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鼻咽癌發生在中國,五年生存率僅有50%,這項常規篩查可早期識別

2021-02-13 靚仔觀世界

8月下旬,曾執導了多部知名電影的香港導演陳木勝因鼻咽癌離世,終年58歲,鼻咽癌又再一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事實上,不止陳木勝導演,許多名人明星也難逃鼻咽癌的魔爪。2009年8月,以飾演壞人出名的金牌配角「大傻」成奎安,在和鼻咽癌戰鬥了5年之後,由於癌細胞蔓延醫治無效而逝世,享年54歲!

2017年,韓國人氣演員金宇彬被查出患有鼻咽癌後全面停工,暫時退出娛樂圈。

2018年,馬來西亞的羽毛球名將李宗偉也被確診為鼻咽癌三期,可能面臨退役。

鼻咽癌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疾病,為何能輕易奪走人們的性命?在醫學高速發展的現代,許多癌症在接受治療後都能獲得不錯的預後,為什麼鼻咽癌的預後這麼差?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醫師譚國傑在接受家庭醫生在線採訪時感嘆,目前臨床上鼻咽癌的五年生存率僅有50%,早發現早治療雖然可以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早期的鼻咽癌症狀並不明顯。所以他強調,35歲以上或有家族遺傳史的人群應定期做好篩查,一旦出現典型症狀,應及時就醫檢查。

80%的鼻咽癌發生在中國 廣東地區發病率高居不下

「鼻咽癌是一種常發生於鼻咽部的惡性腫瘤,98%以上屬於低分化的鱗癌。男性發病率是女性的2-3倍,40-50歲是該病高發的年齡段。」譚國傑指出,高發年齡只是相對而言,鼻咽癌可發生在任何一個年齡段,曾有報導過3歲孩子患上鼻咽癌的病例。

在眾多的癌症中,鼻咽癌在世界範圍內並不屬於常見的惡性腫瘤,但在我國尤其是廣東地區卻相對高發,還被戲稱為「廣東癌」。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80%的鼻咽癌發生在中國,其中,廣東地區的發病率是其他地區的20倍。

「在我國,北方地區頭頸部惡性腫瘤以喉癌為主,而南方常見的是鼻咽癌,其中最常見於廣西、廣東、福建、湖南、江西。」令人頗為苦惱的是,這五大省的人們無論散落何方,即使後代移民也難逃「發病率高於移民地」的定律。譚國傑解釋說,這是因為鼻咽癌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其發病也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

除了遺傳因素,近年來在鼻咽癌組織中發現了EB病毒相關基因物質表達,EB病毒參與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惡變,這說明感染EB病毒具有一定的致病作用,部分患者可能是由於感染了EB病毒而導致鼻咽癌發病。熟悉陳木勝導演的人都知道,他平日不喜菸酒,之所以會得鼻咽癌,譚國傑猜測可能與感染EB病毒較長一段時間有關。

此外,鼻咽癌的發病與患者所生長或生活的環境因素也有一定的聯繫,如環境中鎳元素過多或人體攝入過量。人們在對土壤、水中含有鎳含量較高的地區進行調查,發現其相對於其他地區,鼻咽癌的發病率更高。

單側聽力下降、回吸性鼻血要警惕是鼻咽癌

鼻咽癌愛「親近」廣東地區群眾,作為耳鼻咽喉科的醫生,譚國傑在日常門診中也接觸到不少的鼻咽癌患者。在接受家庭醫生在線採訪當天,他剛接診了一位37歲的鼻咽癌患者。

據了解,患者來自於廣州市花都區,以右側頭痛、右側耳朵聽力下降持續2-3個月為主訴來就診。此前患者曾由於耳朵有閉塞感、鼻塞、頭痛、右側耳朵聽力朦朧等症狀,在當地醫院被視為鼻竇炎治療,由於病情沒有好轉,遂來到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就診。

在得知患者的症狀以及籍貫後,譚國傑先常規給患者做鼻內鏡檢查和EB病毒抗體等相關檢查,再根據檢查結果加做CT,取鼻咽部新生物組織進行活檢明確診斷。他透露該患者目前有頸部淋巴結轉移,應該屬於鼻咽癌三到四期。

