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林廟會

2020-12-23 澎湃新聞

柘林廟會

2020-07-15 11: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朱輝 上海老底子

廟會

作者:朱輝

廟會舊稱香市。明人張岱《陶庵夢憶》中有一篇名為《西湖香市》的散文,記述了香市中的西湖長達三個月的熱鬧場景。我自然無法穿越到明朝去西湖身臨其境,然而卻有幸在童年時,每年都會在家門口享受三天這樣的盛況。

清光緒年間柘林城圖

八十年代的奉賢,幾乎鎮鎮都有廟會。八月十八的新寺,九月初二的奉城,九月十九的金匯,十月十四的青村……幾乎所有的廟會都在下半年,而唯獨柘林的廟會是在仲春時節的二月十九,時間上領全縣之首。相傳這一天是觀音菩薩的生日。據鎮上的老人講,原本街道盡頭白果樹旁的那座小普陀廟供奉的正是這尊大佛。每年到了這一天,蟄伏了整個冬天的香客們便絡繹不絕地從各地趕來,希冀能在新的一年得到菩薩的護佑。眾多香客匯集於此,便自發形成了繁華的市場,一時間商賈雲集,人流如織。

柘林南面、裡護塘北側的「小普陀廟」

而廟會又正值一年春耕的開始,秉承著「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農民們開始了他們的忙碌,他們有的來交換種子,有的來置辦農具。鎮上善打農具的鐵匠老孫忙得不亦樂乎,熱火勁一點不比現在「雙十一」的老闆遜色。由此,柘林廟會被冠以全縣至盛也就不難理解了。

說是廟會,但在兒時的記憶中卻沒有廟,小普陀廟在很早以前就被拆除。虔誠的香客們只得在白果樹下燒幾柱香,磕幾個頭,以許心中之願。廟雖不在了,然而廟會的熱鬧卻延續了下來。對於我們小孩子來說,有沒有廟根本無足輕重,只要有的吃,有的看,有的玩,便是「人間四月天」。

小學在街道的南面,兩者僅一條小河之隔。廟會期間,學校照例會提前放學。然而哪等得及門衛老頭的搖鈴聲,飄進教室的海棠糕的香味,早已把我勾得靈魂出竅,悠哉悠哉地遊蕩在了街市的上空。終於熬到了大鐵門被打開,我們便急不可耐地衝出校園,就像一群剛出籠的小鴨子一樣一溜煙地直奔街道。

街上早已香氣四溢。海棠糕、梅花糕、梨膏糖、蘿蔔絲餅自不必說,最讓我們趨之若鶩的便是糖畫。攤主大爺舀出一勺已融化的糖水,微微傾倒在白石板上,輔以臂腕熟練地騰挪轉動。鐵勺作筆,糖水為墨,頃刻間組成一幅幅精美的圖案,或飛禽、或走獸、或人物、或花卉,皆栩栩如生。然後粘上竹籤,輕輕地用刮刀將冷卻變硬的糖畫從石板上剝離下來。陽光下的糖畫晶瑩剔透,猶如一件件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鄉村孩子的第一堂美術課也許正是從這裡開始的。除了這些固定的攤位,街上時不時有擎著草垛子的小販在人群中穿梭,那些插在上面的鮮紅的冰糖葫蘆讓人垂涎欲滴,也是無可抵擋的誘惑。左手一支糖畫,右手一串冰糖葫蘆,我就是這條街最靚的仔。

忽然不遠處傳來一陣叫好聲,原來是一彪形大漢正在硬氣功表演。只見他身著短卦,膀大腰圓,怒目圓睜。一通胸口碎石和喉刺長矛之後,便開始兜售起祖傳秘制的狗皮膏藥。一旁的猴子也不閒著,一會兒上竄下跳,一會兒扣頭作揖,託著鑼盤討要賞錢,盡心盡責地幫它的主人打理著生意。

夜幕降臨,狹長的街市依舊熱鬧。沿街而設的地攤小販紛紛拿出燈頭電線,搭上鎮上居民家的電源挑燈夜戰。直到遊人盡興而歸,他們才將存貨往居民家一扔揚長而去,以期第二天早上能輕裝上陣。到了廟會最後一天,他們便會將賣剩的諸如襪子,鞋帽之類作為補償送點給我們這些小鎮的臨時房東,一時主客之間其樂融融,美滿和諧。

