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魚膠、「海鮮冰琪琳」和老鵝頭(下)

2021-02-23 潮汕圈

  摘選新鮮優質潮汕文章,立足潮汕,報導潮汕。潮汕圈微信公眾帳號:GD-CSQ 如果您尚未關注,您可以點擊標題下方的「潮汕圈→」關注我們。

  

  生醃海鮮:「甜品」還是「毒品」

  到汕頭的第一天,在街頭的小攤上吃夜宵,其實也就是一家平常的夜宵攤,完全不知道如何點菜,只看見鋪張開來的生醃的各種海蟹和貝殼類目瞪口呆,當地人管海蟹都叫「蠘」,於是就有三眼蠘、花蠘、青蠘、冬蠘和癟蠘等,剁開後生醃,常用的作料有蒜、白酒、香菜、辣椒、醬油、香油等。

  這些蠘,被切開後顯得異常豔麗,小販會將攤開的蓋放在最上面,那流動的膏黃還在裡面晃動;除了螃蟹,還有各種貝殼,血蚶尤其漂亮,稍微燙後剝開殼,看見軟軟的在裡面活動的肉,澆上醃料就是大功告成了。許多外地人不敢生吃,可是在當地人看來,這些東西只能這麼吃,才能突出其鮮美感覺。

  因為不懂,所以也沒有大吃,後來幾天才知道,這種日常的美味,是潮汕人平日不離身的家常美味。

  一般的餐館都不會缺少這道菜。林自然那裡的生醃大閘蟹吃起來特別鮮,尤其是蟹黃部分,膏已經變成紫色,和江南的醉蟹頗為相像。可是張新民介紹,他自己做的生醃蟹則更有創新感:他採購的蟹品種繁多,包括江南一帶的湖蟹,也包括潮汕眾多叫不出名字的海蟹,還有許多海鮮產品。

  張新民吃這類食品有自己的套路,不少本地餐館,是將此物當作涼菜先上來的。他常常讓人放在一邊,不是不想吃,而是覺得不能第一個就吃。「我和朋友們都管這個東西叫毒藥,意思是太好吃了,會吃上癮,可是第一道就上這個,你的味覺體系完全被其控制了,後面的東西完全沒辦法吃了,不能和它爭鋒啊。」在他看來,這道菜一定要最後上,只有這樣的時間搭配,才能讓人印象深刻。

  他自己做的尤其與眾不同,不僅配料不同,生產方式尤其不同,用了冰箱的急凍裝置,所以端上來的時候,是一道冷盤,甚至可以算餐後甜點,這道冰梭子蟹上面還看得到冰碴,也因此起了「海鮮冰淇淋」的外號,不過一入口,就知道這冰的蟹口感複雜多了:冰過的蟹肉鮮美水潤,並不像街頭的食品那麼鹹,反而微微帶有甜味,非常時髦的一道菜。

  新鮮的沒有經過冷凍的蟹,膏黃部分總有點腥味,就要靠加酒、加鹽的總量來掩飾其腥味,結果整個蟹都變得濃重,不適合空口吃;張新民的凍醃蟹,卻是可以空口享受的,因為有冷凍這部分的過程,不害怕食物腐壞,所以酒和鹽都很適度,不是過分添加。成品顏色也好看,尤其是將蟹鉗裡面的肉剝出來的時候,顫動的透明物體,像水晶凍,卻是任何一種水晶凍都沒有的口感—這時候才覺得,起名海鮮冰淇淋的人確實聰明,這種入口就化開的感覺,確實不屬於一般螃蟹製作。

  看大家吃得高興,張新民又拿出冰凍的大閘蟹,與江浙的醉蟹不同,因為不怕壞,這裡面加的酒和醃料都不多,螃蟹自身的味道更加突出。與林自然那裡吃到的醃大閘蟹不一樣,這種冰大閘蟹的肉也更加飽滿,因為水分都還在裡面。

  很多創意菜,都是為了創造而創造,沒有想過其中的道理,張新民說自己是想明白這道菜的道理的,和他處理別的菜式一樣。「現在很多人不願意變化,老是說自己的做法最傳統,可是傳統的社會環境完全不同,沒理由就那麼點招數固定不變啊。」尤其是現代生態環境在變化,很多海鮮產品不再那麼清潔無汙染,用些現代科技輔助操作很有必要。他主要是藉助了冰凍這個環節,發現可以改變很多。

