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飲馬的知青歲月

2021-02-08 美食博山

  佳節過後更思人,念忘那時一段情。春節已過,心中總想寫一寫那段難忘的日子,始終影踔在我的眼前讓我揮之不去,一九七六年的春節,是我一生中在農村度過地唯一的春節。       在孝婦河岸邊的河灘上,一群年青人簇擁著三對結婚的社員,歡呼著雀躍著傳來陣陣喜慶的歌聲,村裡的團支書用他哪高調嗓門宣布,今天在春節的日子,我們為三對新人舉行"革命婚禮」同時我們社員和知青在這裡共同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大隊領導將糸有紅布條的銑鎬贈送給三對新人,在一片掌聲中,社員、知青投入到移栽麥苗的科研勞動中,一片新開墾的土地上種上了新的麥苗,大膽的嘗試,熱鬧的婚禮,慶祝的鞭炮聲響徹孝婦河兩岸的村莊,一個有深遠意義地春節就這樣的度過了。

  一九七五年的臘月特別的寒冷,在孝婦河邊上的知青和社員們,正奮戰在冬季農田基本建設的田間地頭上,打機井、挖管道溝,一條長長的管道溝垮越田間墳地,引來河邊的地下水,澆灌糧田和解決村民飲用水困難的問題。

       十八九歲的男女知青們,用辛勤的勞動和汗水洗滌著心靈上汙垢,純樸善良的社員們伸出大拇指稱讚,我們村裡的知青們真"棒"。

       那年月、村裡的那堰井,那條管道承載了我們知青的多少故事,和有趣的話題,如今老知青們相聚,也常議論那段知青的歲月,給我們帶來的友誼,和辛酸美好的回憶。

       我們村裡的知青們分別來自商業、糧食、藥材糸統還有淄博有機化工廠的子弟們,懷著一顆火紅的心,一個共同的目標下鄉插隊,從文化宮廣場出發,整齊的隊伍,知青胸前佩戴紅花,肩挎著印有"廣闊天地"黃書包,唱著紅色歌曲,雄赳赳氣昂昂地走在去插隊的張博路上。約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來到了公社駐地,在大隊書記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第二故鄉,海眼公社飲馬莊。

       飲馬莊的社員們熱情地歡迎我們的到來,騰出家中的房屋,粉刷了牆壁,全部新買的木床,大隊長劉光西把娶兒媳的房子讓出來給我們做了臨時夥房,隊上給我們按排本村居住的退休工人大廚胡大爺,和兩名女社員給我們做飯,可口的飯菜使我們知青感到無限溫馨。

  村北頭的實驗田裡,是我們知青的第一個課堂,我們第一批十四個知青在老農劉大叔的指導下,鋤地,栽地瓜苗,澆水,割麥子,翻地瓜秧,刨地瓜,深翻土地,等等,各種農活我們都學過,我們知青們充滿著希望,給平靜村莊裡帶來了生機,增添了歡樂的時光。       在秋天到來的時候第二批知青也落戶到了這個千餘人的村莊,三十多個知青駐紮在村裡的每個角落,知青組也有了自己的大食堂。秋收將要結束,我們的知青又共同走在一起,奮戰在農田基本建設的工地上。巧合的是半年的知青勞動始終在這塊村頭的土地上,知青們不怕髒不怕累,迎著剛剛初升的太陽趕到工地上,一幕幕勞動的場面在我的腦海裡留下了永不忘記的影像,挖管道溝,遇到了村民的祖墳,差點起了戰爭,知青們用單純勇敢的精神捍衛集體利益,因此而受傷,公社知青辦,及領導也到了現場,這一切切的事情、想起來挺好笑也挺難忘的。

