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文摘】一張三十年後的知青演出節目單

2021-02-13 一壁殘陽

  

 殘陽絮語

       

  讀北京老知青何君倬發表在「西北文學網」的一篇文章,立刻被吸引住了,因為那是一張老知青們為自己的100歲大壽設宴歡慶時的一張文藝表演節目單!

  我細細讀完,感想多多,就忍不住想說出來給大家聽聽:

  第一,一群老知青,異想天開地想為自己擺「百歲宴」,聽著像天方夜譚,然而仔細想想,這些老知青朋友實際上不就是我們需要追求的「樂天」嗎?常聽大家說老人要忘記年齡,你看,他們已經付諸行動了!

  第二,何君倬是北京下放到大西北寧夏生產建設兵團的知青,那是一個與全國其他大省農墾相比不算大的墾區,而他列出的節目單裡的也不過就是兩個「師」裡的知青參加表演。看看吧!那是些什麼人啊:

  著名考古學家、社會學家、著名作曲家、著名演奏家、著名演員、著名編劇、著名企業家……

  乖乖,這是廟小菩薩不小啊!令人刮目相看。

  第三,老話說,「人算不如天算」,這張節目單僅僅成形兩年左右,列出參加表演的十多個老知青居然已有三人去世!可見,我們老知青面臨的生死問題是何等現實,不容躲避。活在當下,過好自己的每一天,已經、應該、也必須是我們的唯一功課!

  朋友,你們讀讀這節目單吧,看看是不是同感?

  


    

  「西北文學網」編者按:

  一張百歲壽宴的節目單,反映出寧夏知青的深厚戰友情,從這張節目單上可以看出知青們有多才多藝的人才,從宴會的菜單上可以看出知青們對寧夏的深厚感情。節目單是知青們自己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是對戰友們健康的祈福,也是期盼戰友們生活幸福的祝福,雖然這個節目單目標不一定實現,但一邊真誠的戰友情,令人感動!欣賞。

   


     

  前兩年和網友開玩笑,說我要給他在北京最高級的貴賓樓飯店擺100桌「知青百歲壽誕宴」。寫完後想想,我們這些老知青也是奔七之人了,給自己開個百歲壽誕宴也挺好玩兒的。於是,就搞了這麼一個虛擬的「知青百歲壽誕宴節目單」。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臺節目,應該完全是由我們北京赴寧夏知青即寧夏農建十三師、水土保持林建三師的北京、天津知青共同演出的。我個人能力有限,懇請戰友們完善這份節目單

  1、知青壽誕宴致辭。由13師二團知青、著名考古學家、社會學家田濤教授致辭。(痛心:田濤教授已過世)

  2、交響樂——貝多芬合唱交響樂《歡樂頌》。指揮:寧夏林建三師知青、中國著名作曲家溫中甲。

  演出單位:紐約愛樂樂團、英國皇家交響樂團、德勒斯登交響樂團、寧夏十三師宣傳隊。

  領唱:一團知青、《寧夏賀蘭山》版主哈雷。

  二胡:一團知青、著名演奏家何紹儒;二團知青、著名演奏家趙鴻傑(痛心:趙鴻傑已過世)。揚琴:二團知青、著名演奏家張微;一團知青、著名演奏家龔家柱。

  朗誦:二團知青、著名演員尚覺謙;一團知青、著名演員趙家駒(痛心:趙家駒已過世)。

  3、單口相聲《報菜名》。由一團知青、國家一級演員史英潭表演。

  4、著名國醫大師、寧夏林建三師知青樊正倫教授致辭

  5、電視劇《龍鬚溝》臺詞片段。由一團知青、國家一級演員陳良有表演。

  6、舞劇《花兒》片段。由寧夏歌舞團演出。編劇:寧夏林建三師知青、國家一級編劇張宗燦。

  7、著名社會學家、寧夏林建三師知青樊綱致辭

  8、由二團知青、著名企業家白亞南贈'送2045年最新款式空調

  9.……

  10.……

  另外,這個宴會的菜譜也挺難弄的。我只想了幾道菜——大家幫著想,但必須是寧夏和西北特產哦!

  1.沙湖魚頭

  2.枸杞燉賀蘭山呱呱雞

  3.拾黃金酒

  4.寧夏乾紅葡萄酒

  5.夏進牛奶

  6.羊肉泡饃

  7.臊子麵

  8.……

  宴會安排如下:

  100個贊'助單位已經選好、100家電視臺直播的機位已經安排好、100架接送客人的直升機機位已選定、100家伴宴的交響樂團已經聯繫好、100位秀色可餐的美女正在「當戶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隨時待命……

  宴會的總指揮擬請老知青網站站長千秋緣擔任,秘書長擬由《賀蘭山下二團》版塊版主阿福、三點水擔任。

  宴會時間初步定於2045年10月舉行

  

