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和父母如此相像?「後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了解一下

2021-01-20 BaBa很忙

孩子像父母,這在我們的大腦思維裡已經成為了定式,相信所有人都會覺得正常,反而如果說孩子和父母不像,才會讓人們感到奇怪。

至於孩子為什麼像父母,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但最多的不外乎這兩點:

遺傳基因的影響:基因的力量有多強大,應該很多人都已經見識過,孩子和自己不僅有著相似的外形,而且在性格智商,生活習慣方面都會很像,仿佛他們就是自己的翻版,只不過是小了很多號而已。

後天環境的影響:有的孩子在出生時和父母並不是十分相像,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卻越來越像父母。

不少人認為這是後天環境影響的原因,因為孩子每天和父母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所以才會深受父母的影響。

然而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說法。

英國的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後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給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有新意的方向。

他在書中說道:人類自出生起就一直努力迎合自己的養育者,期盼贏得他們的關愛並獲得其他物質方面的滿足。

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就有可能面臨死亡,不論精神上還是肉體上。孩子努力獲取父母關注,並對自己的這種行為無限維護。我將這種普遍趨勢稱為"後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01"後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起源和特徵

在瑞典的首府斯德哥爾摩的一個銀行發生過一起搶劫案,受劫持的人質不僅沒有和綁匪對立、對抗,而且還在被綁架過程中對綁匪產生了同情,認同了綁匪的許多觀點。

1、模仿

孩子在年幼的時候模仿能力非常強,而他們模仿的對象,更多的是和他們朝夕相處的父母。

這也許是源自於他們本能的求生欲,因為孩子在出生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必須靠父母的照顧才能夠成長,所以他們會想方設法的討父母歡心。

就像是被綁架者對綁匪產生同情一樣,是他們渴望生存的唯一選擇。

有人會說,父母和孩子有著天生的血緣關係,他們天生就是愛孩子的,為什麼要說得這麼悲觀?

然而越來越多的虐童事件卻時刻在提醒著我們,並不是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是我愛你,你愛我的關係。

有時孩子必須模仿父母,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讓自己的行為得到父母的認可,才能夠有成長的機會。

2、身份認同

美國媒體繼承人帕蒂·赫斯特,她在被綁架的時候選擇加入綁架她的恐怖組織,並成為他們的信徒,她也因此得以倖存。

但是之後她的所作所為卻證明她已經被綁匪徹底洗腦,淪為和綁匪一樣的人。

正如孩子如果在一個充滿暴力環境中的家庭成長時,他們耳濡目染的都是父母彼此之間的責罵和對打,又或者是父母合力對自己進行言語以及肢體上的暴力。

所以孩子長大後也會成為像父母一樣的人,因為他們並不會意識到這是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而只是會認為自己做得不好,所以才會讓父母如此憤怒。

正因為如此,他們認同了父母的身份,便會複製父母的行為,用暴力解決所有的問題。

02"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為什麼能存在?

1、孩子年幼時的無力感

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模仿一樣,孩子在年幼的時候會有一種強烈的無力感,而生存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能。

所以即便是年幼的孩子,也學會了察言觀色,正如孩子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會經常大哭一樣。

如果父母對他們有所關注,孩子也許會哭得更厲害,但是如果父母對他們熟視無睹,孩子也許在一段時間之後會自然停止哭泣。

2、父母的愛成為孩子的壓力

雖然我們身邊會有一些暴力的父母,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絕大部分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他們甚至會為了孩子放棄一切,時刻都把孩子放在第1位。

這種愛會讓孩子產生很大的壓力,他們會在父母強烈的愛意之下,漸漸變成父母的人質,因為他們不想讓父母傷心,所以會努力的按照父母的期待去做。

03父母應該如何去做呢?

1、相信孩子是可塑的

每一個父母都應該對自己的孩子有足夠的信心,哪怕自己並不優秀,但是也要讓孩子知道基因並不能確定他們的一生。

因為很多事情事在人為,只要孩子願意努力,那麼他們必然能夠超越自我,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2、反思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孩子在童年時遭受的陰影,將會影響他們一生,甚至用盡全部力氣也無法修補。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考慮一下自己是否被原生家庭所綁架,是否在重複父母對自己的錯誤教育。

只有真正對自己的原生家庭作出分析,才能夠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

3、有意識的愛孩子

父母要學會隱藏自己的負面情緒,不能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清楚的認識到我很好,你也很好,而當我不好的時候,也與你無關。

只有做到把客觀事實和自己的情緒完全分開,才能夠控制自己的消極情緒,當父母真正的活出自我之後,才能夠帶給孩子更多的正能量。

4、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

父母給予孩子生命,並不代表他們可以操控孩子的人生。

因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並不是父母的附屬品,雖然父母對孩子有期待有要求,但是也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