  從飲馬莊到公社駐地的鄉間小道上,入冬以來特別的寧靜,和那村北頭的工地有著明顯的不同,在這片廣闊天地裡這種歡樂與寧靜的交響曲,也使人見此生情中產生著一種美妙的瑕想。一場大雪的降臨更使的冬季的鄉村美不勝收,歡樂的喜笑聲、也常伴隨著這條鄉間的小道上的行人、駐足留望,七個落戶飲馬莊的知青,天天伴歌而行,好一幅美麗的圖畫,真是個,知識青年下鄉來,踏歌笑語口常開,皚皚雪中行行印,孝婦河聲聲來做伴。

       每一天的清晨我們七個知青不約而同的、相約在村東頭的知青大哥所住的地方,大哥總是起的很早,幾句俏皮幽默風趣的話語,惹的我們捧腹大笑,在笑的過程中,我們走出了村莊,邊走邊複習著昨天的每一句歌詞,和每一個舞蹈動作,海眼公社知識青年文藝宣傳隊,就誕生在這個不平常的寒冬,也就是在這一年元月的八日,我們也失去了昨天的歡樂,一種精神上的壓抑,而終止了幾天的排練,那幾天的日子,什麼也表達不出來,今天想起來那真是精神上最大撞擊,社會的安靜,人民的沉默也許是等待的太久了。

  知青宣傳隊裡也有當時在公社任職的幹部老師、還有從各村抽調的文藝人才組合而成,在這個集體裡,我們知青也得到了更充分的錘鍊,冒著嚴寒風雪在石門公社演出,在桃花泉的經歷更是永遠銘記,我們到部隊,廠礦,企業,各個村落,演出的水平無論好與差,卻得到的都是掌聲,不管演到幾點,我們每個隊員心情都是愉快地,因為我們在人生中遇到了最好的時機,宣傳隊那些農民,老師大哥大姐們給了我們無私的厚愛,已過去四十多年了,他們的音容笑貌,知青們記憶憂新,他們也是我們青春年華時的好老師,知青們不會忘記他們。

  春耕的時節,社員們在陽光的伴隨下,整理著田間的農作物,期望著豐收的到來,知青們也分到了各小隊,進入真正意義上的農業勞動,現實的生活生產考驗著每個知青的實際能力,三十多個知青有著各自特點,和不同的閱歷,第一二批知青在隊裡的表現得到了全體社員的肯定。       下鄉一年多了,知青們的精神與思想都起了不同的變化,繁忙夏收、使這些出生在城市裡的年輕人、失去往曰的歡樂,割一天麥子下來,腰疼腿疼胳膊疼,有時好想哭出來,想家的念頭與日俱增,麥子收割進場了,知青們鬆了一口氣,這種艱苦的農忙季節,只有在農村才能體會到。突然一場大雨的到來,一切的農活停了下來,看來這一兩天是進不去地了,我們幾個男知青,偷偷地商量著是否回家一趟,我們一行五人趁著雨停的夜晚,悄悄地踏上了回家之路離開飲馬村,來到了張博路上,高興地我們一邊走一邊說,就到了車站的鐵路橋旁,走累了休息一下,這一住下感覺到餓了,我提議去吃東關的肉火燒,我們一起來到了東關的十字路旁的火燒鋪,每人兩個火燒吃的哪個香,我趕到家中是夜間12點了,現在想起來嘴巴都流出饞人的口水,四十多年那個過程一點沒忘,那一夜的覺睡地特死特香,記的很清楚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       唐山大地震的發生震撼了世界,可我們這一夜的入睡卻一點也沒有感覺到,早晨起床人們都在議論晚上所發生的一切,五路旅館住宿人員跑出了房間,某某地方有人逃生跳樓而亡,等等社會傳言,聽到這些話和新聞聯播的我,便匆匆趕回下鄉的村莊。       我們幾個回家的知青不約而同地回到了知青點上,大地震的災難,使我們那一代人感到了國人的民族自尊,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誓言,在一個小小的村莊上也再現了國人擔當精神的壯志情懷。知青們默默地盡我所能貢獻著自己青春熱血。

