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不缺誠品書店

2020-12-23 大灣腹地

本文首發大灣腹地公號;作者:詹丹晴,編輯:趙小南

頭圖來自:詹丹晴攝

誠品生活正在準備離開深圳。

儘管誠品生活和華潤置地三緘其口,但是風聲已經傳開。商戶控訴稱,誠品生活預計將在今年年底退出深圳市場,原本5年的租賃期被迫提前結束。

一直以來,誠品書店是書店行業的標杆,但在商場鱗次櫛比的深圳,它未能顯現自身的獨特性。

單靠書店救不了誠品

去臺灣旅行的人很少會錯過誠品書店。這家由吳清友於1989年在臺北仁愛圓環創辦的書店,已經成為臺灣文化生活的一張名片。

因此,2015年11月,當誠品生活在江蘇蘇州落下內地首子時,國內眾多遊客和文藝青年爭相前往打卡。也是在這一年,誠品生活和華潤置地達成戰略合作,並於2018年12月在後者的盤子——位於深圳深南大道的萬象天地——裡,開下第二個商場。

誠品生活以書店為品牌核心,進行商場的開發運營,通過轉租商鋪盈利。

顯然,誠品生活深圳對商場的規劃有過困惑。誠品生活想打造一個文化創意平臺,初開業時館內引進了137個品牌,其中文創品牌37個,佔全館品牌近四分之一。在樓層的設計上,也可以看出誠品生活與普通商場不同,六層樓中,其中二樓專注閱讀空間、家居設計;三樓則是手工製作和文創設計。

冷清的人流證明了這種商場組合吸引力缺乏,後來,誠品生活曾試圖加重餐飲的比重。

「誠品生活經營面積3萬平方米,想要有生存空間,日均客流量要在1.5萬人次以上。」聯商網高級顧問王國平告訴大灣腹地,「單靠自身書店沒辦法帶動那麼大的流量,要做成整體品牌進行共振吸引流量,就要燒錢。通常商場運作的另一個玩法是做多主力店,來緩解對單主力店流量的依賴。但誠品的強勢一直是靠自己書店來支撐流量,很難為了深圳一家店去做整體改變。」

這樣看來,人文是誠品生活的核心,也是它的弱點。

書店與購物中心各取所需

像誠品一樣,逐步壯大成商業地產商的書店極少,但依靠進駐商場,很多書店找到了活路。

自2000年起,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實體書店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灰暗時光。1999年,以圖書銷售起家的當當網和卓越網相繼成立,並很快收割市場。在實體書店尚未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時,圖書電商的風越刮越猛。2010年,京東圖書上線,並與當當網掀起了一場價格混戰。電子書的出現和網絡文學的興盛則進一步蠶食市場。

除此之外,運營成本不斷增長,壓縮了實體書店的盈利空間。知名出版人路金波曾在2011年時公開指出,人工和房租成本佔書店成本的50%。而隨著房地產的升溫,這一比例仍在不斷上漲。稅負同樣是實體書店不能承受之重,除了要繳納25%的企業所得稅,書店還要繳納13%的圖書增值稅。

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的調查顯示,從2001年到2011年,有近五成的獨立書店倒閉。2011年7月,創辦17年的北京獨立書店風入松停業;9月,廣州最後兩家三聯書店宣布停業……

直到2013年,財政部、國家國家稅務總局頒布通知,免徵圖書批發、零售環節增值稅,情況才有所好轉。

率先突圍的實體書店主要有兩種,一種在書店基礎上不斷做加法,引入服飾、文創、咖啡飲料,形成複合型空間。另一種則放下脾性進駐商場,依靠商場的低租金和引流效果,快速變現。或兩種兼而有之。

其中的典型代表有西西弗、言幾又和方所,而誠品書店則更是快人一步。

1993年在貴州遵義創立的西西弗書店,直到2007年才引入「書店+咖啡」的複合經營模式,2009年的首家購物中心店則為之後的迅速擴張奠定基礎。創立於2011年的方所,不僅首家店就開在廣州CBD太古匯,而且在「書店+」上做到極致,融合了文創、服飾、咖啡、植物、展覽和文化活動。而海峽對岸的誠品書店早在創立當年就引進酒窖、咖啡、畫廊,之後慢慢豐富業態,引入百貨,如今圖書銷售只佔經營面積的20%-30%。

