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18日電(記者 上官雲)最近,已故詩人石川啄木的詩集在網上受到關注,有人覺得他詩風細膩,也有讀者「嫌棄」他的作品有點兒「矯情」,很有些無病呻吟的意味。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詩風如此,是因為石川啄木擁有一段頗為悲慘的人生經歷。
早年出版的《石川啄木詩歌集》至今評分仍舊很高。圖片來源:豆瓣截圖
石川啄木何許人也?
石川啄木出生於1886年,是日本著名的歌人、詩人、評論家。原名石川一,石川啄木是他的筆名,並以此傳世。
對喜愛詩歌的人來說,他的名字並不陌生。1905年,石川啄木發表第一部詩集《憧憬》,被譽為少年詩人。
石川啄木的創作,被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是開創了日本短歌的新時代:他用現代口語來寫短歌,在形式上也有創新,創造出二十一個音三行的獨特格式。由於歌詞新穎、意象生動,而一舉成名。
他擅長用詩句記錄生活場景,從這些詩歌中,幾乎隨處都能看到和生活的關聯,某種程度上講,石川啄木的詩就是自己的人生日記。
石川啄木的作品。
偏向「兩極化」的評價
對石川啄木的詩,一部分人給出了不錯的評價。在豆瓣上,有網友寫下閱讀感受:「『有一天忽然忘了在生病,試學著牛叫——當妻子沒在家的時候。』讀到這裡真的覺得石川是個可愛的人兒吶。」
「『對著大海獨自一人,預備哭上七八天,這樣走出了家門。』這些句子,他寫得很真誠,特別能感染人。」另一位讀完石川啄木詩集的網友則覺得,平實的語言、隨手拈來的比喻,有時候比精雕細琢的東西更好。
但在另外一些人看來,石川啄木的詩沒有那麼好。很多句子就像「寫一行、敲回車」那樣簡單,描寫內容瑣碎,還有些「矯情」。有人打趣他,有些像「男版林黛玉」。
比如,他的詩句「那日晚上我想寫一封 / 誰看見都會 / 懷念我的長信。」有讀者說,這是毫無內涵的「無病呻吟」;再如,「交換了很長的接吻後分別了/深夜的街上/遠遠的失了火。」也有讀者評價為「不知所云」。
有讀者對石川啄木的詩作給出比較高的評價。
「頹喪青年石川啄木的憂鬱日常,有時也會被這種無病呻吟戳中。他日復一日吟出幾百上千首短歌,連讀的人也疲倦了,厭煩了,悲傷了,他自己卻還是逃不脫。真是個孩子。」有讀者如是評價道。
窘迫又「悲劇」的人生歷程
的確,石川啄木的詩有缺點,比如有些內容過於私人化,主題重複,常常寫到眼淚、悲傷、故鄉……難免令人審美疲勞。但這跟他可以稱為「悲劇」的人生經歷有著莫大關聯。
石川啄木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除了高高興興讀完小學之外,餘下的日子實在太不順利,中學沒讀完就退學。他當過小學代課老師、記者……三次去東京闖蕩,想實現自己的文學夢想。但身上的債務也越來越多——他不會精打細算,是大正文壇的「借錢大王」。
窘迫的境況之中,他的兒子夭折了,妻女、母親相繼患病,石川啄木無能為力,只能將苦悶複雜的心情訴諸詩歌。
另外一些讀者對石川啄木的詩歌,評價不高
有一篇文章說,他的人生過得悲慘,和個性有關。比如會拋妻棄子不顧老母赴異地,但意志不堅,無法發憤圖強,一有錢就放浪形骸,沒錢就搭著電車到處晃蕩。等一家人在東京團聚後,金錢之外,家庭婆媳種種又壓的他幾乎喘不過氣來。
後來,石川啄木患上了慢性腹膜炎和肺炎,最終離開這個世界。去世的時候,只有27歲。雖然生活過的艱難,但石川啄木的短歌卻越寫越好,這似乎成了他逃脫人間悲慘的途徑。
於生活中淬鍊而成的詩句
據統計,二十四歲之後,短短兩年之間,石川啄木出版了畢生代表作《一握之砂》與《悲傷的玩具》,共七百四十四首。於生活中淬鍊出的詩句,開始廣泛流傳。
有網友正在讀的石川啄木詩歌集
就風格而言,石川啄木的詩歌時而節制雅靜,時而肆意熱情,詩人那顆灼熱、敏感、痛楚的不同心境躍然紙上;就內容而言,短小清新,獨闢蹊徑,因充滿深刻的個人印記和況味而出名。
說起詩歌,現在幾乎沒有幾個人會反駁它所處的小眾境地,愛它的人甘之如飴,不感興趣的人容易棄之如敝履。石川啄木的作品,大概也不會例外。
不過,詩人裡所說過,正如石川啄木的觀點,「詩是可以吃的日常的小菜」,生活中處處有詩意,只是缺少發現,「不管詩歌在當下到底是什麼位置,不管大眾如何看待詩歌,真正優秀的詩歌都會引領我們上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