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2020-12-21 鄉下老果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是晚唐詩人張繼在姑蘇城外楓橋夜泊時所作,描寫詩人所處的幽靜環境與詩人的旅夜心情。

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經過多人的實地查證,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的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也叫「無常鍾或「分夜鍾」。

寒山寺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後新建。寺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日本人運走,下落不明。楓橋原名「封橋」,也因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而改名。

整首詩以樸素的詞語,近乎白描的手法,把楓橋秋天的夜裡,漫天霜霧,一輪殘月.江邊孤獨的楓樹,江中漁火點點。夜半寒山寺的鐘聲不時傳來,夾雜烏鴉的啼叫,一艘卻在此時靠岸停泊的客船,一一呈現在讀者的眼前,或明或暗,或冷或暖,讓原本幽靜的夜裡越發顯得清冷。

在這首詩裡,無論從視覺,感覺,還是詩人的思想,以非常形象,從色彩.聲音,反映出客人的愁緒,在詩情畫意中交織,讓人讀來身臨其境。詩人通過描寫楓橋夜景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表達了詩人的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憂愁。

相關焦點

  • 楓橋夜泊/張繼(轉載)
    「霜滿天」的描寫,並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瀰漫著滿天霜華。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出一個先後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一於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從這裡可以看出詩人運思的細密。
  • 寒山寺的新年鐘聲——日本人何以青睞《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樣重複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曾經流行的歌曲《濤聲依舊》,把許多中老年人的懷舊思緒,像浪濤拍岸那樣拍響了無眠之夜的回憶。這首歌的歌詞,充滿了中國古典文學元素,既有唐詩《楓橋夜泊》的意境,又有現代歌曲詞作者的「鄉愁」情懷。
  • 詩詞篇01 張繼《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有人說「楓江古為封江」、「楓橋舊作封橋」(宋周遵道《豹隱紀談》),也有人說,「舊把此橋誤作封橋,到王珪才改正為楓橋」(《吳郡圖經續記》),還有人說,「本為封江、封橋,王蚌改封為楓,人們震懾權勢,只得趨附」。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 五上語文:21課《楓橋夜泊》知識點教學.jpg
    五年級上冊語文(五四制部編教材)21、古詩詞三首楓橋夜泊張繼(唐)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二、重點單詞:1、夜泊:夜間停船靠岸。2、霜滿天:空氣極冷。3、漁火:漁船上的燈火。五、《楓橋夜泊》賞析: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 跟著姑蘇八點半,一起遊楓橋夜泊吧!
    自古楓橋以詩聞名  唐代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  描寫出這裡空靈而闊大的意境  使楓橋景區成為中外遊人嚮往之地  今天,跟隨姑蘇八點半  一起欣賞它那獨特的夜景吧景區介紹  楓橋景區歷史悠久,隋唐以來由古運河孕育出繁榮的楓橋鎮;始建於梁代的寒山寺香火延續至今;明代抗擊倭寇,留下遺蹟鐵鈴關,成為蘇州西大門的一道屏障。特色景觀  楓橋  明代高啟曾有詩云「畫橋三百映江城,詩裡楓橋獨有名」。楓橋在寒山寺北,距山門僅百步之遙,是一座橫跨於古運河上的單孔石拱橋。
  • 楓橋夜泊——傳承千年的文化意境,至今讀來,濤聲依舊
    這首歌的內容和意境正是來源於唐代詩人張繼的著名詩作《楓橋夜泊》:也正是在他遊歷大江南北期間,才創作了真正讓他揚名千古的佳作《楓橋夜泊》。所以這首詩有一種人在旅途的孤獨悽清之感,再加上中唐社會的風雨飄搖,讓人不知不覺間感到愁上加愁。歷史沒有記載具體是哪一年,總之是「安史之亂」期間的某一個夜晚,在蘇州城的西大門,一眼望去,儘是荒蕪。
  • 《楓橋夜泊》不只是思家之愁,也是詩人逃難時的真實心境寫照
    《楓橋夜泊》固然是張繼寫自己一個人的心境寫照,但是在那種情況下,誰知道又有多少個同張繼一樣的人在逃難途中望月思家和話愁呢?可以預見數不勝數,雖然人與人不同,但是在大環境下,人的心理有時是會出奇的一致的。
  • 品王崧舟《楓橋夜泊》,原來優秀語文課是這樣練成的
    無意間看到他的教學視頻《楓橋夜泊》,被他那飽含深情的朗讀,舉手投足間透著的儒雅所吸引,不由感嘆「這才是語文老師,這才是語文課堂」,由衷地佩服他博古通今的深厚文化底蘊。他可以將一個小小的文字變成充滿無限意味的想像;他可以將短短的一篇古詩,變成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他可以將一間窄窄的教室,變成穿越千年的隧道,帶著孩子們縱情徜徉的那一片詩海之中。
