話的時候,你會感覺自己的話打在了玻璃泡泡上面,然後又彈了回來。因為這個病人會說,「你能再說一遍嗎?你可以再說一遍嗎?」那時候,你會覺得自己說的話在物理層面被彈了回來。我記得,我又個病人是個理療師,他也是個非常自戀的,有著自戀人格結構的病人。人又一次,我因為開會,取消了幾次治療。你知道他做了什麼事嗎?他飛到邁阿密,也就是我開會的城市,那個城市有迪士尼樂園。在那個樂園裡有單人潛水鐘的遊樂設置,這就是個字面意義的玻璃泡泡,人待在裡面,沉進水裡,可以看到水裡面的魚等場景,這個病人就去坐了那個項目。這個病人給人的感覺是,讓治療師覺得自己很偉大,因為他透過玻璃泡泡看外面的時候,他看到的治療師是個他崇拜的,偉大的人。治療師感覺自己很偉大,但這種感覺會隨著病人注意力轉移而消退,治療師會感覺空虛,因為來自病人的仰慕不見了。所以剛才我提到治療師的一種感覺是無聊乏味,另一種感覺是覺得自己了不起,偉大,被崇拜。所以,如果他們覺得自己這麼偉大,他們為什麼來治療?他們來尋求治療,一般是外在世界沒辦法讓他們感到自己偉大,自大下去了。他們感到了外在世界的羞恥,他們的自大受到威脅。他們會覺得低落,焦慮,抑鬱,那時候他們便會來治療。他們尋求治療的動機,其實是解決這些煩惱,讓自己可以重新自大起來。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我有個病人,他來自非常富有的家庭,結婚,有兩個孩子。他有名聲,地位,金錢,有好的住所。我們能想到的一切他都擁有,但是當她太太再次懷孕,生下一個有生理缺陷的孩子,他感到痛苦,他來治療。因為這個有生理缺陷的兒子,破壞了他第一的,偉大的感覺。我剛才提到自戀病人的移情,通過這種立刻出現的自戀移情,我們可以診斷出這個病人是不是自戀人格組織的病人。但除了移情,還有些別的診斷因素來判斷病人的情況。我會給大家舉一些自戀人格的典型症狀。我希望治療師注意兩個方面,一個是語言的特異性,一個是發生特定事件時,他們特定的情感反應。也就是說,一個方面是語言,一個方面是和事件相關的情緒。他們的語言中會有些反覆出現的特徵詞彙,比如偉大的、最美的、無與倫比的、不可思議的等等,這個語言列表很長,但我不確定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下,是否可以找到相似的感受。除了「誇大」的詞彙的之外,還有糟糕的、最壞的、假的等貶低性的話語,所以在他們的語言上會體現出誇大和貶低之間的分裂。我還有個病人,我甚至很難想像我會有這樣的病人。這個病人是義大利黑手黨頭目的孫子,他前來治療是因為他的爺爺在他家門前被人用槍殺死了,他失去了幫助他維持自戀的人物形象來治療。我們住的地方離華盛頓特區很遠,有天他要去華盛頓辦事,治療中他提到開車途中發生的事情,我想請大家體會他在描述事情時所使用的語言,我希望大家注意他所說的詞彙。他說,「我開著我無與倫比,非常漂亮的車去華盛頓,路上我遇到了事故,沒人死亡,但有些人受傷了。人們都去看發生了什麼,我也下車去看,這時候我看到了一個無與倫比的非常美麗的女人,她看著我,她愛慕我。突然,我覺得我的眼睛裡有些塵土,於是我去了城裡的醫院。你知道嗎?那個醫院就是美國總統會去的醫院,只有不可思議的人才有機會去那個醫院看病,他們醫院最漂亮的護士給我做了檢查。」我也想請大家注意,她對事故中的傷者沒有共情,他講的所有事情都跟他自己有關。

 

