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為什麼那麼討厭?原來是「自戀型人格障礙」在作怪。

2020-11-07 愛睡覺的風

近期《演員請就位》新的一期大家看了嗎?其中具有很大熱度的導演郭敬明又上熱搜了,其中就是因為他把為數不多的s卡發配了給一個演技不是很突出的演員—何昶希,引發了一陣熱議。

郭敬明與李誠儒

首先我們來看看李誠儒,他在《演員請就位》裡的定位很奇怪。你說他是導師吧,他又不參與帶成員,而且與四位導師不是坐在一排的導師位 ,而是有單獨的位置。而且我們在觀看節目的時候,有的期數有他,有的又沒有他。

但是我們言歸正傳,郭敬明發s卡給何昶希,完全就是憑個人喜好給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1,他有這個資格和權利。

儘管《小時代》豆瓣評分不怎麼高,觀眾再怎麼吐槽。但是《小時代》就是賣座很賺錢,觀眾買他的帳,投資人也想選擇他,就連李溪芮也想這輩子一定要演一次他小說裡的顧裡。要知道這已經不是一個體體面面的手藝人最受尊重的時代了,商人已經比文人坐在更高的位置上了。郭敬明就是能與《霸王別姬》的導演坐在一起了。

2,郭敬明就是典型的自戀型人格障礙

首先我們來看看和郭敬明微博照片的精修圖。

再來看看被他在《小時代》裡捧紅並且和他關係好的陳學冬的精修圖

然後看看他想合作的演員—何昶希的精修圖

從中我們可以這三個人的風格都差不多。這就是郭敬明的審美風格。而他給出的所有愛都只是為了愛這個理想的自己。因為在郭敬明眼中,自己就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美麗的,但是世界對他有很多惡意的悲情少年。

自戀型人格障礙

傳說古希臘有一個神話,一個16歲的少年那喀索斯(narcissism)有一天路過一個湖邊,看到水中的倒影很美,於是他就不吃不喝不睡,一直凝望湖水中的自己,最終跌落湖水中而死 ,變成了一株水仙花。

而且具科學研究,世界上有6.2%的人真的患有自戀型人格,而男性佔其中的75%,也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男性真的是普遍比較自戀。這就是人的天性。

而反觀郭敬明,我們可以知道他是一個從小地方來的人,可能童年遭受過很多的惡意。所以他眼中的自己就是一個用血肉之軀抵擋人們源源不斷的悲情少年,所以他會選擇和想像中比較像的人一起去演 ,而搭救他們就是搭救自己,從而讓自己的人格升華。

我是小風,一枚正在努力的普通人,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就給我點個關注吧,我會持續更新的。感謝大家的支持


