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實實在在熱愛食物的吃貨來說,潮汕是極具神秘色彩的美食天堂。潮汕美食,或許沒有川湘之味的香辣濃烈,沒有江南細點的精緻婉約,也沒有西北飲食的豪放精獷,但卻在百花齊放的中華美食中大放異彩,佔據著極其重要的一席之地。潮汕美食精工細琢、講究佐料、清純鮮美、色味獨特,有「清而不淡、鮮而不腥、嫩而不生、鬱而不膩」等特點,每一款潮汕美食,都可凸顯出潮汕飲食文化的深厚內涵和獨特魅力。
潮汕牛肉火鍋
在潮汕,人們認為牛肉無論是煎、烤、燉、煮,都因為加了太多的調味料而導致無法品嘗出牛肉本身的鮮甜,只有清水火鍋,才是品味牛肉極致之味的唯一途徑。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族群把吃牛肉這事發揮到極致,我想非潮汕人莫屬!潮汕人對牛肉新鮮度的苛求和執著,對牛肉部位的細緻和講究,簡直讓人嘆為觀止。
在潮汕的火鍋店外,常可見到一排排的案板,切肉的小工們利索地手起刀落,按不同部位的紋理將牛肉切薄,然後再一盤盤送上餐桌。所用的牛肉一般都是當天宰殺,不經過冷凍、排酸,送上餐桌的時間保持在4個小時以內。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四個小土豆。喜歡美食的小夥伴可以加小編微信哦,微信號(xiaotudou2002)。一頭體重在千斤左右的黃牛,宰殺之後剩下的肉大概只有三四百斤,如果比較肥的話,其中有一百斤可以做火鍋,如果比較瘦,那隻剩下三四十斤來做火鍋,可見選材之嚴格。
潮汕牛肉火鍋一般沒有什麼花哨的吃法,就是最簡單的牛骨清湯鍋底,門外切肉門內涮,只有如此才能吃出牛肉的原汁原味。當然,每個食客面前都有三小碟佐料——沙茶醬、辣椒醬和普寧豆醬,由客人根據口味自行搭配調節。所以人們常說潮汕美食「大味至淡」,不無道理。
手打牛肉丸
潮汕牛肉丸是潮汕美食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選用新鮮的牛腿包肉作料,去筋後切成塊,用力將肉槌成肉醬,加入調料拌勻,再用手使勁攪撻,直至肉漿粘手不掉。此時用手抓起肉漿,握緊拳頭,從拇指和食指間擠出一丸肉,用羹匙掏進溫水盆裡,燙熟後即成爽脆的牛肉丸。
看過電影《食神》的人大概都還記得電影中周星馳拿牛肉丸打兵乓球的一幕。其實,這個不僅僅是搞笑,上好的牛肉丸彈性極佳,扔在地上能蹦起老高。牛肉丸可分為牛肉丸、牛筋丸兩種,牛肉丸以純肉製作,口感鬆軟,肉質嫩滑;牛筋丸則在肉裡加入了少許嫩筋,口感更有嚼勁。
潮汕魚丸
說過牛肉丸,其實潮汕的魚丸也是一絕。潮汕魚丸注重選料,工藝特別,聞名遐邇。原始的魚丸製作通常選淡甲魚(鯒)和那哥魚為原料。烏黑醜怪的那哥魚學名蛇鯔,大概是醜得叫人生厭,名字都懶得起,就呼「那個魚」了。那哥魚刺多價賤沒人吃,就拿來打魚丸,橫刀刮肉去刺,然後放在個木桶底用手攪、拍,使魚漿成膠狀物,加上佐料製成丸狀。
當地人特別強調,出了潮汕,絕沒有其他地方的人會用鮮魚手打丸子。正因為堅持手工製作,潮汕魚丸特別彈牙爽脆,是潮汕一帶宴席上的常見菜品,甚至有「沒有魚丸不成席」之說。魚丸泡在輕薄的湯裡,只有芹菜調味,如果加了粿條就是魚蛋粉。那個不太圓的丸子咬下去,除了脆,第一口竟然簡樸得沒什麼味道,仿佛吃到魚原始的纖維。吃慣了工業魚丸濃妝豔抹的香,這個清爽得像個村姑,第二口才回味出真實的魚味來,沒有香料,赤裸裸的海洋滋味。