搭頭搭尾共三天的廟會是柘林一年之中最熱鬧的時期,也是我們家最鬧猛的時候,七大姑八大姨的都會從金匯,齊賢紛至沓來。每到這時,父親總會提前幾天騎著自行車將祖母和外祖母從兩地接來住上十天半月。外祖母纏過足,為了安全起見,她倆總是在每天一早人流相對稀少的時候攙扶著上街,清晨的陽光勾勒出老人的身影,成了街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廟會精彩回顧

由於明末連年的災荒和官場的腐敗,西湖香市遭受了無情地摧殘最終衰敗,而柘林的廟會在延續到九十年代末之後也逐漸地淡出人們的視野。與西湖香市不同的是,柘林廟會的消亡是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方式的多元化,是城鎮化建設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歷史的車輪在永不停歇地向前飛奔,無可阻擋。無論你願不願意,我們都將和過去揮手作別。與其我們還沉浸在對昨天無比的懷念之中,不如讓我們展望更美好的未來,就像歌詞中所唱的那樣:「讓過去,過去;讓未來,到來!」

來源:「南橋漁夫」公眾號

鳴謝:朱輝先生賜稿分享!

上海老底子

每天為儂送上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啟未來

原標題:《柘林廟會(作者:朱輝)》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讓農村娃也有"放牛班的春天":支教老師和奉賢區柘林學校結下不解之緣
    在奉賢區柘林學校有一群質樸的孩子,他們常念叨著一個餘老師,孩子們口中的這位「餘老師」就是靜安區一師附小青年教師餘婷婷。那一年,她和其他9位支教老師帶著棉被行李住進柘林學校,擔任一年級實驗班的語文教師兼班主任,從此和這裡結下不解情緣。
  • 流動攤販整治難,看柘林城管中隊用「黑科技」破解治理難題
    面對這樣的「老大難」問題 近日 柘林鎮城管中隊 依託「黑科技」手段 有效解決了 流動無證攤販違法經營問題 近日,柘林城管中隊接到
  • 家鄉的廟會,黃山廟會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家鄉的廟會,農曆三月十八黃石公生日廟會。廟會,最早來歷和起源己不可考證。最早期應該是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和東漢時傳入的佛教為了爭奪信眾而進行的祭祀和宣傳活動。隨著人們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吧。傳說黃石公是杞國貴族,因為春秋戰國諸侯爭霸,杞國滅亡。
  • 李佑晨新歌《廟會街上》首發 再現廟會景象
    李佑晨新歌《廟會街上》  搜狐娛樂訊 實力派靈魂唱將李佑晨繼《管我》發行後,僅隔一月再發新歌,全新單曲《廟會街上》。新歌用別樣的風格再現廟會景象。  李佑晨嘗試多種音樂風格,而此次《廟會街上》在歌詞上進行了突破性的嘗試。整首歌使用了大量的「兒化音」,搭配上與廟會街上相關的詞語,再次將廟會的景象呈現在大家的眼前,恰到好處地詮釋了廟會文化的特色。而此首歌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將眾多「兒化音」融入到歌曲中的音樂作品之一。動感的旋律、優美的節奏勢必帶給大家完全不一樣的試聽感受,再次讓你對李佑晨有一個完全不同的全新認識。
  • 好玩│龍潭廟會、地壇廟會馬上來了,玩轉秘籍在此
    春節最傳統、最好玩、最熱鬧的經典項目就是廟會。北京市民最喜歡的龍潭廟會和地壇廟會,將在1月25日(正月初一)開門迎客,至1月29日(正月初五)閉幕,歷時五天。庚子鼠年的廟會有哪些特點?有哪些看頭?* 廟會時間第三十五屆地壇廟會、第三十七屆龍潭春節文化廟會將於1月25日(正月初一)開門迎客,至1月29日(正月初五)閉幕,歷時五天,每天8:30到17:00對外開放。* 各自特色
