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典忘祖!臺軍竟要紀念用毒氣彈屠殺臺灣抗日民眾的日軍部隊

2021-02-13 軍工圈

臺當局正推動「轉型正義」不亦樂乎,近日傳出臺軍要以「公共藝術」形式紀念用毒氣彈屠殺臺灣抗日民眾的日軍部隊,引發島內罵聲一片。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0月28日報導,臺灣陸軍近期為屏東大聖西營區公共藝術招標,徵選主題之一包括呈現當年駐紮在屏東的日本陸軍飛行第八聯隊相關歷史與文化,招標書以正面肯定的語氣說明第八聯隊背景,卻隻字未提第八聯隊當年以毒氣彈對付南投霧社的抗日居民。

臺陸軍傘兵基地 圖片來自臺媒

據報導,臺灣「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空降訓練中心」計劃以755.5萬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69.4萬元)在大聖西營區設置公共藝術,招標說明中納入「航空史脈絡下的屏東」一節,稱第八聯隊當年在屏東開隊,對官方民間都是一件大事。

招標書稱,當年報紙以將近全版版面報導第八聯隊開隊,摘取部分報導描述如下,「當日不但有軍方的空中分列式飛行中演習及各種戰鬥演習,屏東民間有藝妓舞蹈表演、臺人的藝閣遊行、小學校與公學校的學生遊行等,堪稱盛況空前。」

臺軍招標書中當年報紙對第八聯隊開隊的報導 圖片來自臺軍招標書

招標書未提日本陸軍航空部隊沾滿原住民的鮮血,曾在1930年10月27日爆發的「霧社事件」中對原住民投擲炸彈。第八飛行聯隊以毒氣彈轟炸霧社山區抗日原住民的情節,也曾出現在導演魏德聖拍攝的電影《賽德克.巴萊》中。

根據臺灣淡江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曾令毅在2012年發表的「二次大戰前日軍在臺航空兵力發展初探」論文,其中引述日本臺灣航空史專家大竹文輔在1939年發表的文章提到,日本陸軍第八聯隊在霧社事件時,先後派遣四架飛機,對事件發生區域進行大規模偵察與轟炸,自10月28日轟炸開始,到當年11月21日飛行部隊撤退為止,使用瓦斯彈等各式炸彈,投彈近千枚。

臺陸軍在屏東大聖西營區新建工程的公共藝術招標當中,對於公共藝術的設置意象原則,要求要以航空史脈絡下的屏東,紀念日本陸軍第八飛行聯隊。招標書指出,「臺灣總督府」基於「理蕃」(理蕃政策是指1895年-1945年,日本於臺灣日據時期對於臺灣原住民所研擬與實施的特別法規與政策總稱。)需要,在1919年警務局下設置警察航空班,進行各種飛行演習,1927年廢止,設置陸軍第八飛行聯隊,駐紮屏東,成為臺灣第一個常駐航空軍事單位。

據報導,承辦臺陸軍航特部傘訓中心大聖西營區公共藝術業務的韓姓軍官,對於為何營區公共藝術製造指導,必須包括曾經在霧社事件轟炸原住民的日本陸軍第八飛行聯隊,這位韓姓軍官不願意回答記者的提問,以未奉核對外發言為由,匆匆掛上電話。

臺軍大聖西營區設想圖 圖片來自臺媒

臺灣原住民「立委」孔文吉表示,霧社事件發生時,日軍曾派第八飛行聯隊至霧社山區上空投擲毒氣彈,這種日本殖民政府對原住民殘暴虐殺的歷史為什麼要保留紀念,作為一個賽德克族,他堅決反對。

孔文吉說,對於這段歷史,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至今記憶猶新,對於曾遭迫害的原住民更是痛苦的存在,根本不值得留戀,民進黨當局應該將日本殖民政府殘忍的遺蹟徹底剷除。