潮汕滷鵝
鵝肉可是潮汕菜的精華,在潮汕一些地方,去做客甚至被稱為去「食鵝肉」,可以說無鵝肉不成席。潮人愛鵝,以滷為美。滷鵝是潮汕隆重節日必備的食物,民俗有"無鵝肉勿霈"的說法,是衡量食物是否豐盛的標準。
潮汕滷鵝選用當地特有的獅頭鵝為原料。這種鵝出了名個頭大,號稱天下第一,腦袋上頂著碩大的肉瘤,狀似獅子頭,故稱「獅頭鵝」。獅頭鵝體型比任何鵝種都大,每隻重約7公斤左右,大的鵝能達到10公斤。潮汕滷味當中,以滷鵝為第一品,獅頭鵝當仁不讓,生為鵝中豪傑,死為宴席頭牌。
獅頭鵝的滷製,講究頗多。各家店都有自己的滷水配方,但基本每家店都會採用南姜、芫荽頭,桂皮、八角、蔥頭、罌粟殼等等,其中以芫荽頭最有地方特色。在滷汁中煮2~3小時之後(具體時間視鵝的月齡而定,老鵝要煮更久些),要立即掛在通風處,這樣的鵝肉更幹更緊實,鵝味也更濃。
潮汕人祭祀神明、先祖需用整鵝,不再細說;整鵝在祭拜完畢之後方可斫開斬件,剖斬鵝肉時講究刀工利落切整片薄,滷湯可淋可蘸,再撒上幾株青翠的芫荽,亭然一碟軟玉溫香,明豔不可方物。取一片點蘸少許蒜泥白醋,送到嘴邊,鵝肉的濃香與蒜泥醋的沁香撲鼻而來,此刻恐怕任何食客皆顧不及矜持與欣賞,唯一的念頭就是將這片尤物送入口中,讓鹹鮮軟韌的鵝皮、細糯香潤的鵝朥和綿密緊實的鵝肉在唇齒間碰撞,蒜泥醋一掃口中油膩,芫荽更添清奇滋味,撐起鵝香,口感豐盈,嚼之愈細,愈覺濃厚可口。
一隻滷鵝之中,最珍貴的是鵝頭——確切的說是老鵝頭。所謂老鵝,實際上是指年滿光榮退役的種公鵝,老傢伙久經沙場、御女無數,閱遍塵世花開花落,看盡鵝間悲歡離合,早已修煉得神髓老道、精氣通靈,肉質變得極為膠韌可口,尤其是腦門上的肉瘤,頗有壽星南極老人的風骨。
無論是下酒或是配茶,老鵝頭都是絕對的好搭檔;不過有一點,老鵝頭是潮汕滷味乃至潮州菜宴席中的花魁,自然身價不菲,一個好的老鵝頭甚至能開出上千元的高價。許多潮汕當地的廚師還認為獅頭鵝的鵝身肉質過老、過於粗糙,不適合入菜,只吃頭、頸,鵝身則豪氣地棄之不用,因此,在潮汕地區一直流傳著「老鵝頭金不換」的說法。
打冷
為什麼要稱為「潮州打冷」,至今還沒有一致的說法。所謂「打冷」,指潮州大排檔經營的大眾化冷盤熟食,比如香港潮籍美食家蔡瀾在《至上香腸》一文中就說:「香港打冷檔做的紅腸……」潮州人宵夜吃「打冷」大致可分為滷水、魚飯、醃製品以及熟食。滷水類可選擇滷鵝、滷豬腳、滷豆乾等;魚飯除了有常見的巴浪魚、大眼雞和紅鸚哥魚外,還有紅肉米和凍紅蟹、凍小龍蝦等貝殼蝦蟹;醃膏蟹、醃蝦姑、鹹血蚶和鹹菜則被列入鹹菜類中。內容之豐富,絕對能讓第一次來的食客華麗麗地傾倒。
潮汕魚飯
魚飯非飯,而是用新鮮海魚水煮而成。在古往今來的潮汕飲食文化中,漁民和大海支撐了文化的承續,因此魚在潮汕人的生活中有著特殊而且奇妙的地位,「以魚當飯」,魚上升到了米在中原人民中同等重要的地位。
千萬別把潮汕人掛在嘴邊的「魚飯」和「炒飯」、「蓋澆飯」混為一談,所謂魚飯,是指鮮魚不經打鱗劏肚去腮,洗淨後用鹽水浸泡,裝於小竹筐中再放入大鍋裡用高濃度鹽水煮熟,晾涼後即成魚飯。魚飯最大限度保留了魚的原味,佐以普寧豆醬,鮮美無比。魚飯在最大程度保持海鮮原味的同時,也能存放更長時間。在潮汕的大小市場和排檔,都能看到用竹籃裝的魚飯,尤以那哥魚、秋刀魚、鯛魚等最多,鋪籃的時候常鋪成菊花狀,非常好看。魚飯是潮汕最有特色的家常美味,也是最受歡迎的「打冷」,放在冰箱裡鮮凍後再吃依舊不失鮮嫩。