儘管增值稅被減免,但是圖書本身定價不高,利潤微薄,難以支撐高昂的租金和人工成本,來自購物中心的租金優惠對書店而言十分吸引。

1200bookshop創始人劉二囍告訴大灣腹地,「1200bookshop廣州體育東路的街邊店和正佳百貨店僅一街之隔,但是後者的租金僅是前者的1/5。」

兩者的合作是各取所需。購物中心需要書店來增加人文氣息,促進招商及後期消費轉化;同時,書店對於位置要求不高,可以把一些不太好招商的位置進行去化。

購物中心的人流量也為書店帶來了可觀的收入,根據《2018-2019中國書店產業報告》,截至2018年10月,書店營業額排名第一的是西西弗書店,為7.7億元,言幾又排名第二,營業額為5億元。

「未來的消費會向購物中心聚集,整個中國的商業地產正在蓬勃發展。但是隨著電商的發展,購物中心的商品銷售功能會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體驗式消費,書店正好滿足這一需求。對於正在批量建設的購物中心而言,目前書店仍是供不應求。」《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執筆人、書店專家徐智明告訴大灣腹地。

為了適應商場,書店常常會做出一定的改變。

比如在書籍選擇上,會偏向暢銷書和功能性實用書籍,而一些過於小眾、晦澀難懂的書籍則較少出現在貨架上;在銷售品類上,不斷擴大邊界,賣咖啡、文創、衣服、紀念品、玩具、家居……同時,為了滿足帶娃逛街的寶媽寶爸的需要,像西西弗和言幾又還引入親子閱讀空間。

這些與書無關的產品是書店盈利的關鍵。

劉二囍稱,1200bookshop在創立之初時並不打算推出文創產品,但在嘗到甜頭後,對文創開發的投入力度更大。目前1200bookshop圖書、文創、咖啡飲料在營業收入的佔比分別是4:4:3.

進駐商場的書店做出的共同選擇,讓書店與書店之間的差異不再明顯,好在購物中心仍在大規模建設,市場空間極大。但商場裡,顧客熙熙攘攘但都不再看書買書的書店,好像缺了點什麼。它更像是一個體驗空間,或者喝下午茶的地方。你好像在書店,又好像不在書店。

就像1200bookshop擁有街邊店和商場店,但是對於劉二囍而言,街邊店才是「親兒子」,商場店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商業做出的妥協。

在街邊店,他可以保留很多小眾的書籍,可以把閱讀空間設計成教堂式樣,可以24小時營業,可以舉辦深夜故事會,而書店在商場要快速商業化則要摒棄一些情懷,「什麼東西好賣就賣什麼東西。」

深圳不缺誠品

對於商場而言,書店更像是按照需要搭建進去的模塊,書店自身的氣味很容易被商場的商業化掩蓋。這一點和深圳很像。儘管擁有不少知名連鎖書店,深圳還是給人留下了書店難覓的印象。

事實上,深圳的書店數量在廣東排名第一,根據2020中國書店大會發布的《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深圳擁有628家書店,而緊隨其後的廣州、東莞則擁有607家、545家書店。

從全國的維度比較,深圳比不上北京、成都、重慶等地,排名前三的北京、成都、重慶分別擁有1315家、1253家、1091家書店,深圳排名第十。

比起成都、重慶,深圳的小型書店、街邊書店相對較少。

「深圳從一個漁村迅速成長為一線城市,它的城市建設是規劃為主導的,這一點深圳、廣州差異明顯。廣州各行各業都是小店為主,而深圳只有大店。」徐智明稱。

深圳在規劃中、即將開業的商業項目層出不窮,根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深圳新開業的商場有16個,新增供應體量約140萬m,這些商場的共同特點是更加注重消費體驗和場景化。

與此同時,深圳人很愛逛商場。根據中城商業研究院《2019中國購物中心發展報告》,深圳在城市購物中心人氣活躍指數中排名第二,僅居廣州之後。

這些都給了連鎖書店發展機會。很多連鎖書店都將深圳作為必選之地。西西弗在華南首店就設在深圳,截至目前,西西弗在深圳擁有16家店,言幾又、中信書店等品牌均在深圳設點。

