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節過後更思人,念忘那時一段情。春節已過,心中總想寫一寫那段難忘的日子,始終影踔在我的眼前讓我揮之不去,一九七六年的春節,是我一生中在農村度過地唯一的春節。 在孝婦河岸邊的河灘上,一群年青人簇擁著三對結婚的社員,歡呼著雀躍著傳來陣陣喜慶的歌聲,村裡的團支書用他哪高調嗓門宣布,今天在春節的日子,我們為三對新人舉行"革命婚禮」同時我們社員和知青在這裡共同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大隊領導將糸有紅布條的銑鎬贈送給三對新人,在一片掌聲中,社員、知青投入到移栽麥苗的科研勞動中,一片新開墾的土地上種上了新的麥苗,大膽的嘗試,熱鬧的婚禮,慶祝的鞭炮聲響徹孝婦河兩岸的村莊,一個有深遠意義地春節就這樣的度過了。 一九七五年的臘月特別的寒冷,在孝婦河邊上的知青和社員們,正奮戰在冬季農田基本建設的田間地頭上,打機井、挖管道溝,一條長長的管道溝垮越田間墳地,引來河邊的地下水,澆灌糧田和解決村民飲用水困難的問題。
十八九歲的男女知青們,用辛勤的勞動和汗水洗滌著心靈上汙垢,純樸善良的社員們伸出大拇指稱讚,我們村裡的知青們真"棒"。
那年月、村裡的那堰井,那條管道承載了我們知青的多少故事,和有趣的話題,如今老知青們相聚,也常議論那段知青的歲月,給我們帶來的友誼,和辛酸美好的回憶。
我們村裡的知青們分別來自商業、糧食、藥材糸統還有淄博有機化工廠的子弟們,懷著一顆火紅的心,一個共同的目標下鄉插隊,從文化宮廣場出發,整齊的隊伍,知青胸前佩戴紅花,肩挎著印有"廣闊天地"黃書包,唱著紅色歌曲,雄赳赳氣昂昂地走在去插隊的張博路上。約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來到了公社駐地,在大隊書記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第二故鄉,海眼公社飲馬莊。
飲馬莊的社員們熱情地歡迎我們的到來,騰出家中的房屋,粉刷了牆壁,全部新買的木床,大隊長劉光西把娶兒媳的房子讓出來給我們做了臨時夥房,隊上給我們按排本村居住的退休工人大廚胡大爺,和兩名女社員給我們做飯,可口的飯菜使我們知青感到無限溫馨。
村北頭的實驗田裡,是我們知青的第一個課堂,我們第一批十四個知青在老農劉大叔的指導下,鋤地,栽地瓜苗,澆水,割麥子,翻地瓜秧,刨地瓜,深翻土地,等等,各種農活我們都學過,我們知青們充滿著希望,給平靜村莊裡帶來了生機,增添了歡樂的時光。 在秋天到來的時候第二批知青也落戶到了這個千餘人的村莊,三十多個知青駐紮在村裡的每個角落,知青組也有了自己的大食堂。秋收將要結束,我們的知青又共同走在一起,奮戰在農田基本建設的工地上。巧合的是半年的知青勞動始終在這塊村頭的土地上,知青們不怕髒不怕累,迎著剛剛初升的太陽趕到工地上,一幕幕勞動的場面在我的腦海裡留下了永不忘記的影像,挖管道溝,遇到了村民的祖墳,差點起了戰爭,知青們用單純勇敢的精神捍衛集體利益,因此而受傷,公社知青辦,及領導也到了現場,這一切切的事情、想起來挺好笑也挺難忘的。 從飲馬莊到公社駐地的鄉間小道上,入冬以來特別的寧靜,和那村北頭的工地有著明顯的不同,在這片廣闊天地裡這種歡樂與寧靜的交響曲,也使人見此生情中產生著一種美妙的瑕想。一場大雪的降臨更使的冬季的鄉村美不勝收,歡樂的喜笑聲、也常伴隨著這條鄉間的小道上的行人、駐足留望,七個落戶飲馬莊的知青,天天伴歌而行,好一幅美麗的圖畫,真是個,知識青年下鄉來,踏歌笑語口常開,皚皚雪中行行印,孝婦河聲聲來做伴。每一天的清晨我們七個知青不約而同的、相約在村東頭的知青大哥所住的地方,大哥總是起的很早,幾句俏皮幽默風趣的話語,惹的我們捧腹大笑,在笑的過程中,我們走出了村莊,邊走邊複習著昨天的每一句歌詞,和每一個舞蹈動作,海眼公社知識青年文藝宣傳隊,就誕生在這個不平常的寒冬,也就是在這一年元月的八日,我們也失去了昨天的歡樂,一種精神上的壓抑,而終止了幾天的排練,那幾天的日子,什麼也表達不出來,今天想起來那真是精神上最大撞擊,社會的安靜,人民的沉默也許是等待的太久了。
