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號」衛星亮絕技 量子通信概念脈動

2021-01-18 中國新聞網

  「墨子號」衛星亮絕技 量子通信概念脈動

  □本報記者 葉濤

  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高速量子秘鑰分發——8月10日,隨著這一重大科技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雜誌上,中國科學家向建立「無法破解」的全球通信網絡又邁進了關鍵一步,標誌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達到全面領先的優勢地位。機構分析人士表示,今年來,量子通信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進展積極,科技類主題布局的時間窗口將逐步來臨,堅定看好量子通信的主題性投資機會。

  量子通信邁向實用化

  「墨子號」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成功發射,運行一年來圓滿完成星地高速量子秘鑰分發、量子糾纏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實驗三大預先設定的全部科學目標,成為量子通信通向實用化的「關鍵一步」。

  什麼是量子通信?它是量子物理學和密碼學相結合的一門新興學科,利用量子態的物理性質為通信雙方提供絕對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保密通信從量子力學不確定性原理和量子態不可克隆定理出發,從理論上保證了保密性,即通信雙方能夠監測到竊聽者的存在並採取相應的措施。這一特性是由量子物理的基本原理所保證的,因為觀察或者測量一個量子系統均會造成量子態的擾動,從而造成可以檢測的反常,提醒通信雙方洩密。量子通信的核心優勢在於:無條件安全、高效抗幹擾。

  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表示,這一重要成果為構建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以星地量子秘鑰分發為基礎,將衛星作為可信中繼,可以實現地球上任意兩點的秘鑰共享,將量子秘鑰分發範圍擴展到覆蓋全球。此外,將量子通信地面站與城際光纖量子保密通信網(如合肥量子通信網、濟南量子通信網、京滬幹線)互聯,可以構建覆蓋全球的天地一體化保密通信網絡。

  據專家介紹,與經典通信不同,量子秘鑰分發通過量子態的傳輸,在遙遠兩地的用戶共享無條件安全的秘鑰,利用該秘鑰對信息進行「一次一密」的嚴格加密,這是目前人類唯一已知的不可竊聽、不可破譯的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早在二十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就開始把量子信息列為「保持國家競爭力」計劃的重點支持項目。美國國家標準語技術研究所(NIST)則將量子信息作為三個重點研究方向之一,之後包括政府研究機構、大學研究所和企業研發部門都開始了對量子通信的大範圍研究。2016年4月,歐盟委員會宣布計劃啟動10億歐元的量子技術旗艦項目,目標是在歐洲範圍內實現量子技術產業化。在亞洲,日本郵政省在2000年就將量子通信列為一項國家級高技術開發項目,並且制定長達10年的中長期研究計劃,目前日本已經形成了「產官學」聯合攻關方式來推進量子通信的研究與應用。

  中國量子通信走在世界前列,中國率先建立了多個城際量子幹線網,並發射全球第一顆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墨子號」,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間量子通信。中國的宏偉目標是到2030年在全球率先建立量子通信網絡。目前,量子通信正逐步從實驗階段過渡到應用階段。在技術上,我國的量子通信技術已經完全能夠適用商用要求,通過地基實驗在信道損耗和噪聲水平方面有效驗證了未來構建基於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間量子通信網絡的可信性。

  產業化進展積極

  今年以來,我國量子通信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進展積極。應用產業上,全球首條量子通信商用滬杭幹線全線接通;第一條商用量子通信專網——濟南市黨政機關量子通信專網順利通過測試;此外,「馬約拉納費米子」的發現將大幅推進量子計算機的研發進程,傳統通信加密方式將面臨挑戰,量子通信技術(理論上不可破解)需求愈發迫切。

  根據Global Industry Analysts Inc公司預測,2020年量子通信主要是研究機構和國家安全部門在使用,預計佔比為73.10%;到2030年大規模企業(包括銀行)將成為量子通信主要客戶,佔比達到43.50%,是2020年的2倍之多。招商證券分析師表示,目前量子保密通信運用較為成熟的領域分別是國防、金融、政務專網。其中2-3年內政務板塊預測將由50億元以上的市場規模,長期將有數百億元以上的市場。而一旦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無條件安全的量子通信將佔領公眾網廣闊的市場。

  例如,2017年在銀監會指導下,國盾量子先後主力工商銀行實現異地數據千公裡級量子加密傳輸應用,為交通銀行打造企業網銀量子保密通信創新應用,與北京農商行打造環網多路由保護的量子保密通信同城數據災備應用,在上海建成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務量子通信城域網——上海張江金融網絡。

