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湖北「聯百校 轉千果」科惠行動武漢紡織大學專場活動上獲悉,該校採用紡織材料做成的人造血管進入科技成果轉讓進程,此舉意味著該仿生結構高性能人造血管即將進入臨床。 據悉,血管通常運輸營養物質和氧氣,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當血管受到很重的創傷,血管內血液凝結成塊,阻擋血液流動,這時就需要使用人造血管替換破損的血管,幫助完成血液循環。目前臨床上用在血管搭橋,血管替換和血管造瘻上的產品主要將聚酯或膨化聚四氟乙烯材料通過擠塑拉伸工藝成管。這類產品與人體真實的血管相比,硬度較大,不能適應血壓的搏動性,血流速度會降低,易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產生堵塞。在體內5年使用通暢率大概只有30%以下,病人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藥物,或需要通過二次手術再次置換一根新的血管,給病人帶來痛苦和傷害,也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
武漢紡大校長彭育園手持該校研發的人造血管。 記者楊佳峰 攝 由武漢紡織大學楊紅軍教授團隊研發的仿生結構高性能人造血管採用了編織技術,將彈性纖維材料首先編織成為一個管狀織物,這種織物既有較好的彈性,又有較好的強度。在此基礎上將具有藥物釋放功能的纖維膜與織物進行複合,做成與人體結構相同的三層結構血管。血管中攜帶的藥物緩慢釋放可以防止短期內血栓的形成,也將促進內皮細胞在血管壁上的形成,達到長期抗凝的目的。 「該產品優點集中在三高,高強度、高彈性和長時間高通暢率,是一種理想的聚合物人造血管。」武漢紡織大學校長彭育園告訴長江日報記者,該科研起始於上一個5年計劃,歷經數年研發,人造血管已經在狗等哺乳動物身上試驗成功,進入了人體試驗階段,有望取代目前臨床所使用的人造血管。 據透露,未來量產後,一根仿生結構高性能人造血管制備成本大約在幾十元,而進口人造血管一根報價約3萬元人民幣,將大大降低患者的醫療成本。
「聯百校 轉千果」武漢紡織大學專場。 記者楊佳峰 攝 當日,武漢紡織大學共推介了「柔順光潔紡紗技術」「高性能工業絲節能加捻製備技術與裝備及其產業化」等10項代表性科技成果,涉及紡織、材料、機械、生物醫藥等技術領域。 截至目前,「聯百校 轉千果」雲推介直播活動已經成功舉辦了七場,湖北工業大學、武漢工程大學等七所高校的2900項科技成果通過科惠網高校成果專櫃和雲端展館進行了集中展示,66項重點科技成果在直播間現場「帶貨」,370家企業和54名技術經紀人積極參與認領並達成了意向協議,累計認領金額達11.65億元。69項科技成果已成功與企業籤約,成交金額超過1億元。 【來源:長江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