深圳本土也誕生了幾家走購物中心模式的書店:覔書店、前簷書店、本來書店。其中,覔書店的擴張速度最快。它是深圳友誼書城於2014年打造的子品牌,店內新增了「覔咖啡」、創意生活品類、茶室、繪本館等項目。6月24日,覔書店深圳紅山六九七九購物中心店開業,另有兩家門店將在7月初開業。

當然,深圳街頭也有獨立書店,但做得有影響力的不多。舊天堂書店是個代表。舊天堂於2011年在華僑城創意園創立,經營面積約200平方米,但因店內擁有很多小眾書籍和獨特的復古氣氛,吸引了一眾書友。

在深圳,存在感更強的還是購物中心的大書店,這與書店數量靠前的重慶、成都恰好相反。在這兩個城市,街邊獨立書店、小型書店同樣重要,它們就像細胞一樣侵入城市的大街小巷。

除了城市規劃不同外,租金成本同樣是懸在深圳書店經營者頭上的一把刀。

重慶存在書店的老闆卡卡稱,其店鋪選址在四川外國語大學附近,經營面積20多平方米,月租金只要700元。在深圳,想要在主城區找到這樣規格和價格的商鋪,比較困難。

收入微薄的小店主難以承受深圳的租金成本,而擁有資本實力的書店品牌,一方面依靠商場的人流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則不斷對這種商業模式進行複製。這種模式在深圳得到充分發展。

因此,當誠品生活開業後,不缺「商場+書店」組合模型的深圳,並未能持續給予太多的關注。

但,危險的不只是誠品。畢竟十幾年前,誠品書店的發展模式在當時還是一種時尚。

而現在,商場書店相似的規格組合已經不再讓消費者感到新鮮。5月31日,言幾又在成都凱德天府的門店關閉,這是它在全國開的第一家店。疫情加速了商場書店的倒閉,但也證明了其生存價值的脆弱性。萬一咖啡飲料店也開始做加法,引入圖書、文創,書店的價值會在哪裡?

沒有了誠品生活,深圳值得打卡的地標又少了一個,目前誠品書店是否會繼續經營尚未有確切消息。但在「商場+書店」的模式下,如何才能讓書店更有書香味、更有魅力;在書店充分商業化的情況下,如何提供機會,讓書店經營者也能選擇去經營像舊天堂書店這樣小眾的書店,這是深圳要思考的問題。

好在按照《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實施方案)》規劃,未來幾年,深圳將基本形成「一區一書城、一街道一書吧」格局,全市十區(新區)將建成10座書城、100個書吧。