  「我每次都先用水把蟹的泥汙徹底洗乾淨,但是還是覺得不夠,然後用飽和鹽水泡他們,讓它們吐盡汙染物,然後拿出來使勁刷,連腸子裡面的東西也要擠出來,我自己為了壓制蟹的腥味,會在普通常用料外,加香葉和少量的XO白蘭地,這個香味更濃鬱,其實在唐、宋的食譜上都寫過糟蟹和稍微醃製的『洗手蟹』的配方,我的配方也沒有什麼特別特殊的,就是隨著時代的不同而稍微有加減,然後根據不同大小的蟹,按照不同的時間泡製。」張新民說。

  但是肯定不像江南那樣一泡就是幾個月。最長的浸泡時間也就20個小時,原因還是因為潮汕的人愛吃鮮味。「本質來說,這些海鮮,就是在生食,記得這個原則,我所有的處理方式都是根據這個原則的。」時間一長,當地人就覺得不好吃了,肉質地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們不喜歡江南的醉蟹口感也是因此。

  醃製到一定時間後,就拿出來放冰箱冷凍,一方面可以殺菌,二是可以隨時取出食用,三是改善了口感,「不用加那麼多猛料了」。

  「從前潮汕的人們也不太敢於吃生醃湖蟹,尤其是海水和淡水相交處的很多螃蟹產品,因為古人也知道這些地方寄生蟲多,可是用冷凍之後,基本上寄生蟲不能存活,所以我這裡常年供應這道甜品。」張新民展示自己冷凍櫃裡的一大盆冰凍的大閘蟹。

  除了這個特殊的「甜品」,張新民自己在家隨便醃製的小海鮮也都很美味,包括北方人叫皮皮蝦的蝦蛄,還有血蚶。我們說想嘗試,他說這個季節,要吃這種生醃美味,還是去街頭尋覓,那裡的品種繁多,肯定超過了家中的儲備。於是把我們帶到了富苑飲食,這是汕頭一家有來歷的大排檔,老闆最早以粥和隆江豬腳出名,而近年新創出名的招牌菜,則是醃蟹。

  再次遭遇那種在大排檔面前的茫然—光是一路鋪開的生醃海鮮就有幾十盆,更不用說各種滷味,還有潮汕著名的雜鹹。這裡是汕頭以吃夜粥著名的夜宵攤,被一般人稱之為「超級豪華的夜宵」,光各種就粥的小菜就有數百種之多,第一次來的外地客人,沒有不被這架勢震撼住的。

  老闆吳鎮城年紀不大,生猛地在攤子之間走去,他告訴我,每天的菜都是他自己四五點去買回來的,所以,難得就在於新鮮。說到海鮮,「全部是早上買回來的,我自己上漁船,一條條魚,一隻只螃蟹翻回來的,絕對不放過夜的」。他採用的是全然古老的民間烹飪手段,不太講究複雜度,卻講求一個「鮮」字。

  早年以4萬塊錢的資本起家,很是艱難,之所以今天做這麼大,還是因為勤勞。這大概是潮汕人身上的某種特性。他說自己早年不會熬粥,只是善於滷豬腳,後來硬是從別處挖來了一位內地來的大姐,專門熬汕頭人喜歡吃的「糜」,買最好的東北米,加上選的別的蔬菜也新鮮,就這麼慢慢起家了。

  專門的切蟹師傅已經在案板上忙碌起來了。阿城說,其實在這一塊他也沒有秘訣,什麼季節吃什麼,他就買什麼,甚至連醃法都一樣,現在是三目蠘、青蠘上市的季節,那就買這兩種。外加活的蝦蛄,厚殼蝦,還有小蠔仔,都不是什麼昂貴品種,可是就是勝在那種剛出水的新鮮。「醃料就是那幾種,你看,酒、辣椒、蒜、香菜、香油還有味精和醬油,就看哪個品種吸水多就多放點」。

