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人大戰背後 什麼阻礙了人口流動?

2021-01-17 新浪財經

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搶人大戰背後,什麼阻礙了人口流動?

近期,《海南省新一輪戶籍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試行)》明確海南基本取消本省(除三沙外)落戶限制,省外居民可在滿足一定條件下落戶。

此舉首先引發房地產市場熱切關注,許多人猜測,這是房地產「限購」政策要「變天」的先兆。不過,其實無論是基於何種原因和目的,引進人才恐怕都是各省市當前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流動人口變遷史與經濟發展史一脈相承

中國的流動人口變遷,與經濟發展歷史一脈相承。

改革開放四十年,人口遷移流動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

由於戶籍制度的限制,改革開放前人口流動極小。上世紀80年代初,《關於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發布,國家放寬了對農村人口進入中小城鎮就業生活的限制,公民身份管理和糧食供給體制的改革也方便了人口流動。儘管放鬆程度十分有限、地方政府對人口流動的支持意願也不高,但我國流動人口規模從1982年的657萬人增加至1990年的2135萬人,年均增長約7%。

上世紀90年代開始,流動人口規模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從1990年的2135萬人增至2010年的22143萬人,年均增長約12%。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入城市,促進了個人、家庭及社會、國家財富的積累。公平對待流動人口的理念也隨之提出。2006年,國務院出臺第一個關於農民工問題的系統性文件《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提出「公平對待、一視同仁」的基本原則。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人口流動與產業結構變化和優化息息相關。1978年第一、二、三產業人均創造產值比例為1:7:5,而從業人員的比例為5:1:1。2016年,第一、二、三產業人均創造產值比例約為1:5:4,從業人員的比例為1:1:1.6。從產業配置的角度來看,產業結構升級、人口紅利釋放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提升齊頭並進,帶來了中國連續幾十年的高速增長「奇蹟」。

但是,從2015年開始,流動人口規模發展出現新的變化,從此前的持續上升轉為緩慢下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流動人口總量為2.47億人,比2014年下降約600萬人;2016年同比減少171萬人,2017年繼續減少82萬人。

而且,老年流動人口數量持續增長,兒童流動人口規模近年來有所下降,勞動力尤其是農民工有從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回流的現象。

這大抵是「搶人」大戰爆發的背景。2017年以來,「宣誓」搶人的省份有海南、四川、江西、山東、吉林、雲南等,而一些大城市如武漢、西安、長沙、成都、鄭州、濟南等也在火熱地摩拳擦掌。

「人」願意在哪兒住?

想要「搶人」,是不是得了解一下「人」是怎麼想的?

儘管對所謂「一線城市」「二線城市」的分類方法並未有完全統一的標準,但根據一般共識,認為「北京、上海、廣東、深圳」屬於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主要是指經濟發展較好的省會城市、直轄市等。

中國醫學科學院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利用國家衛生健康委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結果顯示,等級越高的城市,流動人口長期居留意願的比例越高。總體而言,60.7%的調查對象打算在流入地長期居住。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流動人口有居留意願的比例分別為66.6%和63.0%,高於均值。

這和現實狀況基本一致。

中國城市人口集聚正在大幅分化。儘管近年來一些一線城市採取了不少「限制人流」措施,但其吸引力仍十分強勁,是人口流入的重要目的地。而部分新一線城市和其他城市則正好相反,面臨人口外流。

2001-2010年,一線、新一線、其他線城市全域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分別3.4%、1.9%、0.6%; 2011-2016年,增速分別1.5%、1.2%、0.4%。由於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5%,意味著一線、新一線以外的城市許多已經開始人口外流。

毋庸置疑,一線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工作崗位充裕度、生活多樣化選擇性、公共服務設施等,都使它們成為人口遷移的「首選」。但從其他城市的人口遷移情況看,即使同為新一線城市,分化也很明顯,一些新一線城市如東北的瀋陽、哈爾濱等,人口也開始淨遷出。直轄市中,天津2017年人口較2016年減少5萬;另一些如杭州、成都、重慶、長沙等城市人口淨流入強勁。2018年末,杭州全市常住人口為980.6萬人,比2017年末增加33.8萬人,人口增量排名全國第四,且其人口流入量連續多年保持著高增長態勢。

究竟是什麼決定著人口遷移意願?