  川財證券表示,量子通信產業鏈按照上中下遊氛圍設備、網絡建設、運營以及應用服務三個層次,上遊包括晶片及對應的光量子探測器,中遊為量子設備、配套的光通信設備及光纖,下遊為具體的量子通信幹線、基站建設商和運營商。一般而言,新興產業基建先行,由於量子通信產業仍處在早期階段,基礎設施投入將逐步加大、應用逐漸成型,建議重點關注設備和網絡建設相關公司。其認為,硬體設備和信心系統是量子通信技術的核心,也是當前時點率先受益的方向。

  興業證券則提出量子通信行業和策略「共振」邏輯,並認為從行業角度出發,主題正處於行業的快速發展期,我國計劃2020年實現亞洲與歐洲的洲際量子密碼通信,2030年建成全球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市場規模短期內爆發式擴張,千億元新藍海將加速形成。從策略角度出發,具有上下推動需求一致、想像空間大一級催化事件密集三個特徵:首先,中央和地方政府支持政策密集出臺,產業資本也積極響應布局量子通信;其次,量子通信應用範圍廣泛,多個新領域的技術突破或新項目的落地將帶來多輪行情接力,同時也有望接力繼高鐵、核電「走出去」的重任:最終,下半年多個重磅項目(如國內首條量子商用幹線「杭滬量子商用幹線」預計將於下半年竣工並投入使用)陸續落地將持續催化市場對量子通信板塊的預期。

