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在漢代的兩個案例,淺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2020-12-19 大鵬說事

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吧?東郭先生給狼獻愛心,結果差點被狼吃了。

這個故事並非空穴來風,在現實生活中還真有「東郭先生」這樣的,可憐像狼一樣的惡人。

東漢中後期,在彭城(今徐州)有一個叫姜伯淮的,他還有兩個弟弟分別叫姜仲海、姜季江。

由此看出,他們的父母還挺有文化,不然的話,他們三個就會叫姜伯淮、姜二海、姜三江。

他們兄弟三人雖然都娶了媳婦,但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還經常擠在一張床上,蓋一條被子。

讀到這裡,大鵬似乎明白了,在《三國演義》裡劉皇叔為什麼經常和關羽、張飛同榻而眠。

閒言少敘,言歸正傳。有一次,伯淮和季江起了大早,去市政府辦事,結果遇見了土匪劫道。

倆人本打算反抗一下,但一看對方有刀,就投降了。但土匪在搶完他們的財物後,就想殺人滅口。

伯淮就說:「我弟弟年紀還小,很受父母疼愛,你們要殺就殺我一個人吧,求你們把我弟弟放了。」

季江說:「我哥哥是家裡的頂梁柱,家裡不能沒有他。你們要殺就殺我吧,求你們把我哥哥放了。」

土匪聽完他們的相互求饒之後,心裡這個氣啊!小朋友才做選擇題呢,我們大人從來都是兩個全要。

不好意思,又跑偏了。土匪左右為難,不知道先殺誰,後來似乎良心發現,乾脆就把倆人都放了。

不過,這個土匪也夠壞的,為了不讓他們告官,不僅奪走他們的財物,把他們的衣服也給扒了。

土匪心想,這樣你們就得先回家,沒法去城裡報官了。但是沒想到,姜伯淮太生猛了,公然裸奔而去。

姜伯淮光著膀子走進市政府後,工作人員都很奇怪,就問他是怎麼回事,難道不知道禮義廉恥嗎?

姜伯淮就矇騙政府工作人員說,我這是吃了五石散,正在運功行散,到底也不說自己被打劫的事。

那個強盜聽說之後,非常感動,姜伯淮也太夠意思了。於是,就到姜家負荊請罪,並退還所搶的東西。

姜伯淮不接受,堅決要把那些東西送給悔過的強盜,並且好吃好喝的招待他一番,然後把他送走了。

無獨有偶,在南北朝大作家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荀巨伯不棄友人。

東漢晚期,有個叫荀巨伯的人,到邊境來探望生病的朋友,結果來不逢時,趕上了胡人圍攻這座城池。

城裡的人聽說胡兵來了,都拖兒攜女的逃命去了。朋友對巨伯說:「我快不行了,你趕緊跑吧,別連累了你。」

荀巨伯回答道:「我跋山涉水來看你,你卻讓我背信棄義以求活命,我荀巨伯是這種人嗎,我能做這種事嗎?」

說話之間,一隊胡兵已經闖了進來,不由分說就把兩個人抓了起來,然後帶到了胡兵首領面前。

首領通過翻譯對荀巨伯說:「我的大兵一到,全城的人都逃避一空,你倆是什麼人,竟然敢留下來?」

荀巨伯說:「我的朋友生了重病,快要死了,我不忍心丟下他,獨自逃走,可否饒我朋友一命,我願以身相抵。」

胡兵將領一聽,也被荀巨伯感動了,說道:「我們這些無情無義之人,竟然進入了一個有情有義的國度。」

於是,胡兵將領下令,馬上前隊變後隊,後隊變前隊,撤軍離開。全郡不少百姓,都因此而活命。

兩個故事雖然情節迥異,但精神實質相同,就是想告訴大家,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只是,事情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有沒有別的可能呢?大鵬經過分析,認為這種可能是存在的。

搶劫姜伯淮的強盜之所以能夠負荊請罪,很可能是因為沒殺人滅口,導致暴露的風險大大增加,不得不上門和解。

或者是,當初打劫姜家兄弟的目的,就是阻止他們上郡城,這個目的在姜伯淮堅持裸奔的情況下沒有實現,只好和解。

至於胡人首領決定撤軍的真正原因,則可能是漢朝大軍正在包抄而來,胡兵劫掠一番後,正好滿載而歸。

他們之所以會說「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其實,只不過是為自己撤兵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

那麼,為什麼搶劫犯和侵略者會被美化成幡然悔悟的「好人」,這大概是受害者為了彰顯愛的偉大吧!