知青宣傳隊裡也有當時在公社任職的幹部老師、還有從各村抽調的文藝人才組合而成,在這個集體裡,我們知青也得到了更充分的錘鍊,冒著嚴寒風雪在石門公社演出,在桃花泉的經歷更是永遠銘記,我們到部隊,廠礦,企業,各個村落,演出的水平無論好與差,卻得到的都是掌聲,不管演到幾點,我們每個隊員心情都是愉快地,因為我們在人生中遇到了最好的時機,宣傳隊那些農民,老師大哥大姐們給了我們無私的厚愛,已過去四十多年了,他們的音容笑貌,知青們記憶憂新,他們也是我們青春年華時的好老師,知青們不會忘記他們。 春耕的時節,社員們在陽光的伴隨下,整理著田間的農作物,期望著豐收的到來,知青們也分到了各小隊,進入真正意義上的農業勞動,現實的生活生產考驗著每個知青的實際能力,三十多個知青有著各自特點,和不同的閱歷,第一二批知青在隊裡的表現得到了全體社員的肯定。 下鄉一年多了,知青們的精神與思想都起了不同的變化,繁忙夏收、使這些出生在城市裡的年輕人、失去往曰的歡樂,割一天麥子下來,腰疼腿疼胳膊疼,有時好想哭出來,想家的念頭與日俱增,麥子收割進場了,知青們鬆了一口氣,這種艱苦的農忙季節,只有在農村才能體會到。突然一場大雨的到來,一切的農活停了下來,看來這一兩天是進不去地了,我們幾個男知青,偷偷地商量著是否回家一趟,我們一行五人趁著雨停的夜晚,悄悄地踏上了回家之路離開飲馬村,來到了張博路上,高興地我們一邊走一邊說,就到了車站的鐵路橋旁,走累了休息一下,這一住下感覺到餓了,我提議去吃東關的肉火燒,我們一起來到了東關的十字路旁的火燒鋪,每人兩個火燒吃的哪個香,我趕到家中是夜間12點了,現在想起來嘴巴都流出饞人的口水,四十多年那個過程一點沒忘,那一夜的覺睡地特死特香,記的很清楚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 唐山大地震的發生震撼了世界,可我們這一夜的入睡卻一點也沒有感覺到,早晨起床人們都在議論晚上所發生的一切,五路旅館住宿人員跑出了房間,某某地方有人逃生跳樓而亡,等等社會傳言,聽到這些話和新聞聯播的我,便匆匆趕回下鄉的村莊。 我們幾個回家的知青不約而同地回到了知青點上,大地震的災難,使我們那一代人感到了國人的民族自尊,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誓言,在一個小小的村莊上也再現了國人擔當精神的壯志情懷。知青們默默地盡我所能貢獻著自己青春熱血。 知青們居住在村裡的農戶家裡,每一個知青都有那段與老房東不了的情結,房東大爺大娘,大叔大嬸,不論春夏秋冬,在那生活還不富裕的年代裡,常把熱湯,綠豆湯放在家的門前,用他們那種慈母般的情懷抱容著我們的一切,知青食堂的窩窩頭,也常被房東的煎餅、饃饃而頂替,我的房東胡大爺,大娘,對我們幾個知青更是關懷備至,大娘是村裡的老黨員,大爺就是我們第一批知青在村裡認識的第一位慈祥的胡大爺,他為我們做了下鄉第一噸飯,他留給了我們知青心裡永遠清香。 那年的村莊裡,社員知青常聚村頭,村委,大隊領導的關懷,用文化娛樂衝淡我們思念家中親人的念想,有機會我們十幾知青也去過我們的第二故鄉,那時候少年的王紹剛,卻對我在大隊廣播啦叭裡編寫廣播的,數來寶、好人好事,各種文章記的如此清楚,使我感慨萬千,令我想起了與紹同一起在王隊長家相聚的時光,初夕夜胡大娘家的年夜飯,知青食堂裡那歡樂的時光。 如今我們知青在四十多年前分別離開了下鄉的飲馬莊,知青姑娘嫁到了我們的第二故鄉,她留下我們的故事,也更使我們的知青懷念這個村莊,我們的聚會老書記,老村長,老房東,也走進了知青聚會的現場,一幕幕重逢的場面,感動的淚流滿面,情深義長,誰能不想再次相逢相聚,誰能不念那曾經的第二故鄉,期盼著春暖花開的季節,再次踏上那片土地,讓我們的那段情,情系飲馬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