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女養成記》以「女性」回歸女性?
俗女養成記是一部最近兩天看完的臺劇,吸引我的是首頁的評論:以39歲女性為主角的……想要看看,以一個位於傳統觀念,在結婚生育工作邊緣地帶的女性,會去怎樣演繹一部所謂的喜劇。然而,說到底也是仿佛1988的套路,親情溫情感動與眼淚,昨年再刷1988的時候,比起感動產生了許多遺憾與失望,因為很多時候,因為落後的思想,讓那些原本可以是快樂或者平靜的日子變得悲傷憤怒,這裡也一樣,被打到街上的早戀的女孩,因男女授受不親而被禁止與一群同齡小夥伴交往的小女主。
-
溫暖治癒的女性成長史---《俗女養成記》
收視超越金鐘獎最佳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收穫19年度豆瓣評分破9的華語劇,通過幽默嘲諷傳統教育和社會風氣帶給女性的壓力,呈現出近乎真實的女性窘境。小時候尤其是女孩子,從小就被要求有坐相、有站相、吃飯不能發出聲音,講話要輕言細語、要懂得矜持、懂得分寸,最好還要學會一門樂器…這樣的才能被稱為「淑女」。
-
《俗女養成記》俗女
《三十而已》是刻意的大團員結局,可是看完心裡還是堵著淡淡的一口氣,」三十歲「 「奮鬥」這些人生的標籤總歸有點沉重。而這部劇,行雲流水,結尾也是大團圓,卻自然很多。我在淡江大學當過半年交換生,喜歡臺灣,喜歡「俗」的人情味兒。看完《三十而已》,不自覺想分析她們的人生,然後非得得出個結論來:學習「顧學」,或是避免曼妮的認知局限等等;像是陷入了成功學的學習。
-
豆瓣9分電視劇《俗女養成記》:鄉土題材也能成為爆款
臺視《我們不能是朋友》算是對偶像劇類型的一次反叛,華視《俗女養成記》則是對鄉土劇類型的一次革新。 或許很多內地觀眾看完《俗女養成記》,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看了一部鄉土劇。因為《俗女養成記》開篇故事起源於臺北,看起來並沒有那麼「鄉土」,但它的確是一部鄉土劇。
-
俗女養成記:愛自己永遠不晚
悠長的假期,若想避免出門人從眾,最愜意的莫過於宅在家裡煲劇《俗女養成記》、《why women kill》、《風的閒暇時光》近期的網紅劇一個都不拉下。同是女性題材,讓我們看到女性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環境裡的成長。
-
《俗女養成記》成長的自己
忘記這輩子其實很長, 長到妳可以跌倒再站起來, 作夢又醒過來; 妳又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 這輩子其實很短, 短得妳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 沒時間再去討厭妳自己。」近兩天看完的《俗女養成記》,大部分時候在講臺南話,回憶兒時的純樸鄉下生活。小時候的陳嘉玲,天真開朗活潑,甚至有一點點小聰明小叛逆;將近四十的陳嘉玲,沒車沒房沒小孩,在臺北的鋼筋森林裡似乎找不到出口,卻在婚姻的門前猶猶豫豫。
-
關於《俗女養成記》
作為臺灣自製劇,且創下13年來自製收視最佳的一部劇集,《俗女養成記》真的算得上是低調又優質。自播出後,收視率屢飆新高,首播收視更是超越了被吹爆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女性」題材屢見不鮮的當今市場,《俗女養成記》算不上新穎。
-
當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女性劇?——臺劇《俗女養成記》中看女性劇創作新空間
本文是要通過梳理近年國內外出現的一些女性題材影視劇(本文簡稱「女性劇」)的創作,結合熱播好評的臺劇《俗女養成記》,這是一部採用雙敘事空間單一視點的敘事方式的劇,它將創作眼光放在了平凡女性身上,探討的是平凡女性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依靠自身力量獲得幸福的有益話題。我們就《俗女養成記》這部臺劇的一些品格,探討該類題材影視劇在創作上可發揮的新空間。
-
《俗女養成記》:這樣平凡而珍貴的親情,其實我們都有
《俗女養成記》的主角都是臺劇中常見的面孔。女主演謝盈萱是去年剛剛獲得金馬獎的最佳女演員。飾演前男友的溫升豪還是《與惡》裡的「劉昭國」。爺爺「夏靖庭」就更眼熟了。《翻滾吧阿信》《公主小妹》等等,都有他。這部劇的卡司如此強大,塑造的形象自然都深入人心。
-
俗女養成記電視劇分享
