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婚知青的悲慘處境

2021-01-08 鳳凰網

 摘自:劉小萌 著《中國知青史•大潮》 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

閱讀提示:在已婚知青中,女性佔大多數,一般而言,她們付出的代價最沉重,命運也最值得同情。大量事實證明:女知青成為農村家庭婦女後,不但沒有在改變當地落後面貌方面有所作為,反而為"大有作為"之類的宣傳付出了青春和愛情的沉重代價。【閱讀《中國知青史•大潮 》】

一旦知青在農村安家落戶,各種新的困難便接踵而至。有些困難是他們所共有的,有些則因人而異。

首當其衝的問題,在農村結婚的青年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歧視。不少農村幹部把插隊知青看成是生產隊的"包袱",當知青在農村結婚成家後,往往順勢將他們劃出"知識青年"的圈外。有的農村幹部認為,招工去不了、升學沒人要、過篩子剩下一些沒出息的人,才在農村結婚。"沒出息"、"傻瓜"是習見的說法。由於城鄉之間、工農之間無所不在的巨大差別,由於千百年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一類觀念深入人心,很多農民對自己的處境產生自怨自艾的心理,進而對那些落入到他們群體中的知識青年也輕視、看不起,甚至認為這些人是:"把根子扎到石頭縫裡了"吉林省知青辦:《關於已婚知識青年問題的調查報告》。。在人多地少的農村,知青的"紮根"使村民的戶籍上永久地增添了額外人口,更不是一件受歡迎的事情。

與農民結婚的知青還受到特殊的壓力。幾乎所有的父母對子女違背自己的意願在農村"紮根"都不會淡然處之,斷絕經濟資助,以中斷家庭關係相要挾,將子女長期扣留在家中,是常見的壓力手段《青島日報》,1974年3月17日;《瀋陽日報》,1974年3月19日;《吉林日報》,1974年12月21日;《解放日報》,1975年1月27日。。已婚青年回城探親,有時也遭到來自親友、鄰居、老同學們的冷嘲熱諷,甚至連他們的孩子也受到歧視。在各種有形無形的壓力下,許多已婚青年覺得"低人一等"。

雖然報紙上關於已婚知青在農村"大有作為"的報導連篇累牘,實際狀況卻大謬不然。遼寧省海城縣到1974年已接受了48萬知青,其中有些人在農村安了家,-位已婚知青曾給縣委反映說:隊裡幹部把已婚青年不再當下鄉知識青年看待,青年點的理論學習、政治活動等都不叫參加,生產和生活上也不大過問了;有的隊幹部認為,下鄉知青結婚以後,人離開了青年點,就不用管了《人民日報》,1974年11月23日。。長春市郊區的7個社(或鎮)、40個大隊中,除1個社(鎮)、6個大隊對已婚知青做了一些工作外,其餘6個社(鎮)、34個大隊,基本上處於"不管"狀態。1976年調查時發現:在559名已婚青年中,竟有310人不參加學習;在117名團員中,有12名脫團;結婚前有35人被選進領導班子,婚後留在班子裡的只剩26人吉林省知青辦:《關於已婚知識青年問題的調查報告》。。已婚知青工作處在基本上無人過問的狀態。

