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走馬看花的打卡是對旅行最大的浪費,行走的意義在於用一雙智慧的眼睛,穿越千年的廟門,看透歷史背後的滄桑起落,知道來處,知曉歸途。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在中國家喻戶曉的詩,讓寒山寺成了所有人提起寺廟都會想到的地方。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這首詩的作者張繼是一個失意落榜的考生,這首詩也在描寫他落榜後的心境。但事實上,張繼不僅是個 進士,還是個小有名氣的文人。而他因為一首詩不僅名垂千古,也讓一座沒那麼大名氣的寺廟蜚聲東亞世界。
碩果僅存的寒山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你一定讀過杜牧的這首「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大名鼎鼎的寒山寺大概就是那碩果僅存的幾座寺廟之一。寒山寺始建於南朝梁武帝時期(502-519年)。沒錯,梁武帝就是那個最早篤信佛教、興建寺廟、最後被人活活餓死的文人皇帝。不過杜牧還是算少了,在梁武帝時期的南朝境內,寺廟遠遠不止四百八十座,而是多達2846座。寺院最初名叫妙利普明塔院。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蕩、大分散時期。在此前百姓已經經歷了近300年的動蕩。生活的不安與艱難讓更多人轉而關注心靈的平靜,以求獲得慰藉。同時皇權的推崇,讓寺廟成為一個不用納稅不用服兵役的獨立經濟體,時人有雲「寸絹不輸官府,升米不進公倉。」說的就是這一盛況。當時的百姓為了逃避徭役和賦稅,也紛紛選擇出家為僧寄居在寺廟之下。
到了唐貞觀年間,詩僧寒山到蘇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寒山寺也因他而得名。在此後的唐玄宗年間,著名禪師希遷在此創建佛塔和寺院,提名「寒山寺」。
寒山是誰,他比李白、杜甫更出名!
寒山寺因著名詩僧寒山而得名。寒山本人出身官宦世家,多次投考不中,隨後遁入空門隱居出家。而他也被胡適譽為唐代三位白話大詩人之一,他的詩詞平易通暢,時常將山林景色與佛教思想融合,流傳甚廣。早在元代,他的詩就已經傳入朝鮮、日本。明治維新後,寒山的詩詞在日本一版再版。甚至有日本作家寫了一部名為《寒山拾得》的小說。在歐美,他的詩詞甚至比李白、杜甫還要知名。
因為語言通俗白話,他的詩詞在當時可能被人嘲弄,詩人因此而寫下了「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的詩句,反而嘲弄那些動不動引經據典的詩詞傳統。以一個詩僧而命名,寒山寺也就這樣與詩詞結下了悠久的淵源。
和合二仙竟然是一對兄弟,難不成是斷袖之癖?
當年寒山隱身浙江天台山寒巖,結識了當地國清寺的和尚拾得。二人相識於微時,情同手足。據傳寒山住在寒巖上,忍受饑寒。好心的拾得身為廚僧,經常送一些飯菜給寒山,二人就這樣日久生情了……後人還杜撰了二人成為和合二仙的典故。因為愛上同一個女子芙蓉,寒山就遠走他鄉跑到寒山寺當住持,而拾得不遠千裡手持荷花尋找兄弟,寒山擔心拾得飢腸轆轆,又手拿飯盒去見拾得。「荷」、「盒」當然都是諧音梗。這個故事的可信度值得打一個問號。
但有一個人卻當真了,這個人就是雍正。寒山、拾得被雍正皇帝分別封為「和聖」、「合聖」。在民間,和合二仙通常也指代家庭美滿、恩愛無間。因此每年來寒山寺求姻緣,求家和的人們絡繹不絕。
不過寒山、拾得在文學、佛學上都有很高的造詣。「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如何處之乎?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這句著名的段子就出自二人的對話錄。
張繼有話說:「你才落榜呢,你全家都落榜!」「我中進士啦」
說不清是寒山寺成就了張繼,還是張繼成就了寒山寺。總之,寒山寺既不是哪個宗派的祖庭道場,也沒有供奉什麼舍利,更不會武功。它就這樣因為一首詩,享譽中外,成為中國十大名寺之一。