 什麼決定著人口遷移意願?——身份認同

首先可能是「身份認同」。而在中國語境下,「戶口」是不可繞過的話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在2011年的一篇研究報告中指出,擁有戶口的外來人口認同本地身份的發生比是沒有本地戶口的外來人口的7倍。這說明,戶籍制度對外來人口的本地身份認同有著顯著作用,是外來人口實現心理認同的重要障礙之一。

2019年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報告也顯示了相似的結果,認為戶口性質對流動人口的居留意願有較大影響。其發現,一線城市中農業戶口的流動人口佔比為70.6%,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和三線城市中農業戶口流動人口佔比均為85%左右。但作為流動人員主要成分的他們,基本上為農村戶口,其居留意願更弱。

而許多學者在「外來人口」和城市融入概念上的研究更有啟發意義。也就是說,同是「外來人口」,有獲得戶籍和沒有戶籍的區分,而在其城市融入的過程中,就會造成相當大差別。當流動人口在城市融入上沒有融入感和歸屬感,自然也就缺乏居留意願。

這種機制性安排首先包含了一些實際性、物質上的隔閡,如一些城市在招工、住房、社保等等方面都對外來人員予以排斥。當然,政府也在不斷推進相關改革。2014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隨後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破除阻礙人口流動的壁壘,促進市民化的發展,特別要求「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但是,這種長期的二元化機制已經成為一種潛移默化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心理。尤其是近年來,也有一些地方因城鎮化速度過快、自身治理能力提升不夠等原因,較為簡單粗暴地採取了清理人口、遏制需求的政策,以削足適履,進一步鞏固了社會主導群體對社會資源的排他性佔有,加劇了對外來人口的制度化排斥與心理性排斥。

 什麼決定著人口遷移意願?——經濟能力

願不願意留下來,也要看看自己融入能力如何。其中,經濟能力是重要考量。

多項研究都發現,收入越高,居留意願就越強。

但值得注意的是,從收入的絕對值來看,流動距離對就業收入具有「乘數效應」,即流動範圍越廣,就業收入越高。只是,跨區域流動人口的高就業收入並沒有相應轉化為高城市融入能力。這是因為,跨區域流動人口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收入與當地經濟發展程度相適應而「較高」,與當地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大,尤其是農業戶籍流動人口。因此,我們常常看到流動人口低消費、高積累及回遷意願強烈的特徵。

多項研究都表明,住房性質對流動人口居留意願有較強影響。相較於有住房的流動人口,有單位安排低租金或免費住房的流動人口居留意願更低,而市場價格自租房的流動人口居留意願往往還要低。

福建師範大學的研究發現,73.38%的流動人口選擇租住房,22.06%的流動人口居住在單位提供的宿舍或就業場所裡,擁有自己住房或租住公租房的比例只有4.55%。從居住區位看,城鄉結合部和遠郊農村各佔46.05% 和26.57%,中心城區為27.38%,居住邊緣化特徵突出。說明在城市高企的房價面前,流動人口的經濟能力和購房能力仍弱。而擁有自有房的流動人口,城市居留意願強度遠高於其他產權類型的流動人口,居住在中心城區者的城市居留意願稍高於居住在城鄉結合部。

當然,經濟地位可能並不完全是指客觀經濟地位,而在於外來人口與本地居民的經濟收入差異。這決定了外來人口對其本地身份的認同感。社科院研究表明,客觀經濟地位差異這一變量並不具備統計上的顯著性,受訪者的主觀社會地位評價這一變量卻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當外來人口的社會地位主觀評估每下降一個檔次,其認同本地身份的可能性也就越低。因此,心理上的「相對剝奪感」才是外來人口身份認同的重要形成機制之一。這種心態不僅僅是由於客觀經濟條件差異造成的,更是因為制度性社會資源分配不平等所帶來的。

 什麼決定著人口遷移意願?——穩定性

願不願意留下了,還要看能不能獲得穩定性。這種「穩定性」通常包括三個方面,即工作的穩定性、家庭的穩定性和社會保障的穩定性。

從工作情況看,流動人員的職業類別對其居留意願有較強影響。專業技術人員及辦事人員居留意願最強烈,商業服務業人員、農業及產業工人和無固定職業及其他類型的流動人員居留意願依次遞減;相比於僱員及其他身份流動人口,僱主和自營勞動者擁有更高的居留意願;受教育程度對居留意願的影響較為相似,即隨著受教育程度越高,流動人口選擇長期居住的可能性越大;而40-49歲流動人口具有最強的居留意願,特別年長和年輕的居留意願都相對弱。這些幾乎都顯示,不僅僅是因為收入高低問題,相對穩定的工作可能帶來更強的居留意願。

