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是奇蹟,每一刻的體驗都是奇蹟。——《太傻天書》
雖然故事以男主的視角去經歷各種人事物,但也並不是就以男主所認為的作為「標準答案」。
而是以開放的心去看待各人看世界的視角。
人生就是由各種關系所組成的,以新的眼光看待一切,一切只是體驗,變得有趣。
一、自己與自己的關係
被雜誌採訪的女主,被認為是閃光女性的女主,但卻討厭自己。
1、何必欺負自己
而對於男主來說,享受食物是簡單的樂趣。
2、觀察自己,男主很喜歡將自己不解的事情歸類為「謎團」。
「謎團」這個詞可以理解為中性,中性即是沒有對錯,不會自責也不會怪罪外在。
這就像男主一見章魚🐙就有作嘔的生理反應,男主解開的謎團,也是表意識和潛意識的關係。
小時候的男主無法理解母親的離開,於是他將「章魚」等同於「母親消失」。
他用生理上對章魚的噁心來排解掉這件事情對他的巨大影響,這是自我保護的方式;排解掉「壞媽媽」。
女主會為了一個目標而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而男主從來只做自己喜歡的事,兩者其實並無對錯。
「不得不做也要做的事」是他討厭的東西,但是去宇宙探索的願望(如男主說的心裡的光)包圍了他討厭的「不得不做」。
二、世界沒有標準的正確答案。
在一堂討論斑馬為什麼黑白相間的課程中,不知道答案的老師。
在劇裡,有各種我們以往認定固有的標籤有了全新的角度。
1、「龜兔賽跑」故事中努力的標籤
2、接受軟弱的熊貓
3、「優點」不是比別人更優秀,更獨特。
4、不需要做自己認為的完美無瑕,做和別人一樣的人。
每個狀態,存在的各種形式都是美好的,這就是「日日都是好日」的內涵。
好像「才能」也不是非指什麼專業資格。
5、「分離」只是為了更適合的重聚。
媽媽在男主小時候離開了他,如果沒有這段分離的日子,男主可能並不能長成現在這樣的男主。
而是被迫和別人一樣,但他卻又做不到,從而在其中感受著挫敗。
對於媽媽來說,表面看似在道德上譴責她沒有盡母親的責任,但其實她才是真正地盡責。
她像熊貓一樣接受自己軟弱——無論如何努力,她的孩子就是那麼格格不入,但她真的不會處理。
與其將各種消極情緒自責或者發洩在孩子身上,倒不如先離開,當時她自己也並未發現這是她保護自己孩子的一種策略。
最後,超越故事的一些象徵。
在《當下的力量》中提到,強迫性思維,每個人都是精神病患者,差別在於是否將腦袋的聲音說出來而已,有些人一生都被大腦的聲音折磨著。
那個誰究竟是誰?
這一幕象徵了我們腦袋中的自言自語,一個譴責的聲音和一個讚美的聲音,我們都是虹一,擁有選擇的力量,選擇認同哪個聲音才是自己。
最後關於時間的這一段,可以在《太傻天書》,《當下的力量》裡找到解答。
生命就是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