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開皇初年,長安很熱鬧。
楊堅同志在生死線的邊緣遊走多年,終於把外孫一腳踹下皇位,自己披上龍袍喜提萬裡江山。
獨孤女士也慶幸自己沒有選錯人,跟著老公一起進步,達到女性的職業巔峰,和楊堅並稱為「二聖。」
幾家歡喜幾家愁。
神武郡公府中,一個13、4歲的小姑娘撅起小嘴說:「恨不為男兒身,給舅舅家報仇雪恨。」
神武郡公竇毅趕緊捂住女兒的嘴:「你個瓜娃子,這麼說可是要殺頭的呀。」
當時的場景很有畫面感。
竇姑娘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甥女。
雖然年紀小,但是長得很漂亮,烏黑的長髮能拖到地上,關鍵是小姑娘熟讀史書,已經進行政治啟蒙。
一枚初中生美少女,張口閉口就是打打殺殺,目標直指當朝皇帝。
當真是狠人。
不過小棉襖如此剛硬,竇毅也很滿意.就像關二爺說的:我家虎女,焉能配孫氏犬子。
那些來提親的世家子弟,他統統看不上。
於是,竇毅搞了一次比武招親大會。
他在大屏風上畫了2隻孔雀,對前來應聘的世家子弟說:「站在100步外,誰能射中孔雀眼睛,就是我的女婿。」
我們都見過孔雀,龐大的身體上鑲嵌著一對小眼睛,離遠了看清楚都不容易,還得用弓箭射中.
沒點手段還真做不到。
但能做到的,都不是一般人。
有人嘆氣而歸,有人躊躇觀望,16歲的唐國公李淵拿起弓箭:「來來來,各位都讓讓,我要裝逼了,哦不,我要表演才藝了。」
唰唰兩箭,正中孔雀的雙目。
這份功夫,放在軍中都是萬裡挑一的好手。
於是,竇姑娘和李淵結婚了,後來他們生了幾個孩子:平陽公主、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
為舅舅宇文邕報仇的願望,雖然竇姑娘沒有親手實現,但老公和兒女們一手建立大唐,也算不辱使命。
真是一家子狠人。
而吸收了父母優良基因的李世民,不僅勇冠三軍,更是心細如髮多謀善斷,堪稱狠人中的戰鬥機。
公元617年,天下大亂多年。
彼時,竇姑娘已經去世,李淵同志成為一枚光榮的奶爸,帶著孩子們到山西任職。
歷來的史書都有一段描述:
李淵要做隋朝的忠臣,可李世民想搞大新聞,就和裴寂設局,並且讓隋煬帝的妃子去作陪,他們做了不可告人的羞羞事。
沒辦法才起兵造反。
給李淵安排的明明白白。
可信嗎?
李淵同志可是少年英武的奇才,又經過多年宦海沉浮,早已修煉成人精,而李世民不過相當於剛高考完的毛頭小子。
我覺得,這很可能是父子二人在演雙簧。
如果沒有關隴集團的老牌成員李淵同志,李世民也很難拿到父輩的資源,更不用說後來的輝煌。
李淵才是家族起兵的總指揮。
如果要類比的話,他其實是劉邦的角色,利用人脈、資源組建團隊和平臺,然後讓團隊中的佼佼者,出去攻城略地。
而在戰火中百鍊成鋼的,唯有李世民。
皇帝讓家族成員領兵出徵,其實是魏晉南北朝的傳統,李淵和唐朝也不能脫離時代背景。
一切又離不開士族。
西晉的司馬氏是士族門閥扶持上位,他們知道士族的潛在恐怖力量,於是就分封親王鎮守各地,掌握軍政大權。
親王掌兵會發生八王之亂,可如果親王沒有實力,恐怕另一個家族又會趁勢而起,篡奪司馬氏的江山。
這是一杯鶴頂紅,明知是毒藥也得喝下去。
直到南北朝,演變成「親王典重兵,寒門掌機要」的格局,每個小王朝的親王都在外地擁兵自重,覬覦皇位。
當老皇帝死後,親王為爭皇位打成一鍋粥。
最後被外姓武將一鍋端,建立新王朝後,再一次重演之前的故事。宋齊梁陳、北魏、隋朝無一不是如此。
最慘的是梁武帝蕭衍,宇宙大將軍侯景已經坐擁南京,而蕭氏諸王卻在外地擁兵觀望,誰也不肯去南京救國。
86歲的蕭衍想喝一口蜂蜜水也做不到。
最終又渴又餓,慘死在宮中。
隋朝滅陳時,20歲的楊廣擔任大軍統帥,積累了豐厚的政治資本,無論聲望還是人脈,都大大超越太子楊勇。
所以啊,李淵任命李世民為大軍統帥,其實是必然選擇。
之後發生的事,也有案例可以借鑑。
肉爛了,依然在李家的鍋裡,如果讓外人吃了,那就虧大發了。
只不過李世民太牛逼了,從當將軍的那天起,除了初出茅廬不熟練,在甘肅打敗一次以外,其他時候都是一戰定乾坤。
滅劉武周時殺的鮮血灌滿袖子,在洛陽又一戰平定王世充、竇建德.連毛主席都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
公元621年,李世民達到人生小高潮:
天策上將、司徒、陝東道大行臺。
天策上將府可以設置官員,相當於小朝廷,而陝東道大行臺是關東政務中樞,相當於共和國初期的華東局、東北局。
魏晉以來的惡性權力結構,再加上李世民的天縱奇才,終於釀出一杯最妖豔的毒酒,擺在李淵面前。
那個地方叫玄武門。
其實在李淵的計劃中,是不想讓李世民一家獨大的。
他培養過很多家族成員。
比如李建成,太原起兵時和李世民平起平坐,分別擔任左右大都督.這也是李建成唯一拿得出手的軍功。
進入長安後,他就成為太子,坐在當年楊勇的位置上。如此一來,李建成的命運也和南北朝前輩們沒什麼區別。
沒有軍功就沒有話語權,在亂世誰理你?