從家庭情況看,與家人一起居住的流動人口居留意願高於單獨居住者。婚姻狀態對流動人口居留意願均有較強影響,在婚流動人口擁有更強的居留意願;此外,相比於父母無流動經歷的流動人口,父母有流動經歷的流動人口更趨向於在流入地長期居留;而在流入地的家庭規模越大,流動人口的居留意願也越強;近些年,隨著「留守兒童」問題被社會廣泛關注,兒童教育問題也成為流動人口是否有居留意願的影響因素。

從社會保障情況看,居民健康檔案的建立與否和健康教育的種類均對流動人口居留意願有較大影響,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的流動者居留意願,明顯高於未建立居民健康檔案者和不清楚是否建立居民健康檔案者,同時隨著接受健康教育種類的增多,流動人口居留意願也略微提升;醫療保險對各類城市流動人口的居留意願也有顯著影響。相比於無醫療保險的流動人口,參與合作醫療保險的流動人口居留意願略有提升,而意願最強的為擁有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含公費醫療)的流動人口;兒童教育保障需求也非常急迫,人口大量流入的一二線城市,小學生增長速度往往遠快過常住人口的增長。西安、長沙、武漢的小學生增長率,都突破了8%,而其常住人口增長率分別只有4%、3%和1.7%。

「搶」人就是搶未來

如果縱觀人口流動歷史,我們必須說,從限制人口流動,被動接受人口流動,地方政府、尤其是省會城市等對流動人口排斥、拒絕、不感興趣,到今天「蜂擁而上」「趨之若鶩」想要吸引流動人口,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思維發展的必然結果,這是一種進步。

在一番「搶人大戰」後,應該說,不少城市都「喜提活人」,2018年,常住人口增量超過10萬的城市,共有16個,其中深圳、廣州、西安和杭州都超過了30萬,西安更是成為西北首座、北方第九座人口破千萬的城市。

無論是基於何種原因和目的,引進人才恐怕都是各省市當前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一方面,經濟發展、技術創新需要大量建設人才;另一方面,老齡化、少子化已經成為大趨勢。因此,「搶」人才就是搶未來,並非虛言。

過去有一些城市也提出過「人才引進」策略。其思路偏向於,我們要的是人才,不是隨便什麼人。誠然,人才是難得的,人人都想要的,人人則是平凡的,隨處可見的。但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不是短期能夠培養,也不能天然就專指性培養,而需在大眾中培育、積累、脫穎而出。沒有廣泛的大眾基礎,也沒有普遍的「尊重人」機制,即使使用了一些方法,在短期內吸引、匯聚些人才,也必然難以持續。

因此我們看到,城市們掏出了「戶籍」政策的靈活性,當作吸引人的一項「法寶」。這是市場的力量,是良性發展的必然趨勢。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對於人口流動的政策和措施,還存在很多人為的藩籬和界限。這些藩籬和界限,此時已經不但是對那些被限制流動人群的其實和傷害,或也已經在傷害地方經濟和發展。

當然,還必須看到,二元化的戶籍制度之所以產生,和其時的治理能力較弱、資源較為缺乏有關。時至今日,物質已極大豐富,但治理能力是否與之完全匹配?在面對流動人口問題時,我們睜大雙眼,我們拭目以待。

 後記

城鄉二元化體制下流動人口問題,始終是我們所有人喉間骨鯁。當一向被稱作「人口大國」的我們,也開始擔心人「不夠」了,當一向高高在上的省會城市「戶口」,也開始向大眾「俯身招手」了,其間經歷過多少悲歡離合。

但這只是個開始。

當人們不會再用「即使不喜歡你,也要和你一起建設城市」的心態生活,轉變才剛剛開始。吸引人的背後,是如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新需求,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新問題,這才是地方政府往後要啃的硬骨頭。

從根本上說,城市的開放心態和制度的包容性,才是吸引人才的「法寶」。城市的現代化治理能力,才是未來的關鍵競爭力。

(作者萬喆為經濟學家,澎湃新聞特約評論員)