相關焦點

  • 農婚知青,蹉跎歲月一首難忘的歌
    在知青這段特殊時期中,她代表了一部分特別的人群,名字就叫「農婚知青」。也就是說,她們是當年在農村同農民聯姻,成家立業的知青。從當年那個歷史時期來講,這可是一個新生事物。據當年國家知青管理機構提供的數據,1977年已婚知青達到86.1萬人,佔全部在鄉知青的10%。在這些已婚知青中,與農民結合的知青便被稱之為農婚知青,其中絕大多數為女性。
  • 揭秘民國時期的東北土匪,手段極其殘忍,婦女的處境最悲慘
    文/揭秘民國時期的東北土匪,手段極其殘忍,婦女的處境最悲慘大家好,小編帶你看歷史,今天的歷史故事已更新。土匪在中國很早就有,尤其是清末到民國時期的土匪,其人數之多,分布之廣,影響之大,稱得上歷代之冠。這裡面又數東北土匪最有名。
  • 中國實力派油畫家王國斌《知青系列》作品
    所幸10餘年來,賴得寥寥幾個老知青的良知,這浩劫的傷痛與醜惡,才漸被我們認識。在這個方面,作家是先醒者,如老鬼,徐曉,葉辛等;藝術的反思,似遲鈍於文字。但王國斌近年的一組以知青為題材的油畫,則於藝術淪為瑣屑的逸事、與形式的遊戲多年之後,又使人看到了其作為良知之載體的歸來。
  • 【往事】我是知青:虎豆的「江湖」
    1978年12月中旬,勐定農場的請願罷工波及到了該農場幾乎所有的連隊,知青們要求中央派調查團到農場考察他們的現實處境。見罷工無效、請願罷工組委會開始醞釀千人以上的知青絕食。許世輔回到成都,並沒有哪一級部門來找過他和參與絕食知青們的麻煩。知青們漸漸地理解了當年趙凡部長的心情和處境,感念趙部長當年處理絕食事件的智慧與擔當。
  • 《我們的青春1977》上海將播 沙溢演繹知青歲月
    網易娛樂7月7日報導 由江海洋執導,沙溢、王媛可、楊子姍、寧曉志等人主演的知青題材電視劇《我們的青春1977》將於7月7日登陸上海電視劇頻道。該劇以1977年恢復高考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了北大荒某農場一群來自北京、上海的知青排除萬難參加高考,並渴望通過高考來改變命運的故事。
  • 黃狗的遭遇(知青雜憶之四)
    唯一的例外,是在知青點插隊時,自己相對說了算,將村裡老百姓不願養的一條小黃狗,領過來養了大半年。沒成想,這次養狗經歷,留給我的卻是一段令人痛心的記憶。 當我從老鄉家牽回那條約有半歲大的小狗時,它的樣子很是有些可憐巴巴的。這是一條很普通的鄉村土狗,毛色黃白相雜,瘦骨嶙峋,兩耳耷拉著,身上髒兮兮的。只有那雙溼潤的眼睛,透著溫順、良善,惹人愛憐。
  • 【知青文摘】一張三十年後的知青演出節目單
    「西北文學網」編者按:  一張百歲壽宴的節目單,反映出寧夏知青的深厚戰友情,從這張節目單上可以看出知青們有多才多藝的人才,從宴會的菜單上可以看出知青們對寧夏的深厚感情於是,就搞了這麼一個虛擬的「知青百歲壽誕宴節目單」。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臺節目,應該完全是由我們北京赴寧夏知青即寧夏農建十三師、水土保持林建三師的北京、天津知青共同演出的。我個人能力有限,懇請戰友們完善這份節目單  1、知青壽誕宴致辭。由13師二團知青、著名考古學家、社會學家田濤教授致辭。
  • 「女知青」的老照片:圖一的知青在餵豬,圖三的知青在練射擊
    突然覺得自己的見識真的很淺薄,以前都不知道有黑色毛髮的豬,後面還是通過這張知青餵豬的老照片長的見識呢! 關於「女知青」的老照片:圖一的知青在餵豬,圖三的知青在練射擊!
  • 「知青歲月」我的知青故事
    我同來的廉江知青們己經比我早勞動工作了兩個月。我只記得那-天的傍晚,解放牌大貨車終於在團部的大操場上停下,我和我們這班廉江知青下車後集中在一起,等待著分配到各個連隊。也許是我年齡和個子小,也許是我拿行李的動作慢吞吞,引起了苗團長的注意,他圍著我轉了三圈,後退三步,然後頭向左偏一下,向右偏一下,看看又搖了搖頭走上前問我,你是跟你姐或跟你哥來這裡讀書的吧!
  • 我那不堪回首的知青婚姻
    今天是2018元月22日,是我下放在四川洪雅縣花溪公社紅權六隊(姚溝)當知青49年的紀念日。那時我只有17歲,由於出生不好,(父親在國民黨裡幹過,解放後成了管制份子。)因此我在農村沒有受到一丁點知青政策上的優待。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男知青住在廚房東側的樓下, 房門正對著廚房那張湊合擠下六人的小餐桌。小屋約八平方米, 曲尺型搭著大小兩張床。知青Y和C合睡一張大床, S獨自睡小床。屋內昏暗, 南頭有小窗。有時男知青厭煩廚房外間嘈雜時, 就會關上門, 自個兒對著南窗眺望。女知青住在閣樓上。閣樓是男知青小屋及與小屋相連的後外廊的上夾層。