「鼻咽癌被誤診為鼻竇炎是常有的事,但如果出現了回吸性的鼻血,有較劇烈的頭痛情況下,應考慮可能是鼻咽部出現問題。」譚國傑指出,鼻咽癌表現的鼻部出血量並不多,在回吸空氣時,由於空氣摩擦鼻咽部腫瘤表面而出現出血,如果是出現較大量的鼻血,有可能反而不是鼻咽癌引起的鼻出血。

除了回吸性血涕,單側耳朵聽力下降也是鼻咽癌典型的臨床表現。譚國傑提醒,鼻咽癌與分泌性中耳炎兩者症狀相似,鼻咽癌的患者往往會合併有分泌性中耳炎。因為人的鼻咽部與中耳腔之間有左右兩根相通管道,叫咽鼓管。鼻咽部是鼻咽癌的發生部位,一旦出現鼻咽癌,很容易堵塞咽鼓管,引起中耳積液,出現分泌性中耳炎,因此,臨床醫生往往對於單側的分泌性中耳炎會更加注意鼻咽部的情況。

總的來說,如果患者出現回吸性血涕或鼻塞、耳朵有閉塞感、臉部的麻木、劇烈持續的頭痛等症狀,都要警惕是鼻咽癌的可能,及時就醫確診。

五年生存率僅有50% 35歲以上人群要定期篩查

大多數惡性腫瘤在早期時症狀隱匿,不易察覺,鼻咽癌亦是如此。譚國傑介紹,「60%的鼻咽癌患者就診時已出現頸部腫塊,因為低分化的鱗癌常常轉移到其他部位,轉移到淋巴結是惡性腫瘤的第一站,一旦有淋巴轉移,鼻咽癌則屬於晚期。」

惡性腫瘤患者的生存率與腫瘤的分期有關,越晚期的患者五年生存率越低。目前治療鼻咽癌以放療和化療為主,放療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把正常的組織細胞殺滅。所以在治療的同時,放療患者也會出現口乾,由於鼻腔、咽腔腺體照射後黏膜萎縮出現乾燥性鼻炎,放射性鼻竇炎、放射性牙齦炎、放射性腦病、放射性中耳炎、聽力下降等副作用。

即使接受治療,鼻咽癌的預後情況也較差。作為南方頭頸部第一發病率的惡性腫瘤,由於鼻咽癌細胞更接近原始細胞,不受身體免疫系統控制,惡性程度高,目前的治療效果不及其他癌症理想,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僅有50%。

治療預後情況不理想,那麼應該如何預防鼻咽癌呢?譚國傑表示,由於EB病毒廣泛存在於自然界或人體當中,難以完全預防,所以預防鼻咽癌只能做到早期篩查、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因此,他建議,35歲以上人群應該將EB病毒抗體的常規篩查加入體檢清單中。如果體檢發現EB病毒抗體陽性,需要做深入的檢查,例如做鼻內鏡或做鼻腔鼻咽部CT檢查,發現問題則取鼻咽部組織做病理來確診。

