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的風花雪月

2021-02-07 溫乎




隋朝開皇初年,長安很熱鬧。


楊堅同志在生死線的邊緣遊走多年,終於把外孫一腳踹下皇位,自己披上龍袍喜提萬裡江山。


獨孤女士也慶幸自己沒有選錯人,跟著老公一起進步,達到女性的職業巔峰,和楊堅並稱為「二聖。」


幾家歡喜幾家愁。


神武郡公府中,一個13、4歲的小姑娘撅起小嘴說:「恨不為男兒身,給舅舅家報仇雪恨。」


神武郡公竇毅趕緊捂住女兒的嘴:「你個瓜娃子,這麼說可是要殺頭的呀。」


當時的場景很有畫面感。


竇姑娘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甥女。


雖然年紀小,但是長得很漂亮,烏黑的長髮能拖到地上,關鍵是小姑娘熟讀史書,已經進行政治啟蒙。


一枚初中生美少女,張口閉口就是打打殺殺,目標直指當朝皇帝。


當真是狠人。


不過小棉襖如此剛硬,竇毅也很滿意.就像關二爺說的:我家虎女,焉能配孫氏犬子。


那些來提親的世家子弟,他統統看不上。


於是,竇毅搞了一次比武招親大會。


他在大屏風上畫了2隻孔雀,對前來應聘的世家子弟說:「站在100步外,誰能射中孔雀眼睛,就是我的女婿。」


我們都見過孔雀,龐大的身體上鑲嵌著一對小眼睛,離遠了看清楚都不容易,還得用弓箭射中.


沒點手段還真做不到。


但能做到的,都不是一般人。


有人嘆氣而歸,有人躊躇觀望,16歲的唐國公李淵拿起弓箭:「來來來,各位都讓讓,我要裝逼了,哦不,我要表演才藝了。」


唰唰兩箭,正中孔雀的雙目。


這份功夫,放在軍中都是萬裡挑一的好手。


於是,竇姑娘和李淵結婚了,後來他們生了幾個孩子:平陽公主、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


為舅舅宇文邕報仇的願望,雖然竇姑娘沒有親手實現,但老公和兒女們一手建立大唐,也算不辱使命。


真是一家子狠人。


而吸收了父母優良基因的李世民,不僅勇冠三軍,更是心細如髮多謀善斷,堪稱狠人中的戰鬥機。




公元617年,天下大亂多年。


彼時,竇姑娘已經去世,李淵同志成為一枚光榮的奶爸,帶著孩子們到山西任職。


歷來的史書都有一段描述:


李淵要做隋朝的忠臣,可李世民想搞大新聞,就和裴寂設局,並且讓隋煬帝的妃子去作陪,他們做了不可告人的羞羞事。


沒辦法才起兵造反。


給李淵安排的明明白白。


可信嗎?