清人有詩曰「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用來描述《楓橋夜泊》這首詩再合適不過了。根據史料記載,張繼是唐天寶年間的進士,也就是說當時他已經登科及第中了進士,官至鹽鐵判官,差不多就是今天國稅局的一個處長。當然這首詩寫作的背景也就不是什麼落榜考生半夜路過寒山寺而作。
真實情況是在張繼考中進士後的第三年,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唐玄宗倉皇奔蜀,隨從就帶了一萬餘人。長安城裡剩下的一些達官顯貴、文人騷客,也紛紛南遷逃往江南富庶之地,張繼便是其中一位。《楓橋夜泊》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在詩人客居他鄉流亡的旅途中創作而成的。
寒山寺在古代就是文人墨客的打卡聖地
自從寫出了《楓橋夜泊》這首千古絕句,寒山寺就盛名遠揚了。連宋代大詩人陸遊也寫下了「七年不到寒山寺,客枕依然半夜鍾。風月何須輕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的詩句。而後世的文人墨客們,只要來到蘇州,也必然要在寒山寺打卡留念。據《寒山寺志》記載,寺內第一塊詩碑為宋仁宗時期的宰相王矽所立。
當然名氣最大的詩碑要數江南四大才子了。至今寒山寺裡還保留著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唐伯虎所書碑文的殘片。文徵明所書的石碑僅存「霜、啼、姑、蘇」等。如此說來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要發生也最有可能發生在寒山寺了。
在寒山寺內最醒目的一塊石碑當屬清代學者、書法家俞樾所題的詩碑了,該詩碑已成為寒山寺一景。在寒山寺內還有一位與詩人同名的張繼所刻石碑。該石碑刻於民國三十六年,據傳在刻完石碑後的第二天,張繼就與世長辭了。冥冥之中,好像是一個人的輪迴完成了他的使命。
夜半聽到鐘聲,畫面會不會很恐怖?
從夜半鐘聲到客船開始,寒山寺就與鍾結下了不解之緣。細究起來三更半夜寺廟怎麼會響起鐘聲,聽著也陰森森的。不過也有人說「烏啼」中的「烏」說的是太陽要升起來了,而華夏族自古就有關於太陽和三足鳥的傳說。月落烏啼其實已是黎明時分,晨鐘響起。
到了寒山寺,沒有聽到鐘聲難免遺憾。好在鐘樓上的鐘可以讓遊客們上去敲一敲,討個吉利。一般的香客敲鐘三下,即是增福、增祿、增壽的美好寓意。而「三」在佛教用語中,也經常表示無量無邊的意思。
鍾在佛門中是斷煩惱、長智慧、增福壽的法器。據傳寒山寺的鐘早在明朝末年就流落到了日本。如今寺廟裡的鐘是一位日本友人集資打造並捐贈給寒山寺的。
寒山寺內最大的一口鐘重達108噸,光是敲鐘的原木就有近30cm的直徑。寒山寺目前已收集了近三百口銅鐘,器型大小各異,真是將對詩詞的利用發揮到了極致。
每年到元旦的時候,寒山寺的鐘聲都會在前一晚的23:42:08秒準時響起。敲鐘108下,寓意著消除世間108種煩惱。
寒山寺的聽鍾石
在寒山寺不大的鐘樓前,豎著一塊聽鍾石。說來話長,相傳拾得法師在離開寒山寺後東渡日本,傳經授道建起了拾得寺。儘管如今的拾得寺早已不知去向,但深愛寒山寺的日本人在1930年又在距離東京不遠的青梅縣建立了一座同名的寒山寺,來安放蘇州寒山寺贈送的釋迦如來像。
如今鐘樓前面的聽鍾石,新年聽鐘聲的習俗,也是當年日本友人來遊覽時建議設立的。因為日本人相信,聽了寒山寺的鐘聲可以年輕十歲,不知道這個傳說與拾得的法號有沒有聯繫。
輕輕鬆鬆月入2萬當和尚?你不配呢
也許很多年前你就看過寒山寺高薪招聘和尚的廣告了,這讓很多人有了一個心理慰藉。以為在世俗世界混不下去了,就可以隨隨便便找個寺廟剃度出家。別做夢了。入世沒混好,出世不好混。話說佛門聖地沒那麼容易進,真要到寒山寺當和尚大部分人恐怕不夠格。首先你要剃度出家,就必須獲得父母的認可,同時還要有寺廟的僧人收你為徒。等你剃度成沙彌還要有一年的考察期,才能授戒成為比丘僧。
當然要去寒山寺當和尚條條框框就更多了,你要出家一年以上、獲得當地佛學組織的推薦才有資格報名參加考試。別驚訝,佛學院還要學習西方哲學史、心理學課程。你夠資格了嗎?
如今寒山寺前的江南運河依然靜靜流淌,運河上的楓橋和江村橋雖歷經數次戰火修復,依然矗立。說了這麼多寒山寺奇聞異事,下次去寒山寺打卡,別再說看不懂沒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