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左」瑛子《知青》惹人嫌 老知青澄清真相

2021-01-10 齊魯網

瑛子飾吳敏

      齊魯網7月4日訊 由「知青文學」作家梁曉聲編劇的青春現實題材電視劇《知青》正在山東衛視天秤劇場熱播,青年演員們的精彩演繹真實還原了那個時候的人物形象,不管是「精神領袖」趙曙光,還是「小地包」孫敬文都深受觀眾喜愛。而瑛子飾演的「小左」人物吳敏卻是劇中難得討人嫌的人物。

      劇中實力派演員瑛子飾演的革命「小將」吳敏思想激進,受嚴重階級思想和教條所束縛,批判鬥爭幾乎成為她生命的全部。周敏的父親是憑藉造反而得勢的投機分子,她唯「將階級鬥爭進行到底」的觀念是從,小報告、小手段不斷,總是將身邊知青推入尷尬的境地,失去人心,更是為了上大學的名額,甚至將知青沈力逼瘋,卻依然擁有了當時知青最好的前程,令人憎惡。有網友表示:「吳敏在那個年代的單純狠勁,真是看得人牙根痒痒。」

      吳敏道貌岸然,自私冷酷,階級思想嚴重的性子是劇中難得的反面角色,在劇中受到戰友的排擠,也是眾知青中難得的不討喜的角色。不過,曾經真實經歷的老一輩知青表示:作為那個以階級鬥爭為剛的時代,知青生活政治思想絕對是第一位的,和電視劇相反,大多數人基本都是吳敏這個類型,對文革抱有極大的熱忱,思想激進、革命。吳敏這個角色塑造得很真實,演員演出了氣勢。

      在劇中瑛子是個討人厭的傢伙,為了不讓自己尖酸「壞人」形象在觀眾腦海中形成定勢,瑛子也澄清道,「戲外傅青是我的好姐妹,蘇茂洋是我的好哥們。」「每次入戲都要提前醞釀,故意遠離劇組孤立自己以更好的融入角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

)、撥打新聞熱線0531-81695000,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

)提供新聞線索。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齊魯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儘快處理。齊魯網所轉載的內容,其版權均由原作者和資料提供方所擁有。