魚飯之名,說法有二:一種認為煮熟後的魚飯一簍簍擺放著,就像一鍋鍋乾飯一樣,而且魚飯新鮮原味,鹹淡適中,吃起來往往沒完沒了就像吃飯一樣,所以就被稱為魚飯;另一種認為魚飯與疍民的生活習俗有關。疍民亦稱水上人家,古書稱他們是『不粒食者』,即以魚蝦蚌蛤等海物為生,不依賴麥粟等粒狀糧食。」——張新民《魚飯,吃魚的哲學》
新鮮質優的魚飯,其外表魚色富有光澤,魚身堅挺硬直,用手略按魚身,魚肉有堅實感。魚飯肉色潔白,因其製作方法,跟製作白斬雞相似,故能很好地保留魚肉的原有的鮮甜味,不過用鮮活魚煮成的 「魚飯」吃起來可比雞肉還鮮美百倍。「魚飯」價錢便宜,在潮汕地區家家戶戶都把它當家常菜,用它下酒再好不過。
雜鹹
一碗白糜(白粥),一碟雜鹹,承載著潮汕飲食最經典的文化。潮汕雜鹹是潮汕地區對醃製冷盤小菜的統一叫法。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潮汕雜鹹是伴主食的小菜,而且是潮汕地區最經典的小菜。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四個小土豆。喜歡美食的小夥伴可以加小編微信哦,微信號(xiaotudou2002)。早餐時刻,或是吃完肉類大餐感覺油膩之時,吃上一碗白糜加上少許雜鹹,口中交織著清淡與鹹香味道,令人倍感清爽。
潮汕雜鹹種類繁多,從四時蔬果到魚鮮蝦膾,至少不下百種,且在不斷創新發展。若按製作原料來劃分的話,大致可分三類。一是蔬果類。即以蔬菜、瓜果為製作原料的雜鹹。主要有菜脯、鹹菜、貢菜、橄欖菜、脆瓜、烏欖、香菜心、橄欖糝、醬瓜、甜瓜脯、鹹瓜脯等。這類雜鹹較為清香爽口,保鮮期相對較長。二是水產類。即以小魚和貝殼動物為製作原料的雜鹹。主要有魚仔、魚脯、錢螺鮭、醃蝦姑、鹹蟹、薄殼、紅肉米(一種細小的貝類)等。這類雜鹹較為鮮美可口,但保質期較短,有較強的時節性。三是豆類。即以黃豆、烏豆、花生等為原料製成的雜鹹。主要有貢腐、烏豆、豆仁、甜豆、豆乾條等。這類雜鹹較為鮮甜爽口,保鮮期也相對較長。在這些雜鹹中,鹹菜、菜脯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在潮汕地區,不管貧富貴賤,幾乎每家每戶都有鹹菜、菜脯。在潮汕風味的餐館中,鹹菜、菜脯也是必備的小菜。
潮汕生醃
生活在海邊的潮汕人,喜歡生醃的海產品。所謂生醃,是指將血蚶、蝦蛄、蟹類、牡蠣、薄殼等各類時令海產用豉油、辣椒、蒜頭、芫荽等醃料將海鮮生浸,有的醃一天,有的醃一兩個小時,有的甚至不必等,即醃即吃。門道在於醃料的調配,既要足夠滲入食材,又不能太濃。
潮汕生醃素來有「潮汕毒藥」之美譽,蓋指吃過的人用不了太久就會茶飯不思而四處尋覓,這當然是因為味道鮮得有些令人髮指的緣故。在潮汕,用來做生醃的大多是一些小海鮮,價格固然親民,鮮味也絲毫不差,每頓飯都可以來上一份,不必心疼,送飯下酒兩相宜。
四五月份,蝦菇最為肥美,家家戶戶都會做,調上蒜、芫荽、香油等等七八種材料一醃,靜靜等候2個小時,就是一碗下酒的好菜。只見那蝦菇通體透亮,卻有著鹹蛋黃一般厚厚的紅膏,吃起來幼滑鮮甜。真正的挑戰來自血蚶,不要說殼裡溢滿的血水,光看名字已讓人抗拒!可潮汕民間有「血蚶補血」一說,「血才是血蚶的精華啊!」,潮汕人如是說。所以吃時要把醃汁儘量洩去,保留殼內的血汁,連蚶肉一併放進嘴裡吸食。外地人或許剛開始有些抗拒,然而若鼓起勇氣嘗上兩顆,便不由得點頭稱是,然後接二連三的吃下去了。