另一個診斷自戀人格的症狀是過渡幻想(transitional fantasies)。溫尼科特提出了過渡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s)的概念,我們發展了這個概念,提出了過渡幻想這個術語。我相信大家都聽過溫尼科特過渡客體的概念,他所描述的就是指孩子的泰迪熊,泰迪熊可以作為一個紐帶。理解過渡客體最好的方式是想像有這樣一個燈籠,它有一面是透明的,另一面是不透明的。當我們提著這個燈籠,想看外面的世界,我們就把燈籠透明的那面朝外,那麼我們就可以看到世界,可以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但當我們累了,不想看外在世界了,那我們就把不透明的那面朝外,這樣我們就只剩下自己和那個泰迪熊的關係。當孩子要睡覺之前,他們就會使用自己的過渡客體,使用泰迪熊,他們用過渡客體發展出幻想,來支持自己的自大 ,好讓自己能夠進入夢鄉。這就是對過渡客體的使用,以及其中的過渡幻想,他們會把泰迪熊作為自己過渡幻想的一部分。當他們想像自己與泰迪熊的關係的時候,他們會感覺自己很厲害,第一,很特別,這支持了他們的自大。有時候,我們的病人甚至會直接命名出他們的幻想,把這些幻想說出來。比如在治療中,有個病人在睡覺前會幻想自己和父親的秘書出軌的情景。如果俄狄浦斯期的病人,那他會有關於俄狄浦斯的幻想,但這個病人不是。他父親的女秘書的身體其實是有殘缺的身體,非常不好看,因為手術的原因,這個秘書的身體上布滿了各種各樣的傷疤,所以是很不漂亮的身體。但這個病人之所以會幻想自己與女秘書出軌,是因為他想要把女秘書的身體和自己的身體做比較,這是個醜到不可思議的女人,身體被貶低到極點的女人。他在睡前通過幻想這樣的出軌,維持了自己的自大。另一個症狀是消除平均(removing averageness),這些病人無法容忍平均的狀態。比如一個男人未婚,想去約會,尋找伴侶,正常的或者神經症性水平的人,一次只會約會一個女人,他們去逛街,看電影,吃飯。但是自戀的人要同一時間約會三個女人。他可能先約一位女士去電影院,電影開場10分鐘後,他會說自己有事需要離開,然後去約第二位女士,在他與第二位女士逛街的過程中,他可能會順路去跟第三位女士約會。在電影結束前,他可能會回到電影院,與第一位女士繼續約會。所以在同時約會三位女士的狀態裡,這種平均的狀態被消除了,對於這些病人來講沒有平均而言。

 

另一個症狀是現實感的模糊,他們是有現實感的,比如去超市購物要付款,因為收銀員不是你的家人,不是你的媽媽,不能免費給你食物。但他們會通過說謊讓現實變得模糊起來。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病人與精神病性的病人不同,他們知道現實,但通過說謊來模糊現實。他們不是一直說話,而是在感覺自己的誇大自體受到威脅,為了保護誇大自體(grandiose self)而說謊。還是那個黑手黨孫子的案例,他覺得自己是個詩人,他寫了一些詩,我對品鑑詩歌沒有發言權,但是從感覺上,我覺得他寫的詩算不上偉大的詩歌。但是他會以別人的口吻,別人的名字給自己寫信。信裡面,他會稱讚自己是個好的詩人,並且表達崇拜。他會去到另一個鎮上,用另一個人的名字把這份信寄給自己。他回到家收到這份信,把信拿給別人看,說,「你看有人給我寫這樣的信,有人認為我是個非常好的詩人。」他其實在說謊。

 

接下來是另一個主題,在自戀人格組織結構裡有些不同的變體。我們先從最成功的案例開始。我所說的成功,不是世俗意義的成功,我所說的成功是說這些人能夠在自己和他人那保持自己的誇大自體,他們的誇大自體是可以維持住的,這是我所說的成功。比如說他們成為大型企業,社區,甚至國家領導人,在他們在位時,也會有很多其他人同意他們是重要,偉大的,這種情況下可以看作是誇大自體被成功的維持住了。我們不會在諮詢室見到這樣的人,因為他們的自戀是被維持的,所以他們不需要來接受治療,除非他們覺得受到羞辱。在這個成功的範式裡,有兩種類型,一種叫成功補償型(reparative),一種叫成功破壞型(destructive)。 