相關焦點

  • 從「徐玲先」死亡真相 談知青歷史研究的唯物唯真唯實態度
    這篇文章,是澄清長期來誤傳的「徐玲先」被抬屍遊行真相。這是我採訪了瞿林仙的丈夫翁仕賢之後寫的,並經過了翁仕賢審核同意之後所寫的。這是我在前幾天由上海市知識青年歷史文化研究會召開的「雲南知青狀況研討會」上的發言。
  • 從「徐玲先」死亡真相 談知青歷史研究的唯物唯真唯實態度
    如何真實地記錄共和國的這段歷史,是我們每個知青人,每個知青研究學家,每個歷史學家不可迴避的問題。本文旨在通過還原1978年雲南橄欖壩農場上海知青瞿林仙被抬屍遊行的真相,探討知青歷史研究應有的態度。瞿林仙被抬屍遊行真相當年赴雲南省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在1978年底掀起了一場「我要回家」的大返城運動。
  • 「女知青」的老照片:圖一的知青在餵豬,圖三的知青在練射擊
    突然覺得自己的見識真的很淺薄,以前都不知道有黑色毛髮的豬,後面還是通過這張知青餵豬的老照片長的見識呢! 這張照片是正在田間勞作的女子們,她們像個漢子一樣挑東西,似乎一點兒也不嫌髒和累。
  • 《老農民》壯闊開播 陳寶國瑛子上陣父女兵
    瑛子《老農民》定妝照網易娛樂12月26日報導 近日,金牌編劇高滿堂「工農商」三部曲的收尾大作《老農民》已於12月22日登陸北京、山東、黑龍江、河南四大衛視壯闊開播。劇中,青年演員瑛子飾演陳寶國的女兒「牛麥花」,不僅在戲路上與以往有著極大的區隔,並且在改姓「牛」之後,個性也隨之大變,與父親牛大膽(陳寶國飾)上陣父女兵,共同開疆僻壤帶領村民走向富足。電視劇《老農民》是一部橫跨60年的史詩巨作,全面回顧了建國以來中國農民走上發家致富道路的艱辛奮鬥史。
  • 【知青文摘】一張三十年後的知青演出節目單
    殘陽絮語         讀北京老知青何君倬發表在「西北文學網」的一篇文章,立刻被吸引住了,因為那是一張老知青們為自己的100歲大壽設宴歡慶時的一張文藝表演節目單  我細細讀完,感想多多,就忍不住想說出來給大家聽聽:  第一,一群老知青,異想天開地想為自己擺「百歲宴」,聽著像天方夜譚,然而仔細想想,這些老知青朋友實際上不就是我們需要追求的「樂天」嗎?常聽大家說老人要忘記年齡,你看,他們已經付諸行動了!
  • 沈喬生|知青返城後
    書記比誰都更清楚,明天,奶牛脹鼓鼓奶頭將沒有人擠,明天,渴求知識的孩子將失去老師,明天……活潑潑的知青返城,卻要以病退的名義來進行,有比這更荒唐、更顯黑色幽默的事情嗎?我一直在想,當時就找不到其他名義讓知青正大光明地返城了嗎?讓一個健壯的知青接受病退的稱號,是一種屈辱,是打在該隱額上的烙印。如果當時是迫不得已,慌不擇路,那麼,事後就不應該有正式的澄清嗎?
  • 老知青尋訪舊友7.20更新
    為了幫助老知青尋訪舊友,特別開闢新欄目《尋訪戰友》,歡迎投稿講述當年的故事,以便幫助尋友;也可以把重逢的喜悅分享給大家。將您的需求放到下面的「寫留言」裡,也可以按稿件發給我們,我們會及時的給您發表。希望這個欄目成為好友重逢的橋梁!
  • 知青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圖2拍攝的是23連食堂,當時我與他們的司務長舟山知青李永康(大彪)聯繫拍攝事宜,他非常熱情幫助安排。23連是個老連隊,食堂比我們的大,我採用框架結構構圖,裡面加了一個燈,並讓他們找了好幾串幹辣椒作前景,那天他們在包肉包子,好饞人呢!
  • 「知青歲月」我的知青故事
    我同來的廉江知青們己經比我早勞動工作了兩個月。我只記得那-天的傍晚,解放牌大貨車終於在團部的大操場上停下,我和我們這班廉江知青下車後集中在一起,等待著分配到各個連隊。也許是我年齡和個子小,也許是我拿行李的動作慢吞吞,引起了苗團長的注意,他圍著我轉了三圈,後退三步,然後頭向左偏一下,向右偏一下,看看又搖了搖頭走上前問我,你是跟你姐或跟你哥來這裡讀書的吧!
  • 【知青活動】飛歌詠唱知青情
    「粵海飛歌」2017年歌會在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的歡慶聲中,在廣大粵海知青的期盼中,今天(11月26日)又一次唱響了。  粵海飛歌,大地飛歌, 知青情結在心扉。  四十九年前,當我們正青春年少時,走出家門,上山下鄉,在橡膠林,在荒山崗,在山村僻壤,在珠江水網,我們默默奉獻,為了心中那熾熱的理想。