因為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父母可以引導孩子,但卻不能替孩子做決定。否則只會讓孩子的一生成為自己的傀儡,活成自己希望的樣子,而不是孩子期待著模樣。

孩子在年幼的時候,他們的可塑性是最強的,所以教育孩子越早越好。讓孩子獲得"後代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積極有利的影響,活出他們自己的模樣,這將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們和父母如此相像?「後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了解一下
    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就有可能面臨死亡,不論精神上還是肉體上。孩子努力獲取父母關注,並對自己的這種行為無限維護。我將這種普遍趨勢稱為「後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換言之,是因為「後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而非基因,才讓我們與父母如此相像。每個孩子都需要靠迎合養育者、成為與養育者相似的一類人,來保證自己能生存下去。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這個詞,也許有些人並不會感到陌生,它是瑞典的首都,也是偶爾出現在一些電影和影視作品當中的一種情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種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 愛情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今天來跟大家探討一下愛情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剛剛莫妮卡又來舉案例,我們藉此粗淺的分析一下。 其實這種情感就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剖析權力與情感的隱秘聯繫
    在《以愛求生》一書中,迪伊·格雷厄姆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一詞,以此對父權制進行了分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揭示了權力與情感之間的隱秘聯繫,也讓我們看到不對等的權力關系所具有的複雜的表現形式,以及反對不對等權力關係的艱巨性。「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源於發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起綁架案。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十問:我為什麼「愛上」傷害我的人-虎嗅網
    在這樣一個網絡發達的社會,在人性的陰暗面被越來越多曝光在眾人面前的社會,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大家能夠對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多一點認識,對受害者多一分理解和尊重。一、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時間退回到1973年的瑞典銀行搶劫案件。
  • 了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你就明白,為什麼越禁止孩子越沉迷遊戲
    那麼問題來了,人們為什麼會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呢?這跟我們教育孩子有什麼聯繫呢?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心理成因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看似荒謬,但其實是人心理發展的正常結果,因為它遵循了人的一個基本心理規律——行為合理化。行為合理化是自我防禦的一種形式。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來源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來源發布時間:2020-06-24 09:46 星期三來源:法制日報——法制網史海鉤沉1973年8月31日,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兩名有前科的罪犯,闖進了市區最大的一家銀行,搶劫。我們要知道,相對而言,瑞典的犯罪率並不高,所以這起案件絕對算是超級大案了。不過,這兩名劫匪似乎並不太專業,他們雖然武裝闖入了銀行,並且成功地綁架了四名銀行職員。但是,時間上沒掐準,隨後趕來的警察將他們團團圍住。兩名劫匪沒有辦法,只好劫持人質固守銀行,警方也因為顧及人質的安全,沒有採取強攻的手段。就這樣,兩名劫匪和警方對峙了整整130個小時。
  • 通過在漢代的兩個案例,淺析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由此看出,他們的父母還挺有文化,不然的話,他們三個就會叫姜伯淮、姜二海、姜三江。他們兄弟三人雖然都娶了媳婦,但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還經常擠在一張床上,蓋一條被子。讀到這裡,大鵬似乎明白了,在《三國演義》裡劉皇叔為什麼經常和關羽、張飛同榻而眠。
  • 《水滸傳》扈三娘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原來人也是可以被馴養的
    被劫持的職員就會感到受到了莫大恩惠,不但不會恨他們反而感激和崇拜歹徒。這種反常的舉動被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就是說,四位銀行職員被兩名歹徒馴化了。這就滿足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兩個硬性條件。第一,生命受到梁山威脅。第二,梁山很寬容的放了她。這和銀行職員對歹徒的感激是一樣的。所以,扈三娘忘記家恨,和「饒恕」自己的梁山恩人們稱兄道弟,又為了梁山赴湯蹈火直到付出生命。
