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餘隆登上《BBC音樂雜誌》 官方圖 下同
近日,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餘隆再度登上了全球古典音樂權威期刊英國《BBC音樂雜誌》。最新一期雜誌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製造》的專題文章,記者奧利弗·康迪來到中國,深入採訪後對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餘隆及其引領的中國古典音樂發展進行了剖析,他說:「在過往的10年時間裡,由於指揮家餘隆的活力,以及他對於中國本土青年才俊的熱情信念,西方古典音樂在中國大地經歷了迅猛的發展。」
從去年登上《留聲機》雜誌封面文章,到如今成為《BBC音樂雜誌》新一期雜誌的聚焦,奧利弗·康迪在談及餘隆對於中國古典音樂發展的影響力時直言:「如果沒有餘隆所施加的影響力,中國交響樂事業如今的發展境況,看起來會非常不同。」
燃起古典樂的藝術火種
今年1月份康迪曾到訪中國,當時在上海和廣州停留了一周時間以後,他感受到中國人的希望與雄心,「他們志在把他們這個國家帶入全球古典音樂前沿陣地」。
在康迪看來,指揮家餘隆在過去幾十年時間當中,憑藉著對西方古典音樂事業的熱情,為中國的音樂心臟地帶(北上廣),燃起了不滅的藝術火種。有著141年歷史的上海交響樂團(SSO)是中國最古老的職業交響樂團,同時也是最好的職業樂團。在餘隆掌舵該團的9年時間裡,他從內到外地改造了這支樂團:重新考核樂手、率先興建起最為先進的音樂廳和室內樂演出場館、把樂團行政員工從20人增加至130人。
2018年,德意志留聲機(DG)唱片廠牌跟上海交響樂團籤下了專屬的唱片錄音合作協議,去年夏天,上交則剛剛完成了在倫敦逍遙音樂節上的登臺首演。
為著武滿徹《十一月的階梯》中國首演而來的康迪,聽到餘隆這樣介紹:「當我還是個年輕人的時候我就已經注意到了武滿徹,並為他的音樂而感到著迷。我用了整整40年時間,才得以把這部作品給搬上中國的舞臺。」儘管《十一月的階梯》是當晚音樂會的主打曲目,可上海交響樂團駐團作曲家周天創作的《樂隊協奏曲》同樣讓康迪難忘,而餘隆致力於扶持青年作曲家的心也讓他感動。
「面向青年作曲家的委約創作,對於讓音樂始終保持生機活力而言,至關重要」,餘隆說,「我並不反對超級巨星,但是他們應該與那些不那麼為人所知的音樂家們一道分享這個舞臺。」為了表現對後起之秀的投入,上海交響樂團已經貫穿整個19/20樂季公演了周天多部作品。
關照未來的100年
在康迪看來,餘隆正下定決心要在未來佐證古典音樂的場景:「我們需要關照好未來的100年。」翻看一下上海交響樂團的樂季節目總冊,年紀輕輕且不甚知名的青年音樂家,正跟那些偉大的音樂家們在一起並肩合作。同時,餘隆還需要確保樂團自身在往後幾十年時間當中的求生(運營)。上海樂隊學院是他的一項投標,與此同時,還有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以及上海夏季音樂節——為了尋找和發展青年才俊。
上海樂隊學院現在正處於第六年,上海樂隊學院由上海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和上海音樂學院三方共同創辦,通過最高品質的一對一指導、室內樂大師班,以及大量的職業樂團參演經歷,去訓練新一代的樂隊演奏員。從上海樂隊學院大門走出的100名畢業學員,有近90名校友都繼續確保著他們在全中國和全世界職業樂團當中的演奏席位。
今天,中國的交響樂團正在飛速發展,吸引到了數以百名的西方音樂家前來加盟,無論是樂隊演奏員,還是獨奏家,他們開始真正感受到了來自於中國樂團的吸引力。年輕的東方音樂家如今在中國樂團工作所心懷的雄心壯志,要遠甚於他們在歐美樂團工作時的情況。
「你很難相信這裡(中國)20年前的古典音樂情況是個什麼樣子。」餘隆說,「但今天的中國已經差不多有70支像模像樣的交響樂團,更有甚者,在上海、北京,以及廣州等地都有著超級專業規模的職業交響樂團,他們跟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藝術家們共同合作。」就在去年,來自中國各地的69支交響樂團代表集結起來,成立了中國交響樂團聯盟。何大耿說,之所以要這樣去做,是寄希望於中國的交響樂團,能夠跟他們的歐美同行在一個同等的藝術水準上進行表演,在一個同等的藝術行政專業度上進行運營。
餘隆對於給予青年人機會的信念,是一種強烈的指導思想。「在北京國際音樂節(BMF)的創辦20周年之際,我選擇從該音樂節藝術總監的職位上退了下來。」他說,「接替我的這位年輕的藝術總監比我要做得更好!年輕人都有著不同的想法和激情,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應當允許他們去做這樣的自我表達。」
聚焦古典樂接班人
在中國的熱帶南方,廣州交響樂團從2003年開始由余隆執掌,這支樂團如今已躋身中國三大頂級樂團之一,甚至吸引到了來自遠東地區演奏員的加盟。廣州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古典音樂中心城市之一,它的星海音樂廳裝備有中國最大的管風琴。餘隆說,並不是因為人們想要在一場音樂會上被看見,而是因為他們已經開始融入到了音樂當中。2011年,廣州交響樂團成立了他們的附屬樂團——廣州青年交響樂團,其現任音樂總監景煥,被餘隆視為他的自然繼承人。
四年前,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創立,來自世界各地的70位青年音樂家受邀在星海音樂廳對面的星海演藝集團大樓(廣州交響樂團駐地)內,隨古典音樂世界裡一些最好的音樂家們學習音樂。這是餘隆的另一個倡議,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受邀擔任該音樂周的藝術總監和導師之一,今年包括指揮家麥可·斯特恩、小提琴演奏家約翰尼·甘道斯曼,以及羽管鍵琴演奏家艾維·斯泰因在內,都名列音樂周的傑出導師團隊。
活力四射的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鼓勵學員們去分組合作、即興創作,甚至於是置身一個管弦樂隊的合奏當中,並籍此形成他們在音樂周裡絕大部分的經歷。馬友友說:「我們嘗試著先讓我們的學員們反思,作為人類的他們到底是誰,而不是根據某些硬性標準。」馬友友認為,這種文化上的轉變源自於餘隆的遠見,他在歐洲學習音樂,然後現在正席捲中國。「他是帶著任務回來的,這個任務充滿了難以置信、不可思議的勇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獨特的人出現在一個獨特的時間點上,這個人能夠在這個國家創造出具有深遠影響的巨大改變——餘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