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被打兩耳光,與父親冷戰20多年,回頭卻發現父親早已老年痴呆人最大的教養,就是原諒父母的不完美。
一次節目中,矛盾文學獎獲得者麥家突然問董卿:「我可以問你一個比較私人的問題嗎?你父親現在在做什麼?你們現在關係怎麼樣?」
面對直擊靈魂的「三連問」,董卿瞬間落淚,哽咽道:「父親已經老了,我和他已經和解了,他不再衝我發脾氣了。」
原來光鮮亮麗的董卿,竟也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
從小到大父親對她非常嚴厲,超出常人的想像。
父親不允許她照鏡子,不讓媽媽給她買新衣服,父親認為「馬鈴薯打扮再好也只是個土豆」。
高中期間,每逢寒暑假,她都必須去賓館當清潔工,每天只賺一塊錢。
無論她考得多好,父親都不會表揚,但考得不好,他一定會揍她一頓。「每次我有什麼想法,父親就會習慣性地否定我,覺得我一無是處。」
如果被同學欺負,父母不僅不安慰她,反而打罵她無用,因為沒用別人才會欺負她而不欺負別人。
長大後的董卿在人前從容方,但內心卻始終有一種不安,骨子裡有一種自卑,害怕別人的否定。
面對麥家的「奪命三連問」,董卿臉龐略過一絲從容:「現在的我早已和父親和解,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親,每個父親都是有缺陷的,但不妨礙我們愛他!」
董卿尚有機會和父親和解,在大眾面前坦然向父親表白,但麥家卻沒有這麼幸運。
麥家出生在浙江富陽一個叫蔣家村的地方。
因為家庭出身問題,麥家從小就生活在同齡人的歧視中,連老師都羞辱他。
小學參加運動會奪冠,不但不被認可,反而因為他是冠軍,而被老師取消了這個項目。
他躲在角落裡抽泣,卻被同學拳打腳踢。
12歲那年,同學辱罵他的父親,遭到同學的圍堵,結果父親來了,不由分說,當眾重重打了他兩記耳光。
血,從他的鼻子裡噴湧而出,流進嘴裡,又順著脖子趟到胸前,一直到褲襠。這兩巴掌,徹底打斷了父子間的親情。此後,他沒再喊過父親。
身心受到傷害的麥家徹夜難眠,就著月光寫下了第一篇日記:「我這一輩子,不會再喊他了。」麥家說:「心窩裡插了一柄刀,怎麼也撥不出來!」
就這樣以後,他與父親有了很深的隔閡,他痛恨自己的父親,恨欺負自己的人,甚至也恨自己的故鄉。
兩耳光換來冷戰20年
因為對故鄉的恨意,他畢業後輾轉十幾個城市都不願回家,漫長的二十年,家書從來都是寫給母親,他在心底對父親完全關上了門扉。
畢業後,少年用了11年撰寫《解密》後一戰成名,從此,中國多了一個新生的作家叫麥家。
之後他的寫作之路就像開了掛:
《暗算》,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風聲》,獲得第十二屆巴金文學獎,改編電影創下了2009年商業票房的神話。《風語》,獲2010年度中國書業年度圖書獎。
麥家被推向了命運的制高點,被世人稱為「諜戰之父」!
離家出走20多年,回首時卻發現父親已痴呆
20年的實踐中,背負著複雜情感的麥家,陸續寫出《解密》《暗算》《 風聲》等經典諜戰作品,他已經成了中國知名的作家。
2008年汶川地震時,作家麥家曾趕到了地震現場,被天災震碎的土地和人,深深刺痛了他。
看著一幕幕人間慘劇,滿目瘡痍。
他突然間在不惑之年,當了父親的麥家,終於明白了父親的不易,也終於在心底想與父親做個和解。
不久後,麥家在一個陰雨綿綿的午後,回到了故鄉——那片曾帶給童年的他無限傷痛的故土。
於是當他小心翼翼地走進闊別了20多年的老宅時,父親正落寞地坐在東廂房門前的躺椅上。
80歲的父親抬頭看了麥家一眼,又低頭抽菸,問:「你找誰?」
麥家喊一聲爹,報出自己的小名。
父親只是低頭抽菸,沒有任何表示。麥家愣了,這個臥坐於躺椅上,一臉落寞的老頭,真的是當年狠狠抽自己耳光的父親嗎?
麥家蹲下身,顫抖著握住父親蒼老的手,說:「我回來了。」
老父親兀自言語道:「那我兒子在哪裡啊?」
原來父親得了嚴重的阿爾茲海默症也就是老年痴呆症,他不再記得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兒子。
後來麥家說,是文學幫助了他達成了與故鄉的諒解;也是是父親的年邁生病,幫助他達成了與父親的諒解;
但是有些諒解,來得及時。有些諒解,則來得晚。
麥家曾經無數次想像過父子久別重逢會是怎樣一番場景,可惜任他怎麼想,也想像不到,父親已經認不得任何人了。
3年後,麥家的父親去世了,在之後的三年時間裡,麥家幾乎一直處於「失語」的狀態。
終於,在父親去世8年後,麥家在小說《人生海海》中寫出了他對父親複雜而微妙的情感。
他不求功利,放慢腳步,懷揣著十年磨一劍的恆心和虔誠,如打鐵那般,鍛造出一部成功的轉型之作--《人生海海》。
這一次,「諜戰之父」精心解讀的新密碼不再是英雄偉績,也不是江湖風雨,而是生活本身。
作為與父親的和解,麥家是這樣說的:
「我想寫的是在絕望中誕生的幸運,在艱苦中卓絕的道德。我要另立山頭,回到童年,回去故鄉,去破譯人心和人性的密碼。」
去年在《人生海海》正式發布前,董卿為了能參新書發布會,推掉了所有的節目。
在發布會上,讀起麥家向父親寫的致歉信,也讓董卿默默地流淚。
讀完《人生海海》之後,董卿說:
「我一個人坐在書房裡面,對著電腦。天色越來越黑,可是我覺得已經沒有力氣站起來去開燈。電腦藍色的光就映在我的臉上,我止不住地流眼淚。」
因為《人生海海》戳中了她內心最脆弱、最敏感的部分。
在《人生海海》出版前,麥家給莫言發了一條簡訊。
很少寫推薦文章的莫言,為《人生海海》鄭重地寫了推薦語,並連連感嘆自己把這本書已經看了兩遍了。
他說:「這部《人生海海》,麥家把家底子都抖擻出來了。」
麥家曾經說:「生活不是你活過的樣子,而是你記住的樣子。」
中國家庭式的教育存在在我們每個人的家庭中,如果你也深陷原生家庭的關係,無法想通,那建議你也讀一讀。
在這裡,我想給那些還沒看過《人生海海》的朋友推薦這本書,這本書真的值得看一看。
腰封上有一句「人生海海,敢死不是勇氣,活著才需要勇氣」,送給童年受傷的你,也送給在大城市獨自奮鬥的你。
人生海海,何必在意一時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