  • 現在才知道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詩為什麼是千古名篇
    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詩,通過夜泊楓橋時的所見所聞,描繪了楓橋一帶優美靜謐的夜色,抒發了詩人的羈旅愁思。全詩僅28個字,但組織在詩裡卻是豐富多彩的,其中有殘月、有棲鴉、有漁火、有楓林、有鐘聲、有客船。既有遠景和近景,還有有視覺和聲音。
  • 千古絕響《楓橋夜泊》之疑點,夜半鐘聲是深夜敲鐘,還是凌晨?
    在歷史上,像張若虛這樣靠一首詩就成名的人其實並不在少數,好比唐代詩人崔護那故事般的浪漫事跡「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此外,張繼的《楓橋夜泊》也是如此。張繼的生平事跡皆不詳,出生死亡時間也只有推斷的大概時間,人們只知道他是約天寶十二年(約公元753年)的進士,和劉長卿相識,後者曾為他寫過悼詩《哭張員外繼》。
  • 永不消逝的鐘聲——《楓橋夜泊》的誘惑有多大,生命力就有多強
    蘇杭遊覽,於我來說,最想領略的不是繁華的大都市和「天堂」美景,而是小小楓橋和小橋邊那座寒山寺。那是我久久地一個嚮往。幸而有了一次去蘇杭觀光的機會;幸而按照休養遊覽安排計劃,最先去蘇州。我之所以急於想去看寒山寺,毫無疑問,主要是因為唐朝詩人張繼的那首經典詩作《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一名趕考舉子落榜後,乘運河客船返鄉途中夜宿寒山寺,因苦悶而難以成眠,內心充滿著失意、失望、失落的無奈心境絕妙抒發和寫照。
  • 月落烏啼霜滿天——犯了致命錯誤的《楓橋夜泊》,為何能流傳千年
    張繼的《楓橋夜泊》因為意境優美,自唐代以降一千多年,幾乎「逢詩集必收錄」。這一首詩很多人小時候都背誦過,八十年代的時候,還被人編寫成流行歌曲傳唱。可是許多人不知道,這首詩中描寫了一些「可能是錯誤」的現象。因此自從宋朝時起,一直受到諸多文人指責和批評。
  • 古詩《楓橋夜泊》賞析,歌曲《濤聲依舊》就是由此詩創作而來
    但是如果只在意了字面意思,而忽略了詩人真正想表達的情感,那麼你再厲害的學者再擅長翻譯你都沒有了價值了!這首詩能夠流傳千古,那一定是文化精髓。跟你多麼會解讀沒有任何關係!歷史本來就是大浪淘沙,去粗取精的嚴格過程。跟很多浪得虛名的專家學者做的所謂推廣沒有任何關係!
  • 欣賞《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等三幅書法作品及創作特點
    一、行書作品唐 · 張繼《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作者:馮彬藏墨行書作品:唐 · 張繼《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作者:馮彬藏墨筆者今天帶來的拙作分別是唐 · 張繼《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詩、唐 · 劉禹錫《浪淘沙·其一》詩、近代毛澤東的《七律
  • 張繼的《楓橋夜泊》,從第一個字開始,就是個錯誤
    張繼銅像唐朝盛產詩人,凡事少則珍多則淡,詩人在李唐王朝的待遇,遠不似我們想像的那麼高貴。李太白落筆搖五嶽、嘯傲凌王侯,何等恣意灑脫,他曾引足令高力士脫靴,世人也贊其狂傲不羈。——劉長卿《哭張員外繼》片段叄個誤會張繼雖然亡故了,但他的名姓歷千萬年而不衰,皆是因為那首大名鼎鼎的《楓橋夜泊》。
  • 關於寒山寺的歷史,不僅楓橋夜泊,你的誤讀可能還有很多
    而他也被胡適譽為唐代三位白話大詩人之一,他的詩詞平易通暢,時常將山林景色與佛教思想融合,流傳甚廣。早在元代,他的詩就已經傳入朝鮮、日本。明治維新後,寒山的詩詞在日本一版再版。甚至有日本作家寫了一部名為《寒山拾得》的小說。在歐美,他的詩詞甚至比李白、杜甫還要知名。
  • 寒山寺外:夜泊楓橋(此生必遊古鎮系列-3)
    金閶門外楓橋路,萬家燈火迷煙霧。唐伯虎口中的楓橋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早在5.6千年的新石器時期,楓橋的先祖就已在此地勞耕繁衍。後來,唐代世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更是讓楓橋名滿天下……。楓橋因楓溪而得名。楓溪屬於清秀的山間水溪,源頭是東源黃檀溪和西源白水溪,二者于楓橋南大竺園處匯合,名楓溪。在隋朝時期,府衙曾在楓溪渡口建橋設驛站,稱楓橋或楓橋驛。由此,楓橋地名便應運而生。在清代,楓橋為全國最大的米糧集散中心。「楓橋塘上聽米價」一句古語可知當時。
  • 《楓橋夜泊》中的鐘聲真的來自寒山寺嗎?一教授的理解讓人意外
    就比如說是對於《楓橋夜泊》的一些相關的理解,咱們今天就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吧。先來複習一下這首詩:《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關於這首詩丁教授提出了一些很獨特的觀點,他說:"詩中壓根就沒有寺、橋、山的專名"。這話說其實就是關於他自己對於這裡面的一些名詞的理解。
  • 為何日本人獨愛《楓橋夜泊》這首詩?被編入教科書,還建立寒山寺
    大家一定都聽過或者在學生時代學過《楓橋夜泊》這首詩,這首詩的作者張繼在進京趕考、名落孫山以後,在一個失意的夜晚寫下了這首詩,儘管被認為是唐詩名篇之一,但在優秀的唐詩裡面也算不上有多麼出挑。可就是這麼一首詩歌,卻在日本成了最為人們喜愛的一首唐詩,日本人民喜愛這首詩到了瘋狂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