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海灘上有人捕殺海豹,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會感到痛心,但也僅僅停留在痛心和惋惜的層面上。而導演湯姆·摩爾看到海豹被捕殺,他明顯感覺到人們已經失去了對大自然的尊重,他想改變這個狀況。於是,他將愛爾蘭的一個關於塞爾奇小精靈的民間傳說改編成電影,《海洋之歌》就此誕生。
《海洋之歌》是由湯姆·摩爾在2014年執導的動畫電影,因其美輪美奐的手繪影像,純淨舒心的配樂,層次豐富的色彩構造,上映後一舉奪得三大獎項。分別是,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動畫片獎、第28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動畫片獎、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獎提名。導演湯姆·摩爾憑藉該片獲得第42屆安妮獎最佳導演獎提名。
影片是根據愛爾蘭的一個關於塞爾奇小精靈的民間傳說改編而成,主要講述了小男孩小本從一開始討厭妹妹,到最後為了救回妹妹,膽小的他變得勇敢堅強,肩負起哥哥的責任,和妹妹經歷種種冒險後,最終回家的故事。
影片中的故事不算特別出彩,但勝在它獨特的風格。影片中的每一幀手繪影像無不讓人心動,帶有濃鬱的愛爾蘭風味的配樂也毫不遜色,令聽者有一種淨化心靈的舒心之感,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享受是這部影片深受喜愛的重要因素。
一、精緻的視聽呈現
看過導演湯姆·摩爾的《凱爾經的秘密》和《養家之人》作品的人就知道,他的作品首先在視覺上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和衝擊,其次在人物塑造和色彩運用上則會重點突出愛爾蘭民族文化特色,從而形成了他獨特的民族審美風格。
①美輪美奐的手繪影像,帶給人視覺上的享受和衝擊
《海洋之歌》在我看來是一部受眾廣泛的影片,若有人將它歸類到兒童動畫的類型中,那我為你感到遺憾。該片上映後包攬三大獎項,在豆瓣的評分高達8.8,廣受歡迎的《海洋之歌》可謂是實至名歸。
在觀看此片時,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被美輪美奐的手繪影像所吸引,對於美好我向來是沒有抵抗力。影片中的每一幀都是一幅精美的手繪藝術,以至於我的眼睛從頭到尾都被它牢牢吸引。
影片的片名是《海洋之歌》,以海上的小島為背景,燈塔、大海、海豹、海螺、石頭、海鷗、船隻、吹起的海風等等,這些完全符合小島的場景,具有真實感。
影片開頭媽媽的歌聲將觀眾代入進去,接著以媽媽和小本作的畫為後續故事做了鋪墊,唱歌的海豹精靈可以引導所有的精靈回歸大海,從一身白衣的女孩到海中的小海豹,暗示媽媽肚中的小孩以後就是海豹精靈。
影片根據愛爾蘭的民間傳說改編而成,海豹女、海豹精靈、貓頭鷹女巫、偉大的記錄者、偉大的巨人等等,這些人物塑造又非常符合神話傳說。
影片將故事的真實與神話的傳說完美糅合,在觀感體驗上,使觀眾在神話與現實故事中來回穿梭與切換,帶給觀眾美好與奇妙的雙重享受。
結尾是整部影片的高潮部分,小本找回了雪兒的外衣,穿上外衣的雪兒唱起了歌。隨著雪兒的歌聲,金色的光束使化作石頭的精靈恢復了原來的靈動模樣,偉大的巨人也甦醒了,就連消失許久的媽媽海豹女也得以現身。夢幻的畫面帶給觀眾震撼的同時,也有一份感動在心裡流淌開。
②帶有濃鬱的愛爾蘭風味的配樂,既推動劇情發展,又淨化心靈
影片以《海洋之歌》為片名,除了海洋,音樂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影片開頭,以母親的詩句和歌聲展開,人聲與歌聲的巧妙鋪排。
「走吧,人間的孩子! 與一精靈手拉著手, 走向荒野和河流, 這個世界哭聲太多了,你不懂。 」這是葉芝《失竊的孩子》中的詩句,這樣的開頭有一種詩意的美和夢幻般的傷感,這也註定了後續母親與孩子和丈夫的分離。
每次雪兒出現,海豹都會露出水面,還有精靈光點,仔細聽的朋友還會發現伴有風鈴和水滴的音效。精靈光點引領雪兒找到了外衣,走到水裡,化身成小海豹和海豹們在海裡快樂遊動。
海豹的叫聲,海水中泡泡的聲音,遊動時的水流聲都成為音樂的一部分,與畫面完美融合,使觀影者的身心處在一种放松的狀態,在影片中迎來了一場音樂的心靈洗禮。
音樂也暗示了人物性格,奶奶帶著小本和雪兒進家後,留聲機傳中出了音樂,奶奶高興地說道:「多好聽,我好喜歡這首歌。」此時,小本也戴上耳機,打開了奶奶的收音機,裡面動感的音樂節奏再次說明奶奶是個喜歡聽音樂的人。
影片最後,雪兒披上外衣唱起歌時,金色的光束匯成了樂譜,石頭裡的精靈有的唱起了笛子、有的拉起了小提琴,雪兒的歌聲和精靈們的樂器聲相互交融,給人耳目一新的美好體驗。
影片帶有濃鬱的愛爾蘭風味的配樂,既推動了故事的劇情發展,又淨化了人們的心靈,難得的一次視聽盛宴。
二、色彩美學,冷暖色彩交替,貼合影片主題