  筆者寫這篇文章時,所有名單上的知青都還健在。沒成想,不到兩年的時間,名單上的三位知青戰友就相繼過世了。這份節目單也算是為他們送行的安魂曲吧。阿門。

   作 者 簡 介

  

  何君倬,老北京知青。文革前上山下鄉到寧夏生產兵團十三師,擔任過農工、出納、統計、高中語文教師、高考班班主任等職。在農場15年後,於1979年返京,曾任《旅遊》雜誌編輯、記者、編輯部主任等職。已退休。


  


相關焦點

  • 文摘│憶我的師傅知青陸仔
    工作半年後,我參加了總局的電影放映員學習培訓班,並順利通過了崗位培訓,領取了三級放映員資格證。這與陸仔平時對我的傳幫帶起到了啟蒙性的決定作用分不開,功不可沒。      陸仔是海口老三屆的知青。他比我年長六七歲,在電影隊裡他是個多面手。在美術方面,從小就得益於市少年宮的培訓,基礎紮實,頗有一定的藝術基礎功底。
  • 電影《那年我對你的承諾》打造「後知青時代」初戀
    電影《那年我對你的承諾》打造「後知青時代」初戀 2016年07月01日 11:52:00  來源:鳳凰歷史   核心提示:有一種人群叫歡樂知青
  • 【往事悠悠】朱音:一張塵封的知青照
    整理抽屜,一張塵封了50年的知青照輕輕滑落在我的眼前:這是一張時隔半個世紀的黑白照。照片上挎著一個大筐、手摘蠶繭的姑娘正是自己。 知青這個名字,50年前曾響徹祖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白山黑水、西南邊陲、茫茫草原。為數不少的知青都是從學校走出來的紅衛兵小將。
  • 沈喬生|知青返城後
    不少人告訴我,很多年了,他們還在做一個夢,在這個夢中,他們被告知,回不來了,將永遠留在那裡,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人心就是奇怪,那時他們急於離開,要過很多年,他們心裡又重新產生對這塊土地的眷戀。不少當年的知青又歸來了,有的還攜著子女,指著山嶺、原野,告訴他們,這是我們生活過的地方。他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知青是他們的過去時。
  • 白塔.飲馬的知青歲月
    十八九歲的男女知青們,用辛勤的勞動和汗水洗滌著心靈上汙垢,純樸善良的社員們伸出大拇指稱讚,我們村裡的知青們真"棒"。       那年月、村裡的那堰井,那條管道承載了我們知青的多少故事,和有趣的話題,如今老知青們相聚,也常議論那段知青的歲月,給我們帶來的友誼,和辛酸美好的回憶。
  • 浦北紅山莊《知青》,憶往昔崢嶸歲月
    1994年中旬,我的工作稍為輕鬆了一點。空閒時每當想起那段難忘的下鄉崢嶸歲月,總感到三十年來好似還有點什麼事沒有做成。某日才恍然大悟——要組織知青聚會。      於是,由我牽頭,通過電話聯繫當時的第一任生產隊長吳經美,第二任隊長宋傳本,第三任隊長張達朝,文藝隊長梁廷娟以及幾位縣城內的知青,大家共同商議,計劃組織籌備紅山莊知青下鄉三十周年聚會(1968年前下鄉的知青,四批共計65名)。當時, 有知青提出了許多難以聚會的原因,表達了他們的顧慮。
  • 北大荒知青《真情》
    文中主人:   一個冬夜,兵團41團—855(現金沙農場)上海知青王槐松住的屋子著火了,他穿著短褲逃出來,所有的鋪蓋卷、棉衣都被燒了個精光。當地的老鄉劉媽媽殺了自家的鴨、鵝,用羽毛做了褥子給王槐松,還改了一件自己的棉襖給他,就這樣幫助他度過了難熬冬天。王槐松回到上海後,每個月都給劉媽媽寄生活費,一寄就是三十年。獲悉劉媽媽得了重病,王槐松還把她接到上海治病,為她養老送終。
  • 【知青活動】飛歌詠唱知青情
    「粵海飛歌」2017年歌會在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的歡慶聲中,在廣大粵海知青的期盼中,今天(11月26日)又一次唱響了。  粵海飛歌,大地飛歌, 知青情結在心扉。  四十九年前,當我們正青春年少時,走出家門,上山下鄉,在橡膠林,在荒山崗,在山村僻壤,在珠江水網,我們默默奉獻,為了心中那熾熱的理想。
  • 知青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袁國良同志後來去部隊當兵,如今他在石家莊的金融系統工作,每次看到這幅照片,我就會想起這次珍貴的合作,黑土地的情誼永存。2009年我第一次回訪連隊,本想再拍一張全景照作為對照,但由於時間緊,加之沒有合適的制高點只能作罷。距今已有30多年的老照片將永遠留住知青時代的美好記憶。2010年我再次回訪,爬到卡車和抓斗車上拍攝了如今連隊的照片,儘管變化不大也應該算今非昔比了吧!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我上山下鄉的時候, 年滿十八歲。母親對我說, 現在家裡極為困難, 你必須自食其力了。於是, 1969年1月28日, 我隨泉州第一批知識青年赴德化縣插隊落戶, 走進廣闊天地, 開始獨立生活。昔日知青點認識郝海庭, 在北京。當年, 她是泉州一中的高中生。