相關焦點

  • 城市「搶人大戰」再掀高潮
    來源:中金在線網時至歲末,城市「搶人大戰」又掀高潮。十天內,就有蘇州、無錫、福州、廣州、青島等放寬或放開落戶政策。自2017年以來,加入「搶人大戰」的城市越來越多,背後的原因是許多城市及區域舊的經濟增長方式日漸乏力,而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尚在成長之中。如何捱過這個艱難的過渡時期,新增外來人口帶來的消費就成為關鍵。畢竟,人口流動的背後是資本的流動,隨人而來的是源源不斷的創新力、消費力和生命力,所以人口不僅自身帶來資本,同時也在吸引資本的流動,是城市長遠發展之道。
  • 上海放下身段參加搶人大戰
    有時候,你會覺得各大城市之間上演的「搶人大戰」像場兒戲。 最近參加個小聚。其中一個90後女生,乃某省省會郊縣的土著。該省會一向熱衷於參加搶人大戰,但該省會規定,郊縣大學畢業生不能落戶到主城區。
  •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搶人大戰 南昌應著重吸引省內人才
    隨著復工復產的穩步推進,各城市間的搶人大戰有愈演愈烈之勢。  今年2月,在疫情防控尚未解禁時,杭州率先推出「戰『疫』引才、杭向未來」八大舉措,打響了2020年「搶人大戰」第一槍。數據顯示,今年已有近80個城市發布人才政策。僅4月就有近30個城市跟進。  4月,南昌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放開南昌市城鎮落戶限制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實現零門檻落戶。
  • 2020年「搶人大戰」,戰果如何?
    「搶人大戰」從2017年被武漢點燃導火索,2018年開始興起,2019年不斷升級,今年已經進入「白熱化」爭奪階段。 在今年這個比較特殊的年份,全國各地人才政策空前井噴。如今,2020年年末將至,你們覺得今年這場「搶人大戰」戰果如何?
  • 劉易斯拐點下,中國城市之間上演搶人大戰 | 這意味著什麼?
    城市間的搶人大戰,看似與我們大多數人沒有什麼關係,其實——  它將徹底改變我們投資的方向和選擇,尤其是在樓市  01  劉易斯拐點  任何一個後進國家,要想經濟崛起,大多都要經歷一個工業化的過程。  明面上看,很多人未必看得出這中間的關係。  可是,事實上,這兩個問題背後,其實都是中國人口現象導致的。  我們此前的產業牛逼,就是靠著低人權對外傾銷模式建立起來的。  不獨我們是這樣,日韓也都是這個模式發展起來的。
  • 國產片中的人口流動和流動人口:個人、家庭、時代和國家
    流動,對於現代中國人來說,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在某種程度上,中國現代化的歷史就是人口流動的歷史。革命、戰爭、饑荒和瘟疫,都曾讓幾代中國人遠離故土,成為不同意義的「異鄉人」。那時候的流離失所,多少帶著一些悲壯和無奈。中國急速的改革,更是加速了流動進程。
  • 《流動兒童藍皮書》:回流不返鄉,是什麼讓他們流動又留守
    在這些兒童回流之前,大部分人在城市的學習狀況,包括公辦學校的就讀情況、師生關係和學業成績都較好,但近80%的兒童回流後即留守,與父母見面頻次低,且與非回流兒童相比,被欺凌的比例更高,使其學校適應狀況不良。與非回流兒童的學業情況相比,回流兒童的學業成績更差,留級的比例也更高,達到了22%。
  • 經濟學家:中國人口大遷移!東北97.7%區域人口外流
    2011-2015年重點城市常住人口增長大多放緩,但戶籍人口增長加快。受勞動力回流影響,東部地區重點城市常住人口增長普遍低於中西部地區,但人口本地化明顯,小學生數增速較高。2016年起部分重點城市因「搶人」大戰常住人口增長加速,小學生增速顯著躍升。哪些地區人口在流入,哪些在流出?1)中國人口流動已從四六分化走到三七分化,表明人口流動越來越集聚化。
  • 10天5大城市搶人!蘇州租房落戶 什麼信號
    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農村人口會繼續向城市流動,不同城市內部的人口流動也會加快,中心城市、主要城市群將會集聚更多人口。戶口的吸引力有多大?事實上,上周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列為明年的七大重點任務之一。其中有一句表述是——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
  • 10天5大城市搶人,蘇州租房落戶,什麼信號?
    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農村人口會繼續向城市流動,不同城市內部的人口流動也會加快,中心城市、主要城市群將會集聚更多人口。戶口的吸引力有多大?事實上,上周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列為明年的七大重點任務之一。