  確實不複雜,可是切蟹師傅的手藝還是訓練有素的。他從木桶裡拎出來醃蟹,手起刀落,每一塊上面,都有金黃流淌的蟹黃,包括蓋裡的一大塊,一看到,食慾就被激發出來了。

  師傅說,切蟹也沒什麼竅門,就是切的時候要利落,保證每塊不粘連:「與螃蟹本身也有關係,選擇不好的螃蟹,膏少不紅,看上去就沒有食慾。」他們的原則就是放棄,不給客人食用。「那種膏少的也不健康,說不定有寄生蟲,就看老闆選貨的時候被騙不被騙了。」

  端上來的若干盤醃海鮮,雖然調料一樣,可是勝在各自質地不同,所以也各有滋味。老闆先上來幾大碗白粥,這是他們搭配醃海鮮的固定物,果然是最佳配對:蝦蛄的肉飽滿,蠔的味道已經全盤進入,而螃蟹蓋裡面的黃,則特別有股濃香,一筷子挑出來一大塊,稀軟的,充滿味道的厚重、濃腥和香甜並存的物質,這些濃鬱的味道在哪裡,不知不覺就喝了幾大碗粥。

  「牢記這個『生』字。」張新民說,這種原始的食物味道,在外地人看來有點避之不及,可是帶來的口腔快感,卻被當地人視為「至味」,甚至一頓離開都會難受—現在開設在外地的潮菜館是否正宗,關鍵就看有沒有這種生醃海鮮。

  他們已經習慣於這種「生」所帶來的小缺陷:腥,有專門的蘸料辣椒醋,覺得濃,就喝兩口白粥,都是該餐館自己的配方,一個夜宵攤,做成這麼盛大的排場,還是得歸功於潮汕人超級愛吃的勁頭。

  一個上千元的老鵝頭

  吃到澄海烏弟的第一口鵝肉,就被鎮住了,中國傳統的飲食類肯定有鵝這一大項,各種燒、蒸、滷,可是像澄海地區滷得如此鮮美、如此入口即化的,也是少數。滷鵝是潮汕的特產,當地的滷味,以滷鵝為根本。當地的餐館一定要有滷鵝,可能和這裡的祭祀傳統有關係。

  這裡信奉的神靈眾多,許多場合都需要整隻的鵝鴨去做獻祭,當然家家戶戶都有了自己的滷鵝的手段,也家家戶戶都有自家的滷缽。不過這麼多年下來,還是流行鵝肉的鮮嫩,從來沒有聽說過滷製老鵝的。

  不僅僅是鵝肉嫩,鵝的任何部位,都講究入口即化。比如切一盤拼盤鵝肉,店家一般會配上幾塊鵝血,一段鵝腸,少許鵝頭,共同特點,都是舌尖上能嘗到那種鵝肉油潤的融化感;當然,鵝肝是需要另外點的,不過也很肥腴,用滷汁和鵝油慢慢浸熟的鵝肝,入口就化,嘴巴裡全部是它的香味。

  所以老鵝頭的流行算是件奇怪的事情,也就是這兩年,不以嫩著稱的老鵝頭突然出現在潮汕人的餐桌上,這種老鵝至少需要兩三年才能長成,骨頭特別硬,甚至需要專業的廚師才能切開。問張新民,他解釋說,還是因為潮汕人的好舌頭,他們並不忌諱新出現的味道和口感,只要是好東西。最早的老鵝頭,起源於汕頭旁邊的鷗汀鎮,「可以去那裡看看」。

  切老鵝需要專門的技術,需要培訓幾個月才能切得漂亮

  我們凌晨5點進了鷗汀鎮,因為只有在這時候,各家各戶已經快完成了他們的滷鵝過程,分別送到廣州、深圳和汕頭市區去,那裡有專門的客戶等著。這種滷味,都是當天滷好當天食用,並不能拖延,當地的滷味原則就是這樣。