李淵同志可是少年英武的奇才,又經過多年宦海沉浮,早已修煉成人精,而李世民不過相當於剛高考完的毛頭小子。


我覺得,這很可能是父子二人在演雙簧。


如果沒有關隴集團的老牌成員李淵同志,李世民也很難拿到父輩的資源,更不用說後來的輝煌。


李淵才是家族起兵的總指揮。


如果要類比的話,他其實是劉邦的角色,利用人脈、資源組建團隊和平臺,然後讓團隊中的佼佼者,出去攻城略地。


而在戰火中百鍊成鋼的,唯有李世民。


皇帝讓家族成員領兵出徵,其實是魏晉南北朝的傳統,李淵和唐朝也不能脫離時代背景。


一切又離不開士族。


西晉的司馬氏是士族門閥扶持上位,他們知道士族的潛在恐怖力量,於是就分封親王鎮守各地,掌握軍政大權。


親王掌兵會發生八王之亂,可如果親王沒有實力,恐怕另一個家族又會趁勢而起,篡奪司馬氏的江山。


這是一杯鶴頂紅,明知是毒藥也得喝下去。


直到南北朝,演變成「親王典重兵,寒門掌機要」的格局,每個小王朝的親王都在外地擁兵自重,覬覦皇位。


當老皇帝死後,親王為爭皇位打成一鍋粥。


最後被外姓武將一鍋端,建立新王朝後,再一次重演之前的故事。宋齊梁陳、北魏、隋朝無一不是如此。


最慘的是梁武帝蕭衍,宇宙大將軍侯景已經坐擁南京,而蕭氏諸王卻在外地擁兵觀望,誰也不肯去南京救國。


86歲的蕭衍想喝一口蜂蜜水也做不到。


最終又渴又餓,慘死在宮中。


隋朝滅陳時,20歲的楊廣擔任大軍統帥,積累了豐厚的政治資本,無論聲望還是人脈,都大大超越太子楊勇。


所以啊,李淵任命李世民為大軍統帥,其實是必然選擇。


之後發生的事,也有案例可以借鑑。


肉爛了,依然在李家的鍋裡,如果讓外人吃了,那就虧大發了。


只不過李世民太牛逼了,從當將軍的那天起,除了初出茅廬不熟練,在甘肅打敗一次以外,其他時候都是一戰定乾坤。


滅劉武周時殺的鮮血灌滿袖子,在洛陽又一戰平定王世充、竇建德.連毛主席都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


公元621年,李世民達到人生小高潮:


天策上將、司徒、陝東道大行臺。


天策上將府可以設置官員,相當於小朝廷,而陝東道大行臺是關東政務中樞,相當於共和國初期的華東局、東北局。


魏晉以來的惡性權力結構,再加上李世民的天縱奇才,終於釀出一杯最妖豔的毒酒,擺在李淵面前。


那個地方叫玄武門。




其實在李淵的計劃中,是不想讓李世民一家獨大的。


他培養過很多家族成員。


比如李建成,太原起兵時和李世民平起平坐,分別擔任左右大都督.這也是李建成唯一拿得出手的軍功。


進入長安後,他就成為太子,坐在當年楊勇的位置上。如此一來,李建成的命運也和南北朝前輩們沒什麼區別。


沒有軍功就沒有話語權,在亂世誰理你?


比如李元吉。


15歲就留守太原,李淵同志希望小兒子能成大器,結果劉武周南下時,李元吉同學扛不住,撒丫子跑回長安。


哎,放棄吧。


比如李神通,他是李淵的堂弟,被派到河北坐鎮,結果和李績一起被竇建德俘虜.也沒扛起大旗。


但凡有一個成器,李世民就不會無所顧忌。


哎,不是國軍無能,是共軍太狡猾啊。


當李世民軍功日隆後,李淵能做的其實很有限,只能制衡和勉強維持。


他幾次對李世民說:「我最喜歡的其實是你,想做太子嗎,千萬不要放棄哦,加油。」


這是畫大餅,先穩住再說。


可兒子們鬧矛盾時,卻總是站在李建成一邊。


而朝堂上的大臣們,不是李淵的親朋故舊,就是隋朝時的老同事、老戰友。至於疆場立功的文臣武將們,基本沒有出任要職的。


連起義元勳劉文靜,都被殺掉了。


所以武德年間的格局就是:李淵、李建成、李元吉和滿朝大臣是執政黨,佔據朝廷的資源和話語權。


他們功勳不大,被李淵同志聚攏在一起,維持著弱勢的主場地位。


而南徵北戰的大將、各路諸侯的降臣、關東各地的官員.基本都被李世民籠絡在手,組成在野黨。


按照南北朝以來的套路,他們遲早有一戰。


當時的明眼人都看得出來。


既然天下已經平定,另起爐灶也不現實,那就在李淵和李世民之間做選擇吧。至於李建成,更像是李淵的附庸。


他的資源根本不足以和弟弟對抗,只有依附於李淵,李建成才能生存下去。


玄武門之變,其實是李世民和李淵的戰爭。


很不幸,在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人,都有一種敏銳的判斷力,他們大部分人都選擇了李世民,強者為尊嘛。


李世民也很有手段。


根據《資治通鑑》等史料來看,只要追隨過他的人,基本都對李世民保持絕對的忠心。


比如張亮。


李世民讓他帶1000人去洛陽,結交山東豪傑以防不測,結果李元吉告密,被抓到監獄了。


可不論再怎麼嚴刑拷打,一個字都不說。


比如尉遲敬德,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把齊王府的不動產、存款、宅基地都賞賜給他,大方吧。


要不怎麼是千古一帝呢?