 

請大家想像一個餐盤上面放著一個蘋果派,蘋果派是美國傳統食物,裡面填了軟芯兒。切下一刀之後,被切掉的一小角從整體中分裂出去,不會破壞掉蘋果派的剩下的部分。切掉的這個角是被貶低的,分裂走的部分,餘下的大部分是自大的部分。如果這個人是成功破壞型的領袖,他不會碰觸這個小塊,他會把這一小塊從盤子中趕出去。她會把所有壞的東西都放在這個小塊上,攻擊、貶低這個小塊,如果是希特勒那樣的領袖,他可能會殺死這一小塊。如果是成功補償型的自戀型人格,對待這個小塊的態度會有所不同。他會往小塊上撒糖,讓小塊變得好些,他不會碰這個小塊,但會讓它變好,目的是等到這塊變好,剩下的大部分就會得到更高層次的人的欣賞和仰慕。這是兩種不同的成功狀態,補償型或者破壞型。

 

我們有兩種成功的自戀,還有典型的擁有誇大自體的自戀,這些典型的自戀病人會來尋求治療。除此之外,還會有自虐型的自戀(mascochistic narcissism)。自虐型自戀的意思是,他們把貶低的部分呈現在自己身上,別人看到的他們是持續遭受虐待的,受害者的狀態,但我們仔細看他們的內在世界,可以看到他們誇大的部分。大家想像一下,有天你去上班,辦公室在五層,你做電梯上樓,這時候有個受虐型自戀的男人也進入電梯,你對他說,「早上好。」他說,「有什麼好的,我今天開車的路上差點兒出了車禍,剛才有差點兒被石頭絆倒。」所以,你只對他說早上好,他立刻對你說受辱的,別貶低的感覺,我相信大家生活中也曾遇到過這樣的人,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我在今天的公開講座裡,不會進到太詳細的案例討論,因為我在之後的課程裡,會更細緻的呈現治療案例的細節。今天,我想特別講下受虐型自戀,這一點在文獻和臨床工作中討論還不充分,所以我現在會講一個受虐自戀者的臨床案例。這個案例的名字叫做彼得森,他出生在維吉尼亞的鄉村。他的父親是個酒鬼,一個糟糕的爸爸,每天都喝很多的酒。當彼得森俄狄浦斯階段,有一天,他和爸爸同一個房間裡,他的爸爸在喝酒,突然嗆住了,死在了彼得森面前。我們能夠想像,一個正處在俄狄浦斯期的孩子,看到自己的父親死在自己面前,他可能會幻想自己殺死了俄狄浦斯父親,我隨後也會回到這點上,討論他的幻想,但我們應該能想像的出他的心理狀態。

 