當然,預防鼻咽癌,增強自身的免疫力也很重要。在平時注意規律鍛鍊身體,保持良好的作息來增強身體的免疫功能,也是預防疾病的法寶良藥。

相關焦點

  • 香港知名導演因鼻咽癌去世,這種癌症早期治癒率高達90%
    目前鼻咽癌的死亡率較高,由於早期無特異性症狀、發病部位較隱蔽,極易造成病情誤診,70%以上的初診病人,被確診時即為中晚期。進展到晚期後,鼻咽癌的治療效果並不理想,五年死亡率高達70%-80%左右。但如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五年以上生存率可達90%以上。因此,能否在早期篩查出鼻咽癌,可謂決定了患者的命運。
  • 全球80%的鼻咽癌在中國,盼望新療法為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其實,鼻咽癌,離我們並不遙遠。全球每年有大約8.6萬例新發鼻咽癌病例和5萬例鼻咽癌相關死亡案例。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鼻咽癌病人雖然見於五大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但80%發生在中國,被稱為「China Cancer」,全國平均標化死亡率 1.88/10萬。
  • 鼻咽癌腫瘤標誌物Rta 科學篩查早又準
    鼻咽癌腫瘤標誌物Rta 科學篩查早又準 時間: 2015-10-21 16:24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彩雲   日前,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同昕生物技術(北京)有限公司總裁CEO焦守恕通過採訪表示
  • 菠蘿 | 鼻咽癌篩查取得重大突破!但是這5點應該知道
    今天轉的來自「菠蘿因子」的文章,講的是關於鼻咽癌的篩查研究的最新進展,由於大大減少了篩查的假陽性,非常有可能進入臨床指南,尤其是對在鼻咽癌高發地區或者家庭裡有鼻咽癌病人的高危人群。這個進展不是靠什麼很花哨的技術,但是確實很實用,使得菠蘿都在標題裡使用了驚嘆號!確實值得大家仔細閱讀一下!讀完別忘了關注一下菠蘿的新書 (文末)。)
  • 李景濤副主任談癌症的早期篩查:癌症並不可怕,關鍵是早查早治
    從正常細胞演變成癌細胞,發生異常增生、癌前病變(各類炎症),再到形成可見的癌症(臨床期)通過需要10-20年。 當患者處於癌症潛伏期,只要有意識地改善生活習慣、飲食結構、運動習慣,增強抗癌免疫力,便可逆轉或阻止癌變的發生。
  • 鼻咽癌治療首選並非手術,放療能讓治癒率超過80%,你別選錯了
    據流行病學統計數據顯示,全世界80%的鼻咽癌在我國發生,其發病原因複雜,與生活聯繫緊密,發病初期也較難被察覺,也導致我國鼻咽癌發病人數不斷上升。不過,幸運的是,目前我國鼻咽癌治療團隊經過多年努力,已經實現了中國在鼻咽癌治療領域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極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 鼻咽癌篩查重大突破!「一滴血查癌症」要實現了麼?| 菠蘿
    鼻咽癌也被稱為「廣東癌」,是中國特色癌,屬於窮人癌的一種。因此這項成果對中國的高危人群意義重大。早期鼻咽癌治癒率很高,早發現,就可以救人的命。在科學界,盧煜明是絕對大咖,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1997年發表革命性論文,證明了孕婦外周血中存在胎兒DNA,無創產前檢測從此誕生。
  • 鼻咽癌早期病症難以察覺,及早檢測提高治癒率
    鼻咽癌是發生於鼻咽腔部位的惡性腫瘤,亦是本港最常見的頭頸部癌症。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的數據顯示,鼻咽癌於2017年位列香港男性最常見癌症第6位及女性最常見癌症第17位;當中男性患上鼻咽癌的機率較女性高出3倍,病發高峰期為40至55歲。
  • 確診鼻咽癌後可以活多久?醫生:早發現早治療很關鍵,生存率可高達80%
    鼻咽癌是常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之一,發生於鼻咽部上皮及黏膜腺體,其病理類型多為低分化鱗狀細胞癌,惡性程度比較高,生長速度也很快,極易發生轉移,早期即可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 常見臨床症狀為鼻塞、涕中帶血、耳悶堵感、聽力下降、復視及頭痛等。
  • 兩年生存率83.7%,重離子治療復發鼻咽癌有了「中國方案」
    圖說:重離子治療復發鼻咽癌的「中國方案」得到國際同行的一致認可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採用重(碳)離子治療的206例局部復發鼻咽癌,患者兩年總生存率達83.7%,鼻咽癌再程放療最具挑戰的併發症——鼻咽黏膜壞死發生率僅為16%,療效和毒副反應均明顯優於再程光子放療
