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有很強的宗族觀念,對祖墳和祖宅更是格外重視,尤其是在農村,在老人們去世之後,後輩們不僅會選擇一個最合適的安葬地址,還很注重對墳墓的維護,每年清明,都有不少農民在祭祖的同時,對祖墳進行修葺。
農村人重視祖墳,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的孝道,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農民看來,祖墳的狀態會之家關係到子孫後代的運勢,農村有句俗語叫做「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熟悉農村的朋友都知道,以前的農村大多實行土葬,墳頭也是用土填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村的墳頭一般會出現幾種不同的變化,有的墳頭一直光禿禿的不長雜草,有的被密密麻麻的野草覆蓋,也有縮小塌陷的情況。在農民眼中,每一種情況都有著不同的寓意。
「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的意思就是,如果一家人的祖墳出現了凹陷的情況,這意味著這家人的後代子孫比較稀少,很難出現人丁興旺的局面,如果是建了好幾年的老墳,墳上卻一直不長草的話,子孫後代的生活就會過得比較貧窮,而且難以找到生財之道。
在大部分農村地區,「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的說法得到了很多農民的認同,也正是因為如此,每年祭祖掃墓的時候,如果發現祖輩的墳頭長滿了各種草,農民總是會格外高興,相反,如果出現了墳頭凹陷的情況,他們也會立馬填上更多的泥土,如果墳上一直光禿禿的,有的農民還會特意栽種一些野草,選的也是像絲毛草和斑毛草這類一年多生而且容易成活的種類。
不過話說回來,這種說法並沒有具體的科學依據,很大程度上是農民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而且多少有一點迷信的成分在裡面。事實上,墳頭的塌消和長大都是自然現象,例如土壤腐殖質堆積,就會導致體積變大,而農村的一些墳頭出現塌陷的情況,雖然確實可能與長時間無人照管和修葺有關,不過這種情況不見得會對子孫後代產生影響。另外,墳上不長草也與後代的家境和經濟條件沒有必然聯繫,反倒與土質、水分等自然條件有關。
總之,農村人重視宗族觀念是一件好事,不過對每個家庭來說,子孫後代要想過上興旺的好日子,主要還是靠自己的努力。你聽過「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這句俗語嗎?這樣的說法有沒有道理?歡迎留言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