幾百年亂世中的無數鮮血、權謀、生死.終於結出李世民這朵奇葩。


他更像是劉邦和項羽的合體,一方面戰無不勝掃平天下,一方面又有駕馭群雄的權謀和手段。


這樣一個人.


不說了,玄武門已經證明一切。




之前聊鴻門宴的時候說過:


沒有任何事情是靠殺人能解決的,領袖只有合理分配利益,才能凝聚人心。


玄武門也一樣。


李世民殺人不是目的,何況殺的還是李建成、李元吉等二線人物。


他代表著武將、功臣、關東官員的利益,而這些人雖然有巨大功勳,但在朝堂卻沒有話語權。


這一切只有皇帝才能做到。


所以玄武門的行動,目標直指李淵。


而所有歷史上的大事件,也不是一拍腦袋就決定的,只能是一切布置好之後的結果。


看一下玄武門之變前的各方反應。


李世民其實早已做好準備,他讓溫大雅坐鎮洛陽,並且派張亮帶著1000人去洛陽結交豪傑,「恐一朝有變,預出保之。」


萬一在長安混不下去,就去洛陽割據。


其他人不敢如此做,李世民有實力。李元吉就親口說:當年二哥打敗王世充進入洛陽時,就大肆發錢,樹立自己的恩信。


那還是621年,距今已經5年之久,可想而知,李世民在洛陽的根基有多深。


李淵也在找出路,或者是試探。


他對李世民說:「打天下都是你的功勞,經常說立你做太子,可你太謙虛。要不你就到洛陽去吧,做個二皇帝,別煩了。」


李世民呢?大哭。


他當然知道,如果和漢朝梁王一樣去洛陽當二皇帝,以後再想回長安奪皇位,就名不正言不順了。


而李建成、李元吉也不想讓他去。


他在洛陽和關東的根基太深了,一旦割據一方,只有關中和四川的朝廷怎麼能抗衡呢?再加上李世民的軍事能力,別開玩笑了。


正好突厥入塞,建成兄弟就想了一個辦法。


他推薦李元吉擔任統帥,順便把尉遲敬德、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等秦王府大將帶走,在路上坑殺。


然後在餞行時,摔杯為號斬殺李世民。


這一切,李淵可能是默許的,至少不反對。


這種密室謀劃,李世民是怎麼知道的呢?不好意思,是李建成的屬下跑到秦王府去告密的。


搞笑嗎?


堂堂太子,連貼身屬下都拋棄他了。


而李元吉的心思,更可能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二哥死了,我就有機會了,太子哥哥好對付一點。


在生命危險和前程的壓力下,秦王府的文臣武將趕緊慫恿李世民:「動手吧,再不動手就來不及了.要不就散夥吧。」


好了,一切都水到渠成。


父親容不下我、兄弟要害我、王府官員都在慫恿我.我好難啊。那就幹吧,我也是被逼無奈嘛。


再加上李靖、李績表態中立,外部無憂。


如果兵變成功,長安自然可以掌握在手,而洛陽大本營可以彈壓關東,李靖和李績等軍中大將也中立。


這就不會有任何後遺症。


如果不成功,秦王府君臣可以退到洛陽,要麼割據一方,要麼發兵西進。至於史書怎麼寫,已經管不了了。


你看看,李世民安排的明明白白。


表面上只是玄武門的一場突發小型戰鬥,實際上,早就謀劃的萬無一失,只等放手一搏。


結局我們都知道了。


李建成、李元吉身死族滅,3天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3個月後登基稱帝,李淵退休後,把無限悲憤發洩在后妃的身體上。


李世民:「爹,注意身體啊。」


要不然,李淵能怎麼辦呢?當尉遲敬德帶兵到後花園時,他和裴寂、陳叔達、蕭瑀正在划船。


這幾位老臣也站在李世民一邊:「秦王贏了,老哥哥,你就從了吧。」


要不然的話,咱哥幾個就沒命啦。


南北朝的教訓,老哥你都忘記了?