要感受潮汕生醃的威力必須親身前往汕頭走一遭,箇中的震撼在於生醃的無孔不入,這是世俗家常的一部分,尤其當你深夜站在街邊的大排檔前指揮著店家從一個個作料盆裡撈出各種生醃的海鮮,揮刀斬件裝盤,在這樣的夜風中每個人都會忍不住飢腸轆轆。
潮汕腸粉
雖說潮汕腸粉源於廣州,但經過潮汕人根據自己口味改良後,跟廣州拉腸已形成兩種不同風格的腸粉。潮汕腸粉分支很多,每個地方的腸粉的用料其實都不一樣,比如有潮州腸粉、澄海腸粉、汕頭腸粉等等。潮汕腸粉跟廣式腸粉從口感、餡料到配料,都大有不同。潮汕腸粉餡料多配料多,而傳統廣式拉腸往往只有一兩種餡料,且僅蘸醬油食用。潮汕腸粉最吸引人的就是醬汁,主要可分為花生醬、醬油、滷汁三種。薄薄的一層爽滑柔韌的米漿皮,包裹著雞蛋、香菇、蝦米、肉沫、菜脯粒、青菜,再淋上熱乎乎、香噴噴的特色醬汁,這就是令無數人垂涎三尺的潮汕腸粉。
蠔烙
蠔烙是潮汕地區的傳統小吃,歷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鎮各地,製作「蠔烙」的小食攤已經十分普遍。民國初年,專門經營蠔烙的潮汕蠔烙老店,選料十分嚴格,專門選取饒平汫洲出產的珠蠔,採用優質雪粉,甚至連豬油都要用本地豬的鬃頭肉煎出來的油。煎制的蠔烙,香味鮮美,口感酥脆。由於這些老店製作的蠔烙口味特別誘人,故在當時名噪潮汕城鄉及海外潮人,並持續達半個世紀之久。
蠔烙的主料要用到鮮蠔、雪粉和鴨蛋。潮汕飲食俗語「厚朥猛火芳腥湯」,講的就是煎蠔烙的特點。蠔烙選用的鮮蠔潮汕人又稱「蠔仔」或「珠蠔」,雪粉是指精白的薯粉,先熱鼎落油,放下蔥花炒出香味,再把生粉水均勻地倒下,煎成圓餅形,約有一公分厚,至生粉水剛熟成形,即把蛋漿均勻淋上,再在上面放蠔(用粉水上漿)、臘肉丁等,略煎,用鍋鏟切成四角,從鼎邊再落朥,翻過來繼續煎至外香脆,內嫩滑。"蠔烙"的醬碟是沙茶加魚露。
春餅
春餅算得上是潮汕地區的名小吃了,又名潮州春卷。它原是立春日的食品,唐宋時稱為春盤,即在立春日用蔬菜、餅餌、果品、糖果等匯集成盤,饋贈親友,取其生發迎春之意,象徵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吉祥。春餅內餡主要是青韭、香芹等新鮮時令菜,再佐以肉絲、香菇碎、肉碎、豆腐絲等合炒成盤,也可酌量加香菇、雞絲等原料,因人而異,隨意搭配。它呈長方形,金黃美觀,外酥裡嫩,味濃香鬱,咬一口,滿城春意,便在這酥脆之間。滿滿的春味融入唇齒,骨子間暖暖的春意悄然湧動。
粿條湯
粿條是潮汕有名的小吃,潮汕人稱為「炊粿」、「粿仔」。潮汕粿條不同於廣州的「沙河粉」,潮汕粿條要厚身、窄一點,其口感也沒有太大的韌性,易嚼,米香更濃鬱。粿可炒也可煮成粿條湯,城市鄉村普遍喜愛。潮汕人家家戶戶都會做各式各樣的粿條湯。簡單的一份粿條,下鍋即煮即熟,製作簡便。
潮汕粿條湯在店鋪的煮法是一碗一碗的泡,將粿條放於煮開了的沸水中燙了片刻,用多孔的「飯籬」將它撈起,倒在碗裡,泡上煮開的骨湯及放下配料魚露、肉茸、味精及冬菜、芫荽、蔥等,加上肉片或肉丸、豬肝、蠔仔、鮮蝦肉等,就成為一碗很爽口的粿條湯了。潮汕城鎮集市,鄉鄉裡裡,開店擺攤或沿街販賣的很是普遍。因其方便適口,價錢便宜,青壯老少都喜歡吃,是三餐之外的 一種最普及的小食。
普寧豆乾
豆乾是普寧獨具風味的食物,久負盛名。其製法是用大豆磨漿,加上少許薯粉、石膏等原料配製蒸熟包成方塊狀,色呈白、黃二種,每塊重約50克。