  • 北京取消廟會等大型活動 地壇廟會開始拆除搭建
    工作人員拆下「地壇春節文化廟會」橫幅。新京報訊 1月24日(農曆除夕),新京報記者在地壇公園門口看到,地壇公園閉園,工作人員開始拆除廟會搭建的設施。其間,不斷有市民前來確認廟會取消的信息。據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23日發布,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減少人員聚集,即日起,北京市取消包括廟會在內的大型活動。提醒市民,需加強疫情防範意識,出行要做好個人防護。工作人員開始拆除地壇廟會門神裝飾板。市民來到地壇廟會門口,確認廟會取消的信息。
  • 逛龍虎山天師廟會,體驗最「仙風道骨」的廟會
    為慶祝張道陵天師聖誕,上清古鎮將於6月11日-13日舉行「天師廟會」,屆時各種文化美食體驗項目將輪番上演。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駱瑩報導:上清古鎮距離鷹潭市有25公裡路程,與龍虎山瑰麗的丹霞風光不同,在這裡,道教文化與江南水鄉有著奇妙的融合。
  • 春節廟會排行榜,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廟會呢?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知道廟會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是中華大地上為老百姓點染著斑斕色彩的一隻萬花筒。那麼在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廟會呢?一起來看看這十大著名的大型廟會都位於何處吧!2,萬歲山春節大廟會萬歲山春節大廟會,目前中原地區陣容最強、影響力最大的廟會,每屆廟會都要吸引遊客百萬餘人次,被媒體譽為:「中原最超值廟會」、「中國最具魅力廟會」。精彩盛大的傳統民俗巡遊、傳統民俗展示是歷屆廟會必不可少的一道風景。
  • 廠甸廟會中國「四大廟會」之首,已有400年歷史
    北京大大小小的廟會有很多,但能夠作為首批唯一一個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老北京文化廟會卻只有它一個——廠甸廟會。廟會一直都是男女老幼爭相光顧的場所,有好吃,好玩的,好看的。它總能從「觀」、「賞」、「趣」、「購」四個方面讓市民全方位感受廠甸廟會文化。早在光緒年間《廠甸記》中就有記載:「平時空曠,人跡罕至;至正月則傾城士女、如荼如雲、車載手挽,絡繹於途。」廠甸廟會作為中國「四大廟會」之首,也是北京代表性傳統民俗廟會之一。它始於明代嘉靖,興於清代康熙,盛於乾隆。每年正月初一到初五舉行。
  • 從古至今,廟會就一直存在,那你知道廟會的歷史文化淵源嗎?
    在我的記憶當中,小的時候非常喜歡逛廟會,因為廟會有很多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長大後,我們的回憶裡經常會出現廟會的情景。然而,我們從來沒有去研究過廟會的由來,對於廟會的來歷不甚了解,其實廟會的歷史十分久遠。廟會就是在宗廟祭祀的地方進行聚會、祭神、娛樂、購物等的活動。
  • 過年怎麼拍廟會?今年帶上家人去廟會逛逛吧!
    要說春節期間和親人們之間的娛樂,除了搓麻將、打牌,就肯定是逛廟會了!一家老老小小在廟會看看表演,吃吃小吃,也是一種幸福。
  • 古老傳統廟會的傳承,非遺概述之「中嶽廟會」
    每年這裡要舉行兩次傳統的中嶽廟會。廟會興於何時,當地的老百姓也說不清楚,他們只知道是從前人那裡傳下的規矩。經考證,中嶽廟會源於古代統治者對山嶽的祭祀,宋代政道合一,中嶽廟會進入鼎盛期,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商品交易場所。每到春季農曆三月初十和秋季十月初,傳統的古廟會就拉開了序幕。會期長達10天,人數最多時每天達20萬人次。