  知青們居住在村裡的農戶家裡,每一個知青都有那段與老房東不了的情結,房東大爺大娘,大叔大嬸,不論春夏秋冬,在那生活還不富裕的年代裡,常把熱湯,綠豆湯放在家的門前,用他們那種慈母般的情懷抱容著我們的一切,知青食堂的窩窩頭,也常被房東的煎餅、饃饃而頂替,我的房東胡大爺,大娘,對我們幾個知青更是關懷備至,大娘是村裡的老黨員,大爺就是我們第一批知青在村裡認識的第一位慈祥的胡大爺,他為我們做了下鄉第一噸飯,他留給了我們知青心裡永遠清香。       那年的村莊裡,社員知青常聚村頭,村委,大隊領導的關懷,用文化娛樂衝淡我們思念家中親人的念想,有機會我們十幾知青也去過我們的第二故鄉,那時候少年的王紹剛,卻對我在大隊廣播啦叭裡編寫廣播的,數來寶、好人好事,各種文章記的如此清楚,使我感慨萬千,令我想起了與紹同一起在王隊長家相聚的時光,初夕夜胡大娘家的年夜飯,知青食堂裡那歡樂的時光。  

     如今我們知青在四十多年前分別離開了下鄉的飲馬莊,知青姑娘嫁到了我們的第二故鄉,她留下我們的故事,也更使我們的知青懷念這個村莊,我們的聚會老書記,老村長,老房東,也走進了知青聚會的現場,一幕幕重逢的場面,感動的淚流滿面,情深義長,誰能不想再次相逢相聚,誰能不念那曾經的第二故鄉,期盼著春暖花開的季節,再次踏上那片土地,讓我們的那段情,情系飲馬莊。

