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去了一趟潮汕。
不為別的,就是為了吃。
上海有一家叫菁禧薈的餐廳,是做潮汕菜的,是我們試完上海幾乎所有餐廳後,最喜歡的中餐之一。
廣州也有一家叫好酒好蔡的餐廳,也是做現代潮汕菜的,也是我們試完廣州幾乎所有本地人推薦的餐廳後,最喜歡的中餐之一。
再加上潮汕美食名聲在外。無論滷水、粿製品、牛肉火鍋、各種打冷等平民美食,還是鮑魚、花膠、海參、老鵝頭這種需要花些錢才能吃到的食材,在當地都能吃到最好的。
尤其是牛肉火鍋,聽說只要出了潮汕,就絕對不是那味道了。
所以懷著極高的期待,我們端午組了個鬆散小隊,前去潮汕地區一探究竟。
回來每個人的第一念頭都是:
潮汕太好吃了!
第二個念頭則是:
這些好吃的,真的便宜啊。
1,牛肉火鍋。
我們下飛機已經近8點了,所以吃的第一頓,就是牛肉火鍋。
當時聽不少本地人說沙溪鎮的牛肉火鍋好,再加上那裡離機場又不遠,所以我們第一頓選擇了沙溪鎮的「老貓牛肉火鍋」:
店面不小,因為我們是24號去的,加上潮汕不是熱門目的地,所以還不用排隊。食客和老闆用本地話談著吃,一邊的開放廚房裡,小夥子們在忙碌地切肉。
吊龍、雪花、匙仁...一盤盤肉從廚房裡出來,端到客人桌上。
看起來平平無奇。
但吃下去,完全不一樣。
本來我覺得上海絕大多數潮汕牛肉火鍋我都嘗過,之前在廣州狂吃的時候,經常一個晚上去兩三家潮汕牛肉火鍋連吃,所以可能也算是牛肉火鍋屆見多識廣的了。
但那些,和潮汕當地的牛肉火鍋,是完全兩個口感。
倒也不是說潮汕當地的牛肉有多好,養牛技術有多高超。純粹是因為,你在其他地方,很難吃到這麼新鮮的牛。
一般肉類經過切割後,會經歷新鮮期、僵直期、後熟期和腐敗期。其中新鮮期特別短,牛肉可能只有3-4小時的新鮮期,然後就會進入僵直期。
在僵直期的牛肉,其硬度可能是新鮮期牛肉的10倍以上,再加上肉類發生無氧酵化反應,會產生大量乳酸——這個階段牛肉是最不適合食用的,需要進行排酸,才能吃。
一直到這一反應結束,酸度降低,進行完排酸過程,牛肉才重新適合食用,但味道已經和新鮮期的牛肉完全不一樣了。
——那些牛肉經過處理,可以變成高級的乾式熟成牛排,它的牛肉風味會非常重,但它不適合用潮汕牛肉火鍋的方式去吃它。
最適合在火鍋裡直接涮著吃的牛肉,恰恰就是新鮮期的牛肉。
新鮮牛肉和正在排酸或者排酸完成的牛肉,味覺上完全是兩個東西。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吃到正宗的潮汕牛肉火鍋,就必須在屠宰完牛的4-5小時內,把牛肉分割切片裝盤,端到食客的桌子上來。
這等於是在和時間賽跑。
除了足夠快以外。
為了防止牛在被屠宰的時候肌肉強烈收縮,所以潮汕牛肉火鍋不能採取電暈的方式讓牛昏厥,所以只能用傳統方式擊暈。
為了讓牛在被屠宰後儘快上桌,當地的屠宰場,早上屠宰供午餐,下午屠宰供晚上,儘量不會讓牛肉過夜,以求牛剛被屠宰,就能儘快端上餐桌。
為了保證新鮮,潮汕牛肉是絕對不會冷凍的,都是人工切鮮肉,而且潮汕牛肉分類極細,對時間要求也高,這就要求切肉師傅有相當精細的刀工,薄切不能斷,厚切又要均勻:
總之一切的一切,都在為速度服務,就為了能讓食客,在最佳時間,吃上一口鮮牛肉。
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市區的任意一家店都是不可能具備這一速度的,因為附近根本就沒有屠宰場也沒有養牛產業。
而在內蒙、新疆,可能有這樣的牛,但當地人並沒有形成這樣一套文化,所以他們不會用這麼快的速度分割牛肉,把肉端到食客桌子上,用來涮火鍋(當然,西北的做法也很好吃,不過是另一番風味)
只有潮汕或者其他有這種文化的地區,才會發展起那樣一套產業鏈,能把屠宰場的牛用最快時間送來,其中最誇張的,牛肉切好上桌,還在抽動。
也許看著有些殘忍,但真的好吃。
這樣的牛肉,水份多肉飽滿,即使是沒有任何脂肪的瘦肉,也都是有彈性的,在嘴裡仿佛有生命力一樣。
而這裡的生牛丸就更不說了,我吃下去的瞬間,甚至懷疑周星馳《食神》裡面把牛丸當桌球打是真的...
