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我們由奇蹟構成》,最後兩集如果不看,那這部劇就不算看過。
最後兩集,木老師(忘記了怎麼寫那個名字)朝著一輝發火,就像代表困在世俗壓力的觀眾一樣。大家或許都在想:一輝太幸運了,永遠被保護,憑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隨遇而安,活在當下。
鮫島教授問木老師,這樣做是不是為了把錯誤推給別人,這樣自己就不用承擔做錯了的感覺了。
木老師為了讓家庭經濟條件好一些,放棄了野外調查,可是並沒有人逼他,或許一切都是因為自己的心太浮躁,想追求一種自己認為的穩定的生活。可看到別人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羨慕又嫉妒,為了讓自己好過,在心底裡否定並厭惡一輝自由的生活方式。
最喜歡的是劇裡對話的時候會刨根問底,一直問人們xx樣做是為什麼,直到去掉所有偽裝後,得到最本質的答案。
一輝研究大自然愛一直想為什麼,對自己和別人,也依然是這樣。
這樣坦誠地面對自己,一直把問題問到最深處,然後加上特有的遲鈍(厚臉皮),可以想出答案,並很勇敢地說出口:
「我之所以為木老師的話難過,其實是因為我想和木老師的關係處好」
有多少人能夠一層層地剝開自己的虛榮心、面子、自卑感,得出這樣的答案呢?
面對與自己的親生母親兼保姆相處這樣複雜的問題時,僅僅用「狗是貓科動物……」這樣的類比,想到保姆和媽媽,怎麼叫不重要,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山田阿姨這個人。
單純是大智慧。這部劇真的就是純雞湯嗎?
當然,現實生活中人們當然是不可能像劇裡那樣對話,也不會發生和劇中一樣的事情。
最後兩集或許編劇借指出木老師的本質錯誤告訴我們,我們也錯了。這不是一個僅僅為了暖心而造夢的劇,這是告訴我們要清醒又勇敢地做夢、追逐夢的劇。
現實生活中必然沒有條件做到和劇裡一樣桃花源,可心若干淨向上,周圍的一切磨難也都是浮雲。
每個平凡的個體都是以極低極低的概率出生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由奇蹟構成的。
試著不要去責怪社會,試著問為什麼,試著不要自己給自己造出一個隱形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