相關焦點

  • 北大荒的知青歲月
    文 | 王慧潔我是1969 年從溫州奔赴北大荒,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十團二十二連當知青戰士,那年我十七歲。四年後又到山東威海北觀村當了一名山村赤腳醫生。在北大荒知青歲月中,我經歷了風風雨雨,其中三件事使我終生難忘。
  •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
    書籍是我們進步的階梯,是我們思想的寶庫,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讓我的心靈再一次受到震撼,靈魂再一次受到洗禮,也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習近平總書記的知青經歷是當代青年樹立正確人生觀的勵志教材,是黨員幹部進一步錘鍊黨性、提升自我素質的生動範本。
  • 知青相冊│向逝去的青春歲月致敬
    -知青相冊第22輯-    向逝去的青春歲月致敬海南農墾牙叉農場九架隊知青紀念相冊出版  江 玉 玲廣州幼師附中赴海南知青      這是一集珍貴的紀念相冊。它記錄了五十多年前那段令我們夢回縈繞且刻骨銘心的知青歲月。  五十多年前,隨著「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洪流,我們告別學校,惜別父母,離別城市,在廣州太古倉碼頭,登上了開往海南的紅衛輪。汽笛聲和著我揮手告別親人的淚水與「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笑容,相互交集的情景,深深地銘刻於我們心間。  人生遠航——我們來到海南島白沙縣牙叉農場九架隊。從此,我們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知青」。
  • 青澀的知青歲月!一組「知青下鄉」老照片成為難忘的回憶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不知不覺幾十年一晃就過去了,曾經「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已年過花甲。當年,城市知青下鄉的生活足跡如今卻歷歷在目,回望當年的苦難與曲折、幸福和快樂,很多下鄉的知識青年都難以忘記。如今,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知青下鄉」的故事也成為了一段歷史,對於那些有知青經歷的人來說也是最難忘的回憶。圖為「知識青年」在田裡查看稻穀的生長情況。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我還被任命為公社知青三結合領導小組副組長。職能是負責知青工作的種種。組長是公社黨委委員、婦女主任老姚。公社廣播裡經常會通知我開會。已經安排生產隊的活只好臨時變動。但是當我著一身乾淨衣服, 兩袖清風, 一身輕鬆地走過山徑地邊去開會, 與流汗勞作的山民、知青面面相覷時, 我總有些許尷尬和不適。我知道會有事了。
  • 「知青歲月」遙望北山
    也正是這廣袤無垠的沃野賦予了我們黑龍江知青獨到的特質,豪放、大氣、豁達!「北山」,給村裡的父老鄉親、和我們知青帶來過無數的歡樂和喜悅。每年年底,分了紅,老鄉們歡天喜地往北山去,趕著馬車和坐拖拉機去黑河置辦年貨。知青們,提著裝著豆油,瓜子的旅行袋興高採烈,往北山坐長途去黑河轉車或直接截長途去北安返滬探家。
  • 攝影家翁乃強:北大荒知青難以忘懷的歲月
    父親常和我說起他的青春歲月,少小離家的知青經歷,恢復高考的喜出望外……老一代人的記憶裡,人人身穿藍布青衣,毛主席語錄不離身,娛樂只有樣板戲。但如今我們很少能看到記錄這一切的影像,更不用說是彩色照片了。他拍了整整一個時代,從60年代到80年代,這30年的起伏歲月未曾中斷。他追逐國家大事,足跡遍及全國各地。全國大串聯、國家恢復高考、「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第一顆原子彈爆發成功……都記錄在他的作品裡。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男知青住在廚房東側的樓下, 房門正對著廚房那張湊合擠下六人的小餐桌。小屋約八平方米, 曲尺型搭著大小兩張床。知青Y和C合睡一張大床, S獨自睡小床。屋內昏暗, 南頭有小窗。有時男知青厭煩廚房外間嘈雜時, 就會關上門, 自個兒對著南窗眺望。女知青住在閣樓上。閣樓是男知青小屋及與小屋相連的後外廊的上夾層。
  • 「知青歲月」飛不回來的乳燕
    最主要的是,當其他的知青在熱火朝天地談戀愛的時候,她們倆則按兵不動。也有一些男知青向她們射來丘比特之箭,但是她倆就是不為動容。有人說,這是一對尼姑。其實,他們各自在為自己的出路想盡辦法。雲南農場絕對是不可能再待下的地方。眼看著身邊的知青一個個回去了,誰都會動心的。調動?
  • 「知青歲月」我的知青故事