現在上海不少潮汕牛肉火鍋,會用豬大骨湯做鍋底,裡面再加上香料和味精用來調味,這樣煮出來的牛肉才有滋味。
但在潮汕,鍋底基本就是牛骨清湯加點南姜,再加點蘿蔔蔬菜。
最多加點牛丸在裡面煮:
因為這樣,才能嘗出牛肉的鮮甜。吃完以後,才會滿口留鮮,還帶點微甜。
它的汁水飽和度和彈性,嫩滑感,都吊打上海的「潮汕牛肉火鍋」們。
怪不得陳曉卿說,一個地方的風味,是沒辦法複製到其他地方的,只能去當地去尋味。
潮汕牛肉火鍋的做法很好複製,簡單的說,就是清湯鍋涮牛肉,自己在家裡也能做。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潮汕牛肉鍋如同雨後春筍,在全國各地開花,但絕大多數都只能學到皮毛,學不到靈魂。
因為靈魂,是那套養牛、殺牛、分牛的產業鏈。而那套產業鏈很難複製,因為其他地方的消費群體,支撐不起,普通商家,也投資不起。
這就是潮汕牛肉火鍋獨特的地方。
同理,我們在後面幾天,還去了汕頭當地最有名的牛肉火鍋之一——杏花吳記牛肉火鍋。
它是一家網紅店,晚上來的話人山人海需要排隊。但如果你上午10點就過來吃飯,就完全不需要排隊,當場就能吃上。
在上海,因為資本運作的那一套模式,現在「網紅店」的名頭已經被弄臭了,基本提到網紅店,難吃的概率在五成以上。
但汕頭這家牛肉火鍋不一樣,它是真好吃的。
和老貓相比,它的鍋底沒有苦瓜,沒有牛丸,但多了玉米:
杏花吳記的牛肉,口感不如我之前在老貓吃的,但依然鮮甜。
它的優勢,是牛丸又大又彈又鮮:
牛舌極嫩極滑,可能隔著屏幕你們都能想像到驚人口感:
以及它的沙茶醬,好吃到我們每個人買了一瓶帶回家...
牛肉火鍋,是我這一趟吃下來,覺得潮汕當地和其他地方差別最大的一種食物。
如果你在其他地方吃過潮汕牛肉火鍋,覺得好吃,可以來潮汕試試,你會更喜歡的。
如果你在其他地方吃過潮汕牛肉火鍋,覺得不好吃,也可以來潮汕試試,它可能會改變你的看法。
最關鍵的是,它真的很便宜...
下面這一桌肉,後來我們又加了4盤肉,兩盤牛丸,四個人吃到扶著牆出,一共四百多塊。(注意鍋裡還煮著不少)
而上面的老貓牛肉,更是一個人一百以內就能吃撐....
2,白粥
聽說我要去汕頭吃東西,一個潮汕朋友告訴我,當地人最喜歡帶外地來的遊客去喝白粥,最牛逼的,也是喝白粥。
我那時懵懂,不知道一個白粥能有什麼花樣。
我自己也會煮啊!
但是當我按照他的指示,去了他口中「一站式解決喝白粥問題」的富苑餐廳時,我發現我錯了。
他只說了喝白粥,但沒告訴我,他們喝白粥,是配著這些東西喝的:
富苑是當地一家以魚飯滷水、生醃雜鹹等豐富的成品及半成品而聞名的夜市排擋,而且因為其食物之豐富,裝修之富麗,成為了大排檔中的貴族。
一些人說「帶外地來的遊客我們會去富苑,有面子。但如果自己吃的話,會去性價比更高的桂園白粥。
兩個我都嘗了,味道差別不大,主要就是桂園白粥更便宜一點。
富苑的飲食,就像是一本潮汕飲食的百科全書。
在這裡,你可以吃到高級的龍蝦、鮑魚、老鵝頭。也可以吃到便宜的滷水、大腸、炒粿條。有生醃蟹,魚飯這種海鮮;也有豬腳、滷鵝這些禽畜。
總之浩浩蕩蕩一排,望不到頭,讓人目不暇接。
點上十幾種,配一碗白粥喝下去,頓時酸甜苦辣鹹鮮什麼滋味都有了,可以心滿意足地回酒店睡覺,或者找個地方按jio:
別以為說富苑高級,就有多貴。
比如上面這些,我們點了魷魚、皮皮蝦、膏蟹、血蛤、豬腳、大腸、生蠔、大鮑魚、小象拔蚌....可能除了龍蝦,什麼海鮮都吃到了....
加起來三百多塊錢....