維託裡奧斯託拉羅說過:「色彩是電影語言的一部分,使用色彩表達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運用光與影象徵生與死的衝突一樣。」
導演湯姆·摩爾擅長用唯美的畫面和層次分明的色彩吸引觀眾的眼球,冷暖色彩交替,既推動了劇情,又貼合影片主題的表達。
影片中以大海和天空作為非常重要的兩個元素,在色彩表達上根據場景的變換使用冷暖色調交替。影片開始之初,小本坐在石頭上畫畫,狗狗咕嚕陪在身邊,雪兒朝著海水走去,此時,湛藍的天空,墨藍色的海水,黑色的石頭,淺黃色的沙灘,通向燈塔的蜿蜒小路等,這種冷色調的處理營造出一種與世隔絕,充滿神秘的氛圍,符合古老神話的設定。
到了雪兒6歲生日這天,整個色調又以暖色調為主,桃紅色的裙子和蝴蝶結,紅色和粉色的禮物盒,黃色的氣球,淺綠色的蠟燭,營造出過生日的歡快氛圍。
精靈光點引導雪兒找到外衣時,主要以藍色和紫色為主,加上流動的白色光點,冷色調的處理恰好營造出一種夢幻的神秘氣氛。
通過冷暖色調與場景的緊張輕鬆,觀眾的心情也此起彼伏,這樣的例子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結尾處,金色、紅色和黃色居多,雪兒選擇留下來陪伴爸爸和哥哥,爸爸也從悲痛中走了出來,暖色調也象徵人物的命運走向。
冷暖色調的交替運用,首先是帶給觀眾最直觀的視覺衝擊,牢牢抓住觀眾的眼球。其次是和人物的情感產生關聯,當人物悲痛的時候,採用冷色調更好的詮釋人物的悲傷,當人物喜悅時,採用暖色調抒發人物歡快的心情。
三、主題表達:呼籲人與自然共生
早在第一部《凱爾經的秘密》開始製作前,導演湯姆·摩爾看到海灘上有人捕殺海豹而感到痛心,他便有了想法。那時恰好正在讀《海中人:尋找海豹神奇之旅》,這讓他想起海豹是迷失在大海中的靈魂。他感慨,人們不僅失去了古老的故事,更失去了對大自然的尊重,為了改變這個狀況,根據古老的傳說他由此構思了《海洋之歌》的整個故事。
《海洋之歌》巧妙的地方在於,將傳說的虛幻與現實背景下的真實人性結合起來,既有對古老傳說的致敬,又有對現代人的呼籲,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從而引出人與自然共生。
①兒童視角下的成長,是從幼稚走向成熟
《海洋之歌》雖取材自古老傳說,但仍是一部探討親情和成長的電影。
影片之初,小本對媽媽肚子裡的寶寶充滿期待。妹妹雪兒出生後,媽媽卻撒手人寰,小本對這個還不會說話的妹妹有些討厭。討厭她總是跟著自己,討厭她處處需要自己去照顧,討厭她得到爸爸的關愛。
在我們看來,小本的行為頗為幼稚,但孩子的成長不就是從幼稚開始的嘛。
小本和妹妹被奶奶帶到城市生活,由於不適應,兄妹兩人決定回到小島上。一路上他們不僅遇到了各種精靈,還要躲避追捕他們的貓頭鷹女巫。在得知妹妹是海豹精靈後,小本肩負起哥哥的責任,經歷了各種冒險,救回了妹妹。
影片中兒童視角下的成長,是從幼稚走向成熟,反觀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人的成長總是在經歷一些挫折以後猛然間長大。
②成人視角下的成長,是從迷失走向回歸
影片中對成人視角下的成長有兩條線,一條線是在神話故事中,偉大的巨人因為經歷了一次巨大的傷痛,心被傷成了碎片,他流的眼淚匯成了汪洋大海,海面越升越高,給人們帶來了災難。
巨人的母親不忍心兒子悲痛,便讓貓頭鷹帶走了巨人的痛苦,巨人就此變成了石頭。失去兒子的母親也將自己的所有情感封存在罐子中,逐漸迷失了真正的自己。
另一條線是在現實故事中,自從妻子去世後,小本的爸爸沉浸在悲痛中無法走出,每逢妻子祭日這天他總是用酒來麻痺自己,對孩子們漠不關心,他早已迷失了自我。
影片中貓頭鷹女巫和小本的爸爸代表成年人的視角,從迷失走向回歸,放下過去,才能擁抱新生活。回到現實生活中又有著驚人的相似,成年人的成長總要經歷一段迷失,再次回歸便是重生。
③影片也在呼籲人們尊重自然,引出人與自然共生
《海洋之歌》引出人與自然共生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它的價值意義和張力已經得到升華。
影片中以大海象徵自然,人與自然的關係應該和諧共生。當人類肆無忌憚去挑戰自然的底線,亂丟垃圾,汙染環境,破壞生態環境,傷害動物時,大海也會給以反擊,比如:海嘯,颱風,地震等等。
大海是包容的,就像大自然對人類的包容,但包容不代表人類可以毫無底線。一旦觸碰了底線,人類便會自食苦果。
在生活中,我們不僅要學會與人友好相處,還要學會尊重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這也是每個人的責任。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彼此才能相安無事。
總結:
不論從畫面還是配樂,或是色彩,亦或是主題表達上,《海洋之歌》都不失為一部優秀的佳作,且適合大人小孩一同觀看,既賞心悅目,又充滿哲理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