    我同來的廉江知青們己經比我早勞動工作了兩個月。我只記得那-天的傍晚,解放牌大貨車終於在團部的大操場上停下,我和我們這班廉江知青下車後集中在一起,等待著分配到各個連隊。也許是我年齡和個子小,也許是我拿行李的動作慢吞吞,引起了苗團長的注意,他圍著我轉了三圈,後退三步,然後頭向左偏一下,向右偏一下,看看又搖了搖頭走上前問我,你是跟你姐或跟你哥來這裡讀書的吧!
  • 《我們的青春1977》上海將播 沙溢演繹知青歲月
    網易娛樂7月7日報導 由江海洋執導,沙溢、王媛可、楊子姍、寧曉志等人主演的知青題材電視劇《我們的青春1977》將於7月7日登陸上海電視劇頻道。該劇以1977年恢復高考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了北大荒某農場一群來自北京、上海的知青排除萬難參加高考,並渴望通過高考來改變命運的故事。
  • 中國實力派油畫家王國斌《知青系列》作品
    ,手握的已非雙漿,而是挖地的鍁、牧羊的鏟;「美麗的白塔」,則取代於灰白、馴順的綿羊;在理該有「綠樹紅牆」處,卻只有灰褐、焦幹的土。如花歲月2009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布面油畫180cm×120cm2009 《如花歲月》是2009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的作品
  • 陝西有個知青小鎮,帶你重溫上山下鄉激情歲月,連房車營地也有!
    西安自駕去往寶雞大水川度假區,走212省道,路過玉池公社知青小鎮,聽說是陝西首家以「公社映跡」為主題的美麗鄉村項目,以知青為主題的印象體驗地,便有幸前往,小鎮停車費10元,免費遊覽。還有那個年代的生活用品和服飾,喜歡的話可以穿越重溫那段芳華的歲月。以及掛麵牆面勞作工具「紅色」的記憶。六七十年代的中國有這樣的一群青年,他們的名字叫知青,豆蔻年華的他們響應國號召從大中城市到農村支援農村建設,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玉池村也不例外,引來了來自四面八方的知青。這些年輕知識青年和當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在這裡留下了奮鬥的足跡、汗水和青春。
  • 知青歲月:我的阿娘一家
    回憶起在草原的十年歲月,多少事像過電影般在腦海中閃過,理不清,剪不斷,下面這篇文章寫作於2006年,其中穿插了一些日記片段,算是把幾次回家的情景串起來吧:摘抄幾則日記,那是我的心路歷程:星期一晚上李崇適突然闖來,帶來內蒙來人的消息。
  • 「知青歲月」知青四季
    「學生」、「青年」,那是老鄉最初對我們的稱呼,後來,就統一被稱做「知識青年」,再後來,簡稱為「知青」。無論是「青年」、「學生」,還是「知識青年」、「知青」,是否被收入辭典,我不清楚,但是,作為一個詞彙,已被世人熟知,在電腦中,無論用什麼方法輸入,已經是一個固定的、再笨的電腦都有儲存的詞彙了。從哈達陽車站下車的青年,有到哈達陽的,有到哈力圖的,我們十幾個人,到哈布奇。
  • 「知青歲月」那年,我十七歲
    因此,我掙的工分比其他三個女知青多。到了蘭州,我總住在文英家,在那樣的年代,他們全家伸出了熱情的雙手,接納了我這個無家可歸的女孩。她的父母是極好的人,經常給我包餃子吃,他們的恩情,我終身難忘。兩年的患難之交,使我們成為最親密的朋友。
  • 兩餐一份油豆腐——我的知青歲月
    四十多年過去了,人也步入了老年,但當年下放知青茶場,一份油豆腐吃兩餐的艱苦日子,卻時常閃現眼前,仿佛離我不遠。初到茶場時,知青們是以連隊為建制,因為是新組建的連隊,除了像棚戶區的四合院,後勤更是一窮二白。冷灶冷廚房,缺油少菜無廚娘。
  • 「知青歲月」勐潤初夜
    作為一名69屆初中畢業生,在那個「一片紅」 的特殊年代,我和千萬名知青的命運一樣,「自願報名」奔赴雲南邊疆。69年12月20日,這個極其平凡的日子使我終身難忘。我和龍華中學、東安中學的88名同學一起聚集在上海老北站,含淚告別父母和親友,乘上上海—昆明的知青專列向西南邊疆進發。
  • 南充:白塔公園遊樂項目即將全部關停!怎麼回事?
    歷史悠久白塔公園(鶴鳴山風景區)對南充人來說都很熟悉,伴隨了不少市民的成長。白塔立於鶴鳴山之上已逾千年,歷經滄桑,南充八景之一。 目前景區裡的相關租戶均已到期,昨天筆者到白塔公園,發現還是有部分商家仍在營業。那就再讓我們最後看一眼遊樂場,這些熟悉的遊樂設施它們就要消失了。
  • 北京知青憶往昔:在陝北插隊的那段青蔥歲月,他說一輩子也忘不了
    孟祥忠和九名北京知青全都分在了劉家灣大隊的第二生產小隊(後隊),這是大隊書記劉明生決定的。他說一隊(前隊)社員們的生活狀態比二隊富裕,就讓北京來的知識青年幫著二隊改變貧窮面貌吧。這十名知青是八男二女,八名男知青住在了老羊官趙長河家的那孔土窯裡,八名北京知青和老光棍趙大伯擠在了一鋪土炕上。兩名女知青暫時住在了二隊隊長劉春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