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1日是西方傳統的節日—萬聖節,人們為了慶祝萬聖節的到來,小孩子會戴上鬼怪的面具,穿上鬼怪的衣服挨家挨戶的敲門,向人們祈求好吃的零食,一旦被人拒絕,這群熊孩子就開啟搗蛋模式,現在的萬聖節已經成為親子互動和狂歡的節日。
國際空間站是什麼?20年前正值西方人狂歡的節日,在哈薩克斯坦一艘太空梭由俄羅斯聯盟號火箭發射升空,歷經兩天的時間,這艘載有1名美國太空人和2名俄羅斯太空人的太空梭抵達國際空間站(ISS),從此開始了人們在國際空間站的生活,從那時開始,太空人已經在那裡生活和工作了20年,目前已經超過240名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工作過。
國際空間站全貌
1993年國際空間站由日本、俄羅斯等16個國家共同籌劃組建,耗資1500億美元,建成後面積有一個足球場大小,是人類歷史上耗資最大、耗時最長且涉及國家最多的國際空間合作項目。國際空間站的使命是開著大規模和多學科基礎和應用科學研究。1998年開始將國際空間站零件運送到太空,在2000年萬聖節第一探險隊開始正式入駐國際空間站。
其實國際空間站的建造和運營也不是一帆風順的,2007年國際空間站的其中一個太陽能電池組發生了斷裂,國際空間站立即對其進行了高風險的太空行走修復,維修人員通過繩索系在光伏板一端,進行艱難的修復。
在國際空間站生活是什麼感受?太空人在太空國際空間站生活是什麼感覺?退役的美國太空人勒羅伊·喬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說了自己的感受:
「我的內耳認為我在翻跟頭,因為身體平衡感知系統覺得我的身體顛倒了。但我的眼睛卻告訴我,我是直立著的。兩個系統向大腦同時發送互相矛盾的信號。這就是為什麼不少人在進入空間站初期會覺得噁心難受。」
雖然在國際空間站身體上受到了很大的痛苦,但是生活在國際空間站的人們還是嘗試通過其他方式改變生活,比如在國際空間站度過了499天的凱麗,她會時不時玩點樂器,陶冶下自己的情操;有的人會選擇在國際空間站進行適當的體育鍛鍊,增加抵抗力。
如果正常人進入國際空間站,最難受的除了失重以外,就是每天要看16次日出,這可以說是痛苦的煩惱,國際空間站圍繞地球運動,它的時速為2.8萬公裡/小時,也就是說每92分鐘國際空間站就可以圍繞地球轉一圈,這就是為什麼每天要看16次日出。甚至有人開玩笑的說,如果按照看到日出算一天時間的話,國際空間的太空人壽命是地面人類的16倍,這麼說來中國古代神話的「天上一天,地下一年」,還是有一定出處的,只不過沒有那麼誇張,改成「天上1天,地下16天」更為合適。
在國際空間站也有工作壓力?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和科學家不是看看日出和吹吹薩克斯那麼安逸,他是他們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那就是開展科學實驗。由於國際空間站獨特的微重力環境,已經開展了關於微重力的3000多項實驗,研究的內容非常廣泛,研究範圍從太空中的DNA測序到遙遠宇宙現象中的高能粒子。
國際空間站還有一幫更有意思的研究,那就是研究生活在空間站的人們,研究他們的身體特徵變化,測試他們身體的基因是否會發生突變,以便採取更加好的手段抑制這種變化。其實生活在國際空間的人還有一個擔心:經過太空飛行加速後,是否同時也加速了他們的衰老和疾病的產生,當然這也是這項研究的重要內容。
國際空間站的未來?在國際空間站建站的初期,確實空間站的環境非常不適合宜居,一方面設備的設計和使用缺乏生活使用場景,另一方面人們長期生活的地球是一個重力環境,而空間站是一個微重力環境,縱然在地球進行過多次模擬實驗,但是依然無法達到真實的宇宙環境情況,真實環境的一系列問題也隨之爆發。
然而經過了20多年設備和生活習慣的磨合,國際空間站也越來越宜居,國際空間站的規模也在不斷壯大,截至目前已經有19個國家的太空人去過空間站。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已經不滿足於在國際空間站開展實驗研究,他想把國際空間站做得更加商業化,讓來到國際空間站的人們不僅僅是科學家和太空人,比如可以讓有錢的商人、明星來此旅遊。對於喜歡冒險的有錢人來說,國際空間站絕對是一個地球上僅此一家的旅遊景區。
任何事物都是有壽命的,國際空間站也不例外,它採用的零部件都超過了地球上同等零件壽命的數倍,但是由於太空環境惡劣,溫度變化幅度大,經過20多年的折騰,不少零件已經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對於整個國際空間站專家給出的安全運行時間為2024年,如果更換部分即將壽命到期的零件,國際空間站的壽命有可能延長到2028年。
關於國際空間站的未來NASA也沒有給出明確的方向,各方向消息證明NASA試圖玩一個更大的國際空間實驗項目,那就是登上月球開展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