事實上,隨後的一年裡,彼得森也有些好的感覺,因為父親去世後,他的母親開始變得更加依賴他,他感覺很好,他覺得父親去世,他得到了媽媽更多的愛和關注。一年後,母親對他說,「我有個事兒告訴你,下周我就要結婚了。」彼得森在之前完全不知道這件事情,之後,彼得森隨母親到繼父家居住。當他被帶到繼父家裡之後,這個曾經非常自戀的,在母親眼裡非常特別,唯一的男孩突然有了新的境遇。這個男人之前有過婚姻,但他的太太去世了。這個男人有自己的孩子,當他和彼得森的母親結婚之後,母親和繼父住在一個房間裡,繼父的孩子們住在另一間房間,彼得森被安排在沒有窗戶的地下室居住。所以彼得森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他的自大都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彼得森在母親,外祖父母那是第一的,特別的,被愛的孩子,他可以在吃飯的時候挑選自己想吃的任何東西。但是在繼父家裡,當他們吃雞,繼父和其他孩子會挑最好的部分,把不想要的部分留給彼得森。所以他的誇大自體受到了打擊。當他進到青春期,這個時期其實是人們重新回顧,重塑童年的重要時期,他的母親又懷孕了。母親開始給予新生兒更多的關注,不再關注他。他拿著槍出了門,看到生小狗的狗,殺死了狗。他成了謀殺犯,殺死了威脅他誇大自體(grandiose self)的那個個體。他現在殺死了狗,在他心理世界裡,他也殺死過自己的爸爸。他覺得自己是殺人犯的感覺很強烈,很具體。所以他覺得要把自大的部分隱藏起來,因為如果他把自大的部分表現出來,別人就會覺得他是個危險的殺人犯,他就是這樣長大的。他長大了之後,成為了理療師。他有著很好的職業,也有了不錯的家庭。但是,每天晚上,如果他的太太穿著內褲睡覺,他就知道這是一個信號,「今晚沒有性生活。」這讓他感到羞辱。當他們一起跳舞的時候,他表現出自己不會跳舞的樣子,他在表面上是經常被貶低,羞辱的感覺,但心理世界是有我高人一等的感覺。這個人接受治療時,他躺在躺椅上說自己很糟糕,很差,在與我的關係裡,他把被貶低的部分放在自己身上,把誇大的,受仰慕的部分放到我身上。他把自戀隱藏起來,但他高人一等的部分還是會表現出來。他總會比較我開的車和他開的車,他覺得自己的車是更好,更棒,更漂亮的,而我開的車是非常糟糕的,就是一坨屎。

 

在自戀的分類譜系裡,還有一種叫做惡性自戀(malignant narcissism),類似連環殺手。美國有個著名的連環殺手,叫做泰迪邦德。我雖然沒有跟他訪談過,但很多心理學家都研究過連環殺人犯的心理特徵。我們發現他們真的在字面意義上殺死了他們「壞媽媽」的部分,「被貶低」的客體。所以在今天的公開課裡,我們談論了自戀這個重要的話題。而且我們從最上層的成功補償型自戀說到了最下層的惡性自戀。謝謝大家的傾聽,之後的課程我也會像今天呈現的一樣。我不會讀稿,而是直接跟大家分享我的想法,也希望大家喜歡這樣的講授形式。再次感謝!

 

吳知力:謝謝Vamik老師如此精彩的課程,聽的也很開心。感謝王旭老師專業的工作。感謝大家的參與。我們春節後,2月18號正式課程開始,期待大家參與。再次感謝老師!

 