現在普寧人烹調豆乾的方法主要有三種:第一種為煎,即是把豆乾切成小塊,在鼎中煎炒之後,滲入韭菜,是普寧農家俗菜和名菜。第二種為焗,即把豆乾切成小塊之後,加上少量清水,再加上用油炸過的少許魚脯、幾段蒜白,焗成後是清香可口的下酒好菜。第三種稱為油炸豆乾,即把成塊豆乾放入油鼎中,炸到皮呈赤色便可撈起來切成小塊,吃時把它蘸上生蒜茸醋或韭菜鹽水等調料。普寧油炸豆乾以其皮酥脆、肉嫩滑、味香清爽口、常食而不厭等特殊風味而馳名,許多普寧老華僑、在外工作的鄉親,一回到家鄉,總不忘嘗一嘗家鄉名小吃普寧豆乾。
潮州反沙芋
芋頭吃法,莫過於潮州人的反沙芋,鬆化甜美。芋泥更要磨得細,用一個削了皮的南瓜盛 ,再去燉熟。
返沙是潮州菜的一種烹調法,將炸熟的芋頭投入白糖融成的糖漿,讓其冷卻凝固,在芋頭表面形成一層白沙或白霜一樣的物質,糖漿則又返回到「砂糖」的狀態,所以叫「反沙」或「掛霜」。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四個小土豆。喜歡美食的小夥伴可以加小編微信哦,微信號(xiaotudou2002)。返沙芋頭,就是用富含澱粉的芋頭加白糖返沙製成。
反沙芋頭外表金黃,咬開則潔白如雪,外脆內香,老少鹹宜。按潮汕小吃的傳統,反沙番薯與芋頭常擺放同一盤中,因其金銀兩色而得「金柱銀柱」的美稱。
洪陽粿汁
洪陽粿汁是潮汕地區最出名的小吃之一,具有粿皮韌脆、清香爽口、湯水鮮美、配料豐富等特點。一碗均價十塊錢的粿汁,配料就有魷魚頭、豬肉、豬心、肉丸、滷蛋和油條,貨鮮價實,超級抵食。
粿汁是否好吃,關鍵在粿汁皮的質量上。講究的商家會按傳統方法手工製作,將米漿和番薯粉這兩種原料按一定比例攪勻成糊狀,然後在火炭爐上用平底鍋慢慢煎烤。入口一嘗,湯水的鮮美就喚醒了味蕾,滑溜溜的粿汁皮爽口香甜,非常有嚼勁,配料中的香菇、雞蛋和豬小腸都滷得非常夠味,讓人一口吃完忍不住再咬一口,配料中洪陽油條也是極有名的,外脆內軟,在粿汁中一泡,連粿汁也充滿了油條的香味。粿汁要趁熱吃,非常爽口,越吃越有味。
老媽宮粽球
老媽宮粽球指汕頭市昇平路頭媽祖宮(即老媽宮)附近的順德號的粽球。以糯米為主料,外形為六角球狀,製作工藝要求嚴格,是一種口味獨特的粽子。老媽宮粽球裡有甜、鹹雙拼料餡,甜料餡部分為綠豆沙餡(或烏豆沙餡)和水晶餡,外面用豬網膋包裹;鹹料餡部分為香菇、蝦米、臘腸、方魚末、蓮子、慄子和經醃製的南乳鬃頭肉。然後用竹葉、鹹草包裹紮成六角球形,放進鍋內煮熟。食時解開竹葉盛盤,有稜有角,晶瑩潤滑、甘甜香鹹。
該小食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由張強德父子創立。在老媽宮粽球店裡,曾懸掛著一塊寫著「食定正知」的玻璃匾,這四個字的潮汕話意思是,只有吃了並且仔細品味以後,才真正知道它的好味道。由於老媽宮粽球的出名,這四個字競也跟著流傳開去。」老媽宮粽球——食定正知」,成為潮汕地區人們的一句口頭俗語了。
豬腳圈
豬腳圈是潮汕地區傳統特色的油炸粿類小食,又名「落蹄粿」、 「 屐桃包」,因其呈圓圈狀,好像是從豬蹄上切下來的圈節,故人們美其名為豬腳圈。