得嘞,那就順水推舟吧。李淵說:「世民幹的好,這也是我一直想幹的事,我們父子終究是一條心啊。」


一夜之間,2個兒子10個孫子都死了,李淵的滿心悲傷,又能跟誰說?


沒人在乎他,大唐江山太平靜了。


一個月後,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等文臣武將,紛紛出任宰相、將軍等要職,完成朝廷的洗牌和換血。


這都是史書記載的大人物。


史書沒有記載的中下級功臣,在貞觀年間又有多少飛黃騰達?


時也,勢也。




眾所周知,「安史之亂」把唐朝分為兩段。


在繼承北魏、北周、隋朝以來的改革成果後,唐朝在門閥士族、寒門、皇族之間達成平衡,開啟第二帝國的輝煌。


但也不可避免的沾染南北朝的遺風。


比如皇子掌軍、皇后強勢.都是北魏就有的傳統,玄武門之變只是幾百年遺風的迴光返照。


從這個角度看,李世民其實是魏晉亂世的終結者。


但並沒有完全終結。


李承乾造反、太平公主掌權、李隆基奪位都是南北朝遺風的尾聲,只是沒有之前那麼明目張胆。


而「安史之亂」後,唐朝改革又成為第三帝國的先聲,日本學者稱之為「唐宋變革。」


唐朝,從來不是沒有故事的女同學。


它不安分、不消停.不像明清一樣幾百年都處於同一個框架內,也正因為唐朝一直在變,才會碰撞出無數火花。


唐詩、風度、女皇.都不是憑空而來。


蔣勳說:唐朝為什麼會帶給我們感動?