親子關係  婚戀情感  犯罪心理

自我成長  完美進階

心理諮詢微信號

yihongqingshui68

相關焦點

  • 自戀人格的動力學分析
    正如榮格所說的,人們更加依賴於自己的人格面具而不是內在真實的自己,人格面具變得更加虛幻多彩而離真實自我越來越遠。 心理症狀的變化與社會發展的轉型是密不可分的。社會學家認為現代生活理念影響到了自戀症狀的產生。現代社會強調民主,宣揚所有人生來就是平等的,社會給予每個人同等的權利來證明自己的社會價值和確立自己的社會身份。但是,社會隨時都在不停地變化。
  • 自戀型人格障礙在精神分析中的解釋
    我國專業心理治療工作者對這種人格障礙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本文介紹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界定,以及精神分析學派中不同學者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解釋。 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是指一個人的人格特徵明顯偏離正常,使其形成了一貫的反映個人生活風格和人際關係的異常行為模式。
  • 論文研究董明珠自戀引發熱議:自戀型人格更容易當上老闆?
    這篇名為《CEO自戀及其經濟後果研究—以格力電器為例》的文章,總結了董明珠自戀的三大表現行為:渴望支配性權利、採取冒險決策、固執已見。還分析稱,這種自戀人格導致了格力電器多元化失敗,使格力電器至今沒有找到新的增長點。 董明珠什麼時候開始跟「自戀」扯上關係了?這方面,購買過格力手機的用戶比較有發言權。
  • 自戀型人格障礙精神分析學的解釋和治療
    西格蒙多·弗洛依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理論主張自戀源於力比多,其觀點未能給這種人格障礙以明晰的解釋,也未提出適宜的治療方法。精神分析現代最重要的發展──客體關係理論則對自戀的矯治作出了顯著貢獻。該理論認為早期關係模式的危機是形成自戀型人格障礙的關鍵因素。客體關係學家提出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圍繞著「鏡映移情」與「理想化移情」展開。
  • 『​人格心理學』第五章 自戀型人格 1
    從以上這個案例來看,值得慶幸的是,朱麗葉意識到自己具有自戀型人格的特徵:她覺得所有的男人都應該對自己關注備至,因為她是獨一無二的。這個根本信念,讓她在男友因繁重的工作而遲到時心生怨恨。隨後,在心理治療的幫助下,茱麗葉找出了自己的另外幾個信念:「我是與眾不同的」、「別人都得尊重我、關注我」,並開始尋找其中的問題。另
  • 《幻世浮生》中的自戀型人格障礙
    《幻世浮生》中的自戀型人格障礙 紫膺/文 看電視劇《幻影浮生》時,我想,要是主人公
  • 原來是「自戀型人格障礙」在作怪。
    2,郭敬明就是典型的自戀型人格障礙首先我們來看看和郭敬明微博照片的精修圖自戀型人格障礙傳說古希臘有一個神話,一個16歲的少年那喀索斯(narcissism)有一天路過一個湖邊,看到水中的倒影很美,於是他就不吃不喝不睡,一直凝望湖水中的自己,最終跌落湖水中而死 ,變成了一株水仙花。
  • 【懂生活】自戀的企業家有領導魅力
    如果你經常坐飛機,你會對一個不知名的企業家印象深刻:他不帥氣,衣著髮型也看不出品位,但是他的企業廣告永遠以他的半身像為主題。至於這家企業是生產磚頭還是白酒,倒是印象模糊。早期領導力研究者認為,領導魅力是少數偉人的特質,後來,這種領導力的偉人觀out了,研究者走向另一個極端,把自戀當成馬桶,把諸多惡行像屎一樣往裡倒。有人說美國CEO的群體自戀是導致2008年那次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有人說普京的自戀讓俄羅斯陷入尷尬境地。
  • 浙江一高校學生碩士論文研究董明珠「自戀人格」,作者已畢業
    「在格力電器進入穩定發展的成熟期後,由於董明珠自戀人格的影響(偏好高風險和固執己見),致使其多元化業務發展受到阻礙。」近日,一篇題為《CEO自戀及其經濟後果研究——以格力電器為例》的論文,因研究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的「自戀人格」引發關注,上述結論便出自該論文。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該論文系浙江工商大學會計專業研究生陳舒心的碩士學位論文,提交日期為2020年1月,指導老師為謝詩蕾。
  • 碩士論文研究董明珠自戀 結論:CEO自戀可能弊大於利