豬腳圈的餡料是芋切成丁、煮熟的紅豆、生蔥珠、五香粉、精鹽,攪拌均勻。製作豬腳圈需要有特製工具,一根鐵柄,一頭焊上一個直徑8釐米,高 1.5釐米的圓鐵盞。把鐵柄盞放入六成熱的油鍋中略炸,使鐵盞具有較高溫度,取出倒入粉漿,再把粉漿倒出,鐵盞中受熱的粉漿便成一小碗形,加入制好的餡料,再淋蓋上粉漿,放入油鍋中浸炸至金黃色,倒出即成。炸熟的「豬腳圈」不僅色澤十分惹人喜愛,而且有一股香噴噴的誘人香味,叫人饞涎欲滴,吃上一口,頓覺香脆可口,味道甚佳,吃後更是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糯米脹豬腸
豬腸脹糯米是潮汕地區民間傳統小食,歷史悠久。風味獨特,古往今來,傾倒了多少食客。一盤切成薄片的豬腸脹糯米,外加幾瓶啤酒,慢慢品味,那是十分愜意的。在潮州話中,「脹」字有灌入、填滿、充塞的意思。其一般製法是取豬大腸中段,用食鹽、純鹼或澱粉反覆搓洗至無異味,將糯米先浸軟,與豬肉、香菇、蝦、蓮子等輔料拌勻,調入食鹽、味精、胡椒粉等調味品,然後填裝入洗好的豬腸中,煮熟後蒸,或者切片煎來吃。吃時一般是澆上甜醬,最豪華的是點桔油,帶上桔子香味,所以更加開胃。
炒糕粿
炒糕粿是一道廣東省潮州地區的傳統民間小食,還是一種街頭巷尾十分暢銷的夜宵,又有獨到之處的製法。以潮汕地方優質稻米為原料,經浸洗後,摻和水到石磨中磨成米漿,並用專用蒸具,將優質白米漿逐層加工蒸熟,製成軟硬適中的大塊白米糕,再均勻切成小塊,加入魚露和紅甜豉油調勻,放在平底鍋(煎盤)上用慢火煎,煎至一面呈金黃色且表皮酥脆時,才逐塊翻過來煎另一面,並同樣煎夠火候。此時,加入白糖炒勻,再和入芥藍菜、鮮蝦肉、瘦豬肉、鮮蠔仔、鮮雞蛋等多種配料,加入沙茶、辣椒醬、味精、雪粉水、上湯,使其成品達到外酥內軟,鮮香微甜,鹹裡帶辣,併兼有紅、綠、紫各色點綴其間,實在令人觀之舒心悅目。
菜頭粿
即蘿蔔糕,製作時先將蘿蔔刮去粗皮,刨成絲,下鼎鍋炒軟,加入臘腸粒、蝦米粒、香菇粒、芹菜粒,和入適量味精、精鹽、胡椒粉,同米漿、薯粉拌勻,然後入蒸籠內(先用布墊於籠底)蒸熟,以筷子插入不粘為熟。又法:蘿蔔絲不經炒過,直接拌入大米粉及其他配料,以水調勻再入蒸籠蒸熟。食用時將菜頭粿切塊,下平底鍋用油煎至呈金黃色即成。菜頭粿外酥內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膩。
鹹水粿
鹹水粿又名水粿,也稱為豬朥粿。鹹水粿外觀是一個由米漿做成的如同小碟子的粿皮,中間是盛放著熱的菜脯幹,色澤嫩白,口感潤滑。粿皮無味但有嚼勁,配上菜脯幹的香甜和芳鹹,成為一道具有潮汕特色的民間小吃。有的也可以加上辣椒醬或者甜漿,使得鹹水粿味道更重,更美味。
鴨母捻
鴨母捻,潮汕特色甜品。據傳鴨母捻首創於清代初年,原是糯米湯圓。潮州話裡叫「鴨母捻」,取其形似母鴨在水上遊蕩浮沉之意。鴨母捻與湯圓不同的地方在於它的外形,比普通湯圓稍微大一點,沒有全圓的形狀而是有了一個小角,這就是「捻」的效果,也使其更形象的按上了此名。鴨母捻的形狀潔白有如去皮荔枝,清甜而帶有香味,軟滑順喉。分含餡跟不含餡型。含餡的鴨母捻有芝麻白糖、香芋、綠豆白糖等等,各有特色。鴨母捻加上鵪鶉蛋、銀耳、蓮子、百合、白果、綠豆等配料,一碗小甜點,應有盡有,十分清甜爽口。
腐乳餅
腐乳餅是潮州的特色餅食,其造形小巧,獨特的南乳、蒜頭和醇酒的氣味,芳香可口,甜而不膩,而且富含營養,是餅食中的佼佼者。腐乳餅的用料多達十幾種以上,外表油滑緊密,內裡的餡卻非常豐富,包含花生、白豬肉、糖、油等十幾種配料,有著獨特的南乳、蒜頭和醇酒的香味,吃起來甜而不膩,又有豐富的營養,是餅食中的佼佼者,深受大眾喜愛。
鼠曲粿