  • 揭秘:春節為何辦廟會?廟會何時起源?原來是道教佛教的爭雄產物
    二、廟會的雛形和佛道兩教的出現廟會的雛形是商周時期的宗廟祭祀集會。這種集會相對於後世的廟會來說:娛樂性更少,宗教意味更濃。人們更多是為了求得神明庇佑而聚集在宗廟周圍,當然為了讓集會不那麼乏味,祭司會在祭祀儀式上跳大神。廟會的雛形在這段時期已經顯現。
  • 淮安東嶽廟會
    有到各殿堂叩拜的,有到各爐口焚香的,有到齋堂吃齋飯的……歷史上淮安城鄉廟會之風非常盛行。在淮安區,就有東嶽廟會、河下大都天會、河北小都天會、平橋笑人會、板閘小人會、新城高神會、下關海神會……出會的形式自由多樣,為民眾喜聞樂見。在眾多廟會之中最具影響的要數東嶽廟會,廟會上除了有信眾抬著東嶽大帝神像出巡外,還有好多民間藝術表演。
  • 廟會速覽-北京青年報
    廠甸    不設小吃攤位 文創商品走俏    昨日正值大年初四,京城各大廟會也接近尾聲。百年「文市」廠甸廟會昨日迎來客流高峰。紙糊風箏、毛猴兒、兔兒爺、翻花……這些老北京物件,讓遊客回到兒時。不僅如此,廠甸廟會的文創品銷售也十分走俏。
  • 鯨頭廟會
    就演戲而言,每年農曆五月十八、十月十五為「額子戲」,每次廟會多者三臺戲,少者一臺戲;四月初一為採戲,正月廿八為福案戲(不定期.時演時停)。據當地耄耋老人回憶,清末和民國時期,為鯨頭廟會匯演的班社有「大三慶」、「金福連」、「同福」、「品玉」、「江南春」、「大馬歌」、「小馬歌」等等;解放後,有「巨輪」(昆班)、「更新」(亂彈)、溫州京劇團、溫州和劇團、溫州甌劇團、平陽京劇團、平陽越劇團等以及外省的劇團,如河北梆子劇團、武漢京劇團、福鼎的「華聲」京劇團、福鼎、松政的越劇團等。
  • 各子立夏廟會
    各子立夏廟會各子的立夏廟會每年舉行一次,每次廟會都得唱戲,唱立夏還願戲,簡稱「立夏唱戲。」「立夏唱戲」是鳳凰村的傳統和一大亮點,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是各子村的歷史文化遺產。「立夏唱戲」起源於1794年春夏間,這個時期的中國主要是以農業為主導,依靠農業的稅收支撐著國家的大廈,而農業的生存依賴於自然條件。
  • 地壇龍潭廟會大年初一迎客
    地壇廟會:網紅進廟會 傳統與創新結合據了解,本屆地壇廟會推出綜藝演出、非遺文化展示、精品年貨、傳統小吃、展覽展示、互動遊藝等活動,為遊客呈現出一臺豐富多彩、年味十足、獨具傳統民間特色的文化盛會。地壇廟會還保留了一系列傳統演出活動,包括仿清祭地表演、民間花會、歡歌笑語、河北雜技4臺演出。龍潭廟會:冰雪項目增多 首展冬奧藏品本屆龍潭廟會將全園劃為同心共建、冬奧冰雪、非遺文化、京津冀、文體互動、地方特色和京城文化七大板塊。
  • 談廟會:信仰與世俗的完美結合
    廟會作為中國民族風情的載體,體現了大量的民俗文化,體現了一定地區人民的思想感情,道德風尚和審美情趣。因此,廟會在文化因素、商業因素、宗教因素等方面值得探討。什麼是廟會廟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沒有明確的記載。一般認為,廟會起源於遠古祭祀時期。在早期,祭祀的對象主要是祖先神或自然神。
  • 「戲」說古城吳砦的廟會
    源思文化「戲」說古城吳砦的廟會每逢農曆十月十八正值古城吳砦的廟會,今時不同往日,今年的廟會沒有往年那樣穿流不息的人群沒有「戲」的吼叫,仿佛失去的靈魂,在黃土高坡吼一段「戲」,對於廟會本身而言至關重要,吼來的是陝甘兩省周邊的貿易往來,唱出的是忙碌一年聽取戲聲一片的熱鬧與豪情,就是這種不畏嚴寒,面對生活的嚮往,正是古城吳砦廟會文化得以傳承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