至少,沒能把誠品留住的深圳,以後大概也不至於讓人以為是書店的荒漠。

相關焦點

  • 網紅書店鼻祖誠品書店深圳關門,網紅書店為啥紅不起來了?
    ,深圳誠品書店關店,大家都在問網紅書店為啥紅不起來了?多數來到書店的顧客對誠品生活退出深圳表示惋惜。但也有部分顧客認為,誠品生活在深圳的定位是文創產品,所以來逛街的人多,但消費的人少,因此在深圳顯得「水土不服」。顧客周女士就表示,她印象中的誠品生活是書店裡藏著商場,而深圳的誠品生活是商場裡藏著書店。「從負一層到一層全是餐廳、商店,到了2樓,要沿著店鋪繞一圈才能找到書店入口,只有逛完商鋪才能看到書店。」周女士說。
  • 倒閉:深圳誠品書店突然宣布!網友:千萬豪宅的深圳卻容不下一家書店?
    原標題:倒閉:深圳誠品書店突然宣布!網友感嘆:千萬豪宅的深圳,卻容不下一家書店? 摘要 【倒閉:深圳誠品書店突然宣布!
  • 深度 | 誠品再敗深圳之時的書店眾生相
    ©城市星球研究所 深圳誠品也同時面臨外界的挑戰,正如大灣腹地公號《深圳不缺誠品》一文所說: 「人文是誠品生活的核心,也是它的弱點」。如誠品這樣以文化為武器的書店,在商業化的邊緣試探時,仍保有一點獨立書店的氣質。然而在深圳存活下來的書店卻大多更熱烈地擁抱商業,許多書店在進入深圳的經濟海洋時,也會不得不做一些妥協,「什麼東西好賣就賣什麼」。誠品生活雖然做了商業化轉型,卻恰恰扎入了深圳「商場+書店」的紅海,顯然在這一點上,誠品生活並沒有找到自己的獨特定位,也未能持續吸引市民的關注。
  • 書店只是書店——由深圳誠品停業所想到的
    深圳誠品生活書店。(IC photo/圖)2020年7月3日,誠品生活深圳店正式發出停業公告,證實了一早的傳言,宣布誠品生活深圳店將於今年年底結束營業。消息一出,網上傳來一片文化人的哀悼。有微博大V感嘆「千萬豪宅容不下一座書店,挺諷刺的,浮躁的小漁村」,「現實與功利,依然是這座城市的主流價值觀」。
  • 書店改變城市:深圳書城的邏輯與啟示
    因為我們似乎可以依靠網絡科技解決幾乎所有的需求。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隨著實體書店生存空間的一再被壓縮,很多書店都經歷著一系列發展問題甚至是生存問題。直到這次新冠疫情爆發後,前期積攢的問題被高倍放大,導致很多書店沒能熬過資本寒冬,甚至很多大型書店也沒能渡過危機,比如一向有較好運營經驗的誠品書店也宣布了誠品書店深圳店將在今年12月31日結束營業的消息。
  • 倒閉:深圳誠品書店突然宣布!網友感嘆:千萬豪宅的深圳 卻容不下一...
    7月3日下午,誠品生活深圳在微信公眾號宣布,將在會今年的12月31日結束營業。傳言落地,誠品生活終歸還是要跟深圳說再見了。有人評論說,深圳千萬豪宅那麼多,容不下一座書店。隨後,深圳萬象天地在其官方微信也表示,誠品生活會在年底關閉,安好,再會!誠品生活深圳是誠品的第48家店,也是繼蘇州店後,誠品在中國大陸開設的第二家店。門店總面積達3.3萬平方米,共6層樓,除書店外,還擁有包括設計、手作、親子、餐飲等在內的多個品類商戶。
  • 春節期間深圳實體書店銷售額增長明顯
    ■ 深圳特區報記者 韓文嘉/文 齊潔爽/圖金牛迎春,深圳市作為「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和中國「書店之都」,依託於全市實體書店,舉辦了豐富多樣的閱讀活動,與留深市民共度文化新年,全市實體書店接待讀者人數達55萬人次,多家書店銷售額有明顯增長,在濃濃年味中喜迎辛丑新春。
  • 誠品生活深圳走了,我們對書店還有什麼期待?
    對於這個特殊且又不平凡的一年,或許我們都藏著些許遺憾。而作為商業地產行業今年最遺憾的事情之一,大概便是開業僅兩年的誠品生活黯然離開深圳。關於誠品生活離開,此前也有很多分析,撇開這些不可抗力因素,我們今天想從誠品生活切入聊一聊對書店的一些看法。12月31號,是誠品生活在深圳的最後一天。
  • 深圳誠品書店突然宣布關閉,全球最酷書店上半年已經關了6家
    萬象天地誠品生活深圳共6層,從LG層到5F,分別為「遊-風尚、享-視界、閱-設計、品-人文、藝-生活、探-百味」六個文化主題。 深圳誠品:獨立的購物中心模式來運作書店 誠品生活更像是一個百貨,或者說是微型購物中心,誠品生活深圳涵蓋了137個精選品牌,4大主題業態,其閱讀空間也可圈可點。
