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研究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

2020-12-28 新華社

新華社合肥12月27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彭承志、張強等人與清華大學王向斌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尤立星研究員等人合作,近日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開啟了在自由空間實現遠距離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

近年來,量子通信技術快速發展,但由於光纖存在固有損耗,量子信號又不能像經典通信信號那樣被放大,制約著遠程量子通信的實現。在外太空的自由空間信道,光信號損耗非常小,通過衛星的輔助可以大大擴展量子通信距離。隨著我國「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射,衛星平臺和地面光纖網相結合的量子通信技術方案已見雛形,但還存在大氣湍流中如何實現量子幹涉等重大技術挑戰。

近期,潘建偉等人組成的科研團隊開發出一種能抵抗強湍流能力的自適應光學系統,使雙鏈路總信道效率提升了約4倍到10倍。並通過測量脈衝到達時間實時反饋,得到32皮秒的獨立時鐘同步精度;用新技術方案使幹涉光的頻率差小於10兆赫,從而實現遠距離獨立雷射器之間的鎖頻。

得益於這些技術突破,潘建偉科研團隊利用王向斌教授的四強度優化協議,最終在城市大氣信道中實現了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通信雙方的距離達到19.2公裡,意味著向實現基於衛星的遠程量子通信邁出堅實一步。也為在自由空間進行量子幹涉的相關實驗開闢了道路,比如研究量子中繼器、量子網絡,以及在大空間尺度中探索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融合等科學問題。

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日前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完)