原住民「立委」廖國棟說,第八飛行聯隊所在的屏東基地,雖然是日本進攻南洋的重要營區,但紀念這個地方,只是再度挑起原住民對這段歷史的仇恨與傷痛。

廖國棟表示,蔡英文當局面對原住民的「轉型正義「,看不到具體的進度跟成果,現在卻要紀念曾讓原住民難過的歷史遺蹟,這對原住民來說是兩個層次的傷害。

霧社事件中日軍使用毒氣彈屠殺抗日民眾 圖為日本軍醫堀川當場解剖屍體,檢查毒氣彈的殺人效能 圖片來自中評社

廖國棟說,蔡英文當局上任後,對於日據時期遺物極盡保護能事,卻以「轉型正義」之名拆解蔣介石時代所留下來的歷史產物,同樣是歷史,卻有不同待遇,顯示蔡當局對於「轉型正義」的兩套標淮,太過於明顯的操作。

「聯合新聞網」發布評論稱,民進黨高舉「轉型正義」的大旗,卻無視原住民立委聲聲呼喚重視臺灣原住民過去的悲痛遭遇。要求將曾駐紮當地的日軍飛行部隊列入歷史紀念,渾然不知這個日軍飛行部隊在霧社事件時轟炸原住民,屠殺原住民的劊子手,成了公共藝術紀念歷史的設計標的,真不知臺灣的原住民族有何感想。

臺灣陸軍紀念日軍的荒謬心態,其來有自,早在二十多年前,李登輝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任內,檢閱臺陸軍聯兵旅編成,當李登輝搭乘的閱兵禮車開始校閱部隊時,臺陸軍立刻播放日本海軍知名的軍艦進行曲,歡迎李登輝的到來,當時臺陸軍曾阻擾媒體報導,事件公開後,臺軍方被迫懲處播放日本軍歌的相關低階軍官。

在臺獨政黨執政下,臺灣什麼怪事都能發生。臺軍竟然要在營區搬遷中在所謂的公共藝術園中紀念雙手沾滿臺灣人民鮮血的日軍第八聯隊,這簡直是無恥到家了!