相關焦點

  • 自戀型人格障礙在精神分析中的解釋
    我國專業心理治療工作者對這種人格障礙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本文介紹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界定,以及精神分析學派中不同學者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解釋。 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是指一個人的人格特徵明顯偏離正常,使其形成了一貫的反映個人生活風格和人際關係的異常行為模式。
  • 自戀型人格障礙精神分析學的解釋和治療
    西格蒙多·弗洛依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理論主張自戀源於力比多,其觀點未能給這種人格障礙以明晰的解釋,也未提出適宜的治療方法。精神分析現代最重要的發展──客體關係理論則對自戀的矯治作出了顯著貢獻。該理論認為早期關係模式的危機是形成自戀型人格障礙的關鍵因素。客體關係學家提出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圍繞著「鏡映移情」與「理想化移情」展開。
  • 《幻世浮生》中的自戀型人格障礙
    Veda身上存在著典型的自戀型人格障礙,很可能兼具反社會人格特徵。她出生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中產階級家庭。那是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父親與其他女人偷情,母親Mildred一怒之下與之離婚。為了撫養兩個女兒,本是家庭主婦的Mildred,不得不出來工作。那時Veda只有11歲,此時她的自戀型人格已經冒頭。
  • 論文研究董明珠自戀引發熱議:自戀型人格更容易當上老闆?
    那麼,僅憑這個就能認為,創始人們都帶有自戀特質了嗎?當然不是,來看看「自戀」在心理學上是怎麼定義的。 十九世紀末,精神病學家Ellis在論文裡最先提出了自戀的概念,描述個體像對待性對象一樣對待自己的一種態度。
  • 自戀人格組織
    她認為這是延續精神分析發展的一個較為簡單的作為,也就是精神分析只應用於治療神經症性的病人,而不去處理邊緣人格障礙或者自戀人格障礙的病人。但其他人不認同這一觀點,所有的病人都會來見精神分析師。但是在自戀人格障礙的案例裡面,這種分裂被牢固的確立下來,延續到成年期。所以,自戀型人格障礙會有誇大自體(exaggerate self)的存在,同時另一個渴望愛的部分(hungry self)被分裂了出去。 我們用這樣的概念來理解,自戀的人心中有多個不同的媽媽(multiple mothers),可以以維吉尼亞州的歷史舉例。
  • 測試十二型人格障礙,大家都有病
    我難以忍受等待 如果自戀型人格者是您的上司:不要老拿自己的自尊說事兒。「稱讚對方不具有的才能是對他最大的侮辱。」如果自戀型人格者是您的伴侶:只在必要的時候提出批評,而且是明確具體的批評。如果自戀型人格者是您的同事或合作夥伴:小心別讓他(她)搶了您的位置。
  • 『​人格心理學』第五章 自戀型人格 1
    從以上這個案例來看,值得慶幸的是,朱麗葉意識到自己具有自戀型人格的特徵:她覺得所有的男人都應該對自己關注備至,因為她是獨一無二的。這個根本信念,讓她在男友因繁重的工作而遲到時心生怨恨。隨後,在心理治療的幫助下,茱麗葉找出了自己的另外幾個信念:「我是與眾不同的」、「別人都得尊重我、關注我」,並開始尋找其中的問題。另
  •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內心世界
    |小心,他可能是邊緣型人格障礙怎麼判斷一個人是邊緣型人格障礙?這是精神分析的常用術語,卻也是邊緣型人格障礙常用的防禦機制。投射在邊緣型人格障礙身上的反映是,用責罵的方法把自己身上種種不好的特性、行為和感覺推到別人身上。有時候,他們會把有一定事實根據的事做誇大處理,比如你只是有點生氣,但他們卻指責你「非常討厭」他。當然,有時候是無中生有。因為把這些令人不快的東西投射到別人身上時,自己的感覺就好多了。投射還有另一種目的。
  •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心理學解釋
    迴避型人格障礙(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又被稱為逃避型人格,患有此類人格障礙的人群最大的特點是行為退縮以及心理自卑。尤其在重大問題和挑戰面前,會採取迴避的態度,甚至可能因為感到無能應對而直接放棄。
  • 科普||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科普||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過年期間,大家都看了《拆彈專家2》吧,感慨這些電影邏輯,也感慨潘乘風、董卓文等拆彈專家血雨腥風的職業生涯,我們也關注這些總是製造恐怖和麻煩的「亡命之徒」,典型的反社會型人格人群。社會上也出現了好幾起無任何理由和原因而殘殺兒童青少年事件,很多專家就診斷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也有人稱:人渣。
  • 什麼是邊緣型人格障礙?
    最近我的好幾位來訪者,他們都具有典型的邊緣型人格障礙特徵,但因為這種人格障礙不像焦慮症抑鬱症,它更難被捕捉到,容易被誤診,所以遲遲得不到有效治療。而且往往一拖就是好多年。所以我覺得,有必要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邊緣型人格障礙。
  • 麥可•傑克遜真的是戀童癖,還是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
    性變態,它是性心理障礙中比較少見的嚴重的一種障礙,在精神病學實踐過程中,把有性愛異常的行為認定為性變態,包括露陰癖、戀物癖、異性裝癖、性施虐、受虐癖、戀童癖等。那麼,什麼是戀童癖呢?戀童癖者以青春期前期兒童(12—13歲)為性對象,違背兒童意願,與兒童發生性行為或對兒童進行性施虐行為。
  • 關於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普遍誤解
    驚悚片《致命誘惑》作為一個契機,使邊緣型人格障礙進入大眾視野並引發了熱烈的探討,但與此同時,它也為邊緣型人格障礙招惹了許多錯誤的印象和理解。艾利克斯 |《致命誘惑》邊緣型人格障礙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是一個令很多人著迷的病症,一定程度上來說這要歸功於驚悚片《致命誘惑》,這部電影使邊緣型人格障礙獲得了很多的關注和討論
  • 人格障礙的幾種類型
    它們包括:偏執型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礙分裂型人格障礙B類人格障礙這些疾病的特徵是情緒化、戲劇性或反覆無常示例包括:反社會人格障礙邊緣性人格障礙戲劇性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C類人格障礙精神分裂樣人格障礙與精神分裂症有一些共同的特徵,但它們並不相同。精神病和幻覺不是這種人格障礙的一部分。患有這種人格障礙的人可能有精神分裂症或分裂型人格障礙的親屬。分裂型人格障礙有分裂型人格障礙在他們自己的家庭之外可能很少有親密的關係。
  • 什麼是迴避型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是指思維、認知、反應和情感關係的模式造成顯著痛苦和或損害患者的功能,它是一種長期存在、滲透在患者生活方方面面的模式。迴避型人格障礙者感到自己不夠好。他們通過迴避任何可能會被負面評價的情況來處理這些感受。迴避型人格障礙的特徵在於日常傾向於避免涉及拒絕、批評或屈辱風險的社交場合/互動。
  • 偏執型人格障礙
  • 大學生怕被嘲笑不敢交朋友,不是性格內向而是迴避型人格障礙作怪
    舍友將阿豪的情況報告了輔導員,輔導員為阿豪安排了心理檢測,結果顯示阿豪存在迴避型人格障礙。    迴避型人格障礙主要源於自卑感  研究表明,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形成主要與自卑感有關。在自卑感的作用下,患者不僅害怕在公眾面前出糗,更易於因為他人的意見看輕自己或是懷疑自身價值。究其原因,導致迴避型人格障礙出現的最主要因素在於成長經歷,如果患者在成長過程中長期處於被打壓、嘲諷的環境,就會極度不自信而成為迴避型人格障礙的易感群體。
  • 解讀偏執型人格障礙
    偏執型人格障礙 偏執型人格障礙又稱為妄想型人格。
  • 有這12條,可能是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
    一般來說,這樣做可以避免直接要求別人做某事的尷尬,但是這種無關緊要的事情上,也總是避免與人直接起衝突,這可能意味著被動攻擊性人格傾向。被動攻擊型人格或簡稱被動攻擊 ,是人格障礙類型之一,是一種以被動方式表現其強烈攻擊傾向的人格障礙。患者性格固執,內心充滿憤怒和不滿,但又不直接將負面情緒表現出來,而是表面服從,暗地敷衍、拖延、不予以合作。
  • 自卑退縮、逃避社交的背後,往往是迴避型人格障礙
    《八種常見人格障礙》第1篇–迴避型人格障礙作者:蔡銀兵人格通常指一個人在行為上與心理上獨有的傾向,以及全部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主要由氣質與性格兩大部分組成。氣質是具有遺傳傾向的,屬於先天的部分,通常具有穩定性。在西方醫學教父希波克拉底的氣質學說當中,將人的氣質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抑鬱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