到了近代,這種現象被有關專家進行了專門研究,並將其命名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人質情結。

在這種情結下,被害者會對於犯罪者產生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會反過來幫助犯罪者實施犯罪活動。

這是因為被劫持以後,他們的生死完全操控在劫持者手裡,如果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

1973年8月23日,兩名犯罪嫌疑人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

在警方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歹徒不得不選擇了投降,四名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也得以安全獲救。

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四名被挾持的銀行職員,拒絕出庭指控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資金請律師辯護。

他們表示自己並不痛恨歹徒,因為歹徒不但沒有傷害他們,反而對他們細心照顧。他們恨得是警察。

這還不是最令人驚奇的,更驚奇的是人質中一名女職員竟然還愛上一名劫匪,並與他在服刑期間訂了婚。

如果這事發生在中國漢代,各路作家一定會蜂擁而上,寫上幾百篇《奇女子以身感化歹徒》什麼的。

但是很不幸,這事發生在瑞典,當地社會科學家的關注點是這份感情結合到底是特例,還是一種普遍心理反應。

後來經過研究發現,這種最終被命名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事件,在世界各地是普遍存在的。

人所能承受的恐懼有一條脆弱的底線。當人遇上了一個無法戰勝的歹徒,就會把生命權託付給這個歹徒。

相處的時間久了,被害人每吃一口飯、每喝一口水、每呼吸一次,他都覺得這是加害者對他的賞賜。

受害人會把自己的恐懼,轉化為對加害者的感激,然後變為一種崇拜。最後,受害人還會下意識地幫助加害者。

由此看來,姜伯淮和荀巨伯都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在無意中美化了歹徒的犯罪事實。您覺得呢?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世說新語》