來源:觀察者網

相關焦點

  • 要紀念他們?臺軍被罵慘了
    臺當局正推動「轉型正義」不亦樂乎,近日傳出臺軍要以「公共藝術」形式紀念用毒氣彈屠殺臺灣抗日民眾的日軍部隊,引發島內罵聲一片。
  • 1896年雲林屠殺慘案,日寇在臺灣屠戮3萬同胞
    700多年沒有經歷的恥辱,再經歷了一遍,大陸人民無法接受,臺灣人民當然也無法接受。憤怒的臺灣民眾組織義軍,與部分留駐臺灣的愛國清軍一起奮起反擊,抗擊了日軍六個月,給予日軍重大殺傷,後因實力相差懸殊,抵抗運動失敗。日軍與臺灣義軍激戰然而,民間的小規模抵抗一直在進行,而日本侵略者的回應則是一貫的——血腥屠殺!
  • 70多年前,黑山扈發生激戰,民眾抗日武裝用輕武器擊落日軍飛機
    國民抗日軍是1937年在中共北方局所屬中共東北工作特別委員會的領導和支持下,以原東北義勇軍小部隊為基礎,以中共地下黨員及大批抗日救亡運動中的積極分子為骨幹,聯合北平及近郊的工人、學生、農民和失散的國民黨第二十九軍、冀東保安隊軍人組成的抗日遊擊隊,接受共產黨的領導,活動在北京西山一帶,因其遊擊隊隊員臂戴紅藍兩色袖章,被當地人稱為「紅藍箍」。
  • 被日軍割下頭顱示眾的抗日英雄孫永勤,事跡被寫入八一宣言
    從1933年12月到1935年5月,孫永勤率領的民眾軍攻克日軍和日偽據點一百多次,打死和俘虜日軍、偽軍五千多人,不僅沉重打擊了日寇的氣焰,一定程度上牽制了日軍對平津的用兵,而且極大地激發了當地廣大民眾抗日救國的決心。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對孫永勤和他率領的民眾軍非常頭疼,打又沒辦法徹底消滅。他們多次對孫永勤進行招安,曉以"利害",希望他"識時務",與關東軍合作。
  • 臺灣要「全民皆兵」:臺獨分子瘋了,要把臺灣民眾當成肉盾
    ,就是民進黨政二代吳怡農和臺軍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於10月8日發表的文章《後備的轉型:建立「國土」防衛部隊》(李老溼加的引號)。『國土』防衛部隊戰時任務為『防止敵軍控制臺灣本土』,以『全國』各地小區為責任區,若敵突破正規部隊防線,可進行非正規小部隊遊擊、城鎮保衛作戰,並依循『機動』、『分散』、『存活』的原則,民眾平常將武器以外的個人裝備攜回,武器、彈藥、無線電等則分布各小區警、消、海、岸巡單位駐點,且每個單位平時需知悉戰時任務與責任區,具獨立作業能力,並善用主場優勢進行『打帶跑』襲擾。」
  • 臺灣抗日第一猛林少貓,令日軍聞風喪膽
    臺灣抗日第一猛林少貓林明正林少貓,號義成,恆春縣阿緱人,日軍入據臺灣後,與簡大獅、柯鐵虎並稱「獅虎貓抗日三猛」,但因牽扯到被漢奸所害的問題,以及與當今主流媚日風氣相違背,因此甚少被人提及。乙未戰爭期間林少貓跟隨劉永福的黑旗軍一同抗日,擔任福字中軍左營管帶,劉永福失敗離臺後,林少貓成為南臺灣抗日義軍的領袖,在糧彈奇缺的狀況下,林少貓西渡大陸尋求援助,得到支援後繼續回臺抗日,對日本的殖民統治造成了莫大的困擾。日軍用盡各種辦法企圖捕殺林少貓,但因林少貓平日對地方百姓賑輔有加,因此民眾均樂於掩飾他的行蹤,林少貓幾乎可說是臺灣版的羅賓漢了。
  • 臺灣抗日第一猛【林少貓】令日軍聞風喪膽
    臺灣抗日第一猛林少貓林明正林少貓,號義成,恆春縣阿緱人,日軍入據臺灣後,與簡大獅、柯鐵虎並稱乙未戰爭期間林少貓跟隨劉永福的黑旗軍一同抗日,擔任福字中軍左營管帶,劉永福失敗離臺後,林少貓成為南臺灣抗日義軍的領袖,在糧彈奇缺的狀況下,林少貓西渡大陸尋求援助,得到支援後繼續回臺抗日,對日本的殖民統治造成了莫大的困擾。日軍用盡各種辦法企圖捕殺林少貓,但因林少貓平日對地方百姓賑輔有加,因此民眾均樂於掩飾他的行蹤,林少貓幾乎可說是臺灣版的羅賓漢了。
  • 紅色·記憶 | 臺灣抗戰與《賽德克·巴萊》
    一天沒出門,用4個小時看完了2012年的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存了8年未看的電影,幾次想看都因其時間太長而放棄,這次耐心看完,是因為前幾天看了國博的展覽《金甌無缺——紀念臺灣光復七十五周年主題展》。以前只知道抗戰時期,日本軍隊裡有臺灣兵,而對臺灣島內反日抗日不了解。
  • 抗日英雄部隊和日軍並肩作戰,這荒唐的一幕,歷史上卻真實發生了
    太原攻克之時,以梁化之、徐瑞等閻部特務和警憲頭目為首的一幫人,採用服毒、互相槍擊等方式自殺,並命人澆汽油焚屍,臺灣後來給立了個「五百完人衣冠冢」,大力紀念這些「為黨國盡節之士」。
  • 臺灣抗日英雄第一人:徐驤
    臺灣乙未抗日悲歌反映乙未臺灣民眾抗日的電影
  • 紀念抗戰| 馬英九演說:抗日戰爭始於甲午、始於臺灣