這部剛上線1天的電視劇名字叫做《俗女養成記》,這是一部臺劇,主要講述的是一位近40歲的女人,在外奮鬥了將近二十年,最後依舊是一場空的故事。不得不說,《俗女養成記》是一部非常現實的電視劇,也非常接地氣,就像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估計準備U電視劇能成為當下「最大黑馬」,這也是原因之一吧。
-
《俗女養成記》給出了答案
今天,我就推薦一部,關於「中年女性」的好劇——《俗女養成記》還記得前幾個月很火爆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嗎?沒過幾個月,它的收視記錄就被《俗女養成記》超越了。大結局更是飆到2.22,創下了華視13年來自製劇最佳收視成績。
-
推劇 ‖ 俗女養成記
今天想來介紹一部臺劇,《俗女養成記》。最初知道這部劇也是緣於大火的《想見你》,因為聽說《俗女養成記》的導演嚴藝文,就是《想見你》裡面飾演陳韻如媽媽的演員,演而優則導,也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但在內地確實不火,即使在它前後都有《想見你》、《我們與惡的距離》等等臺劇引起熱議。所以找資源也找了一段時間。
-
從《俗女養成記》看,不同時代下女性自由意識的覺醒及現實意義
《俗女養成記》改編自江鵝的同名散文,創華視13年以來,自製劇最佳收視成績,一度超越了金鐘獎最佳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豆瓣上更是被觀眾打出了9.1的高分。 03 陳嘉玲:新生代女性,敢愛敢恨,追求獨立自我陳嘉玲,一個永遠不像臺北女生的臺南女孩,從小背負著成為「知性與感性兼具的淑女」的期望,同時也希望自己能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經營著一份美滿幸福的婚姻,就像新時代的都會女性那般幹練而優雅。
-
《俗女養成記》講述了女主自己的成長故事
大多數人都想有一些輝煌的成就,這樣他們才能負擔得起自己的努力和時間。然而,這並不是最終的結果,因為我們很可能一事無成,即使付出那麼多,我們也可能失敗,最終,我們可能只剩下平凡和真實的生活,但也許這也會有一個很好的發展。《俗女養成記》為我們創造了這樣一個故事。它以女主為主要描寫對象,講述了自己的成長故事。女主人是一個有強烈戰鬥精神的人。
-
《俗女養成記》某人有自己的想法(老文補檔)
陳嘉玲,女,39歲,沒房沒車沒老公,是個渴望在臺北成家立足的姑娘,這是《俗女養成記》交代給我們的出場設定,一名典型的大都市獨立女(she)性(chu)。對比某些詐騙劇和《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的社會議題的深度,以及《俗女養成記
-
《俗女養成記》:假如39歲的時候,我還是一個人
2019年 第42篇by小鹽今年的臺劇真是驚喜,前有《我們與惡的距離》,後有《俗女養成記》。豆瓣評分9.0改編自臺灣作家江鵝的同名散文,《俗女養成記》超級好笑又超級好哭,是那種能把人看哭的喜劇。也可以說有點像一部臺灣版的《請回答1988》。
-
《俗女養成記》:我的生活,我說了算
它就是——俗 女 養 成 記《俗女養成記》改編自作家江鵝的同名暢銷散文集,全劇幾乎90%的臺詞都用臺語講述。這部劇透過陳嘉玲這個角色,再現了七十年代背景下臺南鄉村的生活境況,以及獨特的臺灣文化,但卻在兩岸觀眾之間,引發了跨越時空和地域的回憶共振。
-
俗女是如何養成的一一《俗女養成記》觀後感(一)
電視劇《俗女養成記》就以「大齡剩女"為視角講述故事。劇中的女主陳嘉玲,年屆不惑一事無成,在別人眼中是個可憐人。陳嘉玲身上,深刻體現了這個年齡的女人面臨的尷尬與心酸。通過陳嘉玲,中年女性的危機一覽無餘。本劇試圖探討一個從小有「淑女夢想"的女孩如何一步步變成了"俗女」。
-
薦劇|《俗女養成記》
(弟弟這裡超級帥超級暖啊)雖然是自己提出的分手,但是終結一段長期的感情依然令人難以接受,尤其對一位承載著家人殷殷期望的大齡女青年來說。在前男友很快找到了新人並把結婚請帖寄到她家導致分手事實被拆穿後,她先是滿懷歉疚,又被家人的一系列操作搞得崩潰,最終因為爸爸跟前男友打電話道歉和道謝擊潰(這裡卑微講電話、小心翼翼語無倫次的爸爸真的很好哭,而且自我代入了一下女主,也會很生氣,生自己的氣)
-
《俗女養成記》告訴你,40歲也能發光!
但《俗女養成記》並沒有,它圍繞著女主角陳嘉玲童年、職場兩條線同時進行展開,它的核心並不是為了告訴觀眾40沒有結婚成家的女人有多麼的焦慮,而是處處透露著溫馨。 《俗女養成記》中並沒有直接地指出女人到了一定的年紀應該怎麼去選擇之後的道路,而是以不同年齡段的生活狀態來告訴觀眾應該有什麼樣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