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是閩南話,是形容人生複雜多變但又不止這意思,它的意思像大海一樣寬廣,但總是教人好好活而不是去死的意思。《人生海海》是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麥家在時隔8年之後的首部長篇之作。
《人生海海》是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於2019年推出的全新長篇小說,懸念迭出,氣度恢弘。故事背景跨越近一個世紀,巧用孩童視角,圍繞一個待解謎團,講述了一個人在時代中穿行纏鬥的一生,離奇的故事裡藏著讓人悠長嘆息的人生況味。 人生似海,裝載著時代、傳奇與人心,既有日常滋生的殘酷,也有時間帶來的仁慈。
"人活一世,總要經歷很多事,有些事情像空氣,隨風飄散,不留痕跡;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時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則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
我覺得自己經歷的一些事,像烙鐵烙穿肉,傷到筋的疤,不但消不失,還會在陰雨天隱隱疼。"
這是麥家在《人生海海》末尾寫的一段話,他是一個不快樂的人,童年時期所遭遇的傷痛,如影隨形,跟了他半生。
也是由於童年陰影的緣故,他和父親冷戰了將近二十年。
麥家出生在浙江富陽一個叫蔣家村的地方。
因為家庭出身問題,麥家從小就生活在同齡人的歧視中,連老師都羞辱他。
小學參加運動會奪冠,不但不被認可,反而因為他是冠軍,而被老師取消了這個項目。
他躲在角落裡抽泣,卻被同學拳打腳踢。
12歲那年,同學辱罵他的父親,遭到同學的圍堵,結果父親來了,不由分說,當眾重重打了他兩記耳光。
血,從他的鼻子裡噴湧而出,流進嘴裡,又順著脖子趟到胸前,一直到褲襠。這兩巴掌,徹底打斷了父子間的親情。此後,他沒再喊過父親。
身心受到傷害的麥家徹夜難眠,就著月光寫下了第一篇日記:「我這一輩子,不會再喊他了。」麥家說:「心窩裡插了一柄刀,怎麼也撥不出來!」
就這樣以後,他與父親有了很深的隔閡,他痛恨自己的父親,恨欺負自己的人,甚至也恨自己的故鄉。
因為對故鄉的恨意,他畢業後輾轉十幾個城市都不願回家,漫長的二十年,家書從來都是寫給母親,他在心底對父親完全關上了門扉。
畢業後,少年用了11年撰寫《解密》後一戰成名,從此,中國多了一個新生的作家叫麥家。
之後他的寫作之路就像開了掛:
《暗算》,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風聲》,獲得第十二屆巴金文學獎,改編電影創下了2009年商業票房的神話。
《風語》,獲2010年度中國書業年度圖書獎。
麥家被推向了命運的制高點,被世人稱為「諜戰之父」!
直到2008年,已結婚生子的麥家,在一次到四川考察災區地震情況時,親眼目睹一位耄耋老人,懷抱四十多歲兒子的屍體,痛哭流淚的場景。
麥家突然想到,是不是該回家看看了?
回到家鄉後,麥家看到了坐在樓下曬太陽的父親,老人沉默地抽著煙,滿眼的蒼老。
麥家上說道:爸,我回來了。
父親看了他一眼,問:你是誰啊?
原來父親得了老年痴呆症,已經不認識麥家了。
但是老人又問道:你能讓我家老二回來看看我嗎?
麥家蹲跪在地,對父親大聲重複:爸,我就是老二啊!
麥家曾經無數次想像過父子久別重逢會是怎樣一番場景,可惜任他怎麼想,也想像不到,父親已經認不得任何人了。
3年後,麥家的父親去世了,在之後的三年時間裡,麥家幾乎一直處於「失語」的狀態。
終於,在父親去世8年後,麥家在小說《人生海海》中寫出了他對父親複雜而微妙的情感。
他不求功利,放慢腳步,懷揣著十年磨一劍的恆心和虔誠,如打鐵那般,鍛造出一部成功的轉型之作--《人生海海》。
這一次,「諜戰之父」精心解讀的新密碼不再是英雄偉績,也不是江湖風雨,而是生活本身。
作為與父親的和解,麥家是這樣說的:
「我想寫的是在絕望中誕生的幸運,在艱苦中卓絕的道德。
我要另立山頭,回到童年,回去故鄉,去破譯人心和人性的密碼。」
去年在《人生海海》正式發布前,董卿為了能參新書發布會,推掉了所有的節目。
在發布會上,讀起麥家向父親寫的致歉信,也讓董卿默默地流淚。
讀完《人生海海》之後,董卿說:
「我一個人坐在書房裡面,對著電腦。天色越來越黑,可是我覺得已經沒有力氣站起來去開燈。電腦藍色的光就映在我的臉上,我止不住地流眼淚。」
因為《人生海海》戳中了她內心最脆弱、最敏感的部分。
在《人生海海》出版前,麥家給莫言發了一條簡訊。
很少寫推薦文語的莫言,為《人生海海》鄭重地寫了推薦語,並連連感嘆自己把這本書已經看了兩遍了。
他說:「這部《人生海海》, 麥家把家底子都抖擻出來了。」
麥家曾經說:「生活不是你活過的樣子,而是你記住的樣子。」
中國家庭式的教育存在在我們每個人的家庭中,如果你也深陷原生家庭的關係,無法想通,那建議你也讀一讀。
這本書還不到60塊錢,但是卻讓無數人在這本書中仿佛看到了自己,與原生家庭的和解,也許只差這一步!
在這裡,我想給那些還沒看過《人生海海》的朋友推薦這本書,這本書真的值得看一看。
腰封上有一句「人生海海,敢死不是勇氣,活著才需要勇氣」,送給童年受傷的你,也送給在大城市獨自奮鬥的你。
人生海海,何必在意一時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