  暗黑的街道有點看不清,可是還是能聞到陣陣香氣,那是大鍋滷味的特殊香氣,隨便走進一家小滷房,都能被這個味道籠罩住。帶我們去的李小姐領我們去她家的滷製廚房,告訴我們要仔細分辨,有些滷鍋裡面添加的是鵝肉精,那種味道,初聞很濃,可是久了會覺得不舒服。真正的老鵝,是絕對不會添這些東西的,因為鵝本身的味道已經很濃鬱了,邊說,邊從鍋裡掏出了一塊碩大的鵝胗讓我吃。啊,老鵝的胗肝,耐嚼,可是香味更濃厚,相比之下,嫩鵝雖然口感好,可是香味遠遠不如。這時候有點明白,為什麼老鵝頭可以流行開來,這是一種突出香味的食物,說到底,還是潮汕人對吃的要求的多樣化造成的。

  整隻鵝,翅膀部位往往用繩子綁上,因為容易熟透掉下來,而臨近過年,很多人是要買回家先給祖宗供奉的,當然需要完整度,這也是燒制老鵝比較麻煩的地方。

  雖然整個潮汕地區鄰近韓江的水邊都是養鵝的好地方,尤其是三角洲地區,茂盛的水草環境產生了著名的獅頭鵝,此地著名的鵝品種,據說外地出產的就不是這個味道。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鵝頭之碩大。老鵝頭因為臉皺肉多,有很大的鵝下巴,一個滷好的老鵝頭有幾斤的重量。而且不同的部位口感複雜:有軟韌的鵝冠,還有堅韌的鵝脖,臉頰就有數種口感,所以成為壓倒嫩鵝頭的食物。

  這些老鵝,基本是配種的公鵝,100多隻裡面只有一隻,身體強壯,遠超一般的鵝群。一般配到兩三年後,會被送到屠宰廠,對於老公鵝是不幸的,可是對於吃的人來說,就沒那麼多考慮。

  鷗汀鎮這裡現在老鵝頭做得大名鼎鼎的是林德芝,他一手把那裡的老鵝頭帶進了汕頭,而且價格還超過一般的鵝肉,這裡面,還是一個比較平庸的勤奮故事:當地一般人家不願意做老鵝,家庭設施也不行,要煮三四個小時才能爛透,可是鷗汀鎮這裡是著名的家禽批發市場,一堆鵝裡面總有幾隻老的,天然就有很多老鵝銷售。抱著試驗的心態,林德芝開始在鷗汀鎮的集市上滷製老鵝銷售:「剛開始很難啊,沒有人喜歡,10隻嫩鵝都賣掉了,老鵝還掛在那裡,當地人覺得老鵝有味道,不好吃。」後來城裡來的幾位汕頭人吃到了,一下子喜歡得不得了。「那鵝頭,是完全不同的,鵝冠軟,經得起嚼,特別香;脖子上的肉可以撕成一縷縷地下酒,口感特別飽滿,又油又甜,他們買習慣了。加上小鎮上生意不好,後來我就索性搬到汕頭城裡做滷味了。」

  很快,鵝冠成為當地好吃客的必點菜,「有人說口感像鮑魚,有人說口感像花膠,就是那種又韌又飽滿,而且不是咬不動,裡面的肉還特別酥」。

  現在站在面前的林德芝,是典型的潮汕成功人物的模樣,粗大的金項鍊,手裡兩部手機快忙死了,名下已經有幾家滷味店和大酒店,王牌菜就是老鵝頭,他自己的手藝也還在。「滷鵝頭,我的香料配方,和別人不一樣,會特別加當地的米酒,還有茴香。切鵝頭也特別複雜,別人的嫩鵝是很簡單就能切開的,我們這裡要培訓,必須學會關節在哪裡,才能切得漂亮。」他說。

  我動員他的廚師切一個老鵝頭給我們看看,廚師馬上面露難色,原來一個鵝頭價格要接近1000元,非顧客購買不能切開。

  「怎麼那麼貴啊?」「對,就是這個價錢了。別的鵝,一斤肉六七十元,鵝頭也不特別貴。可是我們的老鵝頭,價格是228元一斤,每隻鵝頭有三四斤重,自然也就是這個價格了。」根本原因還是原材料的成本貴,他們選的老鵝,不能太肥,也不能太瘦,也不能太老,「太老了還是咬不動,而且費工,要專門僱人每天凌晨拔鵝頭上的細毛,這麼一來,成本越來越貴」。不過後來還是切開鵝頭給我們看,廚師不知道怎麼就劈開了鵝頭,一段段脖子,像花瓣。而鵝頭上的軟冠,被切成細片,有一種特殊的誘惑。