  • 兩餐一份油豆腐——我的知青歲月
    四十多年過去了,人也步入了老年,但當年下放知青茶場,一份油豆腐吃兩餐的艱苦日子,卻時常閃現眼前,仿佛離我不遠。初到茶場時,知青們是以連隊為建制,因為是新組建的連隊,除了像棚戶區的四合院,後勤更是一窮二白。冷灶冷廚房,缺油少菜無廚娘。
  • 知青:一段歷史的記憶
    在這一艱苦、艱難、艱辛和漫長的歷練過程中,他們認真學習老職工、老貧下中農、老轉業官兵和現役軍人的好思想、好作風、好經驗,經受了勞動關、生活關、思想關的嚴峻考驗,人生的價值觀開始有了轉變,許多人成為各條戰線的骨幹,湧現出無數不同層級的先進典型,有的還走上了各級領導崗位。
  • 梁曉聲: 知青與紅衛兵
    和他同校的一名初二的知青,曾神秘地向我透露——他是一名有惡跡嫌疑的紅衛兵小頭目,下鄉純粹是為了躲避追究。半年後他從我們連隊消失了,據傳是被恢復神聖使命的公安部門押解回城市去了……一天中午,我正午睡,被楊志松拖起,讓我去制止知青的打人暴行。離知青宿舍不遠的院子裡,住著一名單身的當地男人,五十餘歲,被列為「特嫌」人物,出入受到限制和監視。
  • 老知青漫畫(滑鼠畫145張)
    曾經為許多知青文章做過插圖,其中不乏隨性的塗鴉,集中到一起倒也有趣。閒時看看不免感嘆,唏噓、回眸、百感交集不敢忘記。離家北上大串聯,扒上空車睡得甜,車停煤城山將傾,逃命要緊一溜煙。大批判,天天搞,大會小會喊口號,政治掛帥萬事小,口號能把肚填飽。
  • 白塔.飲馬的知青歲月
    十八九歲的男女知青們,用辛勤的勞動和汗水洗滌著心靈上汙垢,純樸善良的社員們伸出大拇指稱讚,我們村裡的知青們真"棒"。       那年月、村裡的那堰井,那條管道承載了我們知青的多少故事,和有趣的話題,如今老知青們相聚,也常議論那段知青的歲月,給我們帶來的友誼,和辛酸美好的回憶。
  • 瑛子,中國大陸女演員,畢業於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
    2014年參演《老農民》飾演「牛麥花」。2016年,拍攝都市情感生活勵志大劇《婚姻歷險記》 。同年主演的電視劇《好傢夥》播出,飾演卞融。 2017年6月,由瑛子擔綱女一號獻禮香港回歸20周年的年度大劇《我的1997》登陸CCTV-1黃金檔播出 ;7月,瑛子首部古裝巨製《獨孤皇后》順利殺青 ;8月,瑛子主演的大型法治題材電視劇《陽光法庭》開機。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但大條件已成立, 小條件可忽略。我說:行!我也有個條件, 我要把家裡的小書櫃和美孚燈帶走。我有用。1969年1月16日, 那是個雨雪天, 大卡車載著我那小書櫃和行李駛向餘杭縣太平公社 (現鸕鳥鄉) 。這是個山區, 據說抗日時期, 國民黨鄉、鎮、區、縣、市五級政府遷至這裡, 日本鬼子難以進山侵犯, 故有「太平」之名。我終於成了一名上山知青。
  • 知青故裡之最傳奇——唯一死刑槍口下的生命悲歌《知青之歌》
    1969年,《知青之歌》在江浦縣永寧公社紅旗八隊的一個知青小茅屋裡誕生,它在知青中快速地流傳,「哪裡有知青的足跡,哪裡就能聽到這首歌曲」。在下鄉的日子裡,知青們經常在一起聚會,一同唱著想念故鄉的歌。一日,任毅的朋友唐又龍忽然提議:「工人有工人的歌,農民有農民的歌,任毅,你就寫一首我們知青的歌吧。」這個提議正中任毅的心思,當天晚上他就抱著吉他寫下了《我的家鄉》:
  • 浦北紅山莊《知青》,憶往昔崢嶸歲月
    我們雖身處在一個剛剛在邊遠山區成立的新建縣——城鎮非農業人口不到三千的小江鎮,但在1964年底就號召了第一批十女八男(其中,年紀最大的不到二十歲,年紀最小的才十五歲的青年)到遠離縣城八公裡,與廣西博白縣毗鄰的知青點——紅山莊插隊,成立一個自耕自種,自供自給的獨立生產隊。不得不承認當年縣鎮領導,無產階級政治思想覺悟已達到很高水平。
  • 林莽,1238沒有離去——留守的版納知青
    農場職工遊樂園落成了,園內設有自控飛機、電動小火車,以及草坪、花園、亭閣、曲橋、碧湖……每一項設施都不比荒原植膠輕鬆,每一項工程都傾注著于學忠的心血。他當文化中心主任頭一年,就掉了10多斤肉。冬去春來,花落花開。這位37歲的老知青頭髮過早地出現絲絲銀針。為繁榮農場的文化,他帶頭搞文學創作、藝術攝影,寫通訊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