鼠曲粿也稱茨殼粿,凡是提到潮汕小食,都不能不提到「鼠曲粿」,這大概是因為「鼠曲粿」在潮汕小吃中歷史最為悠久,最具潮汕風味,最為大眾化的原因吧。鼠曲粿的製作是取田埂野生的「鼠曲粿」熬成湯汁,調入豬油及糯米粉製成粿皮,包上豆沙或糯米、花生仁、蝦仁、豬肉調成的餡料,鹹甜隨意,再用圓形或桃形印模壓印成形,放新鮮竹葉上或香蕉樹的葉子上面,然後上鍋蒸熟,這也是鼠殼粿不同與其他粿的一點。鼠曲粿顏色深綠,柔軟香甜,散發著天然鼠麴草的清香,因而現在也為潮菜餐桌常見之小食佳品。
宵米
宵米,潮人宴席上的配桌點心。宵米的小巧玲瓏與精巧可愛,看起來賞心悅目。採用精麵粉和鮮雞蛋混合後輾製成果皮,宵米的內餡也十分豐富,有赤肉、白肉、鮮蝦、筍粒,還要調入精鹽、味精、胡椒粉、老抽、豬油等。經過精工捏製成玲瓏小巧的宵米胚,蒸熟後便成清鮮爽口、滑潤鬱香的潮州小食。
落湯錢
落湯錢也叫「膠羅錢」、「軟果」,是在潮州傳統小食「糯米錢」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而演變來的。落湯錢是將糯米粉和成粉,蒸熟,撈起後木杵同一方向攪拌成光滑的糯米餈。光滑的糯米滋攪好後倒入鍋中,用蔥油把兩面煎得微脆,再切成小件,撒上炒熟碾碎花生、芝麻,與白糖粉混合的配料即可。吃落湯錢要趁熱,外面粘著著芝麻花生香脆可口,糯米滋剛搗出來綿香有彈性,有熱度又有嚼勁,煎脆的糯米餈脆口滿香。外脆裡嫩,外剛內軟,外涼裡熱,柔軟香滑,這就是潮州落湯錢的味道。
老鼠粄
老鼠粄是一種客家粉條,在梅州地區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源於大埔縣。這種小吃名為「老鼠粄」,但與老鼠並沒有聯繫,至於起初叫老鼠粄的原因,已無法考證。
老鼠粄的主要原料有粘米,以冷水浸幾小時後,撈起滴幹後磨成粉,然後用開水拌和,反覆揉搓至適度後擰成團,即以特製的「千孔粄擦」架在面上,將粄團壓在粄擦上用力來回摩擦,便可擦出每條1-2寸的粄條掉在鍋中,待粄熟浮面時撈起,置冷水中浸泡,冷卻後再撈起晾乾即可備用。一般做成湯粉,煮湯加肉絲、香菇絲、蝦米、油蔥、蔬菜;也有炒粉的,把肉碎、蔥花、胡椒粉與粉一起炒食風味獨特,味美有加。
梔粿
梔粿,又稱梔棕,是廣東潮汕地區民間傳統的應節食物。端午時節,潮汕千家萬戶喜愛做梔粿美食的風俗世代相傳,加工製作精細,配製方法考究,美食風味獨特。製作梔粿需將採摘下的梔子洗淨搗碎,浸泡濾渣成為黃色汁液,後與糯米漿搓勻,放入專用粿帕,裝入蒸籠蒸熟。蒸熟後的梔粿呈棕黃色。主婦們喜用紗線牽拉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盛放於白瓷盤上,用白砂糖蘸粘著美食,甜潤爽口,涼喉解渴,其色、香、味俱佳,深受潮人的喜愛。
普寧豆醬
說起普寧豆醬,潮汕人是再熟悉不過了,這是一種幾乎在每家每戶的廚房都能見到的調味品,堪稱潮汕潮汕醬料的王牌。民間流傳的《潮汕特產歌》中有:「普寧出名好豆醬,新亨出名老菜脯。」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四個小土豆。喜歡美食的小夥伴可以加小編微信哦,微信號(xiaotudou2002)。由此可見普寧豆醬名氣之大。很早以前,普寧縣民各家各戶就有自行釀製豆醬的傳統,作為做菜調味佳品或作每日三餐雜鹹等,尤以洪陽一帶生產技藝最好,味道最可口,遠近聞名。明代中期,普寧置縣。之後,人們便把豆醬加上「普寧」兩字,稱「普寧豆醬」,慢慢約定俗成。