  • 知青上山下鄉的內幕:女知青神秘失蹤,至今下落不明
    揭秘知青上山下鄉的內幕:女知青神秘失蹤,至今下落不明 在我國近代歷史上,曾出現過這樣一個名詞——知青,知青就是知識青年,在1968年到1978年代,這些有知識的青年響應國家的號召,上山下鄉,從城裡前往農村或者是農墾兵團建立農場。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知青的故事。
  • 豆瓣8.3《孽債》: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淺析「知青」的命運軌跡
    後來葉辛又陸續聽到一些知青後代和他們父母之間發生的故事,其中有一個在雲南聽到的故事成為了葉辛提筆寫《孽債》的契機。被黃蜀芹導演改編成電視劇之後,在上海引起了轟動,上海知青的壓抑情感得到宣洩,同時全國各地的知青也產生情感共鳴,這是葉辛小說改編的第二部電視劇,中國首部知青題材電視劇是他的《蹉跎歲月》。
  • 林莽,1238沒有離去——留守的版納知青
    1979年,西雙版納6萬知青「大逃亡」,一時間,走的走,調的調,一片紛亂。因為當時知青回城有條政策:已結婚的知青不能回城。於是,五天內,西雙版納有3000對夫婦集體離婚,3000個家庭因為希望而破裂,3000對男女在月老的嘆息中分手。
  • 歸根——天津知青一家重回北大荒
    「勝利大逃亡」的知青們擁擠著從這裡登上返城的火車,開始了人生的又一段艱難的裡程。十多年前,他們是在這兒(兵團5師師部所在地)下車的,然後投進了北大荒蒼涼但很溫暖的懷抱,歡迎他們的是熱烈的鑼鼓和熱情的笑臉。現在他們又在這兒走了,歡送他們的是站臺上老鄉和親人們低聲的哭泣。
  • 老照片:真實再現知青生活的崢嶸歲月,許多女知青為生存嫁雞隨雞
    1968年到1978年間知青下鄉的那段歷史,如今的年輕人已經很少有人了解了。當年的知青如今健在的也已經步入了老年,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他們依然唏噓感慨。下面的一組照片真實的再現了那段不平凡的歲月。圖為1970年代的一群知青的合影,風華正茂的他們看上去躊躇滿志。
  • 白塔.飲馬的知青歲月
    十八九歲的男女知青們,用辛勤的勞動和汗水洗滌著心靈上汙垢,純樸善良的社員們伸出大拇指稱讚,我們村裡的知青們真"棒"。       那年月、村裡的那堰井,那條管道承載了我們知青的多少故事,和有趣的話題,如今老知青們相聚,也常議論那段知青的歲月,給我們帶來的友誼,和辛酸美好的回憶。
  • 知青:一段歷史的記憶
    知青,是一個特殊的名字,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特殊年代的產物;知青,是一個崇高的名字,是最勤奮的一代人,是共和國的脊梁;知青,是一個永恆的名字,是奉獻和付出的代名詞,是最可敬、最可愛的人。知青吃苦的精神和務實的作風影響了我的一生。知青的歷史,是風華正茂經受磨練的歷史,是彰顯擔當永久奮鬥的歷史,是創造偉業推進共和國奮力前行的歷史。因鮮有人對知青的歷史作過系統的梳理和思考,出於對知青的情懷,作者以知青的親歷者、體驗者,對知青歷史的方方面面作出求真求實的詮釋,目的皆在於彰顯知青在歷史上的巨大價值和正向作用。
  • 豆瓣8.3《孽債》: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淺析「知青」的命運軌跡
    在這十年間,葉辛作為知識青年,經歷了知青上山下鄉的全過程。,當時那個女知青本來笑著的臉,一下子就陰沉下來了。後來葉辛又陸續聽到一些知青後代和他們父母之間發生的故事,其中有一個在雲南聽到的故事成為了葉辛提筆寫《孽債》的契機。
  • 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33團知青回憶錄
    1969年去兵團的乘車證(火車票) 1975年,連裡一共推薦了四個上學的名額,我是其中唯一的女知青。體檢合格,父母單位的函調也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