  • 美國電影無人生還影評: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重口味愛情故事
    許多人為了男主盧克·伊萬斯去看,雖然男主確實夠酷夠帥氣,但小編其實是因為誤會它是名著改編而去看了這部標榜著恐怖和驚悚標籤的外國電影,但總體來說不會讓人失望。無人生還影評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愛情故事其實這部電影就是一個關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重口味愛情故事,一個心理變態但卻勇敢追愛的怪大叔,喜歡把年輕漂亮的姑娘囚禁起來,還劃破自己的靜脈賭的就是認定小姑娘一定會救她。放她走之後也不再強迫她,要的是她心服口服乖乖投懷送抱。
  • 你聽說過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嗎?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症候群,是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加害人。
  • 鄭爽張恆分手: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卑微
    從鄭爽出道至今,先後與張翰、胡彥斌、張恆公開過戀愛關係,對每段感情都全心付出,但每一段的感情都慘澹收場 因為在每一段段感情中,我們都看到了他們戀愛的矛盾,也看到鄭爽愛的多麼卑微。 為什麼集美貌、名氣、金錢為一體的鄭爽,依然會困守在一段糟糕的感情當中,讓自己愛得如此卑微呢?
  • 英劇《失落十三年》:女奴成癮「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Elliot Carne偵探和Lisa Merchant接手了Ivy的案子,他們試圖從她口中了解她的具體情況和她的身份。但是正式的DNA檢測結果出來之前,他們還不能確定她所說的是不是真話。Ivy逃脫魔掌的消息很快被媒體知道了,為了不讓Moxam一家從媒體看到這條消息,他們必須提前聯繫他們。
  • 人類為什麼讓動物的父母和後代繁衍後代,沒有倫理道德嗎?
    一聽父母與後代繁衍後代,我們腦子中第一反應就是不道德,而且這種繁衍後代的方式還是近親繁殖,難道不會有風險嗎?其實不然,這種繁衍後代的方式是回交,由於動物與人類文明社會有著十分大的區別,所以我們一聽到這種繁衍後代的方式會有點奇怪的聯想。但事實上,回交是一種育種手段,應用於培育優良品種上。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的愛情,那個和罪犯一起生活的女人
    這首林夕作詞的歌曲,講的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的愛情。「逃避分開的孤獨,情願一起不舒服」今天要說的,便是一部關於被害者與犯罪者「情願一起不舒服」的糾結電影。隨著案件被媒體曝光,他們也開始被最親密的人懷疑……人與人之間的愛與信任,其實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脆弱。這部《再見溪谷》同樣講述了一段現代人極端又扭曲的感情糾葛。
  • 斯德哥爾摩丨這座城市是一種病
    第一次聽說「斯德哥爾摩」這個名詞是在90年代的港劇《刑事偵緝檔案》中,你們應該都猜到了,它是和「症候群」一詞同時出現的。那個熱衷刑偵破案的幼年的我,不知道這個名詞的來龍去脈,也不知道這座城市的任何細節,僅憑這個念都念不利索的名詞,就對這個城市產生了好奇。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你身邊到處都是!沒法救吧?
    (戈雅之靈)是以西班牙畫家戈雅的生平和繪畫作品為素材改編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美麗的天使般的少女因為在聚餐會上不吃豬肉而被人告發為異教徒,抓入宗教裁判所,經歷了十多年折磨,變為一個醜陋恐怖的瘋女人。在監獄裡,他被一位主教強姦,並生下一個女兒,女兒被送出監獄,淪為妓女。對她施暴的主教,人格極其卑劣下賤,無數次致她於絕境,但即便如此,女人卻不可理喻地對他產生依戀感。
  • 「女魔頭」勞榮枝當庭翻供,患「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可能令她免於一死?
    該律師稱勞榮枝當庭所述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情況對量刑有一定的影響很多人都聽聞過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不論透過電影作品,還是文學小說等,都稍微了解一點關於它的特質性,但往往並沒有徹底去探究和分析。相反,他們對歹徒表露出同情和憐憫,認為歹徒沒有對他們造成嚴重的身體傷害,甚至一度想保護、維護歹徒不被警方抓獲!對警方感到抗拒和仇視!這明顯是一種不符合社會正確價值的觀念和行為。當時,這種特殊社會現象立刻引起各大媒體的爭相報導。經過深入的了解和訪談,得知受害人在那段時間裡,歹徒儘管有時候會表示出威脅他們的性命安全,但是有時也展示出體貼、理解、慈祥、溫柔等態度。
  • 番劇中,愉悅犯和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有什麼關係?看熾天使就明白了
    在知乎上看到有網友問這麼個問題,「愉悅犯和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總是一起出現的嗎?「,作為一個二次元宅謎,我當時就想到了番劇中的一些例子,最經典的莫過於《終結的熾天使》中吸血鬼與普通人類之間的奇妙關係。本期內容我們就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聊一聊兩者之間的關係。
  • 《大贏家》:巧用斯德哥爾摩情節豐富故事的獨特「警匪片」
    這部電影中巧妙的運用了斯德哥爾摩情節構造了一個具有商業特性的快節奏故事,與之類似的是經典電影《完美世界》和《這個殺手不太冷》。觀影結束後,我在網上看到很多人都在質疑《大贏家》的結局:「《大贏家》最後開車走的人是死人和人質,綁匪沒走,這合理嗎?」「《大贏家》中劫匪不在車上,人質為什麼會走?」「《大贏家》中人質怎麼可能幫劫匪呢?」還別說,這樣的結局雖然荒誕,令人費解,但還真的有現實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