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5 11: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朱輝 上海老底子
柘
廟會
林
作者:朱輝
廟會舊稱香市。明人張岱《陶庵夢憶》中有一篇名為《西湖香市》的散文,記述了香市中的西湖長達三個月的熱鬧場景。我自然無法穿越到明朝去西湖身臨其境,然而卻有幸在童年時,每年都會在家門口享受三天這樣的盛況。
清光緒年間柘林城圖
八十年代的奉賢,幾乎鎮鎮都有廟會。八月十八的新寺,九月初二的奉城,九月十九的金匯,十月十四的青村……幾乎所有的廟會都在下半年,而唯獨柘林的廟會是在仲春時節的二月十九,時間上領全縣之首。相傳這一天是觀音菩薩的生日。據鎮上的老人講,原本街道盡頭白果樹旁的那座小普陀廟供奉的正是這尊大佛。每年到了這一天,蟄伏了整個冬天的香客們便絡繹不絕地從各地趕來,希冀能在新的一年得到菩薩的護佑。眾多香客匯集於此,便自發形成了繁華的市場,一時間商賈雲集,人流如織。
柘林南面、裡護塘北側的「小普陀廟」
而廟會又正值一年春耕的開始,秉承著「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農民們開始了他們的忙碌,他們有的來交換種子,有的來置辦農具。鎮上善打農具的鐵匠老孫忙得不亦樂乎,熱火勁一點不比現在「雙十一」的老闆遜色。由此,柘林廟會被冠以全縣至盛也就不難理解了。
說是廟會,但在兒時的記憶中卻沒有廟,小普陀廟在很早以前就被拆除。虔誠的香客們只得在白果樹下燒幾柱香,磕幾個頭,以許心中之願。廟雖不在了,然而廟會的熱鬧卻延續了下來。對於我們小孩子來說,有沒有廟根本無足輕重,只要有的吃,有的看,有的玩,便是「人間四月天」。
小學在街道的南面,兩者僅一條小河之隔。廟會期間,學校照例會提前放學。然而哪等得及門衛老頭的搖鈴聲,飄進教室的海棠糕的香味,早已把我勾得靈魂出竅,悠哉悠哉地遊蕩在了街市的上空。終於熬到了大鐵門被打開,我們便急不可耐地衝出校園,就像一群剛出籠的小鴨子一樣一溜煙地直奔街道。
街上早已香氣四溢。海棠糕、梅花糕、梨膏糖、蘿蔔絲餅自不必說,最讓我們趨之若鶩的便是糖畫。攤主大爺舀出一勺已融化的糖水,微微傾倒在白石板上,輔以臂腕熟練地騰挪轉動。鐵勺作筆,糖水為墨,頃刻間組成一幅幅精美的圖案,或飛禽、或走獸、或人物、或花卉,皆栩栩如生。然後粘上竹籤,輕輕地用刮刀將冷卻變硬的糖畫從石板上剝離下來。陽光下的糖畫晶瑩剔透,猶如一件件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鄉村孩子的第一堂美術課也許正是從這裡開始的。除了這些固定的攤位,街上時不時有擎著草垛子的小販在人群中穿梭,那些插在上面的鮮紅的冰糖葫蘆讓人垂涎欲滴,也是無可抵擋的誘惑。左手一支糖畫,右手一串冰糖葫蘆,我就是這條街最靚的仔。
忽然不遠處傳來一陣叫好聲,原來是一彪形大漢正在硬氣功表演。只見他身著短卦,膀大腰圓,怒目圓睜。一通胸口碎石和喉刺長矛之後,便開始兜售起祖傳秘制的狗皮膏藥。一旁的猴子也不閒著,一會兒上竄下跳,一會兒扣頭作揖,託著鑼盤討要賞錢,盡心盡責地幫它的主人打理著生意。
夜幕降臨,狹長的街市依舊熱鬧。沿街而設的地攤小販紛紛拿出燈頭電線,搭上鎮上居民家的電源挑燈夜戰。直到遊人盡興而歸,他們才將存貨往居民家一扔揚長而去,以期第二天早上能輕裝上陣。到了廟會最後一天,他們便會將賣剩的諸如襪子,鞋帽之類作為補償送點給我們這些小鎮的臨時房東,一時主客之間其樂融融,美滿和諧。
搭頭搭尾共三天的廟會是柘林一年之中最熱鬧的時期,也是我們家最鬧猛的時候,七大姑八大姨的都會從金匯,齊賢紛至沓來。每到這時,父親總會提前幾天騎著自行車將祖母和外祖母從兩地接來住上十天半月。外祖母纏過足,為了安全起見,她倆總是在每天一早人流相對稀少的時候攙扶著上街,清晨的陽光勾勒出老人的身影,成了街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廟會精彩回顧
由於明末連年的災荒和官場的腐敗,西湖香市遭受了無情地摧殘最終衰敗,而柘林的廟會在延續到九十年代末之後也逐漸地淡出人們的視野。與西湖香市不同的是,柘林廟會的消亡是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方式的多元化,是城鎮化建設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歷史的車輪在永不停歇地向前飛奔,無可阻擋。無論你願不願意,我們都將和過去揮手作別。與其我們還沉浸在對昨天無比的懷念之中,不如讓我們展望更美好的未來,就像歌詞中所唱的那樣:「讓過去,過去;讓未來,到來!」
來源:「南橋漁夫」公眾號
鳴謝:朱輝先生賜稿分享!
上海老底子
每天為儂送上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啟未來
原標題:《柘林廟會(作者:朱輝)》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