  • 上海放下身段參加搶人大戰,勝算幾何?尊重人比尊重人才更重要
    冰川思想庫研究員 | 任大剛有時候,你會覺得各大城市之間上演的「搶人大戰」像場兒戲。最近參加個小聚。其中一個90後女生,乃某省省會郊縣的土著。該省會一向熱衷於參加搶人大戰,但該省會規定,郊縣大學畢業生不能落戶到主城區。
  • 蘇州搶人瘋了,但跟深圳有什麼關係?
    這說明,搶人大戰,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今年,全國各地都在瘋狂搶人。2月25日,杭州推出八項人才舉措,對本科及以上應屆大學生,在發放最低1萬元的生活補助基礎上,再給予每年1萬元租房補貼,最多可享受6年。現在新增人口增速下降,少子化和老齡化嚴重,誰能搶到更多的人,意味著誰才有更好的未來。其實啊,大家現在搶的,已經不僅僅是人,而是人民幣和生產力。前段時間,南北經濟差距,引起大家的討論。
  • 中國「最有錢」城市開始「搶人」,未來三四線城市危險了
    來源:華夏時報21世紀什麼最貴?人最貴!這在最近各個城市的「搶人大戰」中展現的淋漓盡致。最有錢的城市開始「搶人」最近,新一輪「搶人大戰」開始了。一線城市的落戶限制都放這麼寬了,二線城市要想搶人,限制條件只能更低,所以很多二線城市直接是「零門檻落戶」。比如,近日福州出臺的《關於進一步降低落戶條件壯大人口規模的若干措施》就表示,從2021年1月1日起,將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實現落戶「零門檻」。
  • 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是什麼阻礙了女性生育意願?
    民政部部長李紀恆近日撰文指出:「目前,受多方影響,我國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是什麼阻礙了女性的生育意願?生育成本居高不下、生育年齡延遲、受教育程度提高、生育喪失機會成本、自我意識甦醒等都是原因。
  • 10天內5城加入「搶人大戰」 「最強地級市」蘇州租房即可落戶
    來源:貝果財經原標題:10天內5城加入「搶人大戰」 「最強地級市」蘇州租房即可落戶本報記者 郭陽琛 石英婧上海報導日前,蘇州市政府印發《市政府辦公室關於進一步推動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落戶條件被進一步放寬。
  • 平海邊防派出所開展流動人口專項清查活動
    本網訊(陳劍凡)為切實加強流動人口管理,確保轄區的安定穩定。連日來,平海邊防派出所利用人口普查為契機,聯合網格員、村幹部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流動人口專項清查活動。活動中,民警深入轄區逐人逐戶走訪,對於漏登的流動人口及時進行補登,對於已登記的流動人口認真校對,確保信息無誤。
  • 10天內5城加入「搶人大戰」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蘇州發布戶籍新政的背後,是其大量外來人口流入的背景下,對於常住人口的渴求。最新資料顯示,蘇州市人口普查摸底工作已於10月30日全面完成,共登記上報677萬戶,登記1438萬人,戶籍人口745萬人。也就是說,蘇州的非戶籍人口達693萬人,佔比近五成。
  • 用腳投票,過去3年這10座城市年均常住人口增量超20萬
    除此之外,近年來隨著地方人口落戶政策的放寬,杭州、西安、寧波等城市也享受到了這一批人口流動的紅利。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將統計過去三年來全國主要城市常住人口流動情況,看看哪些城市在常住人口爭奪中表現優異成功勝出。
  • 中國人口大遷移:3000個縣全景呈現
    2011-2015年重點城市常住人口增長大多放緩,但戶籍人口增長加快。受勞動力回流影響,東部地區重點城市常住人口增長普遍低於中西部地區,但人口本地化明顯,小學生數增速較高。2016年起部分重點城市因「搶人」大戰常住人口增長加速,小學生增速顯著躍升。哪些地區人口在流入,哪些在流出?
  • 任澤平:中國人口大遷移 3000個縣全景呈現
    受勞動力回流影響,東部地區重點城市常住人口增長普遍低於中西部地區,但人口本地化明顯,小學生數增速較高。2016年起部分重點城市因「搶人」大戰常住人口增長加速,小學生增速顯著躍升。哪些地區人口在流入,哪些在流出?1)中國人口流動已從四六分化走到三七分化,表明人口流動越來越集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