  • 香港著名導演因鼻咽癌去世,這些人要注意了!
    鼻咽癌的這些高危因素,你了解多少? 據香港媒體報導,中國香港導演陳木勝於8月23日早晨因鼻咽癌不幸離世,終年58歲。
  • 入院看病檢測新冠肺炎,反而查出了早期肺癌?告訴你早期癌症篩查...
    1 肺癌晚期的五年生存率僅4.9% 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報告顯示,我國每年新發惡性腫瘤病例392.9萬例,發病人群主要集中在60歲以上。
  • 如何識別鼻咽癌早期症狀
    鼻咽癌一般長在鼻腔後方的鼻咽部、其位置較隱蔽,早期時常無明顯症狀,因而容易被忽視。大部分患者是因發現頸部腫塊或其他轉移症狀後才被確診,從而失去治療的最佳時機。早期鼻咽癌症狀一般有:   1、鼻塞:腫瘤堵塞後鼻孔可出現鼻塞,腫瘤較小時鼻塞較輕,隨著腫瘤長大鼻塞加重,多為單側性鼻塞;若腫瘤堵塞雙側後鼻孔可出現雙側性鼻塞。
  • 導演陳木勝患鼻咽癌去世,為什麼它被稱為「廣東癌」?-虎嗅網
    這成了鼻咽癌領域的一個謎題,科學家提出了各種猜想,但一直缺乏有力證據。直到2019年,來自中國和新加坡的科學家團隊在《自然·遺傳學》上發表的一篇突破性論文,給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能答案:EBV病毒在亞洲發生了突變,成為了一種能導致鼻咽癌的高危亞型。而這個高危亞型病毒在廣東人群中廣泛傳播。
  • 腫瘤患者五年生存率上升10%
    「目前我國癌症患者總體五年生存率是40%,比10年前上升了10%,但是跟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腫瘤防癌篩查可提高早期發現率,做到早診早治可喜的是,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展,以往認為是「不治之症」的腫瘤如今正逐漸演變為可控可治的慢性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都在逐步提高。只要能夠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多數腫瘤都能取得很好治療效果,不必談癌色變。而有針對性地接受腫瘤篩查,則是助力腫瘤早期預警的有效途徑。
  • 陳木勝不敵鼻咽癌病逝……本來易治之癌,為何確診就是晚期?
    確診就是晚期……不到一年時間便被奪去生命……鼻咽癌,這麼兇猛麼?事實並非如此,鼻咽癌是治療效果最好的腫瘤之一!鼻咽癌的治癒率很高嗎?為什麼很多患者確診時已經是晚期?鼻咽癌有什麼早期症狀可以識別從而提前預防呢?莫慌!下面藥娃來聊聊鼻咽癌的那些事兒!稱為「廣東癌」「中國特色癌」!
  • 香港著名導演陳木勝因鼻咽癌病逝,運用免疫細胞或可預防
    但據說,陳木勝導演平時既不抽菸也不喝酒,為什麼會得鼻咽癌呢?而且發現了就是晚期?按理說,如果是高危人群,也是有辦法早期體檢發現病灶的,可為何陳導演的鼻咽癌如此「棘手」?鼻咽癌早發現、早治療,五年存活率還是有80%左右,並且早期鼻咽癌治療效果非常理想,5年生存率高達90%或以上,可達根治效果。然而,因為鼻咽癌發病部位隱匿、早期症狀不特異,比如,鼻咽癌臨床症狀通常是鼻塞、涕中帶血、聽力下降或者頭痛等,很容易被誤診或者漏診。
  • 2021早癌篩查規範化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
    北京抗癌協會由北京市腫瘤界知名專家、教授聯合發起成立,近年來一直致力於癌症早期篩查早期治療理念的推廣。為響應《健康中國行動 (2019-2030年)》中提高高發地區重點癌種篩查率的目標,北京抗癌協會早癌篩查專業委員會針對高發癌症推出早癌篩查指南,致力於推廣和規範我國的早癌篩查工作。
  • 香港著名導演陳木勝因患鼻咽癌去世,為什麼它被稱為「廣東癌」?
    他的突然離世,是中國電影行業的巨大損失,願天堂沒有傷痛。據說陳木勝導演不抽菸,不喝酒,但為什麼得了鼻咽癌,而且發現就是晚期?如果是高危人群,有沒有辦法早做篩查,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非洲和歐洲極少有感染這個高危亞型的人,中國北方人群感染比例也低於5%,但在華南地區,感染這個高危病毒的人群比例高達40%!這項研究對基礎科學有很大貢獻,包括首次發現了和鼻咽癌相關的EBV高危亞型,研究了它的進化和分布,為鼻咽癌在廣東的高發提供了一個合理的解釋。它不僅有重要理論價值,而且對鼻咽癌預防,篩查,治療都可能有直接幫助。
  • 80%大腸癌發現已晚期?做好這件事情可以救命
    做好這件事可提高生存率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年增長速度為8%,當前已成為消化系統發病率第二位、患病率第一位的惡性腫瘤;在臨床上,早期結直腸癌的診斷率較低,而患者在早期、晚期確診結直腸癌的5年生存率有很大差別,早期發現可以顯著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