  • 梁曉聲: 知青與紅衛兵
    中國民間有句俗話——「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張臉」。秩序社會的「火印」烙在「反叛分子」們的臉上,是比發配本身還嚴厲的懲辦。比「黑名單」高明。所以,在古代,一個人臉上被烙了「火印」,那麼就被公認為是社會異類了。連牛二式的潑皮們,也是可以瞪起眼斥之曰「賊配軍」的。然古代的「火印」,並不往任何女犯的臉上烙。以此體現著對女性的一點兒寬大。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經公私合營、三反五反後, 我父親的店鋪關了, 傾其所有發了夥計的遣散費, 家道中落, 生活維艱。大概人窮膽就大。父親給國家總理寫信。父親告訴過我, 他信中問總理:共產黨教育我們要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我現在才三十出頭, 我願意成為勞動者, 但沒有工作, 又怎能自食其力?又何為勞動者?沒多久, 市裡來了兩位幹部到家探底。
  • 「知青歲月」我的知青故事
    我同來的廉江知青們己經比我早勞動工作了兩個月。我只記得那-天的傍晚,解放牌大貨車終於在團部的大操場上停下,我和我們這班廉江知青下車後集中在一起,等待著分配到各個連隊。也許是我年齡和個子小,也許是我拿行李的動作慢吞吞,引起了苗團長的注意,他圍著我轉了三圈,後退三步,然後頭向左偏一下,向右偏一下,看看又搖了搖頭走上前問我,你是跟你姐或跟你哥來這裡讀書的吧!
  • 「小左」瑛子《知青》惹人嫌 老知青澄清真相
    瑛子飾吳敏      齊魯網7月4日訊 由「知青文學」作家梁曉聲編劇的青春現實題材電視劇《知青》正在山東衛視天秤劇場熱播,青年演員們的精彩演繹真實還原了那個時候的人物形象,不管是「精神領袖」趙曙光,還是「小地包
  • 知青:一段歷史的記憶
    1969年3月2日,蘇軍侵犯我國領土珍寶島。珍寶島戰役打響後,三師二十一團火速抽調450人組成擔架營,前往珍寶島前線參戰,上戰場救護傷員,經受了血與火、生與死的嚴峻考驗。北京知青楊一平榮立二等功,10月1日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 長水河八分場知青50年:與會代表發言
    今天參加盛會的有遠道而來的海外知青,來自美國的經珠、來自澳大利亞的杜薇霞、彭克敏等等,外地遠道從深圳、北京、上海、廣州、山東、山西、大連等地而來的知青,你們在哪裡?歡迎你們!  有昨晚趕來的後下鄉的近20位上海知青,你們在哪裡? 歡迎你們!  還有48位後下鄉的小知青,你們在哪裡?歡迎你們!
  • 老照片:真實再現知青生活的崢嶸歲月,許多女知青為生存嫁雞隨雞
    1968年到1978年間知青下鄉的那段歷史,如今的年輕人已經很少有人了解了。當年的知青如今健在的也已經步入了老年,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他們依然唏噓感慨。下面的一組照片真實的再現了那段不平凡的歲月。圖為1970年代的一群知青的合影,風華正茂的他們看上去躊躇滿志。
  • 「知青歲月」遙望北山
    (2004年返鄉攝於北山)1970年4月,我剛滿16周歲,就隨學校另外17名同學,下鄉插隊到黑龍江愛輝縣的一個僅有著二十三戶人家的小村子裡。這些農戶都是從關裡來的山東新移民,當時也都是二三十歲的中青年,樸實、厚道。他們在當地,沒有世代傳襲的根基,所以我們生產隊也被喚作「新村」。
  • 知青孽債——養豬班的女犯人
    序:這個故事裡的孩子,就像是知青作家葉辛,三十多年前寫的《孽債》裡許多失去父母,被丟棄在鄉下,或者邊疆,或山地一樣,又給知青的歷史添了一個可憐的,從小就失去父母的孩子。不知這個孩子如今在哪裡?不知他活得怎樣?不知他是否知道自己的身世?北京女知青鴿子坐在團部縫紉室裡,正咔咔咔地踩著縫紉機,給肚子裡的小寶貝專心致志地縫紉著一件小衣服。
  • 「女知青」的老照片:圖一的知青在餵豬,圖三的知青在練射擊
    突然覺得自己的見識真的很淺薄,以前都不知道有黑色毛髮的豬,後面還是通過這張知青餵豬的老照片長的見識呢! 關於「女知青」的老照片:圖一的知青在餵豬,圖三的知青在練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