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嘗膽」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越王勾踐憑藉這個招牌動作成為勵志界的代表。最終打敗吳王夫差,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在滅掉夫差的過程中,有三個人物至關重要。這三個人物之中有一個知名度極廣,估計還沒有人不知道她的。她就是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另一個是陪勾踐到吳國做人質、被後人尊為「商聖」的範蠡。
傳說西施是範蠡在民間尋得的女子,也有說它和西施本來是一對,吳國滅亡後二人雙雙出逃泛舟於太湖。因為這一段莫須有的愛情,範蠡的知名度也很響。
最後一個人是「臥薪嘗膽」和「美人計」的核心人物,就是它像勾踐獻上了一籃子復仇計劃,可是他的知名度不如前兩位。這個人就是文種。吳國滅亡後,範蠡勸告文種離開勾踐,「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享樂。子何不去?」文種沒有聽從範蠡的建議,後來被勾踐賜死。
現在流行的說法是,文種是郢(湖北)人。但也有說「郢」實為誤寫,文種是鄞(寧波)人,他不肯接受範蠡的出逃建議,一部分原因就是不願意背離家鄉。我無法考證哪個說法更正確,還是遵循大眾的說法,認為文種是郢人,然而在寧波確實有一個文種故裡的,它就是鎮海區汶溪村。
汶溪原來寫作「文溪」,一說是山溪流瀉下來如行雲流水,傾瀉成文,一說是文種故裡,所以稱為文溪,後來加了一個水字旁,叫汶溪。村就溪名,所以叫汶溪村。村前有一條公路,直通慈城和駱駝,路邊有一條小溪,溪上有橋,但它並不是汶溪村的中心。從溪上的橋上走過去,穿過幾條彎曲的巷子,可以看到另一條小溪,溪水兩岸都是古舊的民居,這裡才是汶溪古村的中心地帶。
汶溪古村在過去是一個繁華的地方,元朝時期以來民物富庶,商賈雲集,逢雙開集市。現在的小溪北面緊挨著一條街市,那裡就是曾經的汶溪老街,不過現在已經沒落了。
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照在溪邊的樹上,再灑到溪水裡,在溪面上投下一層斑駁的影。幾位老人在溪邊洗洗涮涮,看起來很有人間煙火氣。這裡的老房子是典型的清代和民國時期寧波風格二層小樓,可惜很多都拆掉了。
村裡有幾處保存比較好的老房子,馬義大屋即是其中一例。灰磚牆砌成的門頭上長著衰枯的蒿草,門頭背面有一塊紅石匾額,用篆書寫著「勤勞儉樸」四個大字。整個大屋由正房、左右廂房組成,簷下木質力柱上的木雕很精緻,抬梁雕刻也很精美。我進去的時候,有四位老人在廂房門前的太陽下支起了一張桌子,悠閒地打著麻將。
我是來尋找文種故裡橋的,村口的老人告訴我,橋在村子的最東頭,要順著小溪走到底,一直走到沒有房子的地方。溪水舒緩,像靜止的時光,在這條溪的中段,除了文種故裡橋,還有兩座古橋——大樟橋和中心橋。
大樟橋始建於那一年已不可考,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清朝光緒二十八年重建的。石橋為兩墩三孔的平板橋,西側橋欄石上刻著「古同濟橋」,東側橋欄石上刻著「大樟橋」,右邊落款刻著「壬寅仲春**」的字樣。這些字全部採用陰刻,字體凹槽裡長滿了黑斑,看不真切,我站在橋上探著頭仔細辨認,也沒能完全認出它們來。
距離大樟橋不遠有一座相仿的平板橋,叫中心橋。中心橋始建於哪一年也不清楚,它同樣為兩墩三孔。
汶溪老街上最有名的,當然是八部廟和文種故裡橋了,它們都是鎮海區級文物。
溪邊有很多古樹,有的有一抱多粗,高大參天,枝繁葉茂。這樣的樹在餘姚、慈谿和海曙等地方都會掛牌標註樹齡的,我圍著樹轉了幾圈,沒有找到標識牌。恰巧有一位老人在樹下的溪水裡洗衣服,我便問她,老人告訴我具體樹齡她也不清楚,但至少有一百多年了。
這裡的老人都非常友好、熱情,不但給我指路,還給我講關於汶溪的故事。我走在汶溪老街上,不但能領略到古村的歷史情懷,還能感受到濃濃的鄉音鄉情,以及小橋流水間的美麗鄉愁,不得不說是很愜意的事情。
旅遊小貼士:
門票信息:免費
自駕或者騎行:用手機搜索「汶溪村」
公共運輸出行:可以乘坐383路毛力支線號線,在秦山公交站下車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