相關焦點

  • 【新華社】我國科學家研究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
    【新華社】我國科學家研究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 新華社合肥12月27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彭承志、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與南京郵電大學合作,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網絡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科研團隊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了11公裡的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了6000多倍。該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發表。
  • 我國科學家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
    本報合肥1月12日電 (記者徐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南京郵電大學盛宇波等人合作,利用高品質的超糾纏源,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高水平提升6000多倍。該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量子保密通信技術發展及應用前沿報告2020
    2002 年,歐洲研究小組在自由空間中實現了距離 23km的量子密鑰分發實驗。2007 年,來自德國、奧地利、荷蘭、新加坡和英國的聯合團隊在大西洋中兩個海島間實現了距離 144km 的基於誘騙態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以及基於量子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實驗。這個實驗的成功為最終實現星地間量子通信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 前沿|潘建偉:量子通信不會取代現有通信方式 量子計算正從「玩具...
    30多年前,在科學家們對量子疊加、量子糾纏等量子力學基本問題的研究過程中,精細的量子調控技術逐漸發展起來,使得人類從對量子規律的被動觀測跨越到對量子狀態的主動精確操縱,由此我們現在所說的「量子科技」便誕生了。量子科技是融合量子調控和信息技術而產生的新興學科。在這一領域,我國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並在部分方向實現國際領先。
  • 「墨子號」衛星亮絕技 量子通信概念脈動
    「墨子號」衛星亮絕技 量子通信概念脈動  □本報記者 葉濤  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高速量子秘鑰分發——8月10日,隨著這一重大科技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雜誌上,中國科學家向建立「無法破解」的全球通信網絡又邁進了關鍵一步,標誌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達到全面領先的優勢地位。
  • 中科大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
  • 華為「量子密鑰」專利曝光 我們離用上量子通信有多遠?
    星地量子通信網絡示意圖 圖片來自《自然》官網我國已建成廣域量子通信網相關技術躋身全球領先近年來, 在量子通信領域,我國「量子衛星」「京滬幹線」等設施和項目陸續開建,相關技術研究不斷取得新進展。有專家表示,我國量子通信技術已躋身全球領先地位。在量子通信領域,量子密鑰分發主要通過光纖和自由空間兩種信道實現。
  • 中國量子通信再迎裡程碑,衛星加密傳輸從天而降
    在我國「墨子號」量子衛星的星地輔助下,科研團隊以量子糾纏為基礎,在全球首次完成了利用衛星中繼、達到上千公裡地面站間量子密鑰的分發,相比於以往地面沒有可信中繼的密鑰分發距離上,再次上升了整整一個數量級。而且本次量子通信能在量子衛星不完全受控的局面下,利用物理原理本身實現通信安全。
  • 我國量子通信將實現區域、產品、應用三大擴展
    我國高度重視量子信息科技的發展,在量子信息科技領域突破了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產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成果。總體而言,我國在量子通信的研究和應用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在量子計算方面與發達國家處於同一水平線,在量子精密測量方面發展迅速。朱玉表示,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在享受「數字紅利」的同時,也面臨著「數字風險」帶來的挑戰。
  • 朱玉:我國量子通信實現區域、產品、應用三大擴展
    我國高度重視量子信息科技的發展,在量子信息科技領域突破了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產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成果。總體而言,我國在量子通信的研究和應用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在量子計算方面與發達國家處於同一水平線,在量子精密測量方面發展迅速。朱玉表示,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在享受「數字紅利」的同時,也面臨著「數字風險」帶來的挑戰。
  • 中科大實現首個自由空間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記者12月2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MDIQKD)。這項成果不僅實現了將MDIQKD從光纖信道拓展到自由空間信道的突破,也開啟了在自由空間信道中,實現基於遠距離量子幹涉更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墨子號』量子衛星圓滿實現預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為我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由於量子不可克隆原理,量子通信的信號不能像經典通信那樣被放大,又由於光纖信道的固有衰減,量子通信的距離受到很大限制。
  • 被外國科學家們「覬覦」的量子通信,我們發展到了什麼階段?
    量子通信又登上全球競技臺,在全球物理學家還沒搞清楚量子力學的時候,我們已經發射了全球第一個量子衛星 墨子號。在量子領域我們做到了獨步全球,讓很多西方物理學家求分享,感慨自己國家為什麼不發展量子通訊。那這個量子通訊到底是什麼?
  • 我國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進展。然而,自石墨烯被發現之後的十幾年裡,科學家們經過大量的實驗嘗試,發現石墨烯中能帶結構、界面缺陷雜質等因素對量子點器件的性能有很大影響。目前,二維材料中的量子點無法實現有效的電學調控。基於此,郭國平研究組及其合作者選擇新型二維材料二硫化鉬進行深入研究。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科學報】量子架橋 星地「針尖對麥芒」
    「以綜合國力狀況來看,中國科學家不應該總是做一些跟班式的研究工作,我們要有自己的重大原創性突破。」王向斌表示,「墨子號」的成功發射,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國在量子信息領域的領導地位,實現了我國朝「領跑者」角色努力的目標。  在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李家明看來,更重要的是,「墨子號」在人才培養上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觀察|「九章」問鼎 確立我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第一方陣地位
    潘建偉表示,這一成果牢固確立了我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中的第一方陣地位。基於「九章」的「高斯玻色取樣」算法,未來將在圖論、機器學習、量子化學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潛在應用價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青年科學家總統獎、斯隆獎得主德克·英格倫評價說,潘建偉團隊的研究「是一個劃時代的成果」,是「開發中型量子計算機的裡程碑」。維也納大學教授、美國物理學會會士菲利普·沃爾澤也認為:「他們在實驗中拿到了目前最強經典計算機萬億年才能給出的計算結果,為量子計算機的超強能力給出了強有力的證明。」
  • 瞬間通信:量子網絡即將成為現實?-瞬間通信,無延遲,量子網絡,量子...
    「延遲」這貨一直是我們在通信過程中最不願意碰到的東西之一,有什麼解決它的辦法呢?可以實現瞬間傳輸的量子網絡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途徑。最近由世界各國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創造了新的量子數據傳輸記錄,讓構建全球量子網絡成為了可能。
  • 可抵禦所有已知黑客攻擊 中國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1月7日,來自中國科技大學的消息,潘建偉院士等人組成的團隊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彭承志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及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An integrated space-to-ground quantum communication network over 4,600 kilomet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