相關焦點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墨子號』量子衛星圓滿實現預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為我國在未來繼續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由於量子不可克隆原理,量子通信的信號不能像經典通信那樣被放大,又由於光纖信道的固有衰減,量子通信的距離受到很大限制。
  • 華為「量子密鑰」專利曝光 我們離用上量子通信有多遠?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量子通信相關專利摘要 圖片來自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華為重磅專利曝光劍指降低量子密鑰分發成本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的物理特性在信息傳遞時,保證通信安全。如通信行業專家張弛所言,量子通信首要解決的不是通信問題,而是通信加密問題。在量子力學中,「量子疊加」理論是指量子就像具備「分身術」,可以同時處於多種狀態和多個位置。
  • 中國量子通信領先世界,主要用途有哪些?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圖為墨子號通訊實驗衛星過境我國在量子通訊網絡工程上又實現了一次突破,墨子號量子通訊實驗衛星已經和京滬幹線光架串連了起來,為150名用戶提供4600公裡跨度的量子保密通訊網絡服務。這也是全球首個集成的量子通信網絡。
  • 中國量子通信再迎裡程碑,衛星加密傳輸從天而降
    在我國「墨子號」量子衛星的星地輔助下,科研團隊以量子糾纏為基礎,在全球首次完成了利用衛星中繼、達到上千公裡地面站間量子密鑰的分發,相比於以往地面沒有可信中繼的密鑰分發距離上,再次上升了整整一個數量級。而且本次量子通信能在量子衛星不完全受控的局面下,利用物理原理本身實現通信安全。
  • 前沿|潘建偉:量子通信不會取代現有通信方式 量子計算正從「玩具...
    視覺中國供圖不會取代現有通信方式,量子通信將大幅提升信息安全水平科技日報記者: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後,我國科學家已經利用它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並成功將量子通信發展到了實用階段,這是否意味著,一種顛覆傳統的通信方式即將誕生?
  • 「墨子號」千裡傳訊 金鐘罩防騎劫
    該實驗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如同給千公裡級安全量子加密通訊裝上「金鐘罩」。 據介紹,量子通信提供了一種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但要從實驗室走向廣泛應用,需要解決現實條件下的安全性和遠距離傳輸兩大挑戰。在現有技術水平下,使用可信中繼可以有效拓展量子通信的距離。
  • 被外國科學家們「覬覦」的量子通信,我們發展到了什麼階段?
    量子通信又登上全球競技臺,在全球物理學家還沒搞清楚量子力學的時候,我們已經發射了全球第一個量子衛星 墨子號。在量子領域我們做到了獨步全球,讓很多西方物理學家求分享,感慨自己國家為什麼不發展量子通訊。那這個量子通訊到底是什麼?
  • 可抵禦所有已知黑客攻擊 中國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1月7日,來自中國科技大學的消息,潘建偉院士等人組成的團隊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彭承志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及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An integrated space-to-ground quantum communication network over 4,600 kilometres
  • 無條件安全通信方式到來,「量子密話」開始試商用
    此前,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志勇在2020年底召開的中國電信天翼智能生態博覽會上明確,未來5年將為1000萬+移動終端用戶提供量子安全通話服務。 從「墨子號」升空到「九章量子計算機原型」問世,雖然量子技術已是熱度不斷的「網紅」,但對很多人來說,它仍處神秘之地,包括量子通信。
  • 我國科學家研究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
    新華社合肥12月27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彭承志、張強等人與清華大學王向斌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尤立星研究員等人合作,近日實現了基於遠距離自由空間信道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開啟了在自由空間實現遠距離複雜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
  • 【新華社】我國科學家研究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
    【新華社】我國科學家研究自由空間遠距離量子通信獲重要進展 新華社合肥12月27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彭承志、
  • 我國量子通信將實現區域、產品、應用三大擴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和2018年新年賀詞中分別提到「墨子號」量子衛星和光量子計算原型機;僅近7年來,量子科技相關成果就3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特別是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潘建偉院士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 【中國科學報】量子架橋 星地「針尖對麥芒」
    8月16日凌晨,當很多人還在睡夢中時,身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科學家則見證了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的騰飛。  或許你有意無意間看過一些有關「墨子號」的科普報導,但可能仍未感受到相關領域科學家對它的熱切期待。在「墨子號」成功發射的當天,本報記者採訪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共同描繪了他們心中的「『墨子』夢」。
  • 好消息,經兩年穩定測試,我國成功組建全球首個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近年來,量子通信的話題很火,許多國家都在研發量子通信技術,想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在發展量子通信的事情上,這次我國就走在了世界的前頭,成為了該領域的開創者。據國內媒體1月8日報導,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對接的基礎上,我國又進行了2年的穩定測試,終於成功組建了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 朱玉:我國量子通信實現區域、產品、應用三大擴展
    量子科技浪潮的演進,有望改變和提升人類獲取、傳輸和處理信息的方式和能力,為未來信息社會的演進和發展提供強勁動力。量子科技將與通信、計算和傳感測量等信息學科相融合,形成全新的量子信息技術領域。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和2018年新年賀詞中分別提到「墨子號」量子衛星和光量子計算原型機;僅近7年來,量子科技相關成果就3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特別是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潘建偉院士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 伏羲書院 | 王健全:以量子之名
    針對傳統的非對稱加密方式,王健全回顧了密碼體系的基本原理,向觀眾解釋了密文、加密算法、公鑰、明文、解密算法、私鑰等基本概念。「雖然反向逆算很難,暴力破解依舊有效。比如,1999年,RSA 512被破解,2009年,RSA768被破解,1974年Shor就證明了RSA算法長度不管如何增加,都會被量子計算輕易破解。量子信息技術則將為密碼體系應對量子時代的挑戰帶來有效的補充手段。
  • 瞬間通信:量子網絡即將成為現實?-瞬間通信,無延遲,量子網絡,量子...
    「延遲」這貨一直是我們在通信過程中最不願意碰到的東西之一,有什麼解決它的辦法呢?可以實現瞬間傳輸的量子網絡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途徑。最近由世界各國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創造了新的量子數據傳輸記錄,讓構建全球量子網絡成為了可能。
  • 運營商密集布局量子通信,應用創新築牢網信安全之基
    覽潮網 1月12日訊(記者  杜峰)近日,量子通信領域捷報頻傳,中國電信推出首款量子安全通話產品——「量子密話」,中國聯通成功完成量子通信+區塊鏈應用測試驗證。此前三大運營商齊推量子超級SIM卡。量子通信發展方興未艾,運營商擔當著先行者角色。
  • 【星際每周關鍵詞】谷歌發布會&引力波&英偉達GTC&麒麟970&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中國開通全球首條量子通信幹線;中科曙光發布全球首款量子通信雲安全一體機。9月29日下午,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即結合「京滬幹線」與「墨子號」的天地鏈路,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了洲際量子保密通信,這標誌著我國在全球已構建出首個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
  •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參與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記者 王健 通訊員 田珊 報導  本報濟南訊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地面跨度4600公裡的星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驗證了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位於濟南高新區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合作參與了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