  其實,不僅是潮汕,一些會烹飪的廚師,往往會挑選這個家禽的冠,做成好菜,我就在一家米其林餐廳吃過雞冠燉蘆筍,當然是因為雞冠鵝冠都有自己特殊的質感,不那麼老,而是外部韌內部糖心,是天然的好食材,老饕不會放過—不過知道的人不多罷了。

  老鵝頭被推選出來,還是因為香港食客的捧場,現在香港常有美食旅行團過來尋找吃的,最後找到了老鵝頭,一桌人切一份就好,蘸店家提供的特殊蘸料,那香會更加突出,每人都能嘗嘗不同於深井燒鵝的滷鵝頭的味道。

  猶豫再三,最後還是買了只老鵝頭帶走,雖然貴,可是在自己家的餐桌旁,就著濃鬱的酒,比較隨意地把鵝頭肆意撕開的時候,吃著又韌又香的各個部位,還是特別得意的。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作者:王愷

  後期:潮汕圈整理編輯

  點擊「閱讀原文」閱讀更多精彩文章

相關焦點

  • 花膠(魚膠),潮汕女人神一樣的補品,教你如何「燉膠仔」
    /花膠 質量保障在潮汕,很多人家裡或多或少都收藏著一種神一樣的補品——魚膠,潮汕人叫「膠仔」,在潮汕人心中,「膠仔」是最佳的補品。以前,好的「膠仔」甚至可以作為兒女婚嫁的聘禮或嫁妝,可見魚膠在潮汕人心中的分量。 潮汕地區瀕臨海洋,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潮汕人在海洋經濟的發展和實踐中,對魚膠也有了比其他城市、其他地區的人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 潮汕也太好吃了吧!!
    上海有一家叫菁禧薈的餐廳,是做潮汕菜的,是我們試完上海幾乎所有餐廳後,最喜歡的中餐之一。廣州也有一家叫好酒好蔡的餐廳,也是做現代潮汕菜的,也是我們試完廣州幾乎所有本地人推薦的餐廳後,最喜歡的中餐之一。再加上潮汕美食名聲在外。無論滷水、粿製品、牛肉火鍋、各種打冷等平民美食,還是鮑魚、花膠、海參、老鵝頭這種需要花些錢才能吃到的食材,在當地都能吃到最好的。
  • 潮汕滋味的刁口感與慢功夫
    這個1860年開埠的港口城市的建築依稀有著西洋式風格,巴洛克式建築與中式騎樓相互輝映,隨處可見寺廟的牌坊鑲著斑斕的瓷片,映襯著媽祖像,也能見到上百年的老建築灰暗陰沉布滿電線,像一位色衰的老婦。木棉樹與老榕樹下有布著青苔的石階,隨便一個小館就可能是一家人苦心經營幾十年的味道。
  • 光一個鵝頭就有7、8斤重!
    「魚飯」、「凍蟹」是潮汕飲食中烹飪海鮮的一種特殊方法,佐潮汕豆醬,吃的就是海鮮本源的味道...馬頭、迪仔、班豬、沙尖...潮汕的海鮮大多具有鄉土特色且生僻。只有潮汕正宗的大排檔,才會一口氣排出十幾種甚至更多海魚,都是剛剛撈上來的新鮮海鮮。如果沒有本地人指點,點菜都難。
  • 潮汕美食行第二季
    熱衷於收藏古董表和墨水筆,在眾多專業雜誌和網站發表鐘錶評論。對美食、音響、墨水筆、雪茄、紅酒、黑膠、攝影亦無一不好。9月底,A哥、王少、Angel,我們四個吃貨再次糾集於羊城天河一潮菜館。「蘇眉魚頭粥」一人一碗下肚,額頭冒青煙。A哥稱此粥雖好,不及潮汕一番鮮。此言既出,決定10月再次汕頭美食之旅。
