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五旬的劉蓮(化名)患了一種「怪病」,右下肢與常人一樣,而左下肢則跟大象的腿一般粗(如下圖)。經醫院診斷,她患的是一種叫做左下肢淋巴水腫(俗稱「象皮腫」)的疾病。
▲患者入院檢查時的左腿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手顯微外科唐舉玉教授團隊,為該左下肢嚴重淋巴水腫的患者成功實施了吻合血管的頜下淋巴結皮瓣移植手術。
宮頸癌術後下肢成「象腿」 多方求醫無療效
劉蓮是婁底市新化縣的一名工地工人。四年前,劉蓮曾患有早期宮頸癌,經過手術與放射治療後,癌症已經治癒(複查時沒有發現腫瘤復發),她對此感到很高興。然而,沒過多久,劉蓮的那股高興勁兒就被隨之而來的煩惱所取代了。
2017年4月,在廣州打工的劉蓮發現自己的左腿莫名其妙的腫了起來,一開始腫脹較輕,她以為是平常走多了路的緣故,於是在診所打了幾天點滴便又繼續返回工地上班了。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發現左腿在逐漸增粗變重,腫脹程度越來越嚴重,整條腿看上去形如「象腿」,身體也容易感冒,並不時伴有左腿的疼痛及紅腫,不僅極大地影響了外觀,還不便於日常活動。
劉蓮於當地醫院就診,被診斷為左下肢淋巴水腫(俗稱「象皮腫」)。她嘗試過多種形式的保守治療以及民間偏方治療,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由於左下肢一天比一天腫脹,基本上無法幹活,於是她辭職回了老家養病,家裡的負擔也就全部壓在了她老公身上。因病致貧,這讓劉蓮多次產生了截肢的念頭。
創新術式擊退淋巴水腫 湘雅醫院唐舉玉教授團隊成功幫助患者解憂
令人欣慰的是,當地貧困家庭都有一支固定服務他們的醫生隊伍。去年,當地醫生告訴她,湘雅醫院手顯微外科對她這種疾病有了新的治療方法,她有治癒的可能性。這一消息,燃起了劉蓮對重獲健康的新希望。
在經歷了三年的腫脹以及行走不便的折磨之後,今年6月初,劉蓮來到湘雅醫院就診,醫院手顯微外科唐舉玉教授接診了她。唐舉玉教授對劉蓮的病情詳細評估後認為:患者因宮頸惡性腫瘤淋巴清掃術後致左下肢嚴重水腫,病情經保守治療效果不佳,並呈逐漸加重的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具有手術指徵。近年來,國際上利用吻合血管的淋巴結皮瓣移植治療四肢淋巴水腫已較為流行,臨床療效確切。而國內在此領域研究開展稍晚,湘雅醫院手顯微外科對於該術式較為成熟,且有成功的臨床經驗。
▲頜下淋巴結皮瓣設計示意圖
▲左側頜下淋巴結皮瓣斷蒂後示意圖
▲吻合血管的頜下淋巴結皮瓣移植手術後示意圖
6月22日,手顯微外科唐舉玉教授團隊為劉蓮實施了吻合血管的頜下淋巴結皮瓣移植手術。術中設計並切取了攜帶左側頜下淋巴結的游離皮瓣,將切取的淋巴結皮瓣移植於患者左踝內前方,並吻合了面動脈與脛後動脈及伴隨靜脈,並通過flowthrough技術橋接了肢體遠端血管,經過4個小時的奮戰,手術順利完成。目前,患者皮瓣存活良好,傷口一期癒合。而且左下肢水腫已明顯消退,術後1周測量左大腿周徑為58.75cm,左小腿周徑為48cm,較術前已明顯消退(術前左大腿周徑為63cm,左小腿周徑為51cm)。
▲唐舉玉教授團隊正在為患者實施手術
「我以前用了很多方法治療都沒有效果,沒想到現在終於有了起色,真心感謝唐教授和其他醫務人員的高超醫術。」望著小了不少的大腿及小腿,劉女士顯得很是高興。
▲患者術後的左腿正在慢慢恢復
據唐舉玉教授介紹,四肢淋巴水腫分原發性和繼發性,近年來以繼發性更為多見。上肢淋巴水腫多見於乳腺癌根治手術腋窩淋巴結清掃後,下肢淋巴水腫多見於盆腔惡性腫瘤根治手術腹股溝淋巴結清掃後發生。術後淋巴水腫均呈進行性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吻合血管的淋巴結皮瓣移植是一種治療四肢淋巴水腫的新術式,通過採用吻合血管的頜下淋巴結皮瓣或鎖骨上淋巴結皮瓣等移植,臨床效果確切,在歐美已較為流行,但國內此項技術尚少見開展。乳腺外科、泌尿外科、婦產科等相關科室此類患者較多,腫脹的四肢往往伴隨疼痛、炎症以及功能障礙。對於中重度淋巴水腫患者,保守治療療效不佳,利用顯微外科技術進行帶血管的淋巴結皮瓣移植手術,則可以通過移植的淋巴結募集組織液經靜脈重新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從而減輕肢體的腫脹,改善肢體的外觀及功能。
湘雅醫院手顯微外科在顯微外科重建方面,取得了系列技術創新和理論創新。唐舉玉教授團隊開展的此項新技術,顯著提高了淋巴水腫的臨床治療效果,讓淋巴水腫患者看到了康復的希望,為患者帶來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