有人說,普寧豆醬是潮汕的味噌。挖上一勺,淺淺的金黃色,豆瓣顆顆飽滿,說它像味噌,可能因為同是大豆發酵而成,也因為都是家常得不能再家常,是廚房裡、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味醬料。在潮菜中,普寧豆醬幾乎是不可缺少的佐料,譬如「魚飯」,在碟子裡蘸上一點豆醬再吃,那味道真箇叫絕,用潮人常說的「醇香」和「鮮甜」來形容比較恰當。然而這種「香」不是花香的那種香,而是獨特的「醬香」;這種「甜」不是蜜糖的那種甜,而是獨特的「甘美」。著名的普寧豆醬煮鱖魚、普寧豆醬焗蟹、普寧豆醬雞、普寧豆醬骨等,都離不開普寧豆醬。春菜、蕹菜、蘿蔔苗等,在煮熟後加點豆醬味道更佳。以普寧豆醬醃製各種醬菜,如醃白蘿蔔、嫩薑等,是非常地道的小菜,用以送粥是十分開胃的。
墨斗卵粿
在潮汕達濠一帶,流傳一種稱為「墨斗卵粿」的食品。這種食物先將新鮮墨斗卵用刀壓散,加入雞蛋清和雪粉,然後攪拌成很濃稠的糊漿,吃時要攤開在平底鍋上油煎。因為加了雞蛋清,墨斗卵粿很容易就煎成誘人的金黃色,但裡面卻還軟嫩雪白,蘸些紅辣椒醬同吃,有絕好的滋味和口感。
薄殼米
吃薄殼是潮汕最具代表性的事情了。關於薄殼的一切,就是海洋版的種田,還是產業鏈的。薄殼生在海裡,薄殼裡的肉叫做薄殼米。薄殼豐收最肥在夏天,要人划船脫光衣服下海收割,一串串有點像牡蠣,全裸潛水,拿著鐮刀,全憋氣的,是很古老的一項傳統。
已去殼的薄殼米是南國海濱獨特的海鮮美食。每到夏季,在潮汕地區大小海鮮店可見新鮮薄殼米全宴巨大招牌介紹:薄殼米卷、薄殼米飯、炒薄殼米、紅燒薄殼米、薄殼清湯、薄殼米煲、薄殼米撈等等;薄殼米老少鹹宜,價廉物美,深受海內外潮人所喜愛。
潮州素菜
潮州素菜是潮菜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潮菜中一朵異彩奪目的奇葩。粗料細做,清淡鮮美,素菜式樣多且獨具特色。潮州素菜是由寺院素菜、宮廷素菜、民間素菜和新潮素菜融合而成的。各自的特徵是:寺院素菜,講究陰陽五行,清純性真,重在原味原汁原生態;宮廷素菜,形葷實素,富貴典雅,講究口感和營養;民間素菜,素菜葷作,見菜不見肉,講究實惠;新潮素菜,以素託葷,形似味真,既好看又好食。名品有厚菇芥菜、玻璃白菜和護國菜等數十種,也是廣東菜系中素菜類的代表。
砂鍋粥
潮汕砂鍋粥是專門用砂鍋煮出來的鹹香粥,粥是主料,因為潮州地區是沿海一帶的地方,所以配料大都以海鮮為原材料,再加入潮州菜的獨特配料,風格獨樹一幟,在各地都頗受歡迎。
粥被放在砂鍋中慢慢熬著,熬的過程中,只能用小火,而且要有人拿著勺子站在一邊,一邊看著火,一邊慢慢攪。廚師用心陪伴著這鍋粥慢慢變熟,這份陪伴,這份等待足以看出誠意。由於時間的催化,簡單的粥變得軟糯鮮甜,米粒裡吸收了蝦蟹的海味,讓一碗簡單的粥變得豐富生動起來。吃的時候,不用添加任何的調料,用勺子從砂鍋裡輕輕舀出放在碗裡,細心去品就好。
本文由四個小土豆編輯整理,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四個小土豆。喜歡美食的小夥伴可以加小編微信哦,微信號(xiaotudou2002)。您的支持就是小編前進的最大動力。
按住下圖關注小編
盤點全球頂級食材
探索珍奇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