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是高中時學過的,不知道張繼當時在什麼樣的心理背景下寫出這首七言絕句的?
異鄉客子,漂泊江湖,何處是家?
也許我們現在的北漂,深漂,海外漂的底層漂泊者才能對這種心情理解一二吧?
賞析詩詞,在下覺得最忌諱的就是一字一句苛刻地推敲研究,質疑作者當時的用詞用句。
這樣沒有意義。
賞析詩詞最重要的是理解這首詩的感情精髓,即使你理解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好過「過度解讀」。
比如「烏啼」是什麼意思?一般是指烏鴉啼叫,也有人認為是指烏啼鎮。
「江楓」一般是指江邊楓葉,但有很多人說是指兩座橋。
「寒山寺」一般是指寺廟,但也有人說這是泛指蕭寒之山。
這首詩其實很明顯是情,景,動,靜結合。
你怎麼理解都可以,理說得通就行。但是如果只在意了字面意思,而忽略了詩人真正想表達的情感,那麼你再厲害的學者再擅長翻譯你都沒有了價值了!
這首詩能夠流傳千古,那一定是文化精髓。跟你多麼會解讀沒有任何關係!
歷史本來就是大浪淘沙,去粗取精的嚴格過程。跟很多浪得虛名的專家學者做的所謂推廣沒有任何關係!
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鬱的審美情境。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也正因為此,筆者隨著年齡的加深,經歷過漂泊的日子,對這首《楓橋夜泊》表達出來的落寞遊子心情,實在是太有共鳴。
聚焦小人物,底層人物的生活和心理,不一定比歌功頌德遜色吧?
歌手毛寧可能也覺如此,以至於他唱的《濤聲依舊》至今成為中國風歌曲的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
1993年春晚,毛寧帶著這首《濤聲依舊》獻唱春晚。當時的社會背景正是「流浪人」滿天飛的狀況,加上歌曲的精良及毛寧完美的演繹,一夜之間火遍大江南北!
也許歷史擁有都不會缺少流浪者,
遊子會在這個世界永存。
這是必然的!
但無論何時何地,總有這首《楓橋夜泊》陪伴著他們。
您如果問我藝術有什麼力量跟作用,
這就是!
因為藝術會永存。你看不見它,但能感受到它,它能貼著你的心並溫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