  • 「食在廣州,味在潮汕」的潮汕美食有哪些呢?
    來到潮汕,那有兩個餐廳代表是絕對不能錯過的,第一個就是謝庭峰的《美食峰味》和美食家蔡瀾先生都曾經先後探訪過的,叫八合裏海鮮牛肉店。還有那個本地人也會去店裡面打包牛肉、牛肉的這種杏花吳記牛肉火鍋這兩個是絕對不能錯過的。那潮汕呢?作為沿海地區對於海鮮的吃法他們也是與眾不同?
  • 風味原產地 · 潮汕
    其實在潮汕,八合裏海記與一般的牛肉火鍋相比,味道和出品都只算中上水平。那麼我們去潮汕吃哪些更顯得地道些呢?平平淡淡的一碗白糜,一統了潮汕的宵夜排檔。簡簡單單的白糜配上幾碟雜鹹是潮汕飲食中永遠的主題。一般的夜糜檔,一邊是煮好加熱就可上桌的成品,一邊是冷藏著的新鮮海鮮和蔬菜。潮汕生醃也應了陳曉卿的那句,「好多東西離開一個地方,它就不是那個味了」。
  • 實拍廣州潮汕特色餐館夜市,海鮮繁多,有些菜外地人根本吃不來
    靠海吃海,這裡的海鮮明檔上,魚的種類繁多,形態也各異,比起上海的菜市場都豐富了許多。平時就五穀不分的人,到這裡大概只能認出黃花魚來,其餘那些顏色紅紅綠綠、形狀古怪的壓根就沒見過了。貝類也是既鮮活又豐富,都養在清水裡吐乾淨了沙,有時候走過,一不小心還會被象拔蚌噴出來的水給濺到,仿佛是對食客們無聲的抗議。
  • 魚膠花膠知識,魚膠品種介紹分享
    ,所以市場上的魚膠品種大爆發花膠的品種(按大類分,細分數百種)和等級魚膠分等級的依據如上節所言,是漫長歷史中的「經驗總結」和「約定俗成」,同學們仔細體會這兩個詞語,看的是魚膠的品種(即魚的品種),商家口中的「越大好」和「越厚越好」只能在同品種、同公或母的前提下成立,不同品種之間是無法成立的,就像最小最薄的白花膠和蜘蛛膠都要比最大最厚的安南、鬥湖膠貴重得多。
  • 潮汕美食行第一季
    滷鵝可謂是潮汕菜系頭牌,既稱滷鵝,滷水為尊,各家各法,味道差異只在一線間。這裡插一句,「烏」是潮汕話,通「黑」的意思。怎麼說「烏弟」的滷鵝呢?香嫩爽滑,鹹淡適中,滷味濃鬱卻不搶到潮汕鵝的谷香。我們吃的是「中坡」,即鵝的翅膀以下部位;還有「下攔」,就是鵝大腿啦。用剛減肥成功的胖子A哥的話來形容,就是「嗯!好吃,好好吃!」
  • 史上最全潮汕美食攻略
    一隻滷鵝之中,最珍貴的是鵝頭——確切的說是老鵝頭。所謂老鵝,實際上是指年滿光榮退役的種公鵝,老傢伙久經沙場、御女無數,閱遍塵世花開花落,看盡鵝間悲歡離合,早已修煉得神髓老道、精氣通靈,肉質變得極為膠韌可口,尤其是腦門上的肉瘤,頗有壽星南極老人的風骨。無論是下酒或是配茶,老鵝頭都是絕對的好搭檔;不過有一點,老鵝頭是潮汕滷味乃至潮州菜宴席中的花魁,自然身價不菲,一個好的老鵝頭甚至能開出上千元的高價。
  • 潮汕味道-烏弟鵝肉麵
    自我們的潮汕美食團開辦以來,一直就受到粉絲們的追捧和歡迎。
  • 貝克漢姆私廚分享的潮汕美食秘籍
    滷鵝可謂是潮汕菜系頭牌,既稱滷鵝,滷水為尊,各家各法,味道差異只在一線間。這裡插一句,「烏」是潮汕話,通「黑」的意思。怎麼說「烏弟」的滷鵝呢?香嫩爽滑,鹹淡適中,滷味濃鬱卻不搶到潮汕鵝的谷香。我們吃的是「中坡」,即鵝的翅膀以下部位;還有「下攔」,就是鵝大腿啦。用剛減肥成功的胖子A哥的話來形容,就是「嗯!好吃,好好吃!」
