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鄉愁何處尋?當「故鄉」從確切的地理名詞,變成喚起內心柔軟記憶的情愫時,一群人為夢想而來——復原和創造一個溫暖而獨特的山水田園生活空間,將土地和鄉村的價值與美再度挖掘與呈現,重建人與人、與自然、與建築、與生活的親密關係,安放身體和靈魂,迎來身心的回歸。終南山下的長安唐村,是一個「溫暖的故鄉」,一處新的文旅體驗地,一方每個人於心底的詩意夢想和生命的存放地。
2020年10月30日,以「發現城鄉IP之旅」為主題的天朗IP創意節,打開了「鄉村振興、城鄉新生」的機遇,以「三產融合、三元共建」的模式,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長安探索」之路,以「在地文化、資源為底蘊,賦能農業文明,復原原鄉精神」的理念,讓長安唐村成為一個現代人能回得去的「新故鄉IP」。
踐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布局美麗鄉村,打開城鄉文旅新機遇。長安唐村是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指引下,由農業農村部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長安區委、區政府和天朗控股集團聯手打造的鄉村連片區綜合治理與產業發展區,是西北首家中國農業公園共建單位、陝西省農村改革試驗區和西安首批田園綜合體之一,也是長安區重點發展的三大板塊之一。以區域豐厚的人文歷史和山水田園資源為依託,以「三產融合」為引領,以農文旅融合為帶動,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提升、產業植入等多種途徑,打造世界級的鄉村文化旅遊勝地和世界級的新唐風文旅生活方式體驗地,使其成為中華文化尋根、傳承和體驗地,成為夢裡田園的美好生活方式體驗地。
△
2020年
長安唐村區域內的南堡寨村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
列入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也是西安市唯一上榜的鄉村
讓空間再生產,讓文化再認同,在長安唐村的手筆下,「文化復興構築產業」是初心也是願景。它基於現代人的鄉愁渴望,在城市之外、終南山下打造這方38平方公裡的現代田園地,是以文化復興為核心,來溯源鄉愁故土裡的「精神文化IP」,通過空間規劃和資源重整,尊重、復原、傳承和創新在地的優秀人文基因,使其與新時代的生活方式相結合,以此重新發現和創造鄉村價值。
這裡是東方涵養地,故鄉生活場。
《全唐詩》中1000餘首詩歌的創作和相關地在這裡;中國傳統農耕文明最具典型的代表區域在這裡;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京畿城南之地在這裡:山水田園風光秀美,寺廟道觀林立,詩人名流在此詩酒唱和、流連忘返,儒釋道文化在此交融……長安唐村,以濃厚的田園文化、人文歷史底蘊,打造每個人心中詩酒田園、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場景。
這裡是生態涵養地,自然能量場。
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底色,恢復和提升農村生態,讓農村的生態優勢變成農村發展的寶貴資本,這是時代賦予它的使命——長安唐村正是要成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初心和美好田園生活的體驗地。
△梅林密布,生態怡人,城市綠肺
鄉村振興的活力,來源於產業的興旺發達,要讓鄉村呈現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三產深度融合的新景象。
長安唐村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依託區域資源現狀、產業基礎及文化底蘊,以藝術、文學、文博、農業、健康為核心驅動,構建多元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並因地制宜的結合區域產業資源和基礎現狀,整合創新,構建產業融合發展平臺。
「五大核心產業助推,農文旅產業創新模式」。
目前,長安唐村圍繞「文博、文學、藝術、農業、健康」五大產業,已形成「一河、兩園、四板塊」的產業落位,並深度融合,創新發展。
創新「唐村模式」,探索「長安範本」,走出鄉村振興的「革新之路」。
走出多元化之路。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以「三元共建」的模式構建長安唐村的產業運營模式,聚合社會資本、地方政府、村集體三方合作,積極引入更多的社會資源參與村莊產業發展及美麗鄉村建設,共同開展區域化連片治理,推進區域文化產業發展,以「鄉村+」、「文化+」和「科技+」的理念,走出了一條中國鄉村產業發展的新路子。
△
項目區域內實施水稻種植
立體循環農業和產業訂單合作
並以「兩新田園」為標準打造稻花農園鱉稻蝦工程
走出特色化之路。充分發揮資本引導和產業聚集能力,長安唐村在項目區域構建「大田種植+特色果蔬+特色花卉+特色養殖」四大農業產業體系——發展「一村一品」鄉土特色產業:相繼推出長安桂花球米、花欲燃黃酒、鱉稻蝦、百年老油坊、千年皂角樹文創衍生品等特色農產品,以及訂單農業的合作機制。
走出平臺化之路。長安唐村構建綜合性農業產業發展平臺,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充分發掘項目區域內的農業農村生態、柳青精神文化等各類資源,打造休閒農業、鄉村旅遊、餐飲民宿、創意農業、農耕體驗等綜合業態。相繼落地濛溪書局,堡寨小館、唐小豆鄉村圖書館、開元風雅等特色業態,提升農文旅產業聚合力,展現美麗鄉村的獨特風貌。
長安唐村
用「新」點亮故鄉
讓「新」歸於故裡
以一顆初心
繼續成為美好鄉村的守望者和築夢者