因為唐朝像漢文化的一次短暫的露營,人不會永遠露營,最後還是要安分的遵循農業理論。


但回想起一年來,最美的那幾天都是去露營和度假的日子。


唐朝就是一次短暫的出走。


這場盛大的風花雪月,始於玄武門。


風雲際會。



相關焦點

  • 玄武門之變
    這些年的國產影視,若說哪個類型沒落最為徹底、最讓人惋惜,那歷史劇,絕對是其中之一,甚至是「其中第一」玄武門之變在影視劇中,有著大量的敘述,《秦王李世民》、《貞觀之治》、《貞觀長歌》、《開創盛世》、《隋唐演義》等打著歷史劇名號的大主角劇,都在做著一些不符合歷史的故事述說,讓許多人認為這就是歷史,這就是真相。
  • 為何李世民要發動玄武門兵變?淺析玄武門兵變的原因
    當然李淵還有其他兒子,但是我們不多說,今天我們談的玄武門之變主角就是這四位了。之所以叫玄武門之變,是因為在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李世民調兵遣將埋伏在李建成李元吉上朝必經的地點,親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後李淵別無選擇,只好封李世民為太子,事實上此時他也什麼權利了。倆個月後李淵禪讓皇位,李世民登基為唐太宗。
  • 玄武門之變的真相竟然是這樣的
    玄武門之變,對於歷史愛好者來說,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氣的話題。玄武門外那個腥風血雨的早上,大唐秦王李世民乾淨利落的幹掉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殺出了一條通往帝位的通道,正式開創了屬於他自己的天可汗時代。李世民的文治武功不僅在李淵的諸子之中名列前茅,即便是在我國歷史眾位皇帝中都屬於翹楚之輩,但不得不說在那個玄武門外的早上,他也是賭贏了的賭徒,贏得那樣險。
  • 李淵為何沒能提前阻止玄武門事變?
    玄武門事變讓李世民徹底掌握了大唐所有的權力,李淵也因此被迫提前「退休」,當上了太上皇。標誌了李淵從此過上了囚徒的生活,那麼李淵為什麼沒有能阻止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呢?我們先來看李淵是怎麼削弱李世明的實力的。首先從政治上削弱,在玄武門事變前,雖然表面上李世民還擁有著天策將軍府。
  • 唐太宗李世民兄弟喋血—宮城北門玄武門
    第二天一早,他親自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等人,埋伏在上朝時的必經之路——宮城北門玄武門。張婕好聽到風聲,馬上派人報告了李建成。李建成找李元吉商量。李元吉建議,應該趕快調集兵馬,然後裝病不上朝,觀察一下動靜再說。而李建成則認為,一切都已有所準備,還怕什麼?於是決定先一起去上朝,看看情況再作定奪。兩人並排騎著馬,進入了玄武門。
  • 1984年TVB經典劇集《決戰玄武門》
    還記得七八歲的時候,家裡還只是有一臺12寸的黑白電視機,收不到幾個頻道,其中有一個我們當時小縣城的頻道,總是播放一些港臺的劇集,第一部播放的就是這部1984年的TVB經典劇集《決戰玄武門》。故事以唐朝玄武門之變為背景,開國皇帝李淵有三子一女,大太子李建成平庸懦弱,在三弟李元吉的幫助下坐上了太子之位,其實李元吉也只不過藉此打壓二太子李世民
  • 玄武門之變其實真相與我們所了解的正好相反
    千百年來,「玄武門之變「的謎團和真相一直爭議不斷。
  • 玄武門事變之前,李世民的實力究竟有多恐怖?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在帝都長安玄武門附近發動了一場政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並且順勢派尉遲恭入宮「護駕」唐高祖李淵,逼迫李淵承認這個既成事實,並且立李世民為太子,三個月以後禪位於李世民,史稱玄武門之變。
  • 流金歲月│[決戰玄武門] 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女人
    從劇名可知,[決戰玄武門]講的是唐朝時期著名的「玄武門之變」的歷史典故,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李世民。關於李世民的影視劇作品,有超過九成是從正面來解讀這個殺兄奪位的一代帝王的,講李建成與李元吉如何不仁不義,講李世民如何天命所歸、大義滅親。但這部劇不同,它將李世民描畫成一個真正的政治家,一個為了皇位可以捨棄一切的王者,大膽從徹底反轉的角度來審視這段歷史,帶著很明顯的批判色彩。
  • 唐太宗為什麼沒有掩蓋玄武門之變,不讓史官記載啥的?
    這樣的大事件是掩蓋不住的玄武門之變,是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爭奪繼承權所發動的一次政變,這次政變直接導致了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的死亡,也進而誘發了其後李淵讓位於李世民的事情。那麼唐太宗為什麼不讓史官不記錄玄武門之變呢?先不說史官是不是會聽話的問題。就算史官聽話。那是因為玄武門之變其實是根本遮掩不住的,這個事情太大,造成的影響太大,無法掩蓋。如果史官不記錄玄武門之變,那麼史官就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出現。