  • 深圳今年扶持實體書店名單出爐,民營小書店將如何面對這個最殘酷的冬天?
    以下視頻內容為深圳電視臺,都市頻道「新聞調查」:深圳小書店形勢嚴峻,甚至"悲慘"的堅守現狀(蘇西的書店/外來之家/小津概念等)
  • 深圳誠品書店宣布年底關閉 網友:烏託邦沒了
    深圳誠品書店宣布年底關閉 網友:烏託邦沒了  Emma Chou • 2020-07-06 11:40:15 來源:前瞻網
  • 深圳4家最美書店全新登場,超炫文藝聖地,閱讀拍照兩不誤!
    深圳大大小小的書店數量不算少,有的藏匿在公園街角;有的立於繁華商場。除去一些「曇花一現」的網紅爆款之外,總有這麼幾家書店憑藉其格調、氛圍抓住你的心。覔書店,是友誼書城旗下新品牌,壹方城店被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評選為「年度最美書店」。2000多平方的閱讀空間,連接著一條二十多米長彎曲的通道,閱讀座位近300個,藏書約15萬冊。
  • 深圳誠品書店突然宣布結束營業!
    誠品生活深圳官宣: 年底告別深圳 誠品生活在這一篇官宣告別深圳的推文中兩次強調,「這是一趟充滿價值且不悔的旅程」,也在文中感謝華潤置地作為房東的支持與協作,感謝深圳城市給予誠品生活的成長與學習。
  • 這家21年18萬小時沒熄過燈的書店就要關門了!由誠品信義店接棒
    走過31年時光、全球第一家「24小時書店」,自營業起已堅持186000+小時不斷電的臺灣誠品敦南店,將在今晚選擇熄燈關門。誠品敦南店誠品敦南店,是誠品在臺北的第一家書店,也是全球第一家24小時營業不打烊的書店。
  • 誠品書店宣布:暫別深圳!房東華潤回應:安好,再會!
    據悉,誠品生活深圳是誠品的第48家店,也是繼蘇州店後,誠品在中國大陸開設的第二家店。門店總面積達3.3萬平方米,共6層樓,除書店外,還擁有包括設計、手作、親子、餐飲等在內的多個品類商戶。根據公開資料,在誠品生活深圳引進的137個品牌當中,包含19家中國大陸獨家品牌,14個中國臺灣品牌。
  • 5萬人送別第一家誠品書店後,深圳誠品也快離開了?
    | 深圳誠品書店消息一出,大家誠惶誠恐。剛來深圳一年半的誠品,難道就要因為水土不服關閉了嗎?曾經說要把誠品變成深圳的「文化綠洲」,這麼快就要食言了嗎?難道,屬於誠品的時代,即將落幕?回到21年前,當誠品書店從仁愛搬到敦南的前一晚,也是這般歡騰。| 1999年,《喜新戀舊 移館別戀--今夜不打烊》,誠品書店夜晚告別會現場吉他與歌聲的碰撞,舞動的身軀,在告別仁愛店的那個夜晚,迎來了敦南誠品首個清晨,和不熄燈的24小時。而回到今天,零點過後,場內千人對著敦南書店說,「敦南誠品,晚安」。
  • 深圳誠品書店宣布年底關閉
    7月3日下午,誠品生活深圳宣布,將在今年12月31日結束營業,這是中國內地唯一一家誠品書店。
  • 誠品生活深圳店今年年底結束營業 業內:多元化發展將是實體書店的...
    央廣網深圳7月5日消息(記者楊振)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7月3日下午,知名書店品牌——誠品生活深圳在微信公眾號宣布,將在今年12月31日結束營業。誠品生活終歸還是要跟深圳說「再見」了。
  • 誠品書店大陸僅蘇州唯一門店開業 上海、深圳店開業時間未知
    7月18日晚,誠品書店創始人、董事長吳清友病逝。吳清友的逝世,是華人文化界的一大損失。在致哀的同時,誠品書店的內地擴張是否會受此影響也成為內地人士格外關注的問題。據了解,目前誠品書店在大陸地區唯一開業的門店是蘇州誠品書店,另外上海店、深圳店開業時間還未得知。
  • 《下一代書店》關於書店的一點思考
    書名:《下一代書店》作者:趙慧 主編深圳誠品的敗走,實際上是一個對未來書店經營的預警,也宣告一種模式的敗落,親眼見臺灣人視為「城市之光」的「誠品模式」被時代的巨輪碾壓,僅管多少可怪罪疫情影響,但開幕不到兩年就「全線崩潰」,這似乎不完全關乎深圳民眾的喜好、萬象天地的經營、世界局勢的走向等…因素,根本原因還是在自身的營銷模式,從百貨書店到書店百貨的多角式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