  • 紅雞赤嘴魚膠對宮寒、備孕、生產的女性具有什麼功效?
    、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印尼、印度,其中以斯裡蘭卡和巴基斯坦紅雞赤嘴是紅雞赤嘴中的經典佳品,其次是孟加拉和緬甸紅雞,然後是印尼紅雞,最次的是印度紅雞赤嘴。紅雞赤嘴魚膠是行內公認大補氣血、備孕期、孕期和產後的首選滋補品。
  • 舌尖寶庫 萬象潮菜,引爆味蕾(潮汕美食報告)
    二八粗菜館的滷鵝胗和鵝腸,鵝胗緊實醇香,鵝腸脆爽肥美。 肥鵝肝之美無人不愛,進階的老饕追尋的可是老鵝頭,老鵝頭是選退役的種公鵝,這種鵝好吃部分的不是肉,而是脖子以上的鵝頭,所以這也是這種超過了三年的老鵝最值錢的地方,一個鵝頭(一般是論條賣)可以賣到好幾百元。
  • 地道的潮汕海鮮砂鍋粥,靈魂原來是它,難怪那麼好吃
    相信潮汕的海鮮砂鍋粥,味道鮮美,已經不止是潮汕人才知道的美食了,潮汕的海鮮砂鍋粥,最重要的秘訣就在於海鮮和砂鍋,擁有這兩樣,基本你就離正宗地道的海鮮砂鍋粥不遠了。用砂鍋粥熬,不同於普通的鐵鍋,熬出來有一種濃濃的獨特香氣,加上新鮮的大螃蟹,海蝦等海鮮,熬出的海鮮砂鍋粥,特別香甜味美,簡直可以連續吃三碗的節奏。今天,我們就妥妥地把正宗地道的潮汕海鮮粥安排上吧。
  • 滁州來安縣的這家小店,一個老鵝頭賣132塊錢,鵝肉只賣38元一斤
    來安縣城,這家名叫二宋老鵝頭的小店,不足10平方,他家的老鵝頭賣到100塊錢一斤,一隻普通大小的老鵝頭要賣132塊錢,而鵝肉則只賣38塊錢一斤,為什麼在外人眼裡骨頭多肉少的老鵝頭能賣到如此的天價呢?這裡的鵝都是三年以上的土鵝,而且是吃草長大的,跟飼料鵝肉質有很大差別,老鵝頭有兔頭那麼大小,含膠原蛋白豐富,口味驚豔,因為資源稀缺,賣出高價,常吃老鵝頭有益氣壯陽,止咳化痰,和胃止渴等作用。
  • 這家元老級「海鮮砂鍋粥」變了,4.0版本讓眾多食貨淪陷!未開業已經爆滿,原因竟是……
    一品海皇粥可以做到如此受歡迎,皆因用心選料和用心烹調,每一粒大米都晶瑩飽滿,海鮮不新鮮不用!鵝頭、鵝脖、鵝翅、鵝掌、鵝肉等一應俱全!每一個位置都是鵝的精華,令人食指大動!  老壇酸菜炒粿條 來如軒,怎麼少得了品嘗地道潮汕風味特色菜,潮汕家常粿條,創新搭配老壇酸菜爆炒,滋味十足!
  • 全網最全最詳細的魚膠品種大全(圖解)05 - 赤嘴鰵魚膠
    正文赤嘴鰵魚膠是知名度和藥用價值都很高的魚膠品種,大補血氣的功效廣為人知,在潮汕、香港等地區一直備受推崇。它也是所有魚膠中品類最多、最複雜的。第一代石肚在80年代左右,珠江口虎門一帶盛產金錢鰵魚膠和赤嘴魚膠,當時有一批金錢鰵魚膠和赤嘴鰵魚膠由澳門的一位師傅專門加工而成,做成的赤嘴形狀和金錢鰵魚膠一樣,這就是最早的「第一代石肚」。基本上,只有三十年以上膠齡的本港野生赤嘴做成的石肚才叫第一代石肚,第一代石肚基本都在收藏家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