    , -1.47, -2.15%)為例,論文中指出,董明珠的自戀人格導致格力電器產生內部人控制,主要表現為:1)董事會   原標題:碩士論文研究董明珠自戀 結論:CEO自戀可能弊大於利   近日,浙江工商大學的一篇碩士學位論文引起熱議,題目為「CEO自戀及其經濟後果研究——以格力電器(66.930,
  • 「自戀的人更容易成功!」是真的嗎?
    連總統都自備自拍杆,你不帶個還好意思出門?而自戀的積極作用還不僅限於此。 從2005年起,英國薩裡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的研究者貝琳達·博德(Belinda Board)和卡特琳娜·弗裡岑(Katarina Fritzon)進行了一項關於自戀人格方面的研究。
  • 那些愛找藉口的人,為什麼都很自戀?
    作者:九霄雲客對自戀型人格來講,什麼最重要?人與人交往,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你會發現身邊有很多自戀的人。心理學研究發現,自戀型人格最重要的是一成不變的自我形象。所謂自我形象,就是展示給別人的一種標籤化的特質,也就是通常我們說的「人設」。
  • 如何花樣自戀地乘風破浪,又不招人厭?
    旋即網絡上鋪天蓋地質疑寧靜自報一線的咖位是否過於自戀。自戀又怎樣!在寧靜這樣的姐姐身上,我們看到自戀有著巨大的正面作用——自戀有一種起碼的心理功能是讓你自我專注,因為希望獲得持續的肯定,自戀的人會格外努力。
  • 你人格隱藏的黑暗面有多大?丨黑暗人格測評
    ),只是有的人擅長控制,有些人容易釋放。這個黑暗面心理學上稱之為「黑暗三角」,分別是權謀主義、自戀、精神病態。自戀高的人都是腹黑的戲精!深刻認為自己是優越的(世界由我主宰!!),我認為是什麼,就是什麼。每個人多少都有自戀特質,自戀高的人會更有勇氣、敢冒險。想幹成一番大事,自戀是在幫你啊。只是他們也善於把錯歸咎給別人或客觀原因,心態不太端正啊!
  • 你的黑暗人格指數是多少?自戀、懷恨、利己主義等都是暗黑特徵
    由德國和丹麥的團隊開展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人群中還存在著人格的一般暗黑因素(D-factor),這個因素同樣符合「指標無差異」原則。這個大新聞值得讓我們一起來關注一下。人格心理學家將亞臨床人群的這類行為特點歸為「暗黑特徵」(dark traits)。對於暗黑特徵的理解不僅在心理學領域變得越來越熱門,在犯罪學和行為經濟學中也備受關注。儘管心理學家對多種暗黑特徵進行了研究,有一個事實變得愈發明晰:這些暗黑特徵相互關聯。這也引發了一個問題:這些不同的暗黑特徵是否有一個統一的主題?
  • 完美顧佳也慘遭劈腿:伴侶過度自戀,往往會埋葬婚姻
    伴侶如果過度自戀,你即便完美,江山繁榮,他可能還是不滿足,還是會背叛。伴侶過度自戀,「同苦」往往問題不大正常人都有一些自戀心理,但自戀過度了,就被精神分析心理學定義為「自戀型人格」。自戀型人格的個體,需要很多來自外部的關注和認同,來滿足內心自戀的訴求,所以他高度關注自己的需求是否被滿足。
  • 自戀的為什麼那麼瘋狂?
    裡面的言承旭有點自戀,總是覺得自己是對的,讓小悠打雜,還把垃圾桶一腳踢翻,讓小悠收拾。當然大家習慣了言承旭外冷內熱的性格,也不以為然,甚至想像生活中能有這樣一個冷酷的上司或男友出現,但現實生活中,可能就另當別論了。
  • 高校碩士畢業論文研究「董明珠的自戀對企業的影響」 網友:這也行?
    近日,浙江工商大學的一篇碩士學位論文引起熱議,題目為《CEO自戀及其經濟後果研究——以格力電器為例》。論文中指出,董明珠的自戀人格導致格力電器產生內部人控制,主要表現為:董事會權力失衡;向關聯方輸送利益。
  • 人格障礙的幾種類型
    擁有健康的人格能使人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每個人都會有壓力,但是,健康的人格能幫助我們面對挑戰,繼續前進。對於患有人格障礙的人來說,大多數人認為理所當然的日常生活特徵可能會成為一個挑戰。人格障礙的類型很多,但本文將集中討論其中的幾種。
  • 無界之自戀
    自戀實則是每一個個體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即使在生活中或臨床上並未達到病態程度。簡單地說,自戀障礙就是自戀受損。雖然看起來很多自戀障礙表現出來的是極端的自戀,把他人、世界變成了自己投出去的影子,其實恰恰是原發的健康自戀被破壞,自戀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才無法從自戀中離開,放自己和他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