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驚蟄小白
2月28號這天讓人感覺蠻魔性的,央媽降息都搶不過柴靜拍霧霾的頭條。
然後,我的朋友圈、微博、微信、豆瓣齊刷刷被分享的視頻刷屏,然後第二天這些地方又被各種評論文章的分享刷屏。各路神仙撕逼撕得這麼難看,還不如多找幾部紀錄片出來分享分享。
我看《穹頂之下》的時候,想起了高中的第一位政治老師和另一部紀錄片,那才是我要講的。
所以,這篇文章的真正名字是——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報以歌。
【世界以痛吻我 要我回報以歌】
那年我高一,政治老師在課上給我們放了一部紀錄片。
我永遠記得,下課鈴響和片尾曲快要同時響起,同學們騷動著準備離開課桌,四散撒歡的時候,向來好脾氣的政治老師猛地一掌拍在講臺上,滿腔怒氣頓化作深厚內力,仿佛要在講臺上留下一個血掌印。
教室鴉雀無聲。
「都給我坐回去,聽完片尾曲再下課!」他如沉默的活火山,驟然噴發出恨鐵不成鋼的怒意。
然後,他再沒說話,只是把電影進度條拖回去,讓那首《I need to wake up》從頭響起。
這部電影,就是2006年上映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一部反映全球變暖問題的紀錄片,一部比《穹頂之下》更震撼,更發人深省的紀錄片,一部拿下當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和最佳原創歌曲的電影。
當時,教室裡不再有人竊竊私語,不再有人蠢蠢欲動。
十六七歲的我第一次見到老師發火不是因為學生惡作劇、不是因為學生抄作業、不是因為學生成績排名、不是因為學生青春期荷爾蒙引發的一場場戰爭,而僅僅是因為學生下意識流露出的一點點麻木和冷漠。
他沒有說教,沒有訓斥,沒有告訴我們要怎麼做,他只要我們聽——
自此十年,這首歌再沒有離開過我的電腦、mp3、mp4以及手機。
後來的後來,我才有點明白,當時老師要我們聽的或許是我們自己內心的聲音,收拾影片給我帶來的震撼和反思。當歌聲響起的瞬間,極富磁性的女中音將清醒而掙扎的情緒傳進我的心底,引起我內心的震顫。
我們當然可以選擇一看了之,但我們以為事不關己可以高高掛起的,正與我們息息相關,同生共存,並不會因為閉上眼睛而不存在。
人心的炎涼,不過是轉瞬的事情。少年時代的影響,卻是根深綿遠。
08年汶川地震,他站在講臺上,平靜地說:我真不想走進來,看你們開開心心打打鬧鬧的樣子!沒心沒肺!
然後,他紅著眼睛什麼都說不下去了。
那份沉重和失望,至今都清清楚楚地留在我心裡。
我最喜歡他講的哲學部分,枯燥費解的哲學在他那裡總顯得生動有趣,也使得我對哲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甚至一度買了黑格爾和尼採的書來讀,儘管至今也未讀懂多少。
他曾推薦了一本《蘇菲的世界》給我們,還說想讀的人可以問他借。後來這本書借他給了我,這本書我沒來得及讀完,他就調離了我們學校。至今,這本泛舊的《蘇菲的世界》已被我包好書皮,在書架上珍藏了十年。
除了《難以忽視的真相》,他在教我們班的兩年裡,給我們放的每一部電影,我大多都記得——《拜見希特勒》、《聖雄甘地》、《女王》……
他是我整個高中時代最尊敬的,最有真性情的老師,沒有之一。
【夢想是白雪公主 現實是賣火柴的小女孩】
柴靜的《穹頂之下》出來時,我就覺得無論是拍攝手法、切入視角、政治爭議還是社會反響,都與戈爾的《難以忽視的真相》很相似。
不過《穹頂之下》遠沒達到《難以忽視的真相》那種水準,模仿成分更多一點。感性的親情切入點,利用動畫解釋複雜的原理,大數據和曲線圖的運用,現場演講的模式等等都是他山之石,不過中國的紀錄片確實不咋地,何況片子還是自費完成,學學別人好的地方,也是理當。
重要的是,一部紀錄片,把一個問題放到公眾面前引起更多關注而帶來的價值,大於其拍攝的真實初衷。與其追究柴靜抽不抽菸、女兒患腫瘤的真正原因或者能源環保問題到底誰負責,不如去討論如何解決那些因為要減少霧霾而引起的問題,討論如何通過這樣的作品能引起更多人對環境問題的注意。
《難以忽視的真相》
戈爾落選美國總統之後投身環保公益,他的這部《難以忽視的真相》上映時,也引起了颶風般的爭議。有人指出他危言聳聽,言過其實,但中國不就有句古話叫居安思危麼?
任何的揣測,都掩蓋不了這部紀錄片帶給我們的震撼。從浩瀚宇宙裡孤獨的藍色星球,不斷落淚的南極冰川,日漸縮水的海岸線到大陸海洋裡消隕的物種,我們看到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世界,早已是千瘡百孔。
全球變暖,海水上升,海岸線將不斷向內陸移動
意識的深植太重要了,不僅要靠嚴格的制度來倒逼,也需要這樣震懾人心的作品來拔除麻木的毒素。有前車之鑑,才知道未來需要面對的將會是什麼。
就像當初政治老師在給我們看《難以忽視的真相》時說的:雖然戈爾把自己沒能當選總統的政治失落放在了裡面,但不妨礙這部片子真正具有的價值。
不如就用英雄莫問出處來化解這一場尷尬吧。
霧霾也好,全球變暖也好,都不過是一個引子,是環境問題的冰山一角,但除去問題本身,只要你願意往大了想,那麼眼下任何一個社會問題都可以扯出一大堆政治制度、經濟市場、軍事外交的道理。一個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往往就是他對這個世界的居心。一個人做出什麼樣的反應,也能折射出這個人對外界的預期。
柴靜不過是剛好關注了霧霾,又在這樣一個充滿「網民正義」的時代,無論是被曲解還是被捍衛,路不好走,是肯定的。
夢想是白雪公主,而現實卻是賣火柴的小女孩。
就《難以忽視的真相》提出的溫室氣體減排,至今仍是各國的老大難問題。從美國、加拿大退出《東京議定書》,《哥本哈根協議》通不過,再到2014年APEC會議上中國承諾在2030年之前停止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美國方面到2025年減排26%,解決之路也一直是困難重重,豈是拍部紀錄片所能肩負的責任。
那些現在習以為常的東西,我們的後代甚至沒有機會看到
《對不起,青春》裡有段話是:做很冷之事的人比嘲笑別人冷的人更加熱,因為嘲笑說好冷的人終歸身在局外。
其實,流言和偏見有什麼可怕的,麻木才是人心的終極Boss。以麻木面對這個世界,無疑於慢性的自我毀滅。
該慶幸,那些發出自己聲音的人,還在發聲。
否則,若我以痛吻世界,何顏要其回報以歌。
最後,我想說——
與其糾結於影片之外的是非,不如多看一部紀錄片,多向別人推薦一部紀錄片來得更有意義,比如這部《難以忽視的真相》。
對了,那首《I need to wake up》一定要聽!
回復「@難以忽視的真相」查看影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