相關焦點

  • 愛情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今天來跟大家探討一下愛情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剛剛莫妮卡又來舉案例,我們藉此粗淺的分析一下。 其實這種情感就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這個詞,也許有些人並不會感到陌生,它是瑞典的首都,也是偶爾出現在一些電影和影視作品當中的一種情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種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剖析權力與情感的隱秘聯繫
    在《以愛求生》一書中,迪伊·格雷厄姆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一詞,以此對父權制進行了分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揭示了權力與情感之間的隱秘聯繫,也讓我們看到不對等的權力關系所具有的複雜的表現形式,以及反對不對等權力關係的艱巨性。「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源於發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起綁架案。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來源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來源發布時間:2020-06-24 09:46 星期三來源:法制日報——法制網史海鉤沉1973年8月31日,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兩名有前科的罪犯,闖進了市區最大的一家銀行,搶劫。這也就是著名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此後源源不斷的案例,都證明這種情況非常普遍。心理學家分析,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一旦遇到一個恐怖的劫持者,並且最初遭遇了可怕的虐待,人就會放棄抵抗,把生命交給劫持者;一旦劫持者表現出一絲絲的「憐憫」,比如給一口水喝,被劫持者就會覺得這個可怕的人也是「仁慈」的。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十問:我為什麼「愛上」傷害我的人-虎嗅網
    在之後的新聞報導中,這個現象被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二、如何判斷受害人出現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有位研究人員這樣描述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現狀:「這個詞兒在新聞媒體中出現的次數可比醫療報告中出現的次數多多了。」
  • 《水滸傳》扈三娘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原來人也是可以被馴養的
    李逵人被馴化?這就滿足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兩個硬性條件。第一,生命受到梁山威脅。第二,梁山很寬容的放了她。這和銀行職員對歹徒的感激是一樣的。所以,扈三娘忘記家恨,和「饒恕」自己的梁山恩人們稱兄道弟,又為了梁山赴湯蹈火直到付出生命。
  • 你聽說過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嗎?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 美國電影無人生還影評: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重口味愛情故事
    無人生還影評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愛情故事其實這部電影就是一個關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重口味愛情故事,一個心理變態但卻勇敢追愛的怪大叔,喜歡把年輕漂亮的姑娘囚禁起來,還劃破自己的靜脈賭的就是認定小姑娘一定會救她。放她走之後也不再強迫她,要的是她心服口服乖乖投懷送抱。
  • 「後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了解一下
    我將這種普遍趨勢稱為「後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換言之,是因為「後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而非基因,才讓我們與父母如此相像。每個孩子都需要靠迎合養育者、成為與養育者相似的一類人,來保證自己能生存下去。一、什麼是「後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後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來源於發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個真實案例:在斯德哥爾摩的一個銀行發生過一起搶劫案,受劫持的人質不僅沒有和綁匪對立、對抗,而且還在被綁架過程中對綁匪產生了同情,認同了綁匪的許多觀點。
  • 「後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了解一下
    英國的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後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給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有新意的方向。他在書中說道:人類自出生起就一直努力迎合自己的養育者,期盼贏得他們的關愛並獲得其他物質方面的滿足。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就有可能面臨死亡,不論精神上還是肉體上。孩子努力獲取父母關注,並對自己的這種行為無限維護。
  • 淺析虐文背後的心理邏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主要原因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稱人質症候群。原本是指發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的一宗搶劫案,兩名有前科的歹徒在搶劫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名銀行職員,在與警方僵持了130個小時後,以歹徒放棄抵抗而結束。
  • 了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你就明白,為什麼越禁止孩子越沉迷遊戲
    心理學上有一個比較著名的心理現象,叫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有的人可能聽過,也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啥意思呢?通俗地說就是被害人對罪犯產生了感情,甚至翻過來幫助罪犯。很多人可能覺得這是假的,怎麼可能被傷害了反而還會對罪犯產生感情,甚至幫助他呢?事實上,這是真實的,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案例,「斯德哥爾摩」這個名字就是來源於一次真實的事件。
  • 《大贏家》:巧用斯德哥爾摩情節豐富故事的獨特「警匪片」
    而人質的這種心理用一個專有名詞來描述就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又稱人質情節、人質綜合症,也有人稱為人質症候群。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犯罪心理學名詞, 指的是人質對於綁匪產生某種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4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之後,這場犯罪因劫匪的放棄而結束。
  • 素媛案罪犯妻子為其辯護,網友:這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晚期了
    今日挖絕機之淺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韓素媛案罪犯趙鬥順刑滿釋放出獄一直是網友熱議的話題,沒有在最終被裁定死刑而是十二年的牢獄生涯已是被人人喊打,從即將出獄到現今已經出獄,只要有提到這個人,隨著他的標籤就是罪大惡極,死不足惜的惡魔
  • 英劇《失落十三年》:女奴成癮「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人質會對劫持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附一張小編非常喜歡的電影圖片^_^)斯德哥爾摩經典案例想必大家對11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河南洛陽性奴案影響深刻吧。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典型案例|河南洛陽性奴案
    地窖裡的性奴隊伍不斷「壯大」起來,一個、兩個、三個、四個……案發的這個地窖隱藏在地下6米深處,先通過一個3.4米深、有梯子的豎井,再通過一個4.7米長的橫井才可進入地窖,豎井、橫井直徑約為50釐米。小科普——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其實這些女孩之所以會變成這樣,很可能是患上了俗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稱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英文:Stockholm syndrome,又稱為人質情結
  • 「愛情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怎麼回事
    「愛情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怎麼回事戀愛婚姻當中的賤骨頭是怎麼回事戴浩然 2020年12月14日我用咱中國人自己的話來解析一下所謂的愛情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用五個字講就是「跟自己較勁」,總覺得自己有成本投入,不能輸,對方給自己痛苦越多,自己越來勁。
  • 蒼煙空:愛欲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這叫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狀,當然,他們倆只是為了讓朋友們開心。我不打算用虐戀即人們常說的SM典型案例中施虐和受虐的快感來分析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這應該屬於生理和心理雙重特殊偏好,更多體現在雙方自願基礎之上。而非暴力脅迫下產生的依戀甚至愛慕並產生興奮。關於暴力脅迫下產生感情並產生興奮感的非典型性案例時常也能見諸媒體。
  • 斯德哥爾摩丨這座城市是一種病
    第一次聽說「斯德哥爾摩」這個名詞是在90年代的港劇《刑事偵緝檔案》中,你們應該都猜到了,它是和「症候群」一詞同時出現的。那個熱衷刑偵破案的幼年的我,不知道這個名詞的來龍去脈,也不知道這座城市的任何細節,僅憑這個念都念不利索的名詞,就對這個城市產生了好奇。
  • 美女愛上野獸,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發作了?
    人家「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大發作了。更嚴重的是,我發現身邊病人太多了。你,是其中之一個嗎?BTW,請堅持閱讀到最後。更有趣的是,我發現這個經典的童話故事,竟然是一個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人質症候群)案例:無論原著童話對小鎮志願軍的描寫有多麼扭曲,從事實來看,他們就是一群想來消滅潛在危機的鄉民。而曾經無理挾持貝拉父女、對居民存在客觀威脅的,正是兇猛可怕的野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