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
作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涉及範圍最廣、軍民傷亡數量最多的一次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殘酷可想而知,每當小麥閱讀關於二戰的資料時,都會不禁感嘆:能夠生活在當今這樣一個和平年代裡真的是我們的榮幸!
那麼提到以二戰為題材的影視作品時,我想大多數小夥伴第一時間想到的恐怕就是史蒂文·史匹柏執導的《拯救大兵瑞恩》了吧,沒錯,《拯救大兵瑞恩》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題材電影之一,但今天小麥要向大家推薦的這部二戰題材電影同樣被譽為經典,那就是史匹柏老師的另一部作品——《辛德勒的名單》。
作為好萊塢電影大師以及美國電影的標杆人物,史匹柏老師是一位人情味十足的導演,他總是對普羅大眾有一種關懷意識,所以他的作品裡也總能蘊含著對生活富有哲理的思索以及對人類生活狀態的反思和關懷。人類的內心世界、人性的善惡、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都在他的作品裡被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也是史匹柏之所以能夠榮獲第66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終身成就獎以及帝國電影獎終身成就獎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史匹柏老師最善於以個體來突顯整體,就像《拯救大兵瑞恩》中的「八個人救一個人」那樣,這部《辛德勒的名單》也沒有例外,以「一個人盡力解救一個種族」來突顯二戰的殘酷以及戰爭中人性光輝的一面。
有人說人類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一步步發展到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用了幾千年的時間,但如果想要再退回到石器時代卻只需要一部分狂熱分子在短短幾年裡的瘋狂行徑。這段話雖然有些誇張的成分,但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曾經血淋淋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類戰爭題材電影最偉大的地方莫過於不僅能讓我們看到戰爭的殘酷,還能讓我們感受到和平年代的美好以及在那樣戰火連天的情況下一部分人高尚的品格和人性的光輝,就像這部《辛德勒的名單》當中的主人公辛德勒,他從一個納粹中堅分子、攫取最大利益的投機商人到解救猶太人的「救世主」,這其中的轉變無疑是作為人來說的良知被一點點喚醒的過程。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猶太民族的聰明勤奮以及在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世界矚目,猶太人人口雖然僅有1600萬,佔比全球人口不到0.25%,但是卻獲得了全球22%的諾貝爾獎,遠高於其他各個民族,概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8倍,像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愛因斯坦、弗洛伊德以及馬克思等閃耀歷史的天才人物都是出自這個人數不多的民族。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孕育了無數偉人的民族,卻始終經受著磨難,尤其是二戰期間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政權將這個充滿智慧的民族列為劣等民族,對他們進行了慘無人道、令人髮指的瘋狂大屠殺。一個個納粹集中營林立,槍聲接連不斷,每一聲槍響都代表著一個猶太人失去了生命,其中有身強體壯的男人,有眉清目秀的女人,也有不諳世事的孩童。
在這場大屠殺中,數百萬無辜的猶太人失去了生命,與這個驚人的數字相比,也許電影當中辛德勒拯救的1100多名猶太人確實顯得有些渺小,但卻是他竭盡所能的結果。影片最後當德國納粹宣布投降,辛德勒向工人們告別,獲救的1100多名猶太人為他送行的時候,他們送給辛德勒一枚金戒子,上面刻著一句話:救人一命就等於救全世界。
看到這句話的辛德勒淚流滿面,並不是因為感動,而是為自己沒能救助更多猶太人而感到痛苦,但為此他已經幾乎用盡了全部財產,不僅僅是為了救贖自己,也是在為納粹不可饒恕的罪行贖罪。
影片反戰、倡導和平的理念也是顯而易見的,每一場戰爭都代表著無數無辜的人付出生命的代價,作為個人來講,辛德勒解救1100多名猶太人免受屠殺不失為壯舉,但與二戰中無辜死去的總人數相比只是九牛一毛罷了。
如何能夠更好地生活下去?如何能夠讓歷史不再重演?唯一的辦法就是堅持倡導和平的理念,史匹柏老師想表達的固然是辛德勒人性的光輝,但最重要的還是對於戰爭的厭惡,與其像辛德勒一樣想著如何能夠解救更多人,不如堅持和平,讓戰爭的悲劇從此不再發生。
除此之外,鮮有人知的是這部電影的內容並不是完全杜撰的,而是根據真實事件所改編的,為了報答辛德勒的救命之恩,在二戰中死裡逃生的波德克·菲佛伯格決定傾盡一生去講述關於辛德勒拯救猶太人的故事,幾番波折之後,澳大利亞小說家託馬斯·肯尼利與波德克合作出版了同名小說,而史匹柏老師則將這個故事搬上了大熒幕。
而且在這部電影裡,史匹柏老師並沒有像在《拯救大兵瑞恩》裡那樣用視覺效果來表現戰爭的殘酷與可怕,而是用了很隱喻的手法,比如說全程黑白色調當中那個身穿紅衣的小女孩,她與整體畫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觀眾產生了極具衝擊力的視覺效果,然而當她再次出現之時,已經是運屍車上的一具屍體了。但就是那一抹紅色,讓我們印象深刻,並且久久不能釋懷。
總而言之,這就是戰爭題材電影的魅力,這就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美好,這就是《辛德勒的名單》,這就是史蒂文·史匹柏。
(本文由小麥撩電影原創,如需借鑑,請務必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