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乍暖還寒的早晨,驚聞作曲家、鋼琴家王建中在美國去世。王建中的名字總是同中國鋼琴音樂聯繫在一起。他創作了包括《山丹丹開花紅豔豔》這樣對很多並不怎麼愛好音樂的人來說都耳熟能詳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被音樂院校作為常用教材,而且已成為國內音樂舞臺的保留曲目,有的還被作為代表中國風格的經典在國際舞臺上演出。
王建中(1933-2016 )作曲家、鋼琴家。祖籍江蘇江陰,生於上海。10歲開始學習鋼琴。1950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先後就讀於作曲系、鋼琴系。1958年畢業留校任教。70年代任中央樂團創作員。80年代返母校執教。歷任該院作曲系副教授、教授、副系主任、副院長。
1995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了《王建中鋼琴作品集》,收集了王建中先生多年來創作的部分作品。如:《山丹丹開花紅豔豔》、《繡金匾》、《翻身道情》,《百鳥朝鳳》、《梅花三弄》,等改編作品。他創作的作品有《託卡塔》、《詼諧曲》、《變奏曲》、《小奏鳴曲》、《組曲》、《情景》等。
他的鋼琴獨奏曲無論是根據民歌改編或是創作的,無論是採用何種技法,均具有既豐滿又細膩、既濃鬱又清新的和聲色彩和民族風格。他以嫻熟的鋼琴寫作技巧,流暢自如的樂思,將每首樂曲編織得充滿生機,獨具個性,媚媚動聽,極富聽賞效果。在演奏和學習這些鋼琴作品的同時,探討和挖掘其鋼琴音樂的創作理念與表現技法、個性化和聲語言與民族韻味,對於宏揚先進的民族文化藝術,發展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事業,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下面這張極具歷史意義的珍貴照片:
上海音樂學院現代音樂學會第一次會議 從左至右:桑桐,陳銘志,王建中,楊立青,錢苑,趙曉生,林華,倪瑞霖,鄧爾敬,朱建,丁善德。
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楊燕迪高度評價了王建中教授的作品:
觀察鋼琴的「中國化」過程,猶如傾聽鋼琴在如何以中國話訴說,又似通過琴聲的過濾在回看和經歷中國這百年來實屬不易的現代性之路,同時品味走在路上的個體生命體驗。
《情景》(1994年)和《隨想曲》(2012年)堪稱近期中國鋼琴作品中的姊妹篇「雙璧」,出自王建中之手。可以認為,王建中是中國最熟知鋼琴性能和最理解鋼琴潛能的作曲家兼鋼琴家。兩首樂曲均是長篇幅、寬口徑的大作(前者逾四百小節,後者近四百小節)。作曲家原先得到普遍讚譽的鋼琴創編經驗(尤其體現在「文革」期間創編的多首鋼琴曲如《瀏陽河》、《繡金匾》、《百鳥朝鳳》、《梅花三弄》等),在這裡得到創造性的深化和藝術性的升華。不僅如此——作曲家以人工音階調式的建構保證了兩首樂曲在各自風格上的完全統一,並利用鋼琴織體的靈巧編織和節奏韻律的靈活多變達到了幾近讓人眼花繚亂的音響豐富性,其妖嬈的魅力和鋼琴演奏的難度和類型都令人聯想起——而且不輸於——那位法國的炫技型印象派大師:莫裡斯·拉威爾。
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葉國輝於寫道:
驚悉王建中教授遠行,作曲系全體師生極度悲痛。幾十年來,王建中教授教書育人,潛心創作,為作曲系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王建中教授具有卓越的天賦、才華與非凡的創造性,作為中國當代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開創性地將中國傳統音樂元素融匯於鋼琴演奏藝術,創作了大量具有標誌性的鋼琴曲,這些已經成為中國當代鋼琴經典的作品,跨越了半個多世紀,是典範,是傳奇,是中國鋼琴文獻中的一片凸顯的高地。王建中教授是我們作曲系的驕傲,是上海音樂學院的驕傲,是中國當代音樂的驕傲。他創造的集合了中國表情的音符,在世界舞臺上驚豔並將長久地激越在我們的心中!
王建中先生
視頻:沈文裕演奏王建中改編《彩雲追月》,致敬王建中先生!
王建中的作品被改編成古箏曲,深受民樂愛好者喜愛
更多王建中先生改編的古箏作品可查閱中國古箏網(www.guzheng.cn)
中國古箏網微信二維碼
點擊閱讀原文欣賞王建中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