  • 隋唐洛陽城玄武門遺址考古發現千年前人手印紋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 李曉波 李曼 文圖1000多年前,隋唐洛陽城宮城玄武門長啥樣?隨著近一年的考古發掘,沉睡在地下一千多年的隋唐洛陽城宮城玄武門遺址,初露真容。1月14日,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從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了解到,目前,玄武門的建築形制、沿革變化基本明朗。
  • 陳寅恪在圖書館偶然發現玄武門守將墓志銘,揭開了李建成失敗真相
    不過,陳寅恪在巴黎圖書館中偶然見到《常何墓志銘》,揭開了千年前發生在地面上的玄武門之變的驚天動地之謎。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經常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常何是玄武門守將,他參與了當年李世民所發動的兵變,並親眼目睹了玄武門之血的洗禮。《常何墓志銘》記載:「七年間,奉太宗詔入京,賜金刀一把,黃金卅挺,令北門領兵將長。
  • 一門系天下,歷經4次玄武門之變,見證唐朝跌宕起伏
    萬國來朝其實我認為在唐朝繁榮的背後,影響唐朝變革的和一處地標有很深刻的關係,玄武門在唐朝時位於太極宮西北方向,我們知道的是李世民在這裡發動政變,讓唐高祖交出了政權,後世稱這件事為「玄武門之變」,但在玄武門發生變動的有4次
  • 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的仁慈留給了誰?看這10個人就明白了
    玄武門功臣的兩種說法在玄武門之變中,秦王李世民帶著十名親信及士兵,埋伏在玄武門,等待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這一天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關於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帶的是哪十位?在《舊唐書》中就有不一樣的說法。
  • 李世民帶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終是什麼下場?
    但是,關於唐太宗,卻一直有著一個避不開的話題,那就是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兩個兄弟,最終奪得天下。而唐太宗之所以能夠發動玄武門之變,並取得勝利,是和他手下那一幹心腹分不開的,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在玄武門之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十位主要人物。
  • 玄武門之變到底發生在哪裡?個人認為玄武路改為大明宮北路更合適
    長安城的南門叫做朱雀門,北門叫做玄武門。記得我在上學的時候,歷史課本上還有一段玄武門之變的內容。很多人去過大明宮之後要經過玄武路、重玄路,加上有些不清楚歷史的導遊甚至會跟遊客說大明宮北邊、北二環以南的玄武路,是因為大明宮北門在這條路上邊,說北二環南邊的玄武門是原來大明宮的玄武門,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發生在這裡。
  • 玄武門之變背後真相,史官不敢如實記載,王國維:李世民差點弒父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這天是李世民向皇位發起最後衝鋒的日子,當天他在長安皇宮玄武門誅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並逼迫李淵退位,史稱「玄武門之變」。從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再到李淵主動讓位,一切都太順利了。事出反常必有妖,當玄武門發生激戰時,李淵在做啥?
  • 玄武門之變後,程咬金受封上柱國,秦瓊一病十二年是弄假成真?
    因為《舊唐書》和《新唐書》語焉不詳,很多人都不知道秦瓊和程咬金在玄武門之變中到底做了些什麼,甚至與這二人有沒有去玄武門,都成了一個謎題——新舊兩唐書以李世民修改過的實錄為依據,對秦程二人的記錄只是咋理解都行的「從討」、「從誅」以及「事平」之後的賞賜,但這賞賜可以被看做是李世民登基之後的普調職位和工資,那兩個「從」字也說明不了啥問題:秦瓊程咬金不「從」,還能「反」嗎?
  • 唐朝官員墓碑被發現,揭開玄武門之變真相,學者:李建成不死才怪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殺死,然後逼迫父親李淵退位,從而登上了皇帝的寶座。玄武門之變,一場手足相殘的慘劇,李世民發起的那場驚心動魄的慘劇隱藏在種種史料典籍的字裡行間,陰冷刺骨。眾所周知,《舊唐書》記「玄武門之變」,甚多隱諱。但到底隱諱了哪些事實,卻不明究竟。
  • 你以為玄武門之變只有一次?別天真,李世民的兒孫又復盤了四次
    李世民先發制人,率比部郎中長孫無忌、左二副護軍尉遲敬德伏兵玄武門發動政變。李世民射死太子建成,尉遲敬德殺建成的同黨、李淵的兩個兒子齊王元吉,擊敗東宮和齊王的衛隊,並殺死建成、元吉諸子。李淵遂立世民為太子到八月傳位給世民,是為太宗。淵自稱太上皇。李世民發動的這次玄武門之變的玄武門為長安太極宮(又稱西內)宮城北面正門,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舊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