比如李元吉。
15歲就留守太原,李淵同志希望小兒子能成大器,結果劉武周南下時,李元吉同學扛不住,撒丫子跑回長安。
哎,放棄吧。
比如李神通,他是李淵的堂弟,被派到河北坐鎮,結果和李績一起被竇建德俘虜.也沒扛起大旗。
但凡有一個成器,李世民就不會無所顧忌。
哎,不是國軍無能,是共軍太狡猾啊。
當李世民軍功日隆後,李淵能做的其實很有限,只能制衡和勉強維持。
他幾次對李世民說:「我最喜歡的其實是你,想做太子嗎,千萬不要放棄哦,加油。」
這是畫大餅,先穩住再說。
可兒子們鬧矛盾時,卻總是站在李建成一邊。
而朝堂上的大臣們,不是李淵的親朋故舊,就是隋朝時的老同事、老戰友。至於疆場立功的文臣武將們,基本沒有出任要職的。
連起義元勳劉文靜,都被殺掉了。
所以武德年間的格局就是:李淵、李建成、李元吉和滿朝大臣是執政黨,佔據朝廷的資源和話語權。
他們功勳不大,被李淵同志聚攏在一起,維持著弱勢的主場地位。
而南徵北戰的大將、各路諸侯的降臣、關東各地的官員.基本都被李世民籠絡在手,組成在野黨。
按照南北朝以來的套路,他們遲早有一戰。
當時的明眼人都看得出來。
既然天下已經平定,另起爐灶也不現實,那就在李淵和李世民之間做選擇吧。至於李建成,更像是李淵的附庸。
他的資源根本不足以和弟弟對抗,只有依附於李淵,李建成才能生存下去。
玄武門之變,其實是李世民和李淵的戰爭。
很不幸,在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人,都有一種敏銳的判斷力,他們大部分人都選擇了李世民,強者為尊嘛。
李世民也很有手段。
根據《資治通鑑》等史料來看,只要追隨過他的人,基本都對李世民保持絕對的忠心。
比如張亮。
李世民讓他帶1000人去洛陽,結交山東豪傑以防不測,結果李元吉告密,被抓到監獄了。
可不論再怎麼嚴刑拷打,一個字都不說。
比如尉遲敬德,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把齊王府的不動產、存款、宅基地都賞賜給他,大方吧。
要不怎麼是千古一帝呢?
幾百年亂世中的無數鮮血、權謀、生死.終於結出李世民這朵奇葩。
他更像是劉邦和項羽的合體,一方面戰無不勝掃平天下,一方面又有駕馭群雄的權謀和手段。
這樣一個人.
