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鐘聲——《楓橋夜泊》的誘惑有多大,生命力就有多強

2021-01-13 百荷書房

蘇杭遊覽,於我來說,最想領略的不是繁華的大都市和「天堂」美景,而是小小楓橋和小橋邊那座寒山寺。

那是我久久地一個嚮往。

幸而有了一次去蘇杭觀光的機會;幸而按照休養遊覽安排計劃,最先去蘇州。

我之所以急於想去看寒山寺,毫無疑問,主要是因為唐朝詩人張繼的那首經典詩作《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一名趕考舉子落榜後,乘運河客船返鄉途中夜宿寒山寺,因苦悶而難以成眠,內心充滿著失意、失望、失落的無奈心境絕妙抒發和寫照。

說起來張繼,其詩名在唐朝乃至整個歷史上都說不上有多大,成就不算太高,但僅此一首詩,區區28個字,便足以名揚四海、留芳千古了。

華夏神州,恢宏寺廟多多,若論規模,同其它名寺廟古剎相比,寒山寺也不過是個「小兄弟」而已,而名聲卻極大,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張繼的這篇七絕佳作。

寺以詩名,詩以四川。即使不到寒山寺,僅那清越悽楚的「夜半鐘聲」也照樣令人魂牽夢繞,難以釋懷。因為這首詩所具有的獨特魅力,那悠揚清越且帶有悽冷韻味的寒山寺鐘聲,早已穿透了浩瀚而遙遠的時空,在華夏神州乃至更大範圍裡迴響了千年,而且仍然在向無限遙遠的未來飄蕩。

現代青年人對楓橋的懷念,除了千年前那首《楓橋夜泊》之外,還在於又有了一首流行歌曲《濤聲依舊》地影響,那是《楓橋夜泊》嫋嫋餘音地拖腔迴響,是詩的「外一章」,進一步強化了「夜半鐘聲」的時空穿透力和心靈感染力。

丁玲女士曾有過「一本書主義」的主張,意思是說,一個作家哪怕窮其一生,只要能寫出一本傳世之作,便可體現出生命不同尋常的價值,便是對社會對人類文化的巨大貢獻。表面上看,這算不得什麼大目標,實際上卻是許許多多文人墨客終生難以達到的一個創作高度和藝術境界。

面對屢毀屢建、愈建愈光彩照人的寒山寺,按丁玲的觀點,完全可以這樣說:一個詩人的一生,哪怕只寫出一首流芳百代的小詩,那他的生命也就被賦予了神聖的意義。

寒山寺原名叫做「妙利普明塔院」,始建於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年~519年。相傳因唐朝兩位高僧,即寒山和拾得二人居於此,並為寺院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而更其名。在千年漫長歷史長河中,寒山寺迭經興衰,屢次興建,曾有七八次蕩為塵埃、片瓦不留的厄運。但那一聲聲曾撞擊過張繼,也撞擊了無數世人心靈的悠揚而悽惋的「夜半鐘聲」,始終在誘使並驅動著人們為它重塑金身。

不朽的文學作品,往往有著不可抗拒的巨大向心牽引力,能夠以無比強大非物質文化精神能量維護住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與鞏固,這,正是文學魅力和價值所在,不服不行。

是啊,「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而當年煙雨中的眾多寺閣廟宇樓臺,大多已如過眼煙雲般被歷史淹沒了。但我們的寒山寺,卻在漫長的歲月裡,遭受數度毀滅之後,不斷獲得新生,這不能不說與這「小小」詩作有關。

我敢斷言,只要張繼的這首詩不朽,能夠無限流芳於後世,哪怕寒山寺再遭數度毀壞,仍然會從「煙雨中」從「廢墟上」以更加年輕的姿態,再現於蒼茫天地之間。這是文學特殊的貢獻,是超越物質之上無法比擬的一種力量!

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詩的生命力在永遠的「佑護」著這塊神聖的佛家淨土,從而使世人永遠擁有自己嚮往的靈光。《楓橋夜泊》的誘惑有多大,生命力就有多強