    馬英九稱若真要推算中國人的抗日,應該從1894年的甲午戰爭起算,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臺灣民眾發起抗日運動,包括前二十年的武裝抗日,以及後三十年的政治和文化抗爭。因此可以說,「中國抗戰始於臺灣」。
  • 臺「國防部」紀念抗日殉國將領 左權在列
    根據公開資料,抗日戰爭爆發後,左權歷任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八路軍前方總部參謀長,他協助指揮八路軍,取得了百團大戰等許多戰役、戰鬥的勝利。1942年5月,日軍對太行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蕩」,左權指揮部隊掩護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等機關突圍轉移,不幸壯烈殉國,年僅37歲。為紀念左權,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決定將遼縣改名為左權縣。
  • 中國臺灣悲壯抗日史
    英勇的臺灣人民為保衛祖國領土,用劣勢裝備抗擊日本侵略軍近5個月,打死打傷敵軍3.2萬人。日本最精銳部隊侵臺主力軍近衛師團被殲滅近半,師團長中將能久親王、旅團長少將山根信成先後重傷斃命。臺灣軍民的武裝保臺鬥爭,開啟了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先河,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由於敵我力量懸殊,義軍孤立無援,彈盡糧絕,死傷嚴重,保臺抗日終告失敗。
  •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臺灣:1945年的那一刻
    聽到投降消息,黃得時開心地要叫出來。但在軍營附近又不敢,便急忙跑回家,一進門就大喊「日本投降啦!」  在臺灣,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那一刻,被殘酷殖民、屠殺和戰爭壓抑了50年的心情,終於釋放了。  家家戶戶把藏在角落的、柜子裡的祖先牌位擺出來祭拜,日殖民當局強迫祭拜的所謂天照大神終於可以丟在了一邊。  在臺北,迪化老街的紅布銷售一空。
  • 臺灣近代抗日英雄:吳湯興
    日軍卻以大部隊直撲八卦山,吳湯興與徐驤指揮義軍奮勇迎擊。吳湯興於是役壯烈犧牲。當吳湯興死訊傳回家鄉後,妻子知道後,痛苦不堪隨即投江身亡了。當時在沒有清政府的支持下,臺灣民眾自發組建義軍抵抗日軍,這種精神值得後人銘記。
  • 二戰20萬臺灣人參加日軍,蔡英文還曾為臺籍日本兵立碑
    圖片:日軍在臺灣徵兵的小手冊。為什麼有這麼多臺灣人參加日軍呢?在日本佔領臺灣的早期,臺灣人主要是原住民展開了激烈的反抗,一時成為抗日先鋒。當時徵兵的名額是1000人,結果有42.6萬名臺灣人來報名,擠破了徵兵處。1943年1月日軍在臺灣實施第二期陸軍志願兵募集時,高達60萬臺灣適齡青年來報名,要知道當時的名額僅1030名。同年7月起,日本海軍開始募集海軍特別志願兵,臺灣人申請者也高達31.6萬人。
  • 臺軍訓練後留滿地螢光棒 民眾怒了:開演唱會嗎
    中時電子報 資料圖海外網10月9日電醜聞纏身的臺軍,又被曝出負面新聞。位於臺灣南部的恆春半島全年都有臺軍訓練,除了噪音擾民問題,近期有當地居民在山區運動時,撿到大把臺軍用過的螢光棒,感慨「這是開演唱會嗎?」臺軍則辯解,「夜攻以任務優先,但後續都會詳細清場。」
  • 【力舟看世界】臺灣土著酋長莫那·魯道:抗日英雄還是野蠻惡魔?
    在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時期,他領導了重要的抗日運動──霧社事件。如今,他的墓地成為臺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莫那·魯道紀念公園」,門口立著醒目的黑白牌坊,上書「碧血英風」,「永垂青史」,「抗暴殲仇九百人壯烈捐生長埋碧血,褒忠愍難億萬世英靈如在永勵黃魂」等字樣,園內有他的全身塑像,底座上有「抗日英雄」字樣,塑像後是十七級臺階,臺階上是他的墓地,墓碑上用金字篆刻「莫那·魯道烈士之墓」。
  • 臺灣漁民怒吼:「星光部隊」滾出去!
    抗議群眾怒吼「鴨霸星光部隊」、「還我漁業權益」,抗議持續約半小時。新竹縣坡頭村長朱錦常家族世代捕魚,他說,漁場捕魚區遭臺軍禁止2/3,大家都是近海捕魚,根本難討生活,而且漁民還時時刻刻生活在危險中。朱錦常說,臺灣讓「星光部隊」在此打靶,若新加坡有付費,應該回饋給本地漁民,或乾脆退出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