不說了,玄武門已經證明一切。
之前聊鴻門宴的時候說過:
沒有任何事情是靠殺人能解決的,領袖只有合理分配利益,才能凝聚人心。
玄武門也一樣。
李世民殺人不是目的,何況殺的還是李建成、李元吉等二線人物。
他代表著武將、功臣、關東官員的利益,而這些人雖然有巨大功勳,但在朝堂卻沒有話語權。
這一切只有皇帝才能做到。
所以玄武門的行動,目標直指李淵。
而所有歷史上的大事件,也不是一拍腦袋就決定的,只能是一切布置好之後的結果。
看一下玄武門之變前的各方反應。
李世民其實早已做好準備,他讓溫大雅坐鎮洛陽,並且派張亮帶著1000人去洛陽結交豪傑,「恐一朝有變,預出保之。」
萬一在長安混不下去,就去洛陽割據。
其他人不敢如此做,李世民有實力。李元吉就親口說:當年二哥打敗王世充進入洛陽時,就大肆發錢,樹立自己的恩信。
那還是621年,距今已經5年之久,可想而知,李世民在洛陽的根基有多深。
李淵也在找出路,或者是試探。
他對李世民說:「打天下都是你的功勞,經常說立你做太子,可你太謙虛。要不你就到洛陽去吧,做個二皇帝,別煩了。」
李世民呢?大哭。
他當然知道,如果和漢朝梁王一樣去洛陽當二皇帝,以後再想回長安奪皇位,就名不正言不順了。
而李建成、李元吉也不想讓他去。
他在洛陽和關東的根基太深了,一旦割據一方,只有關中和四川的朝廷怎麼能抗衡呢?再加上李世民的軍事能力,別開玩笑了。
正好突厥入塞,建成兄弟就想了一個辦法。
他推薦李元吉擔任統帥,順便把尉遲敬德、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等秦王府大將帶走,在路上坑殺。
然後在餞行時,摔杯為號斬殺李世民。
這一切,李淵可能是默許的,至少不反對。
這種密室謀劃,李世民是怎麼知道的呢?不好意思,是李建成的屬下跑到秦王府去告密的。
搞笑嗎?
堂堂太子,連貼身屬下都拋棄他了。
而李元吉的心思,更可能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二哥死了,我就有機會了,太子哥哥好對付一點。
在生命危險和前程的壓力下,秦王府的文臣武將趕緊慫恿李世民:「動手吧,再不動手就來不及了.要不就散夥吧。」
好了,一切都水到渠成。
父親容不下我、兄弟要害我、王府官員都在慫恿我.我好難啊。那就幹吧,我也是被逼無奈嘛。
再加上李靖、李績表態中立,外部無憂。
如果兵變成功,長安自然可以掌握在手,而洛陽大本營可以彈壓關東,李靖和李績等軍中大將也中立。
這就不會有任何後遺症。
如果不成功,秦王府君臣可以退到洛陽,要麼割據一方,要麼發兵西進。至於史書怎麼寫,已經管不了了。
你看看,李世民安排的明明白白。
表面上只是玄武門的一場突發小型戰鬥,實際上,早就謀劃的萬無一失,只等放手一搏。
結局我們都知道了。
李建成、李元吉身死族滅,3天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3個月後登基稱帝,李淵退休後,把無限悲憤發洩在后妃的身體上。
李世民:「爹,注意身體啊。」
要不然,李淵能怎麼辦呢?當尉遲敬德帶兵到後花園時,他和裴寂、陳叔達、蕭瑀正在划船。
這幾位老臣也站在李世民一邊:「秦王贏了,老哥哥,你就從了吧。」
要不然的話,咱哥幾個就沒命啦。
南北朝的教訓,老哥你都忘記了?
得嘞,那就順水推舟吧。李淵說:「世民幹的好,這也是我一直想幹的事,我們父子終究是一條心啊。」
一夜之間,2個兒子10個孫子都死了,李淵的滿心悲傷,又能跟誰說?
沒人在乎他,大唐江山太平靜了。
一個月後,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等文臣武將,紛紛出任宰相、將軍等要職,完成朝廷的洗牌和換血。
這都是史書記載的大人物。
史書沒有記載的中下級功臣,在貞觀年間又有多少飛黃騰達?
時也,勢也。
眾所周知,「安史之亂」把唐朝分為兩段。
在繼承北魏、北周、隋朝以來的改革成果後,唐朝在門閥士族、寒門、皇族之間達成平衡,開啟第二帝國的輝煌。
但也不可避免的沾染南北朝的遺風。
比如皇子掌軍、皇后強勢.都是北魏就有的傳統,玄武門之變只是幾百年遺風的迴光返照。
從這個角度看,李世民其實是魏晉亂世的終結者。
但並沒有完全終結。
李承乾造反、太平公主掌權、李隆基奪位都是南北朝遺風的尾聲,只是沒有之前那麼明目張胆。
而「安史之亂」後,唐朝改革又成為第三帝國的先聲,日本學者稱之為「唐宋變革。」
唐朝,從來不是沒有故事的女同學。
它不安分、不消停.不像明清一樣幾百年都處於同一個框架內,也正因為唐朝一直在變,才會碰撞出無數火花。
唐詩、風度、女皇.都不是憑空而來。
蔣勳說:唐朝為什麼會帶給我們感動?
因為唐朝像漢文化的一次短暫的露營,人不會永遠露營,最後還是要安分的遵循農業理論。
但回想起一年來,最美的那幾天都是去露營和度假的日子。
唐朝就是一次短暫的出走。
這場盛大的風花雪月,始於玄武門。
風雲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