要知道,這已經是許多當地人說「性價比」低的物價了。
3,物價。
既然說牛肉火鍋和白粥的時候都提到了物價,那就專門講一講汕頭的物價。
直接舉例子講吧。
這是汕頭一家很有名的國之粿汁店:
粿汁是一種用糯米為原料做成的食物,一般會配各種滷水吃,一碗喝下去,不但飽腹,而且爽口。
在售賣窗口,我選擇困難。
於是很豪氣地和老闆說「這個、這個、這個,你這裡所有東西我都要了。」
老闆用香腸、胰腺、豬肝、滷蛋、小腸等各種東西裝了滿滿兩碗以後,很爽快地回答我,一共40塊!
...
還有,這是汕頭一家有三十年歷史的腸粉店。
並不是大排擋,是有挺大店面的。
潮汕的腸粉和廣東其他地區不太一樣,會在裡面裝很多東西,這次我們要了牛肉腸粉,裡面的牛肉大概是一碗「蘭州牛肉麵」裡面的三倍多:
這樣一份腸粉,10塊錢。
還有,這是腸粉店對面一家賣杏仁茶的,同樣也是老店。
他們家不賣別的,只有杏仁茶和芝麻糊。
杏仁茶好喝,為了配杏仁茶,我們加了一份風吹餅:
結果兩份甜品和風吹餅加起來,一共十一塊錢...
我差點以為他們算錯了。
國內我去過很多地方,像這樣物價的城市不在少數。很多地方,到現在還有十塊錢一份蓋澆飯,有滿滿澆頭的店。
但這次在潮汕地區,最難得的是,這些小店不但好吃,而且很乾淨。
裝修也許簡單,店面也許很破,但他們的桌面不油不髒,你可以放心的把胳膊放上去:
地不粘也沒垃圾,你不會覺得無處下腳:
不知道是因為這裡人講究,還是因為潮汕菜本來油煙就不多容易清理。
總之,非常難得。
4,高級菜
上面主要是一些比較平價的食物。
事實上除了我寫出來的這些,我還去了不少小店。除了在汕頭,也去了潮州。但礙於篇幅,就不多寫了。
但我們在潮汕吃的,還遠遠不止於此。
因為潮汕食物,是一個陽春白雪下裡巴人共賞的食物,現在只提了接地氣的那些,但也有許多名貴的食材名貴的做法,也是這裡做得最好。
先說說老鵝頭。
所以在旅行的最後一天,專門訂了一隻三年的老鵝頭,然後從汕頭市區,打了40分鐘車去澄海,就為了吃那隻老鵝頭。潮汕人愛吃滷味,其中又最愛吃滷鵝。經常有無鵝不成宴的講究。而其中,最名貴,就是那隻鵝頭。一般的肉鵝到了三個月就出欄可吃,九個月就可以下蛋,所以我們吃到的絕大多數鵝,都在一歲以下。而老鵝頭,則要在鵝不再生長不再增重的情況下,再餵它幾十個月,為的就是讓它頭上那顆肉瘤多長一點點。所以可以說,老獅頭鵝全身上下最精貴的地方,就在它的鵝頭,或者說頭上那顆瘤上。因為多出來兩年的飼養時間,包括飼料錢,其實都花在它頭上那顆瘤上了,所以往往一隻上年份的老鵝頭,可能比兩隻整鵝都要貴。比如我這次訂的,這一隻三年老鵝頭,連脖子賣700元。同樣的鵝頭,在深圳陳鵬鵬要賣1000,而在上海菁禧薈,不連脖子的一年半鵝頭,賣998。鵝頭肉質軟滑,膠質極多,既有筋的口感,又能輕易咬開。再加上這裡傳承下來的滷鵝工藝,算是我最熱愛的美食之一。最有名的有現代潮菜奠基人,林自然大師傳人開的自然然。我挑了幾家餐廳去,每個餐廳都有讓我眼前一亮的菜。
比如位置隱秘的潮林府,外面沒有招牌,要從一家果汁冰的雜貨間上二樓,看起來狹小逼仄。
然而真的上到二樓以後豁然開朗,不但包間極大,而且擺放的器物非常考究。
我喜歡他們家的鵝肝和鵝掌:
1
再比如煮海餐廳裡的脆皮婆參,在外皮酥脆的情況下,能把內裡做得極軟極嫩極香,入口儘是軟糯膠感,實在是最近三年吃過的最佳海參。
除此之外,這裡的肥腸嫩而不油,鵝肝肥而不膩,魚飯有嚼勁,能吃出漁民把魚當飯的原因。
還有海瓜子,把海瓜子像炒飯一樣吃一直是我的理想,今天算是實現了。
-END-
本文作者雷斯林,他之前有個同名公眾號被封了,歡迎關注他的新號「為你寫一個故事」。
長按識別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