#原創散文隨筆#

原創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感謝瀏覽,感謝關注,歡迎留言討論,我們一起學習。

相關焦點

  • 寒山寺的新年鐘聲——日本人何以青睞《楓橋夜泊》
    這首歌的歌詞,充滿了中國古典文學元素,既有唐詩《楓橋夜泊》的意境,又有現代歌曲詞作者的「鄉愁」情懷。它總是讓我想起濤聲依舊的太湖水和「楓橋」邊的寒山寺,歌詞裡的「客船」似乎就停靠在江南的某個地方。「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千古絕響《楓橋夜泊》之疑點,夜半鐘聲是深夜敲鐘,還是凌晨?
    此外,張繼的《楓橋夜泊》也是如此。張繼的生平事跡皆不詳,出生死亡時間也只有推斷的大概時間,人們只知道他是約天寶十二年(約公元753年)的進士,和劉長卿相識,後者曾為他寫過悼詩《哭張員外繼》。據說張繼博覽有識,但他留下的可考事跡確實不多,全唐詩收錄的詩也只有一首,而正是這首成為千古絕唱的《楓橋夜泊》,才使得他的名字也被人們記了下來,要不是有這首詩,指不定現在就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楓橋夜泊/張繼(轉載)
    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徵,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
  • 詩詞篇01 張繼《楓橋夜泊》
    進入睡鄉時,瑟瑟的秋風掠過,有沒有驚醒他們,打斷夢中的香甜?從不遠處,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傳來了深沉的夜半鐘聲。楓橋江邊的碼頭,又迎來了趁夜而來的客船。 注釋 楓橋: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楓橋街道閶門外。
  • 《楓橋夜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是晚唐詩人張繼在姑蘇城外楓橋夜泊時所作,描寫詩人所處的幽靜環境與詩人的旅夜心情。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
  • 品王崧舟《楓橋夜泊》,原來優秀語文課是這樣練成的
    無意間看到他的教學視頻《楓橋夜泊》,被他那飽含深情的朗讀,舉手投足間透著的儒雅所吸引,不由感嘆「這才是語文老師,這才是語文課堂」,由衷地佩服他博古通今的深厚文化底蘊。他可以將一個小小的文字變成充滿無限意味的想像;他可以將短短的一篇古詩,變成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他可以將一間窄窄的教室,變成穿越千年的隧道,帶著孩子們縱情徜徉的那一片詩海之中。
  • 跟著姑蘇八點半,一起遊楓橋夜泊吧!
    自古楓橋以詩聞名  唐代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  描寫出這裡空靈而闊大的意境  使楓橋景區成為中外遊人嚮往之地  今天,跟隨姑蘇八點半  一起欣賞它那獨特的夜景吧登關遠眺,楓橋古鎮傍水而築,蜿蜓曲折,粉牆黛瓦,錯落有致。俯視運河,客船漁火,舟楫往來,古鎮風貌盡現眼前:小橋流水相依,古塔石橋相映,酒肆茶樓相倚,吳歌絲竹相聞。  楓橋夜景  楓橋夜景陳列展示了楓橋景區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恢復的宋代宰相王珪《楓橋夜泊》詩碑,為「張繼詩第一石」,極具欣賞價值。
  • 現在才知道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詩為什麼是千古名篇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詩,通過夜泊楓橋時的所見所聞,描繪了楓橋一帶優美靜謐的夜色,抒發了詩人的羈旅愁思。全詩僅28個字,但組織在詩裡卻是豐富多彩的,其中有殘月、有棲鴉、有漁火、有楓林、有鐘聲、有客船。既有遠景和近景,還有有視覺和聲音。
  • 《楓橋夜泊》中的鐘聲真的來自寒山寺嗎?一教授的理解讓人意外
    最近一段時間有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啊,想必大家應該都或多或少的聽說過吧,這個問題就是關於一直在課本的朱自清《背影》該不該刪除的問題。這個問題一直很受到大家的關注,各種的爭議聲也是層出不窮。這種說法最早最早是一個姓丁教授提出來的,這個教授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他對很多的文章詩詞的看法都和其他的學者不太一樣。就比如說是對於《楓橋夜泊》的一些相關的理解,咱們今天就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吧。先來複習一下這首詩:《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楓橋夜泊——傳承千年的文化意境,至今讀來,濤聲依舊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今天,我們就來解析一下這首傳唱千年的上等佳作。解析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下詩人張繼和他創作這首詩時的時代背景。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而最著名的詩就是《楓橋夜泊》。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唐政府軍歷經千難萬險終於收復兩京,這時的張繼被錄用為員外郎,後又提升為檢校郎中,當了鹽鐵判官,只可惜張繼上任鹽鐵判官僅一年多即病逝於任上,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
  • 月落烏啼霜滿天——犯了致命錯誤的《楓橋夜泊》,為何能流傳千年
    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夜半鐘聲到客船」中的「鐘聲」,怎麼會出現在「夜半」;以及「江楓」是什麼,「霜漫天」又是什麼「超自然現象」。宋代大文豪歐陽修在他的《六一新話》中點名批評了《楓橋夜泊》,說:一些詞人為了貪圖對「意境」的描寫而違背常理。「理有不通,亦是語病」,一個有語病的詩句,肯定不是好詩句。
  • 欣賞《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等三幅書法作品及創作特點
    聲明:本篇的圖文由馮彬藏墨獨家原創,書法作品版權歸馮彬藏墨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一、行書作品唐 · 張繼《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作者:馮彬藏墨
  • 五上語文:21課《楓橋夜泊》知識點教學.jpg
    五年級上冊語文(五四制部編教材)21、古詩詞三首楓橋夜泊張繼(唐)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一、譯文:1、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2、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的寒山古寺, 半夜裡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 《楓橋夜泊》不只是思家之愁,也是詩人逃難時的真實心境寫照
    《楓橋夜泊》固然是張繼寫自己一個人的心境寫照,但是在那種情況下,誰知道又有多少個同張繼一樣的人在逃難途中望月思家和話愁呢?可以預見數不勝數,雖然人與人不同,但是在大環境下,人的心理有時是會出奇的一致的。
  • 關於寒山寺的歷史,不僅楓橋夜泊,你的誤讀可能還有很多
    清人有詩曰「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用來描述《楓橋夜泊》這首詩再合適不過了。根據史料記載,張繼是唐天寶年間的進士,也就是說當時他已經登科及第中了進士,官至鹽鐵判官,差不多就是今天國稅局的一個處長。當然這首詩寫作的背景也就不是什麼落榜考生半夜路過寒山寺而作。
  • 古詩《楓橋夜泊》賞析,歌曲《濤聲依舊》就是由此詩創作而來
    「江楓」一般是指江邊楓葉,但有很多人說是指兩座橋。「寒山寺」一般是指寺廟,但也有人說這是泛指蕭寒之山。這首詩其實很明顯是情,景,動,靜結合。你怎麼理解都可以,理說得通就行。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也正因為此,筆者隨著年齡的加深,經歷過漂泊的日子,對這首《楓橋夜泊》表達出來的落寞遊子心情,實在是太有共鳴。
  • 為何日本人獨愛《楓橋夜泊》這首詩?被編入教科書,還建立寒山寺
    大家一定都聽過或者在學生時代學過《楓橋夜泊》這首詩,這首詩的作者張繼在進京趕考、名落孫山以後,在一個失意的夜晚寫下了這首詩,儘管被認為是唐詩名篇之一,但在優秀的唐詩裡面也算不上有多麼出挑。可就是這麼一首詩歌,卻在日本成了最為人們喜愛的一首唐詩,日本人民喜愛這首詩到了瘋狂的地步。
  • 張繼的《楓橋夜泊》,從第一個字開始,就是個錯誤
    ——劉長卿《哭張員外繼》片段叄個誤會張繼雖然亡故了,但他的名姓歷千萬年而不衰,皆是因為那首大名鼎鼎的《楓橋夜泊》。寒食節過後,本該「清明處處有新煙」,作者眼中,卻是「清明幾處有新煙」。經過這一對比,其蕭索悽涼的景象,就像是在你我的眼前。某個無眠的失落之夜,張繼還寫了一首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在文化史中,寒山寺的名望,不會亞於少林寺。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中寒山寺為何在半夜敲鐘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張繼的名作《楓橋夜泊》,全詩如下:作者: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在蘇州閶門外的楓橋鎮,張繼一首《楓橋夜泊》捧紅了寒山寺。據說楓橋原叫封橋,因為這首詩改名楓橋,與寒山寺一起名聞天下。此外,還有就是這悠揚的鐘聲了。張繼能聽到夜半的鐘聲,是因為客船距離寒山寺近,還是因為距離遠,但鐘的質量好呢?
  • 寒山寺外:夜泊楓橋(此生必遊古鎮系列-3)
    金閶門外楓橋路,萬家燈火迷煙霧。唐伯虎口中的楓橋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早在5.6千年的新石器時期,楓橋的先祖就已在此地勞耕繁衍。後來,唐代世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更是讓楓橋名滿天下……。經後世努力修復,重建才有了今日之貌……。楓橋因楓溪而得名。楓溪屬於清秀的山間水溪,源頭是東源黃檀溪和西源白水溪,二者于楓橋南大竺園處匯合,名楓溪。在隋朝時期,府衙曾在楓溪渡口建橋設驛站,稱楓橋或楓橋驛。由此,楓橋地名便應運而生。在清代,楓橋為全國最大的米糧集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