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的星空,承載了不少人的夢想。仰望星空,你是否有過一個想法,在遙遠的星球上是否會有和我們一樣的生命?夜幕上寶石般的群星,既動人心魄,又令人心生嚮往。飛上天空,穿越天際,尋找藏在星空的秘密,在這一路上又會有什麼艱難困苦呢?
飛天第一人
楊利偉是遼寧省綏中縣人,而綏中靠近渤海灣。從小在海邊長大的楊利偉見識到了大海的遼闊,這也給予了楊利偉剛毅樸素、沉穩溫雅的性格。面對遼闊的大海和藍天,楊利偉從小便嚮往著有一天能像海鷗一樣,翱翔在藍天之中。
在1996年的初夏,楊利偉的藍天夢越飛越遠,已經是一名殲擊機飛行員的他,接到了航天員初選的體檢通知。在之後的兩年裡,他經受住了近乎嚴苛的選拔,過五關斬六將的從1500多人的隊伍中脫穎而出。
在1998年1月,楊利偉經過了一次次艱難的考驗,成為了中國第一代航天員,和他一起的還有13名飛行員。此後,楊利偉以自己努力和對自己嚴苛的要求,在北京的航天員訓練基地認真訓練。在2003年他被授予了三級航天員資格。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代表13名航空員進入了神州五號飛船,成為浩瀚宇宙中第一位中國訪客。舷窗外,楊利偉看著地球,可以判斷各大洲、各個國家的位置所在。他特別注意了白天是灰白色、黑夜是紅暈的北京,因為他知道在那裡戰友和親人正望著他、關注著他的一舉一動。
他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中國國旗和聯合國旗幟,向全球傳達了中國的喜訊和決心。楊利偉在太空的完美表現,不僅僅成就了個人,更是整個民族的至高榮耀。
在太空的短短21小時23分鐘,是人們眼中,楊利偉從飛行員到航天員,從軍人到英雄的跨越。可是其中艱辛,無人感同身受,為了祖國的利益,他付出很多,捨棄了很多。
「太空返程票」
地球,對我們來說,她美麗,巨大,不可代替的「搖籃」,但在太空中,發現地球渺小、脆弱,就像是「滄海一粟」。即便這樣,我們探索太空的決心和毅力沒有一絲一毫的減弱。當然,要達成這一願望,我們必須擁有太空和地球的「往返票」。
我們都知道,要獲得回到地球的「返程票」很不易,在人類的航天史上有一半的航天員是在返回的途中出事的,現在在太空中仍有航天員無法返回地球。
1967年1月27日,在「土星IB號」運載火箭頂部的「阿波羅1號」進行模擬發射任務的三名太空人,因飛船裡的高氧環境引起電路問題,產生的火花使駕駛艙起火,三名太空人窒息而亡,被留在了太空當中。
1967年4月24日,乘坐「聯盟1號」飛船執行完任務的太空人科馬羅夫準備返回地球,他憑藉驚人的毅力和出眾的能力,解決了必須手動操控著陸系統的問題後,就在即將著陸時,飛船的主降落傘未能打開,副傘卻和備用傘纏在一起。「聯盟1號」飛船以極快的速度撞向了地面,就像一顆炸彈在一處平原上炸開,科馬洛夫屍骨無存。
1971年6月30日,在與「禮炮一號」空間站對接了近24天後,「聯盟11號」飛船上的三名蘇聯的太空人收到返回地球的命令,就在在他們操縱飛船脫離「禮炮一號」時,因返回艙的壓力閥門沒有關好,飛船突然失壓,三名太空人在沒有穿太空衣的情況下窒息而亡。
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因左翼防熱板出現裂縫,在進入大氣層後,空氣與機體相互摩擦產生了巨大溫度,損壞了太空梭的左翼結構,飛船在高空中突然解體,執行完任務的7名太空人全部在返回的路上遇難。
太空返程票並不是很簡單就能拿到的,就算是已經有太空飛行經驗的美蘇都不能保證能安全的將自己的太空人帶回,就更不用說第一次載人航天的中國了。那麼楊利偉在返航途中發生了什麼呢?
危險返航
楊利偉的太空旅行經歷了很多困難,有剛剛起航時火箭和飛船的讓人痛苦的共振,飛行途中神秘的敲擊聲,還有獨自一人遠離地球的孤獨感。但最驚險的便是返航的兇險。
楊利偉在他的回憶錄《太空一日》中也是這樣說的:「歸途如此驚心動魄」。我想,也是因為有不少太空人在返航時出事,楊利偉也是額外注意返航時太空飛行器的變化情況,也為後來中國太空飛行器的改進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他在踏入太空飛行器的時候就已經將自己的生命交給了祖國。
楊利偉在進入稠密的大氣層時,快速行進的飛船和大氣層發生摩擦,使太空飛行器被燒得通紅,隨著溫度逐漸升高,飛船上的防腐蝕層也開始脫落。讓他更緊張的是,太空飛行器右邊的舷窗開始出現裂紋,而且越來越多。
還記得「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就是因為舷窗出現了裂縫後解體的。要知道艙外可是高達1600至1800攝氏度的高溫,一旦脫落,楊利偉便會在一瞬間被融化,屍骨無存。但經楊利偉回憶,當時他發現左邊的舷窗也出現了裂痕,才放心一點,因為這種故障重複出現的概率不高。但因為飛船船艙經高溫灼燒後黑乎乎的,若不是楊利偉親眼目睹,地面人員也不會發現舷窗裂紋的情況。
在距地40公裡時,就要有一個關鍵操作——開傘,舷窗已經被燒得黑乎乎的了,完全看不到外面的情況,楊利偉只能等待,配合。在距地10公裡時,開始開傘,飛船拋開降落傘蓋,帶出引導傘,這個動作十分激烈。
開傘的瞬間對航天員的身體撞擊非常大,隨後就是降速傘、主傘,每一個動作都伴隨著劇烈的撞擊和扯動。飛船晃動得很厲害,在開傘的這短短的二十幾秒最難熬。楊利偉曾經也與俄羅斯的太空人討論過開傘的操作,他們都說怕太空人害怕不會對這段進行描述。但楊利偉在被這樣強大又恐怖的外力拽扯後將開傘的過程講給了後面的太空人聽,他認為如果開傘開好了至少能保證性命無憂。
安全回家
還記得當時電視裡傳來的影像,出艙的楊利偉嘴角還因為飛船墜落時,麥克風劃破了嘴角留著血。這一趟的太空旅途太過艱難,作為中國太空第一人,他的升空經驗對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他親身感受到的設備的不足、身體訓練的極限,讓中國的航天技術得以完善,現在有太空人可以兩次甚至三次進入太空。
可以這麼說,他作為踏上中國太空的第一人,他所做出的犧牲,讓中國步入世界航天行業的前列的速度更快了。我們稱他為英雄,他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