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有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啊,想必大家應該都或多或少的聽說過吧,這個問題就是關於一直在課本的朱自清《背影》該不該刪除的問題。這個問題一直很受到大家的關注,各種的爭議聲也是層出不窮。這種說法最早最早是一個姓丁教授提出來的,這個教授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他對很多的文章詩詞的看法都和其他的學者不太一樣。就比如說是對於《楓橋夜泊》的一些相關的理解,咱們今天就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吧。
先來複習一下這首詩:《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關於這首詩丁教授提出了一些很獨特的觀點,他說:"詩中壓根就沒有寺、橋、山的專名"。這話說其實就是關於他自己對於這裡面的一些名詞的理解。先看看關於這裡的"楓橋"這個吧,關於這個丁教授書還發表過一篇文章,那就是說歐陽修其實沒有讀懂這首詩,這話雖然說聽起來很沒頭腦,但是這件事還真是真的。早年的時候這個歐陽其實就說這詩的最後一句他不理解,他本人覺得這個半夜敲鐘是不對的,一般大家都是白天敲鐘。但是其實事實是,蘇杭那邊確實存在半夜敲鐘的一個習慣。
我們再來說說丁教授的看法,關於這詩裡的這個"楓橋"其實他並不是這座橋的名字。一般來說我們會認為說是這個就是這座橋的名稱,但是根據後來學者的考究這個橋應該是在現在的蘇州市虎丘區,但是現在已經沒了。丁教授覺得是當時根本就沒有出現過這個,但是後來因為北宋時期的一個叫做王珪的人非常喜歡這首詩於是就把名字改了。這樣來看的話,這並不是一個專有名詞了,這座橋也只是當時一個有楓樹的普通小橋。還有寒山寺,想必大家的理解也和筆者一樣,認為這個寺就是這個城市的一個名寺,也正是因為這首詩,這個寒山寺才得以一直有名氣。但是教授的看法認為,其實當時這個寺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認為的這個寺廟,當時作者寫的時候只是寒冷的山上的隨便一間小破廟。
再來說說"愁眠",大家一般都是認為這個作者當時所在的地方就是愁眠山,因為當地有座這樣的山。這個教授不太同意,因為這是沒有什麼理論依據的,這樣去理解的話其實全詩就少了很多意境的東西。關於這些理解其實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關於寒山寺的理解其實筆者是有著不同的想法的。
其實把這個理解成是一個專有的詞,在整首詩的各個方面才能理解得過去。因為這首詩,宋、元、明、清的眾多文人,都在寒山寺留下了墨寶,難道他們都理解錯了嗎?顯然這是不太可能的。所以關於教授的這種說法是可以信一半的。不過這種精神確實值得大家去學習,大家怎麼